《夢溪筆談·書畫》
-
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鐘、王、顧、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贝艘嗌魄蠊湃诵囊庖?。
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有畫眾工奏樂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擁琵琶者誤撥下弦,眾管皆發(fā)“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撥乃掩下弦,誤也。余以謂非誤也。蓋管以發(fā)指為聲,琵琶以撥過為聲,此撥掩下弦,則聲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如彥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余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謝赫云:“衛(wèi)協(xié)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庇謿W文忠《盤車圖》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此真為識畫也。
王仲至閱吾家畫,最愛王維畫《黃梅出山圖》,蓋其所圖黃梅、曹溪二人,氣韻神檢,皆如其為人。讀二人事跡,還觀所畫,可以想見其人。
《國史補》言:“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臀慈?;引工按曲,乃信?!贝撕闷嬲邽橹?。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不過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無此聲,豈獨《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或疑舞節(jié)及他舉動拍法中,別有奇聲可驗,此亦不然?!赌奚亚贩彩B,前六疊無拍,至第七疊方謂之疊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故白樂天詩云:“中序擘騞初入拍?!敝行蚣吹谄忒B也,第三疊安得有拍?但言“第三疊第一拍,”即知其妄也。或說:嘗有人觀畫《彈琴圖》,曰:“此彈《廣陵散》也?!贝嘶蚩尚?。《廣陵散》中有數(shù)聲,他曲皆無,如潑攦聲之類是也。 畫牛、虎皆畫毛,惟馬不畫。余嘗以問畫工,工言:“馬毛細,不可畫。”余難之曰:“鼠毛更細,何故卻畫?”工不能對。大凡畫馬,其大不過盈尺,此乃以大為小,所以毛細而不可畫;鼠乃如其大,自當畫毛。然牛、虎亦是以大為小,理亦不應見毛,但牛、虎深毛,馬淺毛,理須有別。故名輩為小牛、小虎,雖畫毛,但略拂拭而已。若務詳密,翻成冗長;約略拂拭,自有神觀,迥然生動,難可與俗人論也。若畫馬如牛、虎之大者,理當畫毛,蓋見小馬無毛,遂亦不,此庸人襲跡,非可與論理也。又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說以謂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又如屋舍,亦不應見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東立,則山西便合是遠境;人在西立,則山東卻合是遠境。似此如何成畫?李君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豈在掀屋角也。
畫工畫佛身光,有匾圓如扇者,身側則光亦側,此大謬也。渠但見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圓也。又有畫行佛,光尾向后,謂之順風光,此亦謬也。佛光乃定果之光。雖劫風不可動,豈常風能搖哉! 古文“已”字從一、從亡,此乃通貫天地人,與王字義同。中則為王,或左左中則為已。僧肇曰:“會萬物為一已者,其惟圣人乎!子曰:‘下學而上達。’人不能至于此,皆自成之也?!钡靡阎呷绱?。
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往歳小村陳用之善畫,迪見其畫山水,謂用之曰:“汝畫信工,但少天趣?!庇弥罘溲?,曰:“?;计洳患肮湃苏?,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難耳,汝先當求一敗墻,張絹素訖,倚之敗墻之上,朝夕觀之。觀之既久,隔素見敗墻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神領意造,怳然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則隨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境皆天就,不類人為,是謂活筆?!庇弥源水嫺襁M。
古文自變隸,其法已錯亂,后轉為楷字,愈益訛舛,殆不可考。如言有口為吳,無口為天。按字書,“吳”字本從口、從夬,音捩。非天字也。此固近世謬從楷法言之。至如兩漢篆文尚未廢,亦有可疑者。如漢武帝以隱語召東方朔云:“先生來來?!苯庠疲骸皝韥恚瑮椧??!卑础皸棥弊謴臇c,音刺。不從來。此或是后人所傳,非當時語。如“卯金刀”為“劉”,“貨泉”為“白水真人”,此則出于緯書,乃漢人之語。按劉字從、音酉。從金、如、、皆從扊,非卯字也。貨從貝,真乃從具,亦非一法,不積壓緣何如此。字書與本史所記,必有一誤也。
唐韓偓為詩極清麗,有手寫詩百余篇,在其四世孫奕處。偓天復中避地泉州之南安縣,子孫遂家焉。慶歷中予過南安,見奕出其手集,字極淳勁可愛。后數(shù)年,奕詣闕獻之。以忠臣之后,得司士參軍,終于殿中丞。又余在京師見偓《送光上人》詩,亦墨跡也,與此無異。
江南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鉉嘗自謂:“吾晚年始得匾之法?!狈残∽彩荻L,匾之法,非老筆不能也。
《名畫錄》:“吳道子嘗畫佛,留其圓光,當大會中,對萬眾舉手一揮,圓中運規(guī),觀者莫不驚呼?!碑嫾覟橹杂蟹?,但以肩倚壁,盡臂揮之,自然中規(guī)。其筆畫之粗細,則以一指拒壁以為準,自然均勻。此無足奇。道子妙處,不在于此,徒驚俗眼耳。
晉、宋人墨跡,多是吊喪問疾書簡。唐貞觀中,購求前世墨跡甚嚴,非吊喪問疾書跡。皆入內府。士大夫家所存,皆當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傳至今。
鯉魚當脅一行三十六鱗,鱗有黑文如十字,故謂之鯉。文從魚、里者,三百六十也。然井田法即以三百步為一里。恐四代之法,容有不相襲者。
國初,江南布衣徐熙、偽蜀翰林待詔黃筌,皆以善畫著名,尤長于畫花竹。蜀平,黃筌并二子居寶、居實,弟惟亮,皆隸翰林圖畫院,擅名一時。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師,送圖畫院品其畫格。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筌惡其軋已,言其畫粗惡不入格,罷之。熙之子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筌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齒院品。然其氣韻皆不及熙遠甚。
余從子遼喜學書,嘗論曰:“書之神韻,雖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資講學。?;际乐髯郑种茻o法。凡字有兩字、三、四字合為一字者,須字字可拆。若筆畫多寡相近者,須令大小均停。所謂筆畫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為一,當使‘乂’、‘木’、‘幾’、‘又’四者大小皆均。如‘尗’字,乃二字合,當使‘上’與‘小’二者,大上長短皆均。若筆畫多寡相遠,即不可強牽使停。寡在左,則取上齊:寡在右,則取下齊。如從口、從金,此多寡不同也,‘唫’即取上齊:‘釦’則取下齊。如從尗、從又、及從口、從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則‘叔’當取下齊,‘喟’當取上齊。”如此之類,不可不知,又曰:“運筆之時,常使意在筆前。”此古人良法也。
王羲之書,舊傳唯《樂毅論》乃羲之親書于石,其他皆紙素所傳。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跡,惟《樂毅論》石本,其后隨太宗入昭陵。朱梁時,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發(fā)昭陵得之,復傳人間?;蛟唬汗饕詡我字?,元不曾入壙。本朝入高紳學士家?;实v中,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在其家,余嘗見之。時石已破缺,末后獨有一“?!弊终呤且?。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蘇州,石已破為數(shù)片,以鐵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蘇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見。今傳《樂毅論》,皆摹本也,筆畫無復昔之清勁。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絕?!哆z教經》之類,皆非其比也。
王鉷據陜州,集天下良工畫壽圣寺壁,為一時妙絕。畫工凡十八人,皆殺之,同為一坎,瘞于寺西廂,使天下不復有此筆。其不道如此。至今沿有十堵余,其間西廊“迎佛舍利”、東院“佛母壁”最奇妙,神彩皆欲飛動。又有“鬼母”、“瘦佛”二壁差次,其余亦不甚過人。
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其后建業(yè)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如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此妙處也。
『夢溪筆談章節(jié)目錄』
夢溪筆談 書畫部份譯文
收藏書畫作品的人,往往只注重書畫家的名聲,偶然傳聞某幅作品為鐘、王、顧、陸的手筆,見到者就爭相購買,這就叫做“耳鑒”。又有觀畫而用手去摩挲的,相傳以為畫布不硌手指的為佳畫,這又在“…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2284.html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 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
-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
-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