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表·百官公卿表上》
-
《易》敘宓羲、神農(nóng)、黃帝作教化民,而《傳》述其官,以為宓羲龍師名官,神農(nóng)火師火名,黃帝云師云名,少昊鳥師鳥名。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稌份d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shí);盜四岳,以舉賢材,揚(yáng)側(cè)陋;十有二牧,柔遠(yuǎn)能邇;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tǒng),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堯,伊尹于湯,周公、召公于周,是也?;蛘f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四岳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zhàn)國并爭,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shí)宜也。其后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云。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jī)。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秋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jié)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fù)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fù)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nèi)領(lǐng)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fù)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fù)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后省,八年復(fù)置。后省,哀帝元壽二年復(fù)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后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y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寢園食宮令長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shù)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jīng)》博士,宣帝黃龍?jiān)晟栽鰡T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shù)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yàn)楣獾摯蠓颍缺榷?,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期門掌執(zhí)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后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yǎng)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jiān)羽林,秩比二千石。仆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lǐng)事之號。
衛(wèi)尉,秦官,掌宮門衛(wèi)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復(fù)為衛(wèi)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衛(wèi)士、旅賁三令丞。衛(wèi)士三丞。又諸屯衛(wèi)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長樂、建章、甘泉衛(wèi)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
太仆,秦官,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閑駒、橐泉、B05A駼、承華五監(jiān)長丞;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F75A令丞皆屬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馬挏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jiān),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fù)為廷尉。宣帝地節(jié)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復(fù)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后屬大鴻臚。
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nèi)官長丞。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內(nèi)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后屬宗正。
治粟內(nèi)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nóng)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nóng)。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zhǔn)、都內(nèi)、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又郡國諸倉農(nóng)監(jiān)、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農(nóng)曰羲和,后更為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后屬大司農(nóng)。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yǎng),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jié)、太醫(yī)、太官、湯官、導(dǎo)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jiān),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nèi)者、宦者八官令丞。諸仆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zhí)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后屬中尉。自太常至執(zhí)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衛(wèi)率、廚廄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屬焉。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屬大長秋。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fù)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鴻臚。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鐘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nóng)倉,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內(nèi)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nèi)史。右內(nèi)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內(nèi)史更名左馮翊,屬官有廩犧令丞尉。又左都水、鐵官、云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fēng),治內(nèi)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鐵官、廄、雍廚四長丞皆屬焉。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臚。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fēng),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hù)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hù)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jié),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后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nóng)。元帝初元四年去節(jié)。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二年,哀帝復(fù)置,但為司隸,冠進(jìn)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nèi),外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①S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hù)加官,宣帝地節(jié)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hù)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y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shù)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并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yīng)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
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ED7C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nèi)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tǒng)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fù)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nèi)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zhí)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nèi)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jiān)御史,秦官,掌監(jiān)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fù)為刺史,元壽二年復(fù)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關(guān)都尉,秦官。農(nóng)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鄉(xiāng)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h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xiāng)、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xiāng)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其仆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fù)黃綬。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上一章』『漢書章節(jié)目錄』 『下一章』
相關(guān)翻譯
相關(guān)賞析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fèi)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3778.html
熱門詩詞
- 祭石曼卿文 [歐陽修]
- 武陵春(重陽) [曹勛]
- 寒食還陸渾別業(yè) [宋之問]
- 鵲橋仙(丙寅七夕) [郭應(yīng)祥]
- 柳梢青(壬子莆陽壺山閣) [趙師俠]
- 鷓鴣天(藍(lán)良輔知倅·舟中晚坐會(huì)上作) [趙令]
- 浣溪沙·閑弄箏弦懶系裙 [晏幾道]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