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列傳·卷二十》
-
劉季連 陳伯之
劉季連,字惠續(xù),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顯于宋世,位至金紫光祿 大夫。季連有名譽,早歷清官。齊高帝受禪,悉誅宋室近屬,將及季連等,太宰褚 淵素善之,固請乃免。建元中,季連為尚書左丞。永明初,出為江夏內(nèi)史,累遷平 南長沙內(nèi)史,冠軍長史、廣陵太守,并行府州事。入為給事黃門侍郎,轉(zhuǎn)太子中庶 子。建武中,又出為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時明帝諸子幼弱,內(nèi)親則仗遙欣 兄弟,外親則倚后弟劉暄、內(nèi)弟江祏。遙欣之鎮(zhèn)江陵也,意寄甚隆;而遙欣至州, 多招賓客,厚自封殖,明帝甚惡之。季連族甥瑯邪王會為遙欣諮議參軍,美容貌, 頗才辯,遙欣遇之甚厚。會多所慠忽,于公座與遙欣競侮季連,季連憾之,乃密表 明帝,稱遙欣有異跡。明帝納焉,乃以遙欣為雍州刺史。明帝心德季連,四年,以 為輔國將軍、益州刺史,令據(jù)遙欣上流。季連父,宋世為益州,貪鄙無政績,州人 猶以義故,善待季連。季連下車,存問故老,撫納新舊,見父時故吏,皆對之流涕。 辟遂寧人龔愜為府主簿。愜,龔穎之孫,累世有學(xué)行,故引焉。
東昏即位,永元元年,征季連為右衛(wèi)將軍,道斷不至。季連聞東昏失德,京師 多故,稍自驕矜。本以文吏知名,性忌而褊狹,至是遂嚴(yán)愎酷狠,土人始懷怨望。 其年九月,季連因聚會,發(fā)人丁五千人,聲以講武,遂遣中兵參軍宋買率之以襲中 水。穰人李托豫知之,設(shè)備守險,買與戰(zhàn)不利,還州,郡縣多叛亂矣。是月,新城 人趙續(xù)伯殺五城令,逐始平太守。十月,晉原人樂寶稱、李難當(dāng)殺其太守,寶稱自 號南秦州刺史,難當(dāng)益州刺史。十二月,季連遣參軍崔茂祖率眾二千討之,赍三日 糧。值歲大寒,群賊相聚,伐樹塞路,軍人水火無所得,大敗而還,死者十七八。 明年正月,新城人帛養(yǎng)逐遂寧太守譙希淵。三月,巴西人雍道晞率群賊萬余逼巴西, 去郡數(shù)里,道晞稱鎮(zhèn)西將軍,號建義。巴西太守魯休烈與涪令李膺嬰城自守,季連 遣中兵參軍李奉伯率眾五千救之。奉伯至,與郡兵破擒道晞,斬之涪市。奉伯因獨 進(jìn)巴西之東鄉(xiāng)討余賊。李膺止之曰:“卒惰將驕,乘勝履險,非良策也。不如小緩, 更思后計?!狈畈患{,悉眾入山,大敗而出,遂奔還州。六月,江陽人程延期反, 殺太守何法藏。魯休烈懼不自保,奔投巴東相蕭慧訓(xùn)。十月,巴西人趙續(xù)伯又反, 有眾二萬,出廣漢,乘佛輿,以五彩裹青石,誑百姓云:“天與我玉印,當(dāng)王蜀?!?愚人從之者甚眾。季連進(jìn)討之,遣長史趙越常前驅(qū)。兵敗,季連復(fù)遣李奉伯由涪路 討之。奉伯別軍自潺亭與大軍會于城,進(jìn)攻其柵,大破之。
時會稽人石文安字守休,隱居鄉(xiāng)里,專行禮讓,代季連為尚書左丞,出為江夏 內(nèi)史,又代季連入為御史中丞,與季連相善。子仲淵字欽回,聞義師起,率鄉(xiāng)人以 應(yīng)高祖。天監(jiān)初,拜郢州別駕,從高祖平京邑。
明年春,遣左右陳建孫送季連弟通直郎子淵及季連二子使蜀,喻旨慰勞。季連 受命,飭還裝。高祖以西臺將鄧元起為益州刺史。元起,南郡人。季連為南郡之時, 素薄元起。典簽硃道琛者,嘗為季連府都錄,無賴小人,有罪,季連欲殺之,逃叛 以免。至是說元起曰:“益州亂離已久,公私府庫必多秏失,劉益州臨歸空竭,豈 辦復(fù)能遠(yuǎn)遣候遞。道琛請先使檢校,緣路奉迎;不然,萬里資糧,未易可得。”元 起許之。道琛既至,言語不恭,又歷造府州人士,見器物輒奪之,有不獲者,語曰: “會當(dāng)屬人,何須苦惜。”于是軍府大懼,謂元起至必誅季連,禍及黨與,競言之 于季連。季連亦以為然;又惡昔之不禮元起也,益憤懣。司馬硃士略說季連,求為 巴西郡,留三子為質(zhì),季連許之。頃之,季連遂召佐史,矯稱齊宣德皇后令,聚兵 復(fù)反,收硃道琛殺之。書報硃士略,兼召李膺。膺、士略并不受使。使歸,元起收 兵于巴西以待之,季連誅士略三子。
天監(jiān)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連遣其將李奉伯等拒戰(zhàn)。兵交,互有得失,久 之,奉伯乃敗退還成都。季連驅(qū)略居人,閉城固守。元起稍進(jìn)圍之。是冬,季連城 局參軍江希之等謀以城降,不果,季連誅之。蜀中喪亂已二年矣,城中食盡,升米 三千,亦無所糴,餓死者相枕。其無親黨者,又殺而食之。季連食粥累月,饑窘無 計。二年正月,高祖遣主書趙景悅宣詔降季連,季連肉袒請罪。元起遷季連于城外, 俄而造焉,待之以禮。季連謝曰:“早知如此,豈有前日之事?!痹鹫D李奉伯并 諸渠帥,送季連還京師。季連將發(fā),人莫之視,惟龔愜送焉。
初,元起在道,懼事不集,無以為賞,士之至者,皆許以辟命,于是受別駕、 治中檄者,將二千人。季連既至,詣闕謝,高祖引見之。季連自東掖門入,數(shù)步一 稽顙,以至高祖前。高祖笑謂曰:“卿欲慕劉備而曾不及公孫述,豈無臥龍之臣乎。” 季連復(fù)稽顙謝。赦為庶人。四年正月,因出建陽門,為蜀人藺道恭所殺。季連在蜀, 殺道恭父,道恭出亡,至是而報復(fù)焉。
陳伯之,濟(jì)陰睢陵人也。幼有膂力。年十三四,好著獺皮冠,帶刺刀,候伺鄰 里稻熟,輒偷刈之。嘗為田主所見,呵之云:“楚子莫動!”伯之謂田主曰:“君 稻幸多,一擔(dān)何苦?”田主將執(zhí)之,伯之因杖刀而進(jìn),將刺之,曰:“楚子定何如!” 田主皆反走,伯之徐擔(dān)稻而歸。及年長,在鐘離數(shù)為劫盜,嘗授面覘人船,船人斫 之,獲其左耳。后隨鄉(xiāng)人車騎將軍王廣之,廣之愛其勇,每夜臥下榻,征伐嘗自隨。
齊安陸王子敬為南兗州,頗持兵自衛(wèi)。明帝遣廣之討子敬,廣之至歐陽,遣伯 之先驅(qū),因城開,獨入斬子敬。又頻有戰(zhàn)功,以勛累遷為冠軍將軍、驃騎司馬,封 魚復(fù)縣伯,邑五百戶。
義師起,東昏假伯之節(jié)、督前驅(qū)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如故。尋轉(zhuǎn)江州,據(jù) 尋陽以拒義軍。郢城平,高祖得伯之幢主蘇隆之,使說伯之,即以為安東將軍、江 州刺史。伯之雖受命,猶懷兩端,偽云“大軍未須便下”。高祖謂諸將曰:“伯之 此答,其心未定,及其猶豫,宜逼之?!北娷娝齑螌り枺吮D虾?,然后歸附。 進(jìn)號鎮(zhèn)南將軍,與眾俱下。伯之頓籬門,尋進(jìn)西明門。建康城未平,每降人出,伯 之輒喚與耳語。高祖恐其復(fù)懷翻覆,密語伯之曰:“聞城中甚忿卿舉江州降,欲遣 刺客中卿,宜以為慮?!辈粗拧|昏將鄭伯倫降,高祖使過伯之,謂曰: “城中甚忿卿,欲遣信誘卿以封賞。須卿復(fù)降,當(dāng)生割卿手腳;卿若不降,復(fù)欲遣 刺客殺卿。宜深為備?!辈畱郑允菬o異志矣。力戰(zhàn)有功。城平,進(jìn)號征南將軍, 封豊城縣公,邑二千戶,遣還之鎮(zhèn)。
伯之不識書,及還江州,得文牒辭訟,惟作大諾而已。有事,典簽傳口語,與 奪決于主者。
伯之與豫章人鄧繕、永興人戴永忠并有舊,繕經(jīng)藏伯之息英免禍,伯之尤德之。 及在州,用繕為別駕,永忠記室參軍。河南褚緭,京師之薄行者,齊末為揚州西曹, 遇亂居閭里;而輕薄互能自致,惟緭獨不達(dá)。高祖即位,緭頻造尚書范云,云不好 緭,堅距之。緭益怒,私語所知曰:“建武以后,草澤底下,悉化成貴人,吾何罪 而見棄。今天下草創(chuàng),饑饉不已,喪亂未可知。陳伯之擁強兵在江州,非代來臣, 有自疑意;且熒惑守南斗,詎非為我出。今者一行,事若無成,入魏,何遽減作河 南郡?!庇谑撬焱恫畷敉跛寄?,事之,大見親狎。及伯之鄉(xiāng)人硃龍符為長流參 軍,并乘伯之愚暗,恣行奸險,刑政通塞,悉共專之。
伯之子虎牙,時為直閣將軍,高祖手疏龍符罪,親付虎牙,虎牙封示伯之;高 祖又遣代江州別駕鄧繕,伯之并不受命。答高祖曰:“龍符驍勇健兒,鄧繕事有績 效,臺所遣別駕,請以為治中?!笨樣谑侨找拐f伯之云:“臺家府庫空竭,復(fù)無器 仗,三倉無米,東境饑流,此萬代一時也,機不可失。”緭、永忠等每贊成之。伯 之謂繕:“今段啟卿,若復(fù)不得,便與卿共下使反。”高祖敕部內(nèi)一郡處繕,伯之 于是集府州佐史謂曰:“奉齊建安王教,率江北義勇十萬,已次六合,見使以江州 見力運糧速下。我荷明帝厚恩,誓死以報。今便纂嚴(yán)備辦?!笔咕撛p為蕭寶夤書, 以示僚佐。于廳事前為壇,殺牲以盟。伯之先飲,長史已下次第歃血。緭說伯之曰: “今舉大事,宜引眾望,程元沖不與人同心;臨川內(nèi)史王觀,僧虔之孫,人身不惡, 便可召為長史,以代元沖?!辈畯闹?。仍以緭為尋陽太守,加討逆將軍;永忠輔 義將軍;龍符為豫州刺史,率五百人守大雷。大雷戍主沈慧休,鎮(zhèn)南參軍李延伯。 又遣鄉(xiāng)人孫鄰、李景受龍符節(jié)度,鄰為徐州,景為郢州。豫章太守鄭伯倫起郡兵距 守。程元沖既失職,于家合率數(shù)百人,使伯之典簽呂孝通、戴元則為內(nèi)應(yīng)。伯之每 旦常作伎,日晡輒臥,左右仗身皆休息。元沖因其解弛,從北門入,徑至廳事前。 伯之聞叫聲,自率出蕩,元沖力不能敵,走逃廬山。
初,元沖起兵,要尋陽張孝季,孝季從之。既敗,伯之追孝季不得,得其母郎 氏,蠟灌殺之。遣信還都報虎牙兄弟,虎牙等走盱眙,盱眙人徐安、莊興紹、張顯 明邀擊之,不能禁,反見殺。高祖遣王茂討伯之。伯之聞茂來,謂緭等曰:“王觀 既不就命,鄭伯倫又不肯從,便應(yīng)空手受困。今先平豫章,開通南路,多發(fā)丁力, 益運資糧,然后席卷北向,以撲饑疲之眾,不憂不濟(jì)也。”乃留鄉(xiāng)人唐蓋人守城, 遂相率趣豫章。太守鄭伯倫堅守,伯之攻之不能下。王茂前軍既至,伯之表里受敵, 乃敗走,間道亡命出江北,與子虎牙及褚緭俱入魏。魏以伯之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 都督淮南諸軍事、平南將軍、光祿大夫、曲江縣侯。
天監(jiān)四年,詔太尉、臨川王宏率眾軍北討,宏命記室丘遲私與伯之書曰:
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 高翔。昔因機變化,遭逢明主,立功立事,開國承家,硃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 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zhàn),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耶?尋君去就 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nèi)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 論功,棄瑕錄用,收赤心于天下,安反側(cè)于萬物,將軍之所知,非假仆一二談也。 硃鮪涉血于友于,張繡倳刃于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況將軍無昔人 之罪,而勛重于當(dāng)世。
夫迷涂知反,往哲是與;不遠(yuǎn)而復(fù),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 軍松柏不剪,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述。今功臣名將, 雁行有序。懷黃佩紫,贊帷幄之謀;乘軺建節(jié),奉疆埸之任。并刑馬作誓,傳之子 孫。將軍獨靦顏借命,驅(qū)馳異域,寧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 姬漢舊邦,無取雜種。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況偽孽昏 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方當(dāng)系頸蠻邸,懸首藁街。而將軍魚游于沸 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 撫弦登陴,豈不愴恨。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 哉!想早勵良圖,自求多福。
伯之乃于壽陽擁眾八千歸?;⒀罏槲喝怂鶜?。伯之既至,以為使持節(jié)、都督西 豫州諸軍事、平北將軍、西豫州刺史,永新縣侯,邑千戶。未之任,復(fù)以為通直散 騎常侍、驍騎將軍,又為太中大夫。久之,卒于家。其子猶有在魏者。
褚緭在魏,魏人欲擢用之。魏元會,緭戲為詩曰:“帽上著籠冠,袴上著硃衣, 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蔽喝伺鰹槭计教?。日日行獵,墮馬死。
史臣曰:劉季連之文吏小節(jié),而不能以自保全,習(xí)亂然也。陳伯之小人而乘君 子之器,群盜又誣而奪之,安能長久矣。
『上一章』『梁書章節(jié)目錄』 『下一章』
梁書 列傳卷二十譯文
劉季連字惠續(xù),是彭城人。他的父親劉思考,因為是宋高祖的族弟而在宋朝顯赫一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⒓具B名譽很好,很早就擔(dān)任過清官。齊高帝接受禪讓登上皇帝寶座后,把宋王朝的近屬全部…詳情
相關(guān)翻譯
相關(guān)賞析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6886.html
熱門詩詞
- 上堂開示頌 [黃蘗禪師]
- 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 [陸游]
- 大風(fēng)歌 [劉邦]
- 雜說四·馬說 [韓愈]
- 【雙調(diào)】水仙子_梅邊即事好 [張可久]
- 踏莎行·雪似梅花 [呂本中]
- 田家(父耕原上田) [聶夷中]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