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易》
-
歷史來源
源流一
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吨芤族柁o上》,詳見《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陜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并有盾章作為紀念。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來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后裔子孫中,有人食采于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四
源于韓信后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歷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水族、苗族、納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易氏,世代相傳至今。家族名人
易 雄
東晉長沙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易 重
唐朝人,官至大理評事。時云其:“放里仙才若相問,一年攀折兩重枝?!?br /> 易 充
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
長沙(今屬湖南?。┤?,宋代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易元吉
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畫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鳥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繼承者。其作品有《猴貓圖》、《聚猿圖》、《花石珍禽圖》等。
易延慶
上高(今屬江西?。┤耍允a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樹長而連理,時稱“純孝先生”。
易紹宗
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zhàn)中喪身。
易翼之
騰越(今云南省騰沖)人,明代著名學者。正德中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元貞
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御。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后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貞言
清代湘鄉(xiāng)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福韜
衡陽人,清例授修職郎明經進士,即補儒學正堂.名福瑩,字用六,號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時生壽七十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時終,葬衡州府政義鄉(xiāng)四十一都六區(qū)鄒家沖.今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zhèn)伊山沖。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畢業(yè), 名濟清,輩名昌生.任義化鄉(xiāng)議員,字天一,,號少桓,別號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時生,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時終,葬現伊山村云錦組馬土皂雙金夾,題“鹿鳴鳳山”于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捃
清代學者,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紳
清代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官至江蘇布政使。遷徙分布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qū)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qū)。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qū)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qū)。『百家姓章節(jié)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2640.html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