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列傳·卷三十三》
-
蕭明,[二]蘭陵人,梁武帝長兄長沙王懿之子。在其本朝,甚為梁武所親愛。少歷顯職,封湞陽侯。[三]太清中,以為豫州刺史。
梁主既納侯景,詔明率水陸諸軍趨彭城,大圖進取。又命兗州刺史南康嗣王會理總馭□帥,指授方略。明渡淮未幾,官軍破之,盡俘其□。魏帝升門樓,親引見明及諸將帥,釋其禁,送于晉陽。世宗禮明甚重,謂之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余年,聞彼禮佛文,常云奉為魏主,并及先王,此甚是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自出師薄伐,無戰(zhàn)不克,無城不陷,今自欲和,非是力屈。境上之事,知非梁主本心,當是侯景違命扇動耳。侯可遣使諮論,[四]若猶存先王分義,重成通和者,吾不敢違先王之旨,侯及諸人并即放還。”于是使人以明書告梁主,梁主乃致書以慰世宗。
天保六年,梁元為西魏所滅,顯祖詔立明為梁主,前所獲梁將湛海珍等皆聽從明歸,令上黨王渙率□以送。是時梁太尉王僧辯、司空陳霸先在建鄴,推晉安王方智為丞相。[五]顯祖賜僧辯、霸先璽書,僧辯未奉詔。上黨王進軍,明又與僧辯書,往復再三,陳禍福,僧辯初不納。既而上黨王破東關,斬裴之橫,江表危懼。僧辯乃啟上黨求納明,遣舟艦迎接。王饗梁朝將士,及與明刑牲歃血,載書而盟。于是梁輿東度,齊師北反。侍中裴英起□送明入建鄴,遂稱尊號,改承圣四年為天成元年,大赦天下,宇文黑獺、賊等不在赦例。以方智為太子,[六]授王僧辯大司馬。明上表遣第二息章馳到京都,拜謝宮闕。冬,霸先襲殺僧辯,復立方智,以明為太傅、建安王。[七]霸先奉表朝廷,云僧辯陰謀篡逆,故誅之。方智請稱臣,永為藩國,齊遣行臺司馬恭及梁人盟于歷陽。明年,詔征明。霸先猶稱藩,將遣使送明,會明疽發(fā)背死。
梁將王琳在江上與霸先相抗,顯祖遣兵納梁永嘉王蕭莊主梁祀。九年二月,自湓城濟江,三月,即帝位于郢州,年號天啟,王琳總其軍國,追謚明曰閔皇帝。明年莊為陳人所敗,遂入朝,封為侯。朝廷許以興復,竟不果。后主亡之日,莊在鄴飲氣而死。
蕭祗,字敬式,梁武弟南平王偉之子也。少聰敏,美容儀。在梁,封定襄侯,位東揚州刺史。于時江左承平,政寬人慢,祗獨□以嚴切,梁武悅之。遷北兗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圍建鄴。祗聞臺城失守,遂來奔。以武定七年至鄴,文襄令魏收、邢卲與相接對。歷位太子少傅,領平陽王師,封清河郡公。齊天保初,授右光祿大夫,領國子祭酒。時梁元帝平侯景,復與齊通好,文宣欲放祗等還南。俄而西魏克江陵,遂留鄴都,卒。贈中書監(jiān)、車騎大將軍,揚州刺史。
蕭退,梁武帝弟司空鄱陽王恢之子也。退在梁,封湘潭侯,位青州刺史。建鄴陷,與從兄祗俱入東魏。齊天保中,位金紫光祿大夫,卒。子慨,深沉有禮,樂善好學,攻草隸書。南士中稱為長者。歷著作佐郎,待詔文林館,卒于司徒從事中郎。
蕭放,字希逸,隨父祗至鄴。祗卒,放居喪以孝聞。所居廬室前有二慈烏來集,各據(jù)一樹為巢,自午以前,馴庭飲啄,午后更不下樹,每臨時,舒翅悲鳴,全似哀泣。家人伺之,未常有闕。時以為至孝之感。服闋,襲爵。武平中,待詔文林館。放性好文詠,頗善丹青,因此在宮中披覽書史及近世詩賦,監(jiān)畫工作屏風等雜物見知,遂被眷待。累遷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
徐之才,丹陽人也。父雄,事南齊,位蘭陵太守,以醫(yī)術為江左所稱。之才幼而□發(fā),五歲誦孝經(jīng),八歲略通義旨。曾與從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聽老子。舍為設食,乃戲之曰:“徐郎不用心思義,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蓋聞圣人虛其心而實其腹?!鄙徉蒂p之。年十三,召為太學生,粗通禮、易。彭城劉孝綽、河東裴子野、吳郡張嵊等每共論周易及喪服儀,酬應如響。咸共嘆曰:“此神童也?!毙⒕b又云:“徐郎燕頷,有班定遠之相。”陳郡袁昂領丹陽尹,辟為主簿,人務事宜,皆被顧訪??も菰饣?,之才起望,夜中不著衣,披紅服帕出房,[八]映光為昂所見。功曹白請免職,昂重其才術,仍特原之。豫章王綜出鎮(zhèn)江都,復除豫章王國左常侍,[九]又轉綜鎮(zhèn)北主簿。
及綜入魏,三軍散走,之才退至呂梁,橋斷路絕,遂為魏統(tǒng)軍石茂孫所止。綜入魏旬月,位至司空。魏聽綜收斂僚屬,乃訪之才在彭泗,啟魏帝云:“之才大善醫(yī)術,兼有機辯。”詔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居南館,禮遇甚優(yōu)。從祖謇子踐啟求之才還宅。之才藥石多□,又窺涉經(jīng)史,發(fā)言辯捷,朝賢競相要引,為之延譽。武帝時,封昌安縣侯。天平中,齊神武征赴晉陽,常在內館,禮遇稍厚。武定四年,自散騎常侍轉秘書監(jiān)。文宣作相,普加黜陟。楊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書,轉授金紫光祿大夫,以魏收代領之。之才甚怏怏不平。
之才少解天文,兼圖讖之學,共館客宋景業(yè)參校吉兇,[一○]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啟之。文宣聞而大悅。時自婁太后及勛貴臣,咸云關西既是勁敵,恐其有挾天子令諸侯之辭,不可先行禪代事。之才獨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諸人咸息。須定大業(yè),何容翻欲學人?!庇衷C據(jù),備有條目,帝從之。登祚后,彌見親密。之才非唯醫(yī)術自進,亦為首唱禪代,又戲謔滑稽,言無不至,于是大被狎昵。尋除侍中,封池陽縣伯。見文宣政令轉嚴,求出,除趙州刺史,竟不獲述職,猶為弄臣。
皇建二年,除西兗州刺史。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療之,應手便愈,孝昭賜采帛千段、錦四百疋。之才既善醫(yī)術,雖有外授,頃即征還。既博識多聞,由是于方術尤妙。大寧二年春,武明太后又病。之才弟之范為尚藥典御,□令診候。內史皆令呼太后為石婆,蓋有俗忌,故改名以厭制之。之范出告之才曰:“童謠云:『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斬□作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唤裉蠛龈拿?,私所致怪?!敝旁唬骸摆柷筚?,胡言去已。豹祠嫁石婆,豈有好事?斬□作媒人,但令合葬自斬□。唯得紫綖靴者,得至四月,何者?紫之為字『此』下『系』,『綖』者熟,當在四月之中。”之范問靴是何義。之才曰:“靴者革旁化,寧是久物?”至四月一日,后果崩。
有人患□跟腫痛,諸醫(yī)莫能識。之才曰:“蛤精疾也,由乘船入海,垂□水中?!奔舱咴唬骸皩嵲绱?。”之才為剖得蛤子二,大如榆莢。又有以骨為刀子靶者,五色班斕。之才曰:“此人瘤也?!眴柕锰?,云于古□見髑髏額骨長數(shù)寸,試削視,有文理,故用之。其明悟多通如此。
天統(tǒng)四年,累遷尚書左仆射,俄除兗州刺史,特給鐃吹一部。之才醫(yī)術最高,偏被命召。武成酒色過度,怳惚不恒,曾病發(fā),自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shù)丈,亭亭而立。食頃,變?yōu)橛^世音。之才云:“此色欲多,大虛所致?!奔刺帨剑粍?,便覺稍遠,又服,還變成五色物,數(shù)劑湯,疾竟愈。帝每發(fā)動,蹔遣騎追之,針藥所加,應時必□,故頻有端執(zhí)之舉。入秋,武成小定,更不發(fā)動。和士開欲依次轉進,以之才附籍兗州,即是本屬,遂奏附除刺史,以胡長仁為左仆射,士開為右仆射。[一一]及十月,帝又病動,語士開云:“恨用之才外任,使我辛苦?!逼湓掳巳眨躞A追之才。帝以十日崩,之才十一日方到,既無所及,復還赴州。在職無所侵暴,但不甚閑法理,頗亦疏慢,用舍自由。
五年冬,后主征之才。尋左仆射闕,之才曰:“自可復禹之績?!蔽淦皆辏爻袝笃蜕?。之才于和士開、陸令萱母子曲盡卑狎,二家苦疾,救護百端。由是遷尚書令,封西陽郡王。祖珽執(zhí)政,除之才侍中、太子太師。之才恨曰:“子野沙汰我?!爆E目疾,故以師曠比之。
之才聰辯強識,有兼人之敏,尤好劇談體語,[一二]公私言聚,多相嘲戲。鄭道育常戲之才為師公。之才曰:“既為汝師,又為汝公,在三之義,頓居其兩?!庇殖巴蹶啃赵疲骸坝醒詣t□,近犬便狂,加頸足而為馬,施角尾而為羊?!北R元明因戲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誤,『之』當為『乏』也。”[一三]即答云:“卿姓在亡為虐,在丘為虛,生男則為虜,養(yǎng)馬則為驢?!庇謬L與朝士出游,遙望□犬競走,諸人試令目之。之才即應聲云:“為是宋鵲,為是韓盧,為逐李斯東走,為負帝女南徂?!崩钪C于廣坐,因稱其父名,曰:“卿嗜熊白生否?”之才曰:“平平耳?!庇衷唬骸扒浯搜杂诶砥椒??”諧遽出避之,道逢其甥高德正。德正曰:“舅顏色何不悅?”諧告之故。德正徑造坐席,連索熊白。之才謂坐者曰:“個人諱底?”□莫知。[一四]之才曰:“生不為人所知,死不為人所諱,此何足問?”唐邕、白建方貴,時人言云:“□州赫赫唐與白。”之才蔑之。元日,對邕為諸令史祝曰:“見卿等位當作唐、白。”又以小史好嚼筆,故嘗執(zhí)管就元文遙口曰:“借君齒?!逼洳贿d如此。
歷事諸帝,以戲狎得寵。武成生齻牙,問諸醫(yī)。尚藥典御鄧宣文以實對,武成怒而撻之。后以問之才,拜賀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聰明長壽?!蔽涑蓯偠p之。為仆射時,語人曰:“我在江東,見徐勉作仆射,朝士莫不佞之。今我亦是徐仆射,無一人佞我,何由可活!”之才妻魏廣陽王妹,之才從文襄求得為妻。和士開知之,乃淫其妻。之才遇見而避之,退曰:“妨少年戲笑?!逼鋵捒v如此。年八十,卒。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謚曰文明。
長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無學術,每嘆云:“終恐同廣陵散矣。”
弟之范,亦醫(yī)術見知,位太常卿,特聽襲之才爵西陽王。入周,授儀同大將軍。開皇中卒。
??庇?/p>
[一] 北齊書卷三十三 按此卷原缺,三朝本、南本卷末有宋人校語云:“此卷與北史同?!卞X氏考異卷三一認為北史無蕭明傳,此篇是北齊書原文,蕭祗以下皆以北史補入。
[二] 蕭明 按魏書卷一二孝靜紀、卷九八蕭衍傳作“蕭淵明”。本書和南、北史去“淵”字,梁書改“淵”作“深”,都是避唐諱。
[三] 封湞陽侯 諸本“湞”作“須”。錢氏考異卷三一云:“『須』當作『湞』,即貞陽也?!卑词挏Y明封邑,本書和南、北史、魏書、梁書相關紀傳都作貞陽。湞陽本漢縣,宋泰始三年四六七改貞陽宋書卷三七州郡志,然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仍作湞陽。這里“須陽”是“湞陽”之訛,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也是“湞”訛作“須”。今據(jù)改。
[四] 侯可遣使諮論 諸本“論”作“諭”,三朝本作“論”,百衲本依他本改“諭”。按通鑒卷一六一四九七四頁也作“論”。今從三朝本。
[五] 推晉安王方智為丞相 南、北、殿三本“丞相”上有“太宰”二字,三朝本、汲本、局本無。按南史卷五一蕭明傳,方智官稱是“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置百官”。梁書卷六敬帝紀、陳書卷一武帝紀都說推方智為“太宰承制”,從沒有“丞相”之稱。此傳原文也當是“太宰承制”,“承制”訛作“丞相”。三朝本又脫“太宰”二字。南本等據(jù)南史補“太宰”,□仍“丞相”之訛。今姑從三朝本。
[六] 以方智為太子 諸本“子”作“傅”,唯南本據(jù)南史卷五一改作“子”。按梁書卷六敬帝紀、卷四五王僧辯傳、陳書卷一武帝紀都說蕭淵明稱帝后,以方智為皇太子,作“太傅”誤,今從南本。
[七] 以明為太傅建安王 按梁書卷六敬帝紀,敬帝即位后封蕭淵明為建安郡公,至死沒有進封為王,這里“王”字當作“公”。
[八] 披紅服帕出房 三朝本、汲本“房”作“戾”,南本訛作“尸”,北、殿、局三本作“戶”。按北史卷九○徐之才傳、冊府卷九四四一一一二三頁、通志卷一八三徐之才傳都作“房”,此傳出于北史,本亦作“房”,三朝本訛“戾”,他本以意改作“戶”。今據(jù)北史改。又“紅服帕”,北史、通志“服”作“眠”,疑皆“腹”之訛。釋名卷五云:“帕腹,橫帕其腹也”,可證。
[九] 復除豫章王國左常侍 諸本“左”作“右”。北史卷九○、通志卷一八三作“左”。按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徐之才墓志圖版三四三之二亦作“左”,今據(jù)改。
[一○] 共館客宋景業(yè)參校吉兇 諸本“宋”訛“宗”,按宋景業(yè),本書卷四九補北史卷八九有傳,又見于本書卷三○高德政傳,今改正。
[一一] 以胡長仁為左仆射士開為右仆射 諸本無“左仆射士開為”六字,北史卷九○有。按本書卷八后主紀天統(tǒng)四年五月癸卯稱“以尚書右仆射胡長仁為左仆射,中書監(jiān)和士開為右仆射?!焙杂肄D左,即代之才,和士開則代胡,這就是此傳上文所說“士開欲依次轉進”的實施。這里脫去六字,“依次轉進”一語便無□落,今據(jù)北史補。
[一二] 尤好劇談體語 南、北、殿、局四本“體”作“謔”,三朝本、汲本及北史卷九○作“體”。張元濟云:“按體語即反切隱語,見封演聞見記。卷二”按張說是,今從三朝本。
[一三] 名是字之誤之當為乏也 諸本無“之當為乏也”五字,北史卷九○有,但“乏”字作“之”。按冊府卷九四七一一一五四頁、通志卷一八三徐之才傳并有“之當為乏也”五字。盧元明以徐之才姓名為戲,上文拆“徐”字為“未入人”,這里是說“之才”應該是“乏才”的誤寫。北史“乏”字訛“之”,不可解,補此傳者就刪去此語,于是所謂“名是字之誤”也就不知何意。今據(jù)冊府補正。
[一四] □莫知 北史卷九○作“□莫之應”。按南、北朝封建士大夫最重家諱。高德政是當朝顯貴,為了避免犯他的諱,所以知道他父祖之名也不能說,并非不知。疑北史是。
『上一章』『北齊書章節(jié)目錄』 『下一章』
北齊書 列傳卷三十三譯文
蕭明,蘭陵人,梁武帝長兄長沙王蕭懿的兒子。在當朝,很為梁武帝所親愛。年輕時歷任顯要的職務,封為演陽侯。太清年間,讓他任豫州刺史。梁主已經(jīng)接納了侯景,詔令蕭明率領水陸諸軍奔向彭城,謀…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7129.html
熱門詩詞
- 霜天曉角(舟行清溪) [趙師俠]
-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 送別 [王維]
- 【中呂】普天樂_十月六日, [楊維楨]
- 題海圖屏風 [白居易]
- 唐多令(中秋) [魏了翁]
- 點絳唇(復自和) [向子諲]
- 春坊正字劍子歌(先輩匣中三尺水) [李賀]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