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桓》
-
歷史來源
1、源于上古,以祖名為氏。據(jù)《姓氏考略》載,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其子孫以“桓”字為姓?;赋1徽J(rèn)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姜姓,以謚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襄公的弟弟有一個兒子叫小白,在齊襄公被殺害以后,他從莒國進(jìn)入齊國,成為齊國的君主,后來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謚號為“桓”,歷史上稱為齊桓公。他的這一支子孫于是以桓作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子姓,以謚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上記述,宋國有國君叫卿,他死后謚號也為“桓”,歷史上稱他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謚號作為姓氏,形成桓姓的一支。
4、出自鮮卑族烏丸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烏丸氏(原為烏桓氏),入中原后從漢姓,改為桓氏。另有桓侯氏簡為桓氏。家族名人
桓榮:古代桓氏素有“榮由稽左,志在盡忠”之謂,說的是漢代有桓榮,世居譙國尤元(安徽省懷遠(yuǎn)西)人,官少傅,賜車乘號,謂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晉朝時有桓沖官荊州刺史,盡忠王室。
桓修:晉朝人,桓榮之10世孫,官護(hù)軍將軍,爵“長沙侯”。后徙居丹陽張官渡桓家村,桓修成為丹陽桓姓始祖。唐朝時,桓榮之19世孫桓彥范,任至宰相,挾正敢言,為武三思所讒,因受誣謀逆而慘遭極刑。睿宗即位后,為其冤案昭雪,賜謚“忠烈”。
桓容:字春卿。東漢時沛郡龍亢人,小的時候在長安學(xué)習(xí),后來擔(dān)任歐陽尚書,教授徒弟數(shù)百余人。光武帝的時候被拜為議郎,授太子經(jīng),累官太子少傅,后遷太常。明帝即位,因為他是皇帝的老師,所以被拜為五更,被封為關(guān)內(nèi)侯,他的門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溫:字元子(312-373),晉朝龍亢人。明帝的女婿。開始的時候是荊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敗姚襄,所以他的權(quán)勢越來越大,升官至大司馬。太和四年的時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戰(zhàn),以失敗告終?;氐浇】狄院螅瑢P挠诔墓ぷ?。廢了奕帝,立了簡帝。他曾經(jīng)說:“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fù)遺臭萬年邪?!标幹\廢晉自立王朝,事情還沒有成功就死去了。終年61歲。
桓景:東漢名人,他曾經(jīng)跟隨費長房學(xué)習(xí),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zāi)。不過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消除災(zāi)禍:讓家人將包著茱萸的絳色紗布纏在手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妇奥犃艘院蠡丶艺辙k了。第二天,他回來說,家里的牛羊雞馬都死了。費長房對他說:“畜生代替你們死了?!?br /> 桓譚:東漢學(xué)者,他寫的文章很好,特別喜歡古文,寫書寫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論》。遷徙分布
?。ㄈ保┗感赵诖箨懞团_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甘?,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發(fā)祥地是漢朝的譙郡(安徽省亳縣)。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代齊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國;襄公被殺后,小白回到齊國繼承君位,任用管仲進(jìn)行改革,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謚號為“桓”,即齊桓公。其支庶子孫乃以謚為氏,稱桓氏。一支是齊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孫向鬼,以王父的謚號為氏。稱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簡化而來。周代晉國(姬姓)、杞國(姒姓)、曹國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簡為桓。四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上記述,齊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謚號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稱桓氏。另,后魏的烏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書·官氏志》也都對桓氏的出處有考證文字。由此可見,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來自山東的姜太公之后,也有發(fā)祥于河南的商湯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鮮卑族之后。望族居譙郡(今安徽省毫縣)。『百家姓章節(jié)目錄』
相關(guān)翻譯
相關(guān)賞析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2707.html
熱門詩詞
- 客舊館 [杜甫]
- 大江東去(題項羽廟) [黎廷瑞]
- 朝歌旅舍 [馮班]
- 水調(diào)歌頭(餞吳漕) [趙善括]
- 賀新郎(渺渺啼鴉了) [蔣捷]
- 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 [楚辭(先秦及漢代)]
- 富貴曲 [鄭遨]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