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日屄视频,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欧洲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舊唐書·志·卷二十》

  地理三

  ○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隴右道八

  淮南道

  揚州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于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 隋江都郡為兗州,置東南道行臺。七年,改兗州為邗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 改邗州為揚州。置大都督,督揚、和、滁、楚、舒、廬、壽七州。貞觀十年,改大 都督為都督,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天 寶元年,改為廣陵郡,依舊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fù)為揚州。自后置淮南節(jié)度使, 親王為都督,領(lǐng)使;長史為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恆以此為治所。舊領(lǐng)縣四:江 都、六合、海陵、高郵、戶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萬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寶領(lǐng) 縣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 三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江都 漢縣,屬廣陵國。隋為江都郡。武德三年,改為兗州,七年改為邗州, 九年改為揚州都督府,皆以江都為治所

  江陽 貞觀十八年,分江都縣置,在郭下,與江都分理

  六合 漢堂邑縣,屬臨淮郡。晉置秦郡,北齊為秦州,后周為方州,隋改為兗 州。武德七年,復(fù)為方州,置六合縣。又分六合置石梁縣。貞觀元年,省方州,并 石梁入六合,屬揚州。

  海陵 漢縣,屬臨淮郡。至隋,屬南袞州。武德二年,屬揚州,景龍二年,分 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并入海陵

  高郵 漢縣,屬廣陵國,至隋不改。武德二年,屬兗州。州改,仍舊

  揚子 永淳元年,分江都縣置

  天長 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載,改為天長。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lǐng)山陽、 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 淮陰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楚州。舊領(lǐng)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谝蝗f六千二百六 十二。天寶領(lǐng)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 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 州。八年,去“東”字,治于此縣??h東南有射陽湖

  鹽城 漢鹽瀆縣地,屬臨淮郡。久無城邑,隋末,韋徹于此置射州,立射陽、 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歸國,因而不改。七年,廢射州及三縣,置鹽城縣于廢 射州,仍屬楚州

  盱眙 漢縣,屬臨淮郡。武德四年,置西楚州。置總管,管東楚、西楚。領(lǐng)盱 眙一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屬楚州。寶應(yīng) 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武德四年, 置倉州,領(lǐng)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屬楚州。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縣得定 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yīng),仍改安宜為寶應(yīng)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于隋舊廢縣。

  滁州下 隋江都之清流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滁州,又以揚州之全椒 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永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滁州。舊領(lǐng)縣二,戶四千六百八十 九,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五。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萬二千 三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五百六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六里。

  清流 漢全椒縣地,屬九江郡。梁置南譙州,居桑根山之朝陽,在今縣西南八 十里南譙州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故城經(jīng)治于此新昌郡城,今州治是也。隋改南譙 為滁州,后廢。武德三年復(fù)置,皆治于清流縣

  全椒 漢舊縣名。梁北譙郡,又改為臨滁郡。隋改為滁縣,煬帝復(fù)為全椒。永 陽 景龍二年,分清流縣置。

  和州 隋歷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天寶元年,改為歷陽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和州。舊領(lǐng)縣二,戶五千七百三十,口三萬三千四百一。天寶領(lǐng)縣 三,戶二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萬一千一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八十三里, 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一里。

   

  歷陽 漢縣,屬九江郡。東晉置歷陽郡。宋為南豫州,北齊置和州。隋為歷陽 郡。國初,復(fù)為和州。皆治此縣

  烏江 漢東城縣之烏江亭,屬九江郡。北齊為密江郡,陳為臨江郡,后周為問 江郡,隋為烏江郡,縣皆治此

  含山 武德六年置,八年廢。長安四年復(fù),為武壽縣。神龍元年,復(fù)為含山。

  濠州下 隋為鐘離郡。武德三年,改為濠州。又改臨濠為定遠(yuǎn)縣,化明為招義 縣。領(lǐng)鐘離、涂山、定遠(yuǎn)、招義四縣。武德四年,省涂山入鐘離。天寶元年,改為 鐘離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濠州。舊領(lǐng)縣三,戶二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三千八百五十 五。天寶,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萬八千三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 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鐘離 漢縣,屬九江郡。晉、宋、齊、梁,置徐州。隋初為濠州,煬帝復(fù)為鐘 離郡。武德三年,置濠州。皆治于此。武德七年,省涂山縣并入

  定遠(yuǎn) 漢曲陽縣地,屬九江郡。隋置定遠(yuǎn)縣

  招義 漢淮陵縣地,屬臨淮。宋置濟陰郡。武德七年,改為招義。

  廬州上 隋廬江郡。武德三年,改為廬州,領(lǐng)合肥、廬江、慎三縣。七年,廢 巢州為巢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廬江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廬州,自中升為上。舊 領(lǐng)縣四,戶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三。天寶領(lǐng)縣五,戶四萬三千三 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一千 五百六十九里。

  合肥 漢縣,屬九江郡。舊縣在北。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水合,故曰合 肥。梁置合州,隋初為廬江郡,皆治此縣

  慎 漢逡遒縣,屬九江郡。古城在今縣南。隋為慎縣

  巢 漢居巢縣,屬廬江郡。隋為襄安縣。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 扶陽二縣。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

  廬江 漢郡名。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梁置湖州,隋復(fù)舊也

  舒城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取古龍舒縣為名。

  壽州中 隋為淮南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壽州。七年,置都督府, 督壽、蓼二州,領(lǐng)壽春、安豐、霍丘三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又以廢霍州之霍 山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壽春郡,又置霍山縣。乾元元年,復(fù)為壽州。舊領(lǐng)縣四, 戶二千九百九十六,口一萬四千七百一十八。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 口十八萬七千五百八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一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九里。

  壽春 漢縣,屬九江郡。晉改為壽陽。晉于此置揚州,齊置豫州,后魏置揚州, 梁復(fù)為豫州,后周置揚州。隋改壽州,煬帝為淮南郡,武德為壽州。皆以壽春為治 所

  安豐 漢六國,故城在縣南。梁置安豐郡??h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 隋因置縣

  霍山 漢灊縣,屬廬江郡。隋置霍山應(yīng)城三縣。貞觀元年,廢霍州,省應(yīng)城、 灊城二縣,以霍山屬壽州

  盛唐 舊霍山縣。神功元年,改為武昌。神龍元年,復(fù)為霍山。開元二十七年, 改為盛唐,仍移治于騶虞城

  霍丘 漢松滋縣地,屬貫廬江郡。武德四年,置蓼州,領(lǐng)霍丘一縣。七年,蓼 州廢,霍丘屬壽州??h北有安豐津,斬毋丘儉處。

  光州緊中 隋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置總管府,以定城縣為弦州,殷 城縣為義州,以廢宋安郡為谷州,凡管光、弦、義、谷、廬五州。光州領(lǐng)光山、樂 安、固始三縣。武德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省弦州及義州, 以定城、殷城二縣來屬。又省谷州,以宋安并入樂安。天寶元年,改為弋陽郡。乾 元元年,復(fù)為光州。舊領(lǐng)縣五,戶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一。天寶, 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一千八百五十五里,至東 都九百二十五里。

  定城 漢弋陽地,屬汝南郡。南齊為南弋陽縣,尋改為定城,武德三年,于縣 置弦州,領(lǐng)定城一縣。貞觀元年,廢弦州,以定城屬光州,州所理也

  光山 晉分弋陽置西陽縣,梁于縣置光州,隋為弋陽郡。武德三年,復(fù)為光州, 治于光山縣。太極元年,移州理于定城

  仙居 漢轪縣,屬江夏郡,古城在縣北十里。宋分轪縣置樂安縣。天寶元載, 改為仙居

  殷城 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宋置苞信縣。隋改為殷城,取縣東古殷城為名。

  固始 漢浸縣,屬汝南郡,后漢改為固始。

  蘄州中 隋蘄春郡。武德四年,平硃粲,改為蘄州,領(lǐng)蘄春、蘄水、羅田、黃 梅、浠水五縣。其年,省蘄水入蘄春,又分蘄春立永寧,省羅田入浠水。又改浠水 為蘭溪,又于黃梅縣置南晉州。八年,州廢,以黃梅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蘄春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蘄州。舊領(lǐng)縣四,戶一萬六百一十二,口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八。天 寶,戶二萬六千八百九,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 都一千八百二十四里。

  蘄春 漢縣,屬江夏郡。吳為蘄春郡。晉改為西陽,又改為蘄陽。周平淮南, 改為蘄州。

  黃梅 漢蘄春縣地。宋分置新蔡郡。隋改為黃梅。武德四年,置南晉州,領(lǐng)黃 梅、義豐、長吉、塘陽、新蔡五縣。八年,廢州,仍省義豐等四縣,以黃梅來屬。

  廣濟 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置永寧縣。天寶元年,改為廣濟縣。

  蘄水 漢蘄春縣地。宋置浠水縣。武德四年,改為蘭溪。天寶元年,改為蘄水。

  申州中 隋義陽郡。武德四年,置申州,領(lǐng)義陽、鐘山二縣。八年,省南羅州, 又以羅山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義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申州。舊領(lǐng)縣三,戶四千 七百二十九,口二萬三千六十一。天寶,戶二萬五千八百六十四,口十四萬七千七 百五十六。至京師一千七百九十六里,至東都九百四十三里。

  義陽 漢平氏縣之義陽鄉(xiāng),屬南陽郡。魏分南陽立義陽郡。晉自石城徙居于仁 順,今州理也。宋置司州,后魏改為郢州,隋改為申州

  鐘山 漢鄳縣地,屬江夏郡。隋改鐘山縣。羅山 漢鄳縣地,隋為羅山縣。武 德四年,置南羅州,領(lǐng)羅山一縣。八年廢,屬申州。

  黃州下 隋永安郡。武德三年,改為黃州,置總管,管黃、蘄、亭、南司四州。 黃州領(lǐng)黃岡、木蘭、麻城、黃陂四縣。其年,省木蘭縣,分黃岡置堡城縣,分麻城 置陽城縣。仍于麻城縣置亭州,于黃陂縣置南司州。七年,廢南司州及亭州,縣并 屬黃州。仍省堡城入黃岡。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齊安郡。乾元元 年復(fù)為黃州。舊領(lǐng)縣三,戶四千八百九十六,口二萬二千六十。天寶,戶一萬五千 五百一十二,口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一千 四百七十里。

  黃岡 漢西陵縣地,江夏郡。北齊于舊城西南筑小城,置衡州,領(lǐng)齊安一郡。 隋改齊安為黃州,治黃岡

  黃陂 漢西陵縣地。后周于古黃城西四十里獨家村置黃陂縣。武德三年,置南 司州。七年,州廢,縣屬黃州。麻城 漢西陵縣地。隋置麻城縣。武德三年,于縣 置亭州,領(lǐng)麻城、陽城二縣。八年,州廢,仍省陽城入麻城,縣屬黃州。

  安州中都督府 隋安陸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為安州,領(lǐng)安陸、云夢、 應(yīng)陽、孝昌、吉陽、應(yīng)山、京山、富水八縣。其年,于應(yīng)山縣置應(yīng)州,領(lǐng)應(yīng)山一縣。 于孝昌縣置澴州,領(lǐng)孝昌一縣。以富水、京山二縣屬溫州。改應(yīng)陽為應(yīng)城縣。安州 置總管,管澴、應(yīng)二州。七年州廢,澴、應(yīng)二州縣屬安州。改為大都督府,督安、 申、陽、溫、復(fù)、沔、光、黃、蘄九州。六年,罷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隋、 溫、沔、復(fù)五州。十二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安陸郡,依舊為都督府,督 安、隋、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復(fù)為安州。舊領(lǐng)縣六,戶六千三百三十八,口二 萬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寶,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一千二百二。在京師 東南二千五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九十里。

  安陸 漢縣,屬江夏郡。宋分江夏立安陸郡。武德四年,改為安州,治于安陸。

  孝昌 宋分安陸縣置。武德四年,置澴州,領(lǐng)孝昌、澴陽二縣。八年,州廢, 以澴陽、孝昌屬安州。

  云夢 漢安陸縣地。后魏分安陸,于云夢古城置云夢縣。

  應(yīng)城 宋分安陸縣置應(yīng)城縣,隋改為應(yīng)陽。武德四年,復(fù)為應(yīng)城。

  吉陽 梁分安陸置平陽縣,后魏改為京池。隋改為吉陽,取山名。

  應(yīng)山 漢隋縣地,屬南陽郡。梁分隋縣置永陽縣。隋改為應(yīng)山。以縣北山為名。

  舒州下 隋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為舒州,領(lǐng)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 五縣。其年,割宿松置嚴(yán)州。五年,又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為智州。六年,舒 州置總管府,管舒、嚴(yán)、智三州。七年,廢智州,望江屬嚴(yán)州,八年,又廢嚴(yán)州, 以望江、宿松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 二月,改盛唐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舒州。舊領(lǐng)縣五,戶九千三百六十一,口三萬七 千五百三十八。天寶,戶三萬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萬六千三百九十八。在京師 東南二千六百二十六里,至東京一千八百九十三里。

  懷寧 漢皖縣地,晉于皖縣置懷寧縣。晉置晉熙郡。隋改為熙州,又為同安郡。 武德四年,改為舒州,以懷寧為州治

  宿松 漢皖縣地,梁置高塘郡。隋罷郡,置宿松縣。武德四年,置嚴(yán)州,領(lǐng)宿 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yán)州,二縣來屬舒州

  望江 漢皖縣地,晉置新治縣。陳于縣置大雷郡。隋改新治為義鄉(xiāng),尋改為望 江。武德四年,置高州,尋改為智州。七年,州廢,縣屬嚴(yán)州。八年,廢州,以縣 屬舒州

  太湖 漢皖縣地,宋置太湖縣

  同安 漢樅陽縣,屬廬江郡。梁置樅陽郡。隋罷郡為同安縣,取界內(nèi)古城名。

  江南道

  江南東道

  潤州上 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潤州于丹徒縣,改隋 延陵縣為丹徒,移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祏反,復(fù)據(jù)其地。七年,平 公祏,又置潤州,領(lǐng)丹徒縣。八年,廢簡州,以曲阿來屬。九年,揚州移理江都, 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潤州。 永泰后,常為浙江西道觀察使理所。舊領(lǐng)縣五,戶二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萬 七千一百四。天寶領(lǐng)縣六,戶十萬二千三十三,口六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在京師東 南二千八百二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里。

  丹徒 漢縣,屬會稽郡。春秋吳硃方之邑地,吳為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為 延陵鎮(zhèn),因改為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 為名。皆治于丹徒縣。

  丹陽 漢曲阿縣,屬會稽郡。又改名云陽,后復(fù)為曲阿。武德五年,于縣置簡 州。八年,州廢,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縣,取漢郡名

  延陵 漢曲阿縣地,晉分置延陵郡。隋移郡丹徒。武德三年,移于今所,屬茅 州。七年,廢茅州,以縣屬蔣州。八年,改蔣州為揚州。九年,改屬潤州

  上元 楚金陵邑,秦為秣陵。吳名建業(yè),宋為建康。晉分秣陵置臨江縣,晉武 改為江寧,武德三年,于縣置揚州,仍置東南道行臺,改江寧為歸化。六年,輔公 祏反,據(jù)其地。七年,公祏平,置行臺尚書省,改揚州為蔣州。廢茅州,以句容二 縣來屬蔣州。八年,罷行臺,改蔣州置揚州大都督府。改歸化縣為金陵。揚州領(lǐng)金 陵、句容、丹陽、溧水六縣。九年,揚州移治江都,改金陵為白下縣。以延陵、句 容、白下三縣屬潤州,丹陽、溧陽、溧水三縣屬宣州。移白下治故白下城。貞觀七 年,復(fù)移今所。九年,改為江寧縣。至德二年二月,置江寧郡。乾元元年,于江寧 置昇州,割潤州之句容江寧、宣州之當(dāng)涂溧水四縣,置浙西節(jié)度使。上元二年,復(fù) 為上元縣,還潤州。當(dāng)涂等三縣各依舊屬

  句容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四年,于縣置茅州,領(lǐng)句容。七年,州廢,以縣 屬蔣州。九年,屬潤州。乾元元年,屬昇州。寶應(yīng)元年州廢,屬潤州。金壇垂拱四 年,分延陵縣置也。

  常州上 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常州,領(lǐng)晉陵、義興、無錫、 武進四縣。六年,復(fù)陷輔公祏。七年,公祏平,復(fù)置常州,于義興置南興州。八年, 州廢,義興來屬,省武進入晉陵。天寶元年,改為晉陵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常州。 舊領(lǐng)縣四,戶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萬一千六百六。天寶領(lǐng)縣五,戶十萬二 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里,至東京一 千九百八十三里。

  晉陵、漢毗陵縣,屬會稽郡,吳延陵邑也。晉改為晉陵郡。隋省郡,于常熟縣 置常州。武德中,移于今治

  武進 晉分曲阿縣置武進,梁改為蘭陵,隋廢。垂拱二年,又分晉陵置,治于 州內(nèi)

  江陰 梁分蘭陵縣置。武德三年,于縣置暨州,領(lǐng)江陰、暨陽、利城三縣。九 年,省暨陽、利城入江陰,屬常州

  義興 漢陽羨縣,屬會稽郡。晉立義興郡及縣。武德七年,置南興州,領(lǐng)義興、 陽羨、臨津三縣。八年,廢南興州及陽羨、臨津二縣,義興復(fù)隸常州

  無錫 漢縣,屬會稽郡,隋屬常州。

  蘇州上 隋吳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蘇州。六年,又陷輔公 祏。七年,平公祏,復(fù)置蘇州都督,督蘇、湖、杭、暨四州,治于故吳城,分置嘉 興縣。八年,廢嘉興入?yún)强h。九年,罷都督。貞觀八年,復(fù)置嘉興縣。領(lǐng)吳城、昆 山、嘉興、常熟四縣。天寶元年,改為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蘇州。舊領(lǐng)縣四,戶 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五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天寶領(lǐng)縣六,戶七萬六千四百二十 一,口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在京師東南三千一百九十九里,至東都二千五百 里。

  吳 春秋時吳都闔閭邑。漢為吳縣,屬會稽郡。隋平陳,置蘇州,取州西姑蘇 山為名

  嘉興 漢由拳縣,屬會稽郡。吳改嘉興,隋廢。武德七年,復(fù)置,屬蘇州。八 年,廢入?yún)?。貞觀八年,復(fù)置,屬蘇州

  昆山 漢婁縣,屬會稽郡。梁分婁縣置信義縣。又分信義置昆山,取縣界山名。

  常熟 晉分吳縣置海虞縣。梁改常熟縣。今昆山縣東一百三十里常熟故城是也。 隋舊治南沙城,武德七年,移于今所治城。

  長洲 萬歲通天元年,分吳縣置,在郭下,分治州界。

  海鹽 漢縣,屬會稽郡。久廢。景云二年,分嘉興縣復(fù)置。先天元年,復(fù)廢。 開元五年,復(fù)置,治吳御城。

  湖州上 隋吳郡之烏程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lǐng)烏程一縣。六年, 復(fù)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fù)置,仍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以長城縣來 屬。天寶元年,改為吳興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湖州。舊領(lǐng)縣五,戶一萬四千一百三 十五,口七萬六千四百三十。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七萬三千三百六,口十七萬七千六百 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四十一里,至東都二千六百四十四里。

  烏程 漢縣,屬會稽部。梁置震州,取震澤名。隋改湖州,取州東太湖為名。 皆治烏程。

  武康 吳分烏程、余杭二縣立永安縣,晉改為永康,又改為武康。武德四年, 置武州,七年,州廢,縣屬湖州。

  長城 晉分烏程置長城縣。武德四年,置雉州,領(lǐng)長城、原鄉(xiāng)二縣。七年,州 廢及原鄉(xiāng)并入長城,屬湖州。

  安吉 武德四年置,屬桃州。七年,廢入長城。麟德元年,復(fù)分長城縣置。

  德清 天授二年,分武康置武原縣。景云二年,改為臨溪。天寶元年,改為德 清縣。

  杭州上 隋余杭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領(lǐng)錢塘、富陽、余杭三縣。 六年,復(fù)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fù)置杭州。八年,廢潛州,以於潛縣來屬。貞觀 四年,分錢塘置鹽官縣。天寶元年,改為余杭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杭州。舊領(lǐng)縣五, 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天寶領(lǐng)縣九,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 口五十八萬五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六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 九里。

  錢塘 漢縣,屬會稽郡。隋于余杭縣置杭州,又自余杭移州理錢塘。又移州于 柳浦西,今州城是。貞觀六年,自州治南移于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戍。 開元二十一年,移治州郭下。二十五年,復(fù)還舊所。

  鹽官 漢海鹽縣地,有鹽官,吳遂名縣。武德四年,屬東武州。七年,省入錢 塘。貞觀四年,復(fù)分錢塘置。

  余杭 漢縣,屬會稽郡。隋置杭州,后徙治錢塘。

  富陽 漢富春縣,屬會稽郡。晉改為富陽。隋舊縣。

  於潛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七年,置潛州,領(lǐng)於潛、臨水二縣。八年,廢潛 州及臨水縣,於潛還杭州。

  臨安 垂拱四年,分余杭、于潛,置于廢臨水縣。

  新城 永淳元年,分富陽置。

  紫溪 垂拱二年,分於潛置。萬歲通天元年,改為武隆。其年,依舊為紫溪。

  唐山 萬歲通天元年,分紫溪,又別置武隆縣。神龍元年,改為唐山。

  越州中都督府 隋會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管越、嵊、姚、 鄞、浙、綱、衢、谷、麗、嚴(yán)、婺十一州。越州領(lǐng)會稽、諸暨、山陰三縣。七年, 改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lǐng)會稽、諸暨、山陰、余姚四縣。 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嵊州為剡縣,來屬。麗州為永康,屬婺州。省山陰縣。督越、 婺二州。貞觀元年,更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天寶元年,改越州為會稽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越州。舊領(lǐng)縣五,戶二萬五千八百九十,口十二萬四千一十。 天寶領(lǐng)縣七,戶九萬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南三千七 百二十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會稽 漢郡名。宋置東揚州,理于此,齊、梁不改。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 煬帝改為越州,尋改會稽郡,皆立于此縣

  山陰 垂拱二年,分會稽縣置,在州治,與會稽分理

  諸暨 漢縣,屬會稽郡。越王允常所都

  余姚 漢縣,屬會稽郡。隋廢。武德四年,復(fù)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 屬越州

  剡 漢縣,屬會稽郡。武德四年,置嵊州及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以 剡縣來屬。

  蕭山 儀鳳二年,分會稽、諸暨置永興縣。天寶元年,改為蕭山。

  上虞 漢縣,屬會稽郡。

  明州上 開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縣置明州。天寶元年,改為余姚郡。乾元元 年,復(fù)為明州,取四明山為名。天寶領(lǐng)縣四,戶四萬二千二十七,口二十萬七千三 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里。

  鄮 漢縣,屬會稽郡。至隋廢。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廢為鄮縣,屬越 州。開元二十六年,于縣置明州

  奉化,慈溪,翁山,已上三縣,皆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析置。

  臺州上 隋永嘉郡之臨海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領(lǐng)臨海、章安、 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為臺州。六年,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臺 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二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fù)分置始豐。舊 管二縣。永昌元年,置寧??h。神龍二年,置象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臨??ぁG?元元年,復(fù)為臺州。舊領(lǐng)縣二:臨海、始豐。戶六千五百八十三,口三萬五千三百 八十三。天寶領(lǐng)縣六,戶八萬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萬九千一十五。在京師東 南四千一百七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三十里。

  臨海 漢回浦縣,屬會稽郡。后漢改為章安。吳分章安置臨??h。武德四年, 于縣置臺州,取天臺山為名

  唐興 吳始平縣,晉改始豐,隋末廢。武德四年,復(fù)置。八年,又廢。貞觀八 年,復(fù)為始豐縣。上元二年,改為唐興

  黃巖 上元二年,分臨海置

  樂安 廢縣。上元二年,分臨海置,徙治孟溪

  寧海 永昌元年,分臨海置

  象山 神龍二年,分寧海及越州鄮縣置。

  婺州 隋東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領(lǐng)華川、長山二縣。七年, 廢綱州,義烏來屬。八年,廢麗州為永康縣、衢州信安縣,并來屬。又廢谷州入信 安,長山入金華縣。貞觀八年,復(fù)置龍丘縣。咸亨五年,置蘭溪、常山二縣。垂拱 二年,分龍丘、信安、常山三縣置衢州,又置東陽縣。天授二年,又置武義縣。天 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婺州。舊領(lǐng)縣五,戶三萬七千八百一十 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九十。天寶領(lǐng)縣七,戶十四萬四千八十六,口七十萬七千 一百五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七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金華 漢烏傷縣,屬會稽郡。后漢分烏傷置長山縣。吳置東陽郡。隋改長山為 金華,取州界山為名

  義烏 晉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綱州,仍分置華川縣。七年,廢綱州及華 川縣,改烏傷為義烏,以縣屬婺州

  永康 吳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麗州,又分置縉云縣。八年,廢麗州及縉 云縣,以永康來屬

  東陽 垂拱二年,分烏傷縣,取舊郡名。蘭溪 咸亨五年,析金華縣西界置, 以溪水為名。武成 天授二年,分永康置武義縣,又改為武成

  浦陽 新置。

  衢州 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縣置衢州。七年陷賊,乃廢。垂拱二年, 分婺州之信安、龍丘置衢州,取武德廢州名。天寶元年,改為信安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衢州,又割常山入信州。天寶領(lǐng)縣五,戶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四萬四 百一十一。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信安 后漢新安縣,晉改為信安。武德四年,置衢州,縣仍屬焉。又分置須江、 定陽二縣。八年,廢衢州及須江、定陽二縣,以信安還屬婺州

  龍丘 漢太末縣,屬會稽郡。晉置龍丘縣,以山為名。至隋廢。武德四年,置 谷州及太末、白石二縣。八年,廢谷州及白石、太末二縣入信安縣。貞觀八年,分 金華、信安二縣置龍丘縣,來屬婺州。垂拱二年,躭衢州

  須江 武德四年,分信安置,以城南有須江。八年廢,永昌元年,分信安復(fù)置。

  盈川 如意元年,分龍丘置,縣西有刑溪,陳時土人留異惡“刑”字,改名盈 川,因以為縣名。

  常山 咸亨五年,分信安置,屬婺州。垂拱二年,改屬衢州。乾元元年,屬信 州,又還衢州。

  信州上 乾元元年,割衢州之常山、饒州之弋陽、建州之三鄉(xiāng)、撫州之一鄉(xiāng), 置信州,又置上饒、永豐二縣。領(lǐng)縣四,戶四萬。在京師東南五千八百里,至東都 二千九百五十里。

  上饒 乾元元年置,州所理也。元和七年,省永豐縣入

  弋陽 舊屬饒州,乾元元年,來屬。

  貴溪 永泰元年十一月,分弋陽西界置。玉山 證圣二年,分常山、須江置, 屬衢州。乾元元年,割屬信州。

  睦州 隋遂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改為睦州,領(lǐng)雉山、遂安二縣。七年, 廢嚴(yán)州之桐廬縣來屬,又改為東睦州。八年,去“東”字。舊管縣三,治雉山。萬 歲登封二年,移治建德。天寶元年,改為新定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睦州。舊領(lǐng)縣三: 雉山、遂安、桐廬。戶一萬二千六十四,口五萬九千六十八。天寶領(lǐng)縣六,戶五萬 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二千五百一大三。在京師東南三千六百五十九里,至 東都二千八百三十一里。

  建德 漢富春縣地,屬會稽郡。吳分置建德縣,隋廢。永淳二年,復(fù)分桐廬、 雉山置。萬歲通天二年,移州治建德縣

  清溪 漢歙縣地,屬丹陽郡。后分置新安縣,隋改為雉山。文明元年,復(fù)為新 安。開元二十年,改為還淳。永貞元年十二月,避憲宗名,改為清溪。舊為睦州治 所,移建德

  壽昌 永昌元年七月,分雉山縣置。載初元年廢,神龍元年復(fù)。舊治白艾里, 后移于今所。桐廬 吳分富春縣置。武德四年,于縣置嚴(yán)州,領(lǐng)桐廬、分水、建德 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舊治桐溪,開元二十六年, 移治鐘山

  分水 如意元年,分桐廬縣之四鄉(xiāng),置武盛縣。神龍元年,改為分水

  遂安 后漢分歙縣南鄉(xiāng)安定里,置新定縣。晉改新定為遂安。

  歙州 隋新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置歙州總管,管歙、睦、衢三州。貞觀 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新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歙州。舊領(lǐng)縣三,戶六 千二十一,口二萬六千六百一十七。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十,口二十六 萬九千一百九。在京師東南三千六百六十七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二十六里。

  歙 漢縣,屬丹陽郡。縣南有歙浦,因為名。隋于縣置新安郡。武德改為歙州。

  休寧 吳分歙縣置休陽縣,后改為海陽。晉武改為海寧,隋改為休寧。黟漢縣, 屬丹陽郡。音同醫(yī),縣南墨嶺山出石墨故也??h置在黟川。

  績溪 永徽五年,分置北野縣,后改為績溪。

  婺源 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九日置。

  處州 隋永嘉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括州,置總管府,管松、嘉、臺三 州。括州領(lǐng)括蒼、麗水二縣。七年,改為都督府。八年,廢松州為松陽縣來屬。省 麗水入括蒼。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省東嘉州,以永嘉、安固二縣來屬。天寶元年, 改為縉云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括州。大歷十四年夏五月,改為處州,避德宗諱。舊 領(lǐng)縣四,戶一萬二千八百九十九,口十萬一千六百六。天寶領(lǐng)縣五,戶四萬二千九 百三十六,口二十五萬八千二百四十八。今縣六。在京師東南四千二百七十八里, 至東都三千一十五里。

  麗水 漢回浦縣地,屬會稽郡。光武更為章安。隋平陳,改永嘉郡為處州,尋 改為括州,又分松陽縣東界置括蒼縣。大歷十四年夏,改為麗水縣,州所治

  松陽 后漢分章安之南鄉(xiāng)置松陽縣,縣東南大陽及松樹為名

  縉云 萬歲登封元年,分括蒼及婺州永康縣置

  青田 景云二年,分括蒼置

  遂昌 舊縣。武德八年,并入松陽。景云二年,分松陽縣復(fù)置

  龍泉 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獨孤嶼奏請于括州龍泉鄉(xiāng)置縣,以龍泉為名,從之。

  溫州上 隋永嘉郡之永嘉縣。武德五年,置東嘉州,領(lǐng)永嘉、永寧、安固、樂 成、橫陽五縣。貞觀元年,廢東嘉州,以縣屬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 固二縣置溫州。天寶元年,改為永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溫州。天寶領(lǐng)縣四,戶四 萬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十四萬一千六百九十四。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三十七里, 至東都三千九百四十里。

  永嘉 后漢分章安縣之東甌鄉(xiāng)置永寧縣,屬會稽郡。晉置永嘉郡。隋改為永嘉。 上元二年,置溫州,治于北縣

  安固 后漢章安縣,晉改為安固,隋廢。武德八年,分永嘉縣置,屬東嘉州。 貞觀元年,廢東嘉州,安固屬括州。上元元年,屬溫州

  橫陽 武德五年,分安固縣置。貞觀元年廢,大足元年,復(fù)分安固置

  樂城 武德五年置,七年并入永嘉縣。載初元年,分永嘉復(fù)置也。

  福州中都督府 隋建安郡之閩縣。貞觀初,置泉州。景云二年,改為閩州,置 都督府,督閩、泉、建、漳、湖五州。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依舊都督府,仍置 經(jīng)略使。二十二年,罷漳、湖二州,令督福、建、泉、汀四州。舊屬嶺南道,天寶 初,改屬江南東道。尋改為長樂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福州都督府。天寶領(lǐng)縣八,戶 三萬四千八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在京師東南五千三十三里,至東都四千 二百三十三里。

  閩 漢治縣,屬會稽郡。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立閩越王,都于此。武帝誅東越, 徙其人于江淮,空其地。其逃亡者,自立為冶縣,后更名東冶縣。后漢改為侯官都 尉,屬會稽郡。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又改為豐州。隋平陳改為泉 州,煬帝改為閩州,又為建安郡。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皆治閩縣

  侯官 隋縣。后廢。長安二年,又分閩縣置

  長樂 隋縣。后省。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新寧縣。其年,改為長樂

  福唐 圣歷二年,分長樂置萬安縣。天寶元年,改為福唐

  連江 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溫麻縣。其年,改為連江

  長溪 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連江。長安二年,分連江復(fù)置

  古田 開元二十九年,開山洞置

  永泰 永泰年分置

  梅青 新置。

  泉州中 隋建安郡,又為泉州。舊治閩縣,后移于南安縣。圣歷二年,分泉州 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三年,州廢,三縣還泉州。久視元年,又以 三縣置武榮州。景云二年,改為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割龍溪屬漳州。天寶元年, 改泉州為清源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泉州。天寶領(lǐng)縣四,戶二萬三千八百六,口十六 萬二百九十五。在京師東南六千二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四百一十三里。

  晉江 開元八年,分南安置,今為州之治所

  南安 隋縣。武德五年,置豐州,領(lǐng)南安、莆田二縣。貞觀元年,廢豐州,縣 屬泉州。圣歷二年,屬武榮州。州廢來屬

  莆田 武德五年,分南安縣置,屬豐州。州廢來屬。

  仙游 圣歷二年,分莆田置清源縣。天寶元年,改為仙游。

  建州中 隋建安郡之建安縣。武德四年,置建州,領(lǐng)綏城、唐興、建陽、沙、 將樂、邵武等縣。天寶元年,改為建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建州。舊領(lǐng)縣二,戶一 萬五千三百三十六,口二萬二千八百二十。天寶領(lǐng)縣六,戶二萬七千二百七十,口 一十四萬三千七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八 里。

  建安 漢冶縣地。吳置建安縣,州所治,以建溪為名

  邵武 隋縣

  浦城 載初元年,分建安縣置唐興縣。天授二年,改為武寧。神龍元年,復(fù)為 唐興。天寶元年,改為浦城

  建陽 隋廢縣。垂拱四年,分建安置

  將樂 隋廢縣。垂拱四年五月,分邵武復(fù)置

  沙 隋廢縣。永徽六年,分建安置。

  汀州下 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汀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汀州。天寶領(lǐng)縣三,戶四千六百八十,口一萬三千七百二。在京師 東南六千一百七十三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七十里。

  長汀 州治所。龍巖 寧化 已上三縣,并開元二十四年開山洞置。

  漳州 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天寶元年,改為漳浦郡。舊屬嶺南道,天寶割 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復(fù)為漳州。天寶領(lǐng)縣二,戶五千三百四十六,口一萬七千 九百四十。在京師東南七千三百里,至東都六千五百里。

  漳浦 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州所治

  龍溪 舊屬泉州。圣歷二年,屬武榮州。景云二年,還泉州。開元二十九年, 屬漳州。

  江南西道

  宣州 隋宣城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宣州總管府。分宣城置懷安、寧 國二縣。六年,陷輔公祏。七年賊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潛、猷、池四州,廢 桃州,以綏安來屬,省懷安、寧國二縣。宣州領(lǐng)宣城、綏安二縣。八年,廢南豫州, 以當(dāng)涂來屬,廢猷州,以涇縣來屬。九年,移揚州于江都,以溧陽、溧水、丹陽來 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廢池州,以秋浦、南陵二縣來屬。省丹陽入當(dāng)涂縣。開 元中,析置青陽、太平、寧國三縣,天寶元年,改為宣城郡。至德二年,又析置至 德縣。乾元元年,復(fù)為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陽、至德三縣置池州。舊領(lǐng)縣 八,戶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口九萬五千七百五十三。天寶領(lǐng)縣九,戶一十二萬一 千二百四,口八十八萬四千九百八十五。今縣十。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一里, 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宣城 漢宛陵縣,屬丹陽郡。秦屬鄣郡。梁置南豫州,隋改為宣州,煬帝又為 宣城郡,皆此治所

  當(dāng)涂 漢丹陽縣地,屬丹陽郡。晉分丹陽置于湖縣。成帝以江北當(dāng)涂縣流人寓 居于湖,乃改為當(dāng)涂縣,屬宣州。牛渚山,一名采石,在縣北四十五里大江中。武 德三年,置南豫州,以縣屬。八年,省南豫州,縣屬宣州

  涇 漢涇縣,屬丹陽郡。武德三年,置猷州,領(lǐng)涇、南陽、安吳三縣。八年, 廢猷州及南陽、安吳二縣。屬宣州??h界有陵陽山

  廣德 漢故鄣縣,屬丹陽郡。宋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置綏安縣。至德 二年九月,改為廣德,以縣界廣德故城為名

  溧陽 漢縣,屬丹陽郡。上元元年十一月,割屬昇州。州廢來屬

  溧水 漢溧陽地。隋為縣。武德三年,屬揚州。九年,屬宣州。乾元元年,屬 昇州。州廢還屬

  南陵 漢春谷縣地,屬丹陽郡。梁置南陵縣。武德七年,屬池州。州廢來屬。 舊治赭圻城,長安四年,移理青陽城

  太平 天寶十一載正月,析涇縣置

  寧國 隋縣。武德六年廢,天寶三載復(fù)置

  旌德 寶應(yīng)二年二月,析太平縣置。

  池州下 隋宣城郡之秋浦縣。武德四年,置池州,領(lǐng)秋浦、南陵二縣。貞觀元 年,廢池州,以秋浦屬宣州。永泰元年,江西觀察使李勉以秋浦去洪州九百里,請 復(fù)置池州,仍請割青陽、至德二縣隸之,又析置石埭縣,并從之。后隸宣州。領(lǐng)縣 四,戶一萬九千,口八萬七千九百六十七。

  秋浦 州所治。漢石城縣,屬丹陽郡。隋分南陵置秋浦縣,因水為名

  青陽 天寶元年,分涇、南陵、秋浦三縣置,治古臨城

  至德 至德二年析置

  石埭 永泰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縣置,治古石埭城。

  饒州下 隋鄱陽郡。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饒州,領(lǐng)鄱陽、新平、廣晉、余干、 樂平、長城、玉亭、弋陽、上饒九縣。七年,省上饒入弋陽,省玉亭入長城、余干 二縣。八年,又并長城入余干,并新平、廣晉入鄱陽。舊領(lǐng)縣四,戶一萬一千四百, 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七。天寶,戶四萬八百九十九,口二十四萬四千三百五十。在 京師東南三千二百六十三里,至東都二千四百一十三里。

  鄱陽 漢縣,屬豫章郡。古城在今縣東界,有鄱江,今為州所理

  余干 漢余干縣屬豫章郡。古所謂汗越也。汗音干,隋朝去“水”。樂平武德 中置,九年省,后重置

  浮梁 武德中,廢新平縣。開元四年,分鄱陽置,后改新昌。天寶元年復(fù)置。

  洪州上都督府 隋豫章郡。武德五年,平林士弘,置洪州總管府,管洪、饒、 撫、吉、虔、南平六州,分豫章置鐘陵縣。洪州領(lǐng)豫章、豐城、鐘陵三縣。八年, 廢孫州、南昌州、米州,以南昌、建昌、高安三縣來屬。省鐘陵、南昌二縣入豫章。 貞觀二年,加洪、饒、撫、吉、虔、袁、江、鄂等八州。顯慶四年,督饒、鄂等州。 洪州舊領(lǐng)縣四,永淳二年,置新吳縣。長安四年,置武寧縣,又督洪、袁、吉、虔、 撫五州。天寶元年,改為豫章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洪州。舊領(lǐng)縣四:豫章、豐城、 高安、建昌。戶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口七萬四千四十四。天寶領(lǐng)縣六,戶五萬五 千五百三十,口三十五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在京師東南三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二 百一十一里。

  鐘陵 漢南昌縣,豫章郡所治也。隋改為豫章縣,置洪州,煬帝復(fù)為豫章郡。 寶應(yīng)元年六月,以犯代宗諱,改為鐘陵,取地名

  豐城 吳分南昌縣置富城縣,晉改為豐城

  高安 漢建城縣,屬豫章郡。武德五年,改為高安,仍置靖州,領(lǐng)高安、望蔡、 華陽三縣。七年,改靖州為米州。其年,又改為筠州。八年,廢筠州,省華陽、望 蔡二縣,以高安屬洪州

  建昌 漢海昏縣,屬豫章郡。后漢分立建昌。武德五年,分置南昌州總管府, 管南昌、西吳、靖、米、孫五州。南昌州領(lǐng)建昌、龍安、永修三縣。七年,罷都督 為南昌州。八年,廢南昌州及孫州,以南昌州新吳、永修、龍安入建昌縣,以孫州 之建昌入豫章縣,而以建昌屬洪州

  新吳 舊廢縣。永淳二年,分建昌置

  武寧 長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寧縣。景云元年,改為豫寧。寶應(yīng)元年,復(fù)為武 寧

  分寧 貞元十六年二月置。

  虔州中 隋南康郡。武德五年,平江左,置虔州。天寶元年,改為南康郡。乾 元元年,復(fù)為虔州。舊領(lǐng)縣四,戶八千九百九十四,口三萬九千九百一。天寶領(lǐng)縣 六,戶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七,口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一十。今縣七。在京師東南四千 一十七里,至東都三千四百里。

  贛 古濫反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漢分豫章立廬陵郡,晉改為南康郡。隋初為虔州, 煬帝為南康郡。皆治贛

  虔化 吳分贛立陽都縣,晉改為寧都。隋平陳,改為虔化,屬虔州

  南康 漢南野縣,屬豫章郡。吳分南野立南安縣,晉改為南康

  雩都 漢縣,屬豫章郡

  信豐 永淳元年,分南康置南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信豐

  大庾 神龍元年,分南康置

  安遠(yuǎn) 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

  撫州中 隋臨川郡。武德五年,討平林士弘,置撫州,領(lǐng)臨川、南城、郡武、 宜黃、崇仁、永城、東興、將樂八縣。七年,省東興、永城、將樂三縣,以邵武隸 建州。八年,省宜黃縣。天寶元年,改為臨川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撫州。舊領(lǐng)縣三, 戶七千三百五十四,口四萬六百八十五。天寶領(lǐng)縣四,戶三萬六百五,口十七萬六 千三百九十四。在京師東南三千三百一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四十里。

  臨川 州所理。漢南昌縣地。后漢分南昌置臨汝縣。吳置臨川郡,歷南朝不改。 隋平陳,改臨川郡為撫州,仍改臨汝縣為臨川縣。州郡所理,皆此縣

  南城 漢縣,屬豫章郡。開元八年,分南城置

  崇仁 吳分臨汝置新建縣。梁改為巴山縣,仍僑置巴山郡。隋平陳,改巴山為 崇仁縣

  南豐 開元八年,分南城置。

  吉州上 隋廬陵郡。武德五年,討平林士弘,置吉州,領(lǐng)廬陵、新淦二縣。七 年,廢潁州,以安??h來屬。八年,廢南平州,以太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廬 陵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吉州。舊領(lǐng)縣四,戶一萬五千四十,口五萬三千二百八十五。 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三萬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二十三萬七千三十二。

  廬陵 漢縣,屬豫章郡。后漢改為西昌。隋復(fù)為廬陵,州所治也。舊治子陽城, 永淳元年,移于今所

  太和 隋縣。武德五年,置南平州,領(lǐng)太和、永新、廣興、東昌四縣。八年, 廢南平州,以永新等三縣并太和,屬吉州

  安福 吳置安成郡于此。隋廢為安復(fù),后改為安福

  新淦 漢舊縣,屬豫章郡。淦,音紺,又音甘。

  永新 廢縣。顯慶二年,分太和置。

  江州中 隋九江郡。武德四年,平林士弘,置江州,領(lǐng)湓城、潯陽、彭澤三縣。 五年,置總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總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縣, 分彭澤置都昌縣。八年,廢浩州及樂城縣入彭澤縣,又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元年, 罷都督府。八年,廢楚城縣入潯陽。天寶元年,改為潯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江州。 舊領(lǐng)縣三,戶六千三百六十,口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天寶,戶二萬九千二十五, 口十五五千七百四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九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

  潯陽 州所理。漢縣,屬廬江郡。晉置江州。隋改為彭蠡縣,取州東南五十二 里有彭蠡湖為名。煬帝改為湓城,取縣界湓水為名。武德四年,復(fù)為潯陽,潯水至 此入江為名

  都昌 武德五年,分彭澤置,屬浩州。八年,廢浩州,縣屬江州

  彭澤 漢縣,屬豫章郡。隋為龍城縣。武德五年,置浩州,又分置都昌、樂城 二縣。八年,罷浩州,以彭澤屬江州,仍省樂城入彭澤。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 思奏置。

  袁州下 隋宜春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袁州。天寶元年,改為宜春郡。乾 元元年,復(fù)為袁州。舊領(lǐng)縣三,戶四千六百三十六,口二萬五千七百一十六。天寶, 戶二萬七千九十一,口一十四萬四千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八十里,至東都 二千一百六十一里。

  宜春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吳為安成郡,南朝不改。晉改為宜陽。隋置 袁州,煬帝為宜春郡。復(fù)改為宜春。宜春,泉水名,在州西。取此水為酒,作貢。

  萍鄉(xiāng) 吳分宜春置萍鄉(xiāng)縣,屬安成郡。

  新喻 吳分宜春置新喻,屬安成郡。

  鄂州上 隋江夏郡。武德四年,平蕭銑,改為鄂州。天寶元年,改為江夏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鄂州。永泰后,置鄂岳觀察使,領(lǐng)鄂、岳、蘄、黃四州,恆以鄂州 為使理所。舊領(lǐng)縣四,戶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五。天寶領(lǐng)縣五, 戶一萬九千一百九十,口八萬四千五百六十三。后并沔州入鄂州,以漢陽、氵義川 來屬。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四十六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三十里。

  江夏 漢郡名。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晉改沙羨為沙陽。江、漢二水會于 州西,春秋謂之夏汭,晉、宋謂之夏口。宋置江夏郡。治于此。隋不改。武德四年, 改為鄂州,取漢縣名

  永興 漢鄂縣地,屬江夏郡。吳分鄂置新陽縣,隋改為永興

  武昌 漢鄂縣,屬江夏郡。吳、晉為重鎮(zhèn),以名將為鎮(zhèn)守

  蒲圻 吳分沙羨縣置

  唐年 天寶二年,開山洞置

  漢陽 漢安陸縣地,屬江夏郡。晉置沌陽縣。隋初為漢津縣,煬帝改為漢陽。 武德四年,平硃粲,分沔陽郡置沔州,治漢陽縣。貞觀,戶一千五百一十七,口六 千九百五十九。至太和七年,鄂岳節(jié)度使牛僧孺奏,沔州與鄂州隔江,都管一縣, 請并入鄂州,從之。舊屬淮南道。

  氵義川 漢安陸縣地,后魏置氵義川郡。武德四年,分漢陽縣置氵義川縣,屬 沔州。州廢,屬鄂州。

  岳州下 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巴州,領(lǐng)巴陵、華容、沅江、羅、 湘陰五縣。六年,改為岳州。省羅縣。天寶元年,改為巴陵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岳 州。舊領(lǐng)縣四,戶四千二,口一萬七千五百五十六。天寶領(lǐng)縣五,戶一萬一千七百 四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六 里。

  巴陵 漢下雋縣,屬長沙郡。吳置巴陵縣。晉置建昌郡,隋改為巴州,煬帝改 為巴陵郡。武德置岳州,皆置巴陵縣??h界有古巴丘

  華容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劉表改為安南。隋改為華容。垂拱二年,去 “華”字,曰容城。神龍元年,復(fù)為華容

  沅江 漢益陽縣,屬長沙國。隋改為安樂,又改為沅江,屬岳州

  湘陰 漢羅縣,屬長沙國。宋置湘陰縣,縣界汨水,注入湘江

  昌江 神龍三年,分湘陰縣置。

  潭州中都督府 隋長沙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潭州總管府,管潭、衡、永、 郴、連、南梁、南云、南營八州。潭州領(lǐng)長沙、衡山、醴陵、湘鄉(xiāng)、益陽、新康六 縣。七年,廢云州,改南梁為邵州,南營為道州。省新康縣。督潭、衡、郴、連、 永、邵、道等七州。天寶元年,改為長沙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潭州。舊領(lǐng)縣五,戶 九千三十一,口四萬四百四十九。天寶領(lǐng)縣六,戶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萬 二千六百五十七。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

  長沙 秦置長沙郡。漢為長沙國,治臨湘縣。后漢為長沙郡。吳不改。晉懷帝 置湘州,至梁初不改。隋平陳,為潭州,以昭潭為名。煬帝改為長沙郡,仍改臨湘 為長沙縣。武德復(fù)為潭州。湘潭 后漢湘南縣地,屬長沙郡。吳分汀南立衡陽縣, 屬衡陽郡。隋廢郡,縣屬潭州。天寶八年,移治于洛口,因改為湘潭縣。

  湘鄉(xiāng) 漢鐘武縣,屬零陵郡。后漢改為重安,永建三年,又名湘鄉(xiāng),屬長沙郡。

  益陽 漢縣,屬長沙國,故城在今縣東八十里。武德四年,分置新康縣。七年, 省入。

  醴陵 漢臨湘縣,界有醴陵,后漢立為縣,屬長沙郡。隋廢,武德四年,分長 沙置。

  瀏陽 吳分長沙置瀏陽縣,隋廢。景龍二年,于故城復(fù)置。

  衡州中 隋衡山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衡州,領(lǐng)臨蒸、湘潭、耒陽、新寧、 重安、新城六縣。七年,省重安、新城二縣。貞觀元年,以廢南云州之攸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衡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衡州。舊領(lǐng)縣五,戶七千三百三十,口三 萬四千四百八十一。天寶領(lǐng)縣六,戶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 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衡陽 漢蒸陽縣,屬長沙國。吳分蒸陽立臨蒸縣,吳末分長沙東界郡立湘東郡。 宋、齊、梁不改。隋罷湘東郡為衡州,改臨蒸為衡陽縣。武德四年,復(fù)為臨蒸。開 元二十年,復(fù)為衡陽

  常寧 吳分耒陽立新寧縣,屬湘東郡。舊治三洞,神龍二年,移治麻州。開元 九年,治宜江。天寶元年,改為常寧

  攸 漢縣,屬長沙國,縣北有攸溪故也

  茶陵 漢縣,屬長沙國。隋廢。圣歷元年,分攸縣置

  耒陽 漢縣,屬桂陽郡。隋改為耒陰。武德四年,復(fù)為耒陽。

  衡山 吳分湘南縣置。舊屬潭州,后割屬衡州。

  澧州下 隋澧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澧州,領(lǐng)孱陵、安鄉(xiāng)、澧陽、石門、 慈利、崇義六縣。貞觀元年,省孱陵縣。天寶元年,改為澧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 澧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lǐng)縣五,戶三千四百七十四,口二萬五千八百二 十六。天寶領(lǐng)縣四,戶一萬九千六百二十,口九萬三千三百四十九。在京師東南一 千八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十二里。

  澧陽 漢零陽縣,屬武陵郡。吳分武陵西界置天門郡。晉末,以義陽流人集此, 僑置南義陽郡。隋平陳,改南義陽為澧州。皆治此縣

  安鄉(xiāng)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隋分立安鄉(xiāng)縣。貞觀元年,廢孱陵并入

  石門 吳分零陽縣于此置天門郡。隋平陳,廢天門郡,以廢州為石門縣

  慈利 本漢零陽縣,隋改零陽為慈利縣。麟德元年,省崇義并入。

  朗州下 隋武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改為武陵郡。乾 元元年,復(fù)為朗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 萬九百一十三。天寶,戶九千三百六,口四萬三千七百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 五十九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五十八里。

  武陵 漢臨沅縣地,屬武陵郡。秦屬黔中郡地。梁分武陵郡于縣置武州。陳改 武州為沅陵郡。隋平陳,復(fù)為嵩州,尋又改為朗州。煬帝為武陵郡。武德復(fù)為朗州。 皆治于武陵縣

  龍陽 隋縣,取洲名。

  永州中 隋零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永州,領(lǐng)零陵、湘源、祁陽、灌陽 四縣。七年,省灌陽。貞觀元年,省祁陽縣,四年,復(fù)置。天寶元年,改為零陵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永州。舊領(lǐng)縣三,戶六千三百四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八十三。天 寶,戶二萬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萬六千一百六十入。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四 里,至東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

  零陵 漢泉陵縣地,屬零陵郡。漢郡治泉陵縣,故城在今州北二里。隋平陳, 改泉陵為零陵縣,仍移于今理。梁、陳皆為零陵郡,隋置永州,煬帝復(fù)為零陵郡, 皆治此縣

  祁陽 吳分泉陵縣,于今縣東北九十里置祁陽縣,今有古城。隋平陳,并入零 陵。武德四年,復(fù)分置,移于今治。貞觀元年省,四年又置。石燕岡在祁陽西北一 百一十里,此岡穴出石燕,充貢。湘水南自零陵界來

  湘源 漢零陵縣地,屬故城在今縣南七十八里。隋平陳,并零陵入湘源縣

  灌陽 漢零陵縣地,大業(yè)末,蕭銑析湘源縣置。武德七年廢。上元二年,荊南 節(jié)度使呂諲奏,復(fù)于故城置灌陽縣。灌水在城西,今名灌源。

  道州中 隋零陵郡之永陽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營州,領(lǐng)營道、江華、永 陽、唐興四縣。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仍省永陽縣。十七年廢, 并入永州。上元二年,復(fù)析永州置。天寶元年,改為江華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道州。 舊領(lǐng)縣三,戶六千六百一十三,口三萬一千八百八十。天寶領(lǐng)縣四,戶二萬二千五 百五十一,口十三萬九千六十三。今領(lǐng)縣五。

  弘道 漢營浦縣,屬零陵郡。吳置營陽郡。晉改為永陽郡。隋平陳,改營浦為 永陽縣。武德四年,于縣置營州,改為營道縣。五年,又加“南”字。貞觀八年, 改為道州。天寶元年,改營道為弘道

  延唐 漢泠道縣,屬零陵郡,古城在今縣東界南四十里。隋平陳,廢泠道入營 道縣,仍于泠道廢城置營道縣。武德四年,移營道縣于州郭置,仍于此置唐興縣。 長壽二年,改名武盛。神龍元年,復(fù)為唐興。天寶元年,改為延唐。泠水,在今縣 南六十里

  江華 漢馮乘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析賀州馮乘縣置江華縣。貞觀十七年, 改屬永州。上元二年,還道州。文明元年,改為云溪縣。神龍元年二月,復(fù)為江華

  永明 隋改漢營浦縣為永陽,置道州。后州郭內(nèi)置營道縣,乃移永陽之名于州 西南一百一十里置。貞觀八年省,地入營道。天授二年,復(fù)析營道置。天寶元年, 改為永明縣

  大歷 大歷二年,湖南觀察使韋貫之奏請析延唐縣,于道州東南二百二十里舂 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縣,因以大歷為名。

  郴州中 隋桂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郴州,領(lǐng)郴、盧陽、義章、臨武、 平陽、晉興六縣。七年,廢義章、平陽二縣。八年,省晉興。天寶元年,改為桂陽 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郴州。舊領(lǐng)縣五,戶八千六百四十六,口四萬九千三百五十五。 天寶領(lǐng)縣八,戶三萬一千三百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三百里,至東都三千五十七里。

  郴 漢縣,屬桂陽郡,漢郡理所也。后漢郡理耒陽,尋還郴。宋、齊封子弟為 桂陽王,皆治于此。隋平陳,改為郴州,煬帝為桂陽郡,武德四年,改郴州,皆以 郴為理。

  義章 大業(yè)末,蕭銑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fù)置。長壽元年,分義章南界 置高平縣。開元二十三年,廢高平,仍移義章治高平廢縣。

  義昌 晉分郴縣置汝城、晉寧二縣。陳廢二縣,立盧陽郡,領(lǐng)盧陽縣。開皇九 年廢郡,以盧陽屬郴州。天寶元年,改為義昌。

  平陽 晉分郴置平陽郡及縣。陳廢,后蕭銑復(fù)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fù)置。

  資興 后漢分郴置漢寧縣。吳改為陽安,晉改為晉寧,隋改為晉興。貞觀八年 省,咸亨三年復(fù)置,改名資興。

  高亭 漢便縣地,屬桂陽郡。晉省,陳復(fù)置。隋廢。開元十三年,宇文融析郴 縣北界四鄉(xiāng)置安陵縣。天寶元年,改為高亭,取縣東山名。

  臨武 漢縣,屬桂陽郡,縣南臨武溪故也。

  藍(lán)山 漢南平縣,屬桂陽郡。隋廢。咸亨二年,復(fù)置南平縣。天寶元年,改為 藍(lán)山。九疑山,在縣西五十里。

  邵州 隋長沙郡之邵陽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梁州,領(lǐng)邵陵、建興、武 岡三縣。七年:省建興入武岡,省邵陵并邵陽。貞觀十年,改名邵州。天寶元年, 改為邵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邵州。舊領(lǐng)縣二,戶二千八百五十六,口一萬三千五 百八十三。天寶,戶一萬七千七十三,口七萬一千六百四十四。在京師東南三千四 百里,至東都二千二百六十八里。

  邵陽 漢昭陵縣,屬長沙國。后漢改為昭陽,晉改為邵陽。隋平陳,復(fù)于今理。 吳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隋平陳,廢郡,以邵陽屬潭州,尋又于邵陽置建州。武德 四年,改置南梁州,貞觀十年,改為邵州,皆理邵陽縣。

  武岡 漢都梁縣,屬零陵郡。晉分都梁置武岡縣。隋廢。武德四年,分邵陽復(fù) 置。

  連州 隋熙平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連州。天寶元年,改為連山郡。乾元 元年,復(fù)為連州。舊領(lǐng)縣三,戶五千五百六十三,口三萬一千九十四。天寶,戶三 萬二千二百十,口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師南三千六百六十五里,至東都 三千四百五里。

  桂陽 漢縣,屬桂陽郡,今州理是也。隋開皇十年,于縣置連州,大業(yè)改為熙 平郡,武德四年,復(fù)為連州,皆以桂陽為理所。

  陽山 漢縣,屬桂陽郡。后漢省。晉平吳,分浛洭縣復(fù)置。梁于浛氵匡縣西置 陽山郡,以縣屬之。隋廢郡,縣屬連州。神龍元年,移于洭水之北,今縣理是也。 一名湟水。

  連山 晉武分桂陽立廣惠縣,隋改為廣澤。仁壽元年,改為連山。

  黔州下都督府 隋黔安郡。武德元年,改為黔州,領(lǐng)彭水、都上、石城三縣。 二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萬資四縣。四年,置都督府,督務(wù)、施、業(yè)、辰、 智、、充、應(yīng)、莊等州。其年,以相永、萬資二縣置費州,以都上分置夷州。十 年,以思州高富來屬。十一年,又以高富屬夷州,以智州信寧來屬。今督思、辰、 施、牢、費、夷、巫、應(yīng)、播、充、莊、、琰、池、矩十五州。其年,罷都督府。 置莊州都督府。景龍四年廢,以播州為都督。先天二年廢,復(fù)以黔州為都督。天寶 元年,改黔州為黔中郡,依舊都督施、夷、播、思、費、珍、溱、商九州。又領(lǐng)充、 明、勞、羲、福、犍、邦、琰、清、莊、峨、蠻、、鼓、儒、琳、鸞、令、那、 暉、郝、總、敦、侯、晃、柯、樊、稜、添、普寧、功、亮、茂龍、延、訓(xùn)、卿、 雙、整、懸、撫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勛、姜、襲等五十州。皆羈縻,寄 治山谷。乾元元年,復(fù)以黔中郡為黔州都督府。舊領(lǐng)縣五,戶五千九百一十三,口 二萬七千四百三十三。天寶縣六,戶四千二百七十,口二萬四千二百四。在京師南 三千一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一里。

  彭水 漢酉陽縣,屬武陵郡。吳分西陽置黔陽郡。隋于郡置彭水縣。周置奉州, 尋為黔州。貞觀四年,于州置都督府

  黔江 隋分黔陽縣置石城縣。天寶元年,改為黔江

  洪杜 武德二年,分置洪杜縣,治洪杜溪。麟德二年,移治龔?fù)?

  洋水 武德二年,分彭水于巴江西置盈隆縣。先天元年,改為盈川。天寶元年, 改為洋水。

  信寧 隋置信安縣,取界內(nèi)山名。武德二年,改為信寧。武德五年,屬義州。 州廢來屬。

  都濡 貞觀二十年,分盈隆縣置。

  辰州下 隋沅陵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辰州,領(lǐng)沅陵等五縣。九年,分大 鄉(xiāng)置大鄉(xiāng)五縣。五年,分辰溪置溆浦縣。貞觀九年,分大鄉(xiāng)置三亭縣。天授二年, 分大鄉(xiāng)、三亭兩縣置溪州。景云二年,置都督府,督巫、業(yè)、錦三州。開元二十七 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盧溪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辰州,取溪名。舊領(lǐng)縣七, 戶九千二百八十三,口三萬九千二百二十五。天寶領(lǐng)縣五,戶四千二百四十一,口 二萬八千五百五十四。在京師南微東三千四百五里,至東都三千二百六十里。

  沅陵 漢辰陽縣,屬武陵郡,本秦黔中郡縣也。隋改辰陽為辰溪,仍分置沅陵 縣,仍置沅陵郡。武德四年,改為辰州,以沅陵為理所

  盧溪 武德三年,分沅陵縣置

  溆浦 漢義陵縣地,屬武陵郡。武德五年,分辰溪置

  麻陽 武德三年,分沅陵、辰溪二縣置。垂拱四年,分置龍門縣,尋廢

  辰溪 漢辰陽縣地,隋分置辰溪縣。

  錦州下 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陽縣地并開山洞置錦州及四縣。天寶元年,改錦 州為盧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錦州。天寶領(lǐng)縣五,戶二千八百七十二,口一萬四千 三百七十四。至京師三千五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盧陽 招諭 渭陽 常豐 已上四縣,并垂拱三年與州同置。其常豐本名萬安, 天寶元年,改為常豐

  洛浦 天授二年,分辰州之大鄉(xiāng)置,屬溪州。長安四年,改屬錦州。

  施州下 隋清江郡之清江縣。義寧二年,置施州,領(lǐng)清江、開夷二縣。貞觀八 年,廢業(yè)州,以建始縣來屬。麟德元年,廢開夷縣入清江。天寶元年,改為清化郡。 乾元元年,復(fù)為施州。舊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三百一十二,口一萬八百二十五。天寶領(lǐng) 縣二,戶三千七百二,口一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在京師南二千七百九里,至東都二 千八百一十里。

  清江 漢巫縣,南郡。吳分巫立沙渠縣。后周于縣立施州。隋為清江縣,州所 理也

  建始 后周分巫縣置建始縣。義寧二年,于縣置業(yè)州,領(lǐng)建始一縣。貞觀八年, 廢業(yè)州,縣屬施州。

  巫州下 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biāo)縣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縣。 九年,廢思征縣。天授二年,改為沅州,分夜郎渭溪縣。長安三年,割夜郎、渭溪 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改沅州為巫州。天寶元年,改 為潭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巫州。舊領(lǐng)縣三,戶四千三十二,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 五。天寶,戶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萬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五十八 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龍標(biāo) 武德七年置,屬辰州。貞觀八年,置巫州,為理所也。

  朗溪 貞觀八年置

  潭陽 先天二年,分龍標(biāo)置。

  業(yè)州下 長安四年,分沅州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改為鶴州。二十年,又 改為業(yè)州。天寶元年,改龍標(biāo)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業(yè)州。領(lǐng)縣三,戶一千六百七十 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在京師南四千一百九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九百里。

  峨山 貞觀八年,置夜郎縣,屬巫州。長安四年,置舞州。開元二十年,改夜 郎為峨山縣。

  渭溪 天授二年,分夜郎置,屬沅州。長安四年,改業(yè)州。

  梓姜 舊于縣置充州,天寶三年,以充州荒廢,以梓姜屬業(yè)州,其充州為羈縻 州。

  夷州下 隋明陽郡之綏陽縣。武德四年,置夷州于思州寧夷縣,領(lǐng)夜郎、神泉、 豐樂、綏養(yǎng)、雞翁、伏遠(yuǎn)、明陽、高富、寧夷、思義、丹川、宣慈、慈岳等十三縣。 六年,廢雞翁縣。貞觀元年,廢夷州,省夜郎、神泉、豐樂三縣,以伏遠(yuǎn)、明陽、 高富、寧夷、思義、丹川六縣隸務(wù)州,宣慈、慈岳二縣隸溪州,以綏養(yǎng)隸智州。四 年,復(fù)置夷州于黔州都上縣。六年,又置雞翁縣。十一年,又以義州之綏陽、黔州 之高富來屬。其年,又自都上移于今所。天寶元年,改為義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 夷州。舊領(lǐng)縣四,戶二千二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五十七。天寶縣五,戶一千二百 八十四,口七千一十三。在京師南四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里。

  綏陽 漢柯郡地。隋朝招慰置綏陽縣,古徼外夷也。武德三年,屬義州。貞 觀十一年,改屬夷州

  都上 隋置。武德元年,屬黔州。貞觀四年,置夷州,為理所。十一年,州移 治綏陽縣

  義泉 隋舊。于縣置牢州。貞觀十七年,廢牢州,以義泉屬夷州

  洋川 武德二年置,舊屬牢州。貞觀十七年,屬夷州

  寧夷 舊屬思州。開元二十五年,屬夷州。

  播州下 隋柯郡之柯縣。貞觀九年,分置郎州,領(lǐng)恭水、高山、貢山、柯 盈、邪施、釋燕六縣。十一年,省郎州并六縣。十三年,又于其地置播州及恭水等 六縣。十四年,改恭水等六縣名。二十年,以夷州之芙蓉、瑘川來屬。顯慶五年, 廢舍月、胡江、羅為三縣。景龍四年,廢莊州都督府,以播州為都督府。先天二年, 罷都督。開元二十六年,又廢胡刀、瑘川兩縣。天寶元年,改為播川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播州。領(lǐng)縣三,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在京師南四千四百五十里, 至東都四千九百六十里。

  遵義 漢武開西南夷,置柯郡,秦夜郎郡之西南境也。貞觀九年,置恭水縣, 屬郎州。十一年省,十三年復(fù)置,屬播州。十四年,改為羅蒙。十六年,改為遵義。 顯慶五年,廢舍月并入

  芙蓉 舊屬牢州。貞觀十六年,改為夷州,二十年,又改屬播州。開元二十六 年,廢胡刀、瑘川兩縣并入

  帶水 貞觀九年,置柯盈縣。十四年,改為帶水。

  思州下 隋巴東郡之務(wù)川縣。武德四年,置務(wù)州,領(lǐng)務(wù)川、涪川、扶陽三縣。 貞觀元年,以廢夷州之伏遠(yuǎn)、寧夷、思義、高富、明陽、丹川六縣,廢思州之丹陽、 城樂、感化、思王、多田五縣來屬。其年,省思義、明陽、丹川三縣。二年,又省 丹陽。四年,改務(wù)州為思州。其年,以涪川、扶陽二縣割入費州。八年,又以多田、 城樂二縣割入費州,其年,又廢感化縣。十年,以高富隸黔州。十一年,又省伏遠(yuǎn) 縣。天寶元年,改為寧夷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思州。舊領(lǐng)縣三,戶二千六百三,口 七千五百九十九。天寶,戶一千五百九十九,口一萬二千二十一。在京師南三千八 百三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九十六里。

  務(wù)川 州所治。漢酉陽縣,屬武陵郡。隋朝招慰置務(wù)川縣。武德四年,招慰使 冉安昌以務(wù)川當(dāng)柯要路,請置務(wù)州。貞觀四年,改為思州,以思邛水為名

  思王 武德三年置,屬思州。貞觀元年,改屬務(wù)州。四年,改屬思州

  寧夷 隋置。武德四年,屬夷州。貞觀元年,屬思州

  思邛 開元四年,開生獠置。

  費州下 隋黔安郡之涪川縣。貞觀四年,分思州之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其 年,割黔州之萬資、相永二縣來屬。八年,又割思州之多田、城樂來屬。十一年, 廢相永、萬資二縣。天寶元年,復(fù)為涪川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費州。舊領(lǐng)縣四,戶 二千七百九,口六千九百五十。天寶,戶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在京師南四 千七百里,至東都四千九百里。

  涪川 漢柯郡之地,久不臣附。周宣政元年,信州總管、龍門公裕,招慰生 獠王元殊、多質(zhì)等歸國,乃置費州,以水為名。武德四年,置務(wù)州。貞觀四年,置 費州治于此

  多田 武德四年,務(wù)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懇田盈畛,故以多田為名。貞 觀四年,屬思州。八年,改屬費州

  扶陽 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為名

  城樂 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趙郡王孝恭招慰生獠,始筑城,人歌舞之,故曰 城樂。

  南州下 武德二年置,領(lǐng)隆陽、扶化、隆巫、丹溪、靈水、南川六縣。三年, 改為僰州。四年,復(fù)為南州。貞觀五年,置三溪縣。七年,又置當(dāng)山、嵐山、歸德、 汶溪四縣。八年,又廢當(dāng)山、嵐山、歸德、汶溪四縣。十一年,又廢扶化、隆巫、 靈水三縣。天寶元年,改為南川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南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三千五百 八十三,口一萬三百六十六。天寶領(lǐng)縣二,戶四百四十三,口二千四十三。在京師 南三千六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南川 武德二年,置隆陽縣。先天元年,改為南川,州所治

  三溪 貞觀五年置。

  溪州下 舊辰州之大鄉(xiāng)。天授二年,分置溪州。舊領(lǐng)縣二,又分置洛浦縣。長 安四年,以洛浦屬錦州。天寶元年,改溪州為靈溪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溪州。領(lǐng)縣 二,戶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一萬五千二百八十二。至京師二千八百九十三里,至東 都二千六百九十六。

  大鄉(xiāng) 漢沅陵、遷陵二縣地,屬武陵郡。梁分置大鄉(xiāng)縣。舊屬辰州,天授二年 來屬,州所理也

  三亭貞觀九年分大鄉(xiāng)置,屬辰州。天授二年,改屬溪州??h界有黔山,大西、 小西二山。

  溱州下 貞觀十六年,置溱州及榮懿、扶歡、樂來三縣。咸亨元年,廢樂來縣。 天寶元年,改為溱溪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溱州。領(lǐng)縣二,戶八百七十九,口五千四 十五。至京師三千四百八十里,至東都四千二百里。

  榮懿 扶歡 已上二縣,并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

  珍州下 貞觀十六年置,天寶元年改為夜郎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珍州。領(lǐng)縣三, 戶二百六十三,口一千三十四。至京師四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夜郎 漢夜郎郡之地。貞觀十七年,置于舊播州城,以縣界有隆珍山,因名珍 州。麗皋 樂源 并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

 ?、傊荩I(lǐng)縣二

  充州,領(lǐng)縣八

  應(yīng)州,領(lǐng)縣五

  琰州,領(lǐng)縣四

  牢州,領(lǐng)縣七。已上國初置,并屬黔中道羈縻州。永徽已后并省。

  隴右道

  秦州中都督府 隋天水郡。武德二年,平薛舉。改置秦州,仍立總管府,管秦、 渭、岷、洮、疊、文、武、成、康、蘭、宕、扶等十二州。秦州領(lǐng)上邽、成紀(jì)、秦 嶺、清水四縣。四年,分清水置邽州。六年,廢邽州,以清水來屬。八年,廢文州, 又以隴城來屬。其年,又廢伏州,以伏羌來屬。九年,于成羌廢城置鹽泉縣。貞觀 元年,改鹽泉為夷賓。二年,省夷賓縣。六年,省長川縣。十四年,督秦、萬、渭、 武四州,治上邽。十七年,廢秦嶺縣。開元二十二年,緣地震,移治所于成紀(jì)縣之 敬親川。天寶元年,改為天水郡。依舊都督府,督天水、隴西、同谷三郡。其年, 復(fù)還治上邽。乾元元年,復(fù)為秦州。舊領(lǐng)縣六,戶五千七百二十四,口二萬五千七 十三。天寶領(lǐng)縣五,戶二萬四千八百二十七,口十萬九千七百。在京師西七百八十 里,至東都一千六百五里。

  上邽 漢縣,屬隴西郡。武帝分置天水郡。后漢分豲道立南安郡。后魏改上邽 為上封。隋復(fù)于上邽置秦州。州前有湖水,四時增減,故名天水郡

  成紀(jì) 漢縣,屬天水郡。舊治小坑川。開元二十二年,移治敬親川,成紀(jì)亦徙 新城。天寶元年,州復(fù)移治上邽縣

  伏羌 漢冀縣,屬天水郡。晉于此置秦州。后魏改為當(dāng)亭縣,隋復(fù)為冀城縣。 武德三年,改為伏羌縣,仍置伏州。八年,伏州廢,縣屬秦州。貞觀三年,廢夷賓 縣,并入伏羌

  隴城 漢隴縣,屬天水郡。隋加“城”字。武德二年,置文州,以隴城隸之。 八年文州廢,來屬。貞觀三年,省長川縣并入。

  清水 漢縣,屬天水郡。武德四年,置邽州于清水。六年,廢邽州,以清水來 屬。

  成州下 隋漢陽郡。武德元年,置成州,領(lǐng)上祿、長道、潭水三縣。貞觀元年, 以潭水屬宕州,又割廢康州之同谷縣來屬。州理楊難當(dāng)所筑建安城。天寶元年,改 為同谷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成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五百四十六,口七千二百五十 九。天寶,戶四千七百二十七,口二萬一千五百八。在京師西南九百六十里,至東 都一千八百里。

  上祿 漢縣,屬武都郡,白馬氐之所處。州南八十里仇池山,其上有百頃地, 可處萬家。晉時,氐酋楊難當(dāng)據(jù)仇池,即此山上也。晉朝招慰,乃置仇池郡,以難 當(dāng)為守。梁置南秦州,又改為成州。隋以上祿為倉泉縣,又復(fù)為上祿

  長道 元魏分上祿置長道縣,于縣置天水郡。隋改天水為漢陽郡,又改漢陽縣 為長道

  同谷 漢下辨步見反道,屬武都郡。后魏于此置廣業(yè)郡,領(lǐng)白石縣。又改白水 為同谷。

  渭州下 隋隴西郡。武德元年,置渭州。天寶元年,改為隴西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渭州。四月,鄯州都督郭英乂奏請以渭州、洮州為都督府,后廢。舊領(lǐng)縣四, 戶一千九百八十九,口九千二十八。天寶,戶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二萬四千五百二 十。在京師西一千一百五十三里,至東都二千里。

  襄武 漢縣,屬隴西郡。后魏于縣置渭州,以水為名

  隴西 漢豲音桓道地,屬天水郡。

  鄣 后漢分武陽置鄣縣。天授二年,改為武陽縣。神龍元年,復(fù)為鄣縣

  渭源 漢首陽縣地,屬隴西郡。后魏分隴西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為渭源縣。上 元二年,改首陽縣,仍于渭源故城分置渭源縣。儀鳳三年,廢首陽并入渭源。

  鄯州下都督府 隋西平郡。武德二年,平薛舉,置鄯州,治故樂都城。貞觀中, 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西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鄯州。上元二年九月,州為吐 蕃所陷,遂廢。所管鄯城三縣,今河州收管。舊領(lǐng)縣二,戶一千八百七十五,口九 千五百八十二。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五千三百八十九,口二萬七千一十九。在京師西一 千九百一十三,至東都二千五百四十里。

  湟水 漢破羌縣,屬金城郡。漢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處月氏,即此。湟 水,俗呼湟河,又名樂都水,南涼禿發(fā)烏孤始都此。后魏置鄯州,改破羌為西都縣。 隋改為湟水縣??h界有浩亹水

  龍支 漢允吾縣,屬金城郡。后漢改為龍耆縣。后魏改為金城縣,又改為龍支。 積石山,在今縣南

  鄯城 儀鳳三年置,漢西平郡故城在西。

  蘭州下 隋金城郡。隋末,陷薛舉。武德二年,平賊,置蘭州。八年,置都督 府,督蘭、河、廓四州。貞觀六年,又督西鹽州。十二年,又督?jīng)鲋?。今督蘭、鄯、 儒、淳四州。領(lǐng)金城、狄道、廣武三縣。顯慶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金城 郡。二載,割狄道縣置狄道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蘭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一千六百七十 五,口七千三百五。天寶領(lǐng)縣二,戶二千八百八十九,口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在 京師西一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二百里。

  五泉 漢金城縣,屬金城郡,西羌所處。后漢置西???,乞伏乾歸都此,稱涼。 隋開皇初,置蘭州,以皋蘭山為名。煬帝改金城郡。隋置五泉縣。咸亨二年,復(fù)為 金城。天寶元年,改為五泉。

  廣武 漢枝楊縣,屬金城郡。張駿置廣武郡。隋廢為縣,屬蘭州。

  臨州下都督府 天寶三載,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元年,改為臨州都督府, 督保塞州,羈縻之名也。領(lǐng)縣二,戶二千八百九十九,口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在 京師西一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二百里。

  狄道 漢縣,屬隴西郡。晉改為武始縣。隋復(fù)為狄道,屬蘭州。天寶三載復(fù)置。

  長樂 舊安樂縣。乾元后,改為長樂。

  河州下 隋枹音桴罕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河州,領(lǐng)枹罕、大夏二縣。貞 觀元年,廢大夏縣。五年復(fù)置。十年,省米州,以米川縣來屬。十一年,廢烏州, 以其城置安鄉(xiāng)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安鄉(xiāng)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河州。舊領(lǐng)縣三, 戶三千三百九十一,口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五千七百八十二,口 三萬六千八百八十六。在京師西一千四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枹罕 漢縣,屬金城郡。張駿于縣置河州,至后魏不改,又名枹罕郡。隋初為 河州,煬帝為枹罕郡。武德二年,改為河州。皆治于枹罕。

  大夏 漢縣,屬隴西郡。張駿于縣置大夏郡及縣,取西大夏水為名。貞觀元年, 廢入枹罕。五年又置。

  鳳林 漢白石縣,屬金城郡。張駿改白石為永固。貞觀七年,廢縣,置烏州。 十一年州廢,于城內(nèi)置安鄉(xiāng)縣。天寶元年,改為鳳林,取關(guān)名也。

  武州下 隋武都郡。武德元年,置武州,領(lǐng)將利、建威、覆津、盤堤四縣。貞 觀元年,省建威入將利。天寶元年,改為武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武州。舊領(lǐng)縣三, 戶一千一百五十二,口五千三百八十一。天寶,戶二千九百二十三,口一萬五千三 百一十三。在京師西一千二百九十里,至東都二千里。

  將利 秦、漢白馬之地。漢置武都郡并縣。后魏改武都為石門縣,置武州。后 周改為將利縣,仍置武都郡。隋初廢,煬帝復(fù)為郡,皆治將利縣。

  覆津 后魏置武階郡,又于今縣東北三十里萬郡故城置覆津縣。隋廢武階郡, 縣屬武都郡。

  盤堤 漢河池縣地,屬武都郡。后魏于今縣東南百四十二里移盤堤縣于郡置武 州。盤堤山為名。

  洮州下 隋臨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貞觀五年,移州治于洪和城,后復(fù)移 還洮陽城,今州治也。永徽元年,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廢,并入岷州。臨潭縣置 臨州。二十七年,又改為洮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洮郡。管密恭縣,黨項部落也, 寄治州界。乾元元年,復(fù)為洮州。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三百六十三,口八千二百六十。 天寶,戶三千七百,口一萬五千六十。在京師西一千五百六里,至東都二千三百九 十里。

  臨潭 秦、漢時羌地,本吐谷渾之鎮(zhèn),謂之洪和城。后周攻得之,改為美相縣, 屬洮州。貞觀四年,洮州理于此。置臨潭縣,屬旭州。八年,廢旭州,來屬。其年, 移理洮陽城,今州治也。仍于舊洪和城置美相縣,隸洮州。天寶中,廢美相并入。

  岷州下 隋臨洮郡之臨洮縣。義寧二年,置岷州。武德四年,為總管府,管岷、 宕、洮、疊、旭五州。七年,加督芳州。九年,又督文、武、扶三州。貞觀元年, 督岷、宕、洮、旭四州。六年,督橋、意二州。十二年,廢都督府。神龍元年,廢 當(dāng)夷縣。天寶元年,改為和政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岷州。舊領(lǐng)縣四,戶四千五百八 十三,口一萬九千二百三十九。天寶,縣三,戶四千三百二十五,口二萬三千四百 四十一。在京師西一千三百七十八里,至東都二千一百里。

  溢樂 秦臨洮縣,屬隴西郡。今州西二十里長城,蒙恬所筑。岷山,在縣南一 里。崆峒山,縣西二十里。后魏置岷州,仍改臨洮為溢樂。隋復(fù)改臨洮,義寧二年, 改名溢樂。神龍元年,廢當(dāng)夷縣并入

  祐川 后周置基城縣。先天元年,改為祐川,避玄宗名

  和政 后周置洮城郡。保定元年,置和政縣。

  廓州下 隋澆河郡。武德二年,置廓州。天寶元年,改為寧塞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廓州。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二十,口九千七百三十二。天寶,縣三,戶四千二百 六十一,口二萬四千四百。在京師二千三十里,至東都二千七百七十二里。

  廣威 后漢燒當(dāng)羌之地,段颎破羌斬澆河大帥即此也。漢末,置西平郡,此地 即南界也。前涼置湟河郡。后魏置石城郡。廢帝因縣內(nèi)化隆谷改為化隆縣。后周置 廓州。先天元年,改為化成縣。天寶元年,改為廣威縣??h界有拔延山。達(dá)化 后 周置達(dá)化郡并縣。吐渾澆河城,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米川 漢枹罕縣地,屬金城郡。 貞觀五年,置米州及米川縣。十年,州廢,縣屬廓州。

  疊州下都督府 隋臨洮郡之合川縣。武德二年,置疊州,領(lǐng)合川、樂川、疊川 三縣。五年,又置安化、和同二縣,以處黨項,尋省。疊川、樂川縣。十三年,置 都督,督疊、岷、洮、宕、津、序、壹、枯、嶂、王、蓋、立、橋等州。永徽元年, 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合川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疊州。舊領(lǐng)縣一,戶一千八十 三,口四千六十九。天寶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二百七十五,口七千六百七十四。在京師 西南一千一百一十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合川 秦、漢已來,為諸羌保據(jù)。后周武帝逐諸羌,始有其地,置合川縣,仍 于縣置疊州,取郡山重疊之義。舊治吐谷渾馬牧城,武德三年,移于交戍城

  常芬 隋同昌郡之常芬縣。武德元年,置芳州,領(lǐng)常芬、恆香、丹嶺三縣。神 龍元年,廢芳州為常芬縣,隸疊州。

  宕州下 隋宕昌郡。武德元年,置宕州。領(lǐng)懷道、良恭、和戎三縣。貞觀三年, 省和戎入懷道。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宕州。舊領(lǐng)縣二,戶一百 四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一。天寶,戶一千一百九十,口七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 南一千六百五十六里,至東都二千二百八十五里。

  懷道 歷代諸羌所據(jù),后魏始附為蕃國。后周置宕昌郡,及懷道、良恭二縣。 隋為宕昌郡。武德初,為宕州,理懷道

  良恭 后周置陽宕縣,隋改為良恭。

  河西道

  此又從隴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內(nèi)。貞觀元年,分隴坻已西為隴右道。景云二 年,以江山闊遠(yuǎn),奉使者艱難,乃分山南為東西道,自黃河以西,分為河西道。

  涼州中都督府 隋武威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涼州總管府,管涼、甘、瓜、 肅四州。涼州領(lǐng)姑臧、昌松、番禾三縣。三年,又置神烏縣。七年,改為都督府, 督?jīng)?、肅、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貞觀元年,廢神烏縣。總章元年,復(fù)置。 咸亨元年,為大都督府。督?jīng)?、甘、肅、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為中都 督府。神龍二年,置嘉麟縣。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督?jīng)觥⒏?、肅三州。乾元元 年,復(fù)為涼州。舊領(lǐng)縣三,戶八千二百三十一,口三萬三千三十。天寶領(lǐng)縣五,戶 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萬二百八十一。在京師西北二千一十里,至東都二千 八百七十里。

  姑臧 漢縣,屬武威郡。所理,秦月氐戎所處。匈奴本名蓋藏城,語訛為姑臧 城。西魏復(fù)置涼州。晉末,張軌據(jù)姑臧,稱前涼。呂光又稱后涼。后入于元魏,為 武威郡。武德初,平李軌,置涼州。州界有豬野澤

  神烏 漢鸞鳥縣,屬武威郡。后魏廢??傉略?,復(fù)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 龍元年,改為神烏。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

  昌松 漢蒼松縣,屬武威郡。后涼呂光改為昌松

  天寶 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h南山曰天山,又名雪山。咸亨元年,于縣 置雄州,調(diào)露元年,廢雄州,番禾還涼州。天寶三年,改為天寶縣

  嘉麟 神龍二年,于漢鸞鳥古城置。景龍二年廢,先天二年復(fù)置

  吐渾部落 興昔部落 閣門府 皋蘭府 盧山府 金水州 蹛林州 賀蘭州, 已上八州府,并無縣,皆吐渾、契苾、思結(jié)等部,寄在涼州界內(nèi)。共有戶五千四十 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

  甘州下 隋張掖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甘州。天寶元年,改為張掖郡。乾 元元年,復(fù)為甘州。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九百二十六,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天寶, 戶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二萬二千九十二。在京師西北二千五百里,至東都三千三百 一十里。

  張掖 故匈奴昆邪王地,屬漢武開置張掖郡及觻音祿得縣,郡所治也,匈奴王 號也。后魏置張掖軍,孝文改為郡及縣,州置西涼州,尋改為甘州,取州東甘峻山 為名。祁連山,在州西南二百里也

  刪丹 漢縣,屬張掖郡。后漢分張掖置西???。晉分刪丹置蘭池、萬歲、仙提 三縣。煬帝廢,并入刪丹。居延海、焉支山在縣界。刪丹山,即焉支山,語訛也。

  肅州下 武德二年,分隋張掖郡置肅州。八年,置都督府,督肅、瓜、沙三州。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貞觀中,廢玉門縣。天寶元年,改為酒泉郡。乾元元年,復(fù) 為肅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一百一十八。天寶領(lǐng)縣二,戶二千 三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在京師西北二千八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七百八 里。

  酒泉 漢福祿縣,屬酒泉郡??こ窍掠薪鹑度缇?,故為郡名。此月支地, 為匈奴所滅,匈奴令休屠、昆邪王守之。漢武時,昆邪來降,乃置酒泉郡。張軌、 李暠、沮渠蒙遜皆都于此。后魏置酒泉軍,復(fù)為郡,后周改為甘州,隋分甘州置肅 州,皆治酒泉。義寧元年,置酒泉縣

  福祿 漢舊縣,屬酒泉郡。今縣,漢樂涫縣地,屬燉煌郡。武德二年,于樂涫 古城置福祿縣。

  瓜州下都督府 隋燉煌郡之常樂縣。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總管府,管西沙、 肅三州。八年。罷都督。貞觀中,復(fù)為都督府。天寶元年,為晉昌郡。乾元元年, 復(fù)為瓜州。舊領(lǐng)縣二,戶一千一百六十四,口四千三百二十二。天寶,戶四百七十 七,口四千九百八十七。在京師西三千三百一十里,至東都四千三百六里。

  晉昌 漢冥安縣,屬燉煌郡。冥,水名。置晉昌郡及冥安縣,周改晉昌為永興。 隋改為瓜州,改冥安常樂。武德七年,復(fù)為晉昌

  常樂 漢廣至縣,屬燉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李暠于此置涼興郡。隋廢, 置常樂鎮(zhèn)。武德五年,改鎮(zhèn)為縣。

  伊州下 隋伊吾郡。隋末,西域雜胡據(jù)之。貞觀四年,歸化,置西伊州。六年, 去“西”字。天寶元年,為伊吾郡。乾元元年,復(fù)為伊州。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三百 三十二,口六千七百七十八。天寶領(lǐng)縣二,戶二千四百六十七,口一萬一百五十七。 在京師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三十里。

  伊吾 在燉煌之北,大磧之外。秦、漢之際,戎居之。南去玉門關(guān)八百里,東 去陽關(guān)二千七百三十里。漢宣帝時,以鄭吉為都護,在玉門關(guān)。元帝時,置戊己校 尉,皆治車師。后漢明帝時,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竇憲、班超大破西 域,始于此筑城。班勇為西域長史,居此地也。后魏、后周,鄯善戎居之。隋始于 漢伊吾屯城之東筑城,為伊吾郡。隋末,為戎所據(jù)。貞觀四年,款附,置西伊州始 于此。天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羅漫山

  柔遠(yuǎn) 貞觀四年置,取縣東柔遠(yuǎn)故城為名

  納職 貞觀四年,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納職縣。

  沙州下 隋燉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為西沙州。貞觀七年,去 “西”字。天寶元年,改為燉煌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沙州。舊領(lǐng)縣二,戶四千二百 六十五,口一萬六千二百五十。在京師西北三千六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千三百九里。

  燉煌 漢郡縣名。月氐戎之地,秦、漢之際來屬。漢武開西域,分酒泉置燉煌 郡及縣。周改燉煌為鳴沙縣,取縣界山名。隋復(fù)為燉煌。武德三年,置瓜州,取 《春秋》“祖吾離于瓜州”之義。五年,改為西沙州。皆治于三危山,在縣東南二 十里。鳴沙山,一名沙角山,又名神沙山,取州名焉,在縣七里

  壽昌 漢龍勒縣地,屬燉煌郡。縣南有龍勒山。后魏改為壽昌縣。陽關(guān),在縣 西六里。玉門關(guān),在縣西北一百一十八里。

  西州中都督府 本高昌國。貞觀十三年,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仍立五縣。 顯慶三年,改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交河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西州。舊領(lǐng)縣五, 戶六千四百六十六。天寶領(lǐng)縣五,戶九千一十六,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在京師 西北五千五百一十六里,至東都六千二百一十五里。

  高昌 漢車師前王之庭。漢元帝置戊己校尉于此。以其地形高敞,故名高昌。 其故壘有八城。張駿置高昌郡,后魏因之。魏末為蠕蠕所據(jù),后麹嘉稱高昌王于此 數(shù)代。貞觀十四年,討平之,以其地為西州。其高昌國境,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 里。尋置都督府,又改為金山都督府。

  柳中 貞觀十四年置

  交河 縣界有交河,水源出縣北天山,一名祁連山,縣取水名。地本漢車師前 王庭

  蒲昌 貞觀十四年,于始昌故城置,縣東南有蒲類海,胡人呼為婆悉海

  天山 貞觀十四年置,取祁連山為名。

  北庭都護府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討高昌,西突厥屯兵于浮圖城,與高昌相響 應(yīng)。及高昌平。二十年四月,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率眾內(nèi)附,乃置庭 州,處葉護部落。長安二年,改為北庭都護府。自永徽至天寶,北庭節(jié)度使管鎮(zhèn)兵 二萬人,馬五千匹;所統(tǒng)攝突騎施、堅昆、斬啜;又管瀚海、天山、伊吾三軍鎮(zhèn)兵 萬余人,馬五千匹。至上元元年,陷吐蕃。舊領(lǐng)縣一,戶二千三百。天寶領(lǐng)縣三, 戶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九千九百六十四。在京師西北五千七百二十里,東至伊州界 六百八十里,南至西州界四百五十里,西至突騎施庭一千六百里,北至堅昆七千里, 東至回鶻界一千七百里。

  金滿 流沙州北,前漢烏孫部舊地,方五千里。后漢車師后王庭。胡故庭有五 城,俗號“五城之地”。貞觀十四年平高昌后,置庭州以前,故及突厥常居之。

  輪臺 取漢輪臺為名。

  蒲類 海名

  已上三縣,貞觀十四年與庭州同置。

  瀚海軍 開元中蓋嘉運置,在北庭都護府城內(nèi),管鎮(zhèn)兵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 匹。

  天山軍 開元中,置西州城內(nèi),管鎮(zhèn)兵五千人,馬五百匹。在都護府南五百里。

  伊吾軍 開元中置,在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管鎮(zhèn)兵三千人,馬三百匹,在 北庭府東南七百里。

  鹽治州都督府 鹽祿州都督府 陰山州都督府

  大漠州都督府 輪臺州都督府 金滿州都督府

  玄池州 哥系州 咽面州

  金附州 孤舒州 西鹽州

  東鹽州 叱勒州 迦瑟州

  馮洛州 已上十六番州,雜戎胡部落,寄于北庭府界內(nèi),無州縣戶口,隨地治 畜牧。

  安西大都護府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置西州都護府,治在西州。顯慶 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平賀魯,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護府。分其種落,列置州縣。 于是,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都護府。仍移安西都護府理所于高昌故地。三年五月, 移安西府于龜茲國。舊安西府復(fù)為西州。龍朔元年,西域吐火羅款塞,乃于于闐以 西、波斯以東十六國,皆置都督,督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仍立 碑于吐火羅以志之。咸亨元年四月,吐蕃陷安西都護府。至長壽二年,收復(fù)安西四 鎮(zhèn),依前于龜茲國置安西都護府。至德后,河西、隴右戍兵皆征集,收復(fù)兩京。上 元元年,河西軍鎮(zhèn)多為吐蕃所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府,二鎮(zhèn)與沙 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之不下。建中元年,元忠、昕遣使間道奏事,德宗嘉之, 以元忠為北庭都護,昕為安西都護。其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 無援,貞元三年,竟陷吐蕃。

  北庭都護府 本龜茲國。顯慶中,自西州移府治于此。東至焉耆鎮(zhèn)守八百里, 西至疏勒鎮(zhèn)守二千里,南至于闐二千里,東北至北庭府二千里,南至吐蕃界八百里, 北至突騎施界雁沙川一千里。安西都護府,鎮(zhèn)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都護 兼鎮(zhèn)西節(jié)度使。

  安西都護所統(tǒng)四鎮(zhèn)

  龜茲都護府 本龜茲國。其王姓白,理白山之南。去瓜州三千里,勝兵數(shù)千。 貞觀二十二年,阿史那社{人小}破之,虜龜茲王而還,乃于其地置都督府,領(lǐng)蕃州 之九。至顯慶三年,破賀魯,仍自西州移安西府置于龜茲國城

  毗沙都督府 本于闐國。在蔥嶺北二百里,勝兵數(shù)千。俗多機巧。其王伏阇信, 貞觀二十二年入朝。上元二年正月,置毗沙都督府,初管蕃州五。上元元年,分為 十。在安西都護府西南二千里

  疏勒都督府 本疏勒國。在白山之南,勝兵二千。去瓜州四千六百里。貞觀九 年,遣使朝貢,自是不絕。上元中,置疏勒都督府,在安西都護府西南二千里

  焉耆都督府 本焉耆國。其王姓龍,名突騎支,常役于西突厥。俗有魚鱉之利。 貞觀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屬。上元中,置都督府處其部落,無蕃州。在安 西都護府東八百里。

  西域十六都督州府

  龍朔元年,西域諸國,遣使來內(nèi)屬,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縣一百一十, 軍府一百二十六,皆隸安西都護府,仍于吐火羅國立碑以紀(jì)之。

  月氏都督府 于吐火羅國所治遏換城置,以其王葉護領(lǐng)之。于其部內(nèi)分置二十 四州,都督統(tǒng)之

  太汗都督府 于嚈噠部落所治活路城置,以其王太汗領(lǐng)之。仍分其部置十五州, 太汗領(lǐng)之

  條枝都督府 于訶達(dá)羅支國所治伏寶瑟顛城置,以其王領(lǐng)之。仍于其部分置八 州

  大馬都督府 于解蘇國所治數(shù)瞞城置,以其王領(lǐng)之。仍分其部置三州

  高附都督府 于骨咄施國所治妖沙城置,以其王領(lǐng)之。仍分其部置三州

  修鮮都督府 于罽賓國所治遏紇城置,以其王領(lǐng)之。仍分其部置十一州

  寫鳳都督府 于失苑延國所治伏戾城置,以其王領(lǐng)之。仍分其部置四州

  悅般都督府 于石汗那國所治艷城置,以其王領(lǐng)之。仍分其部置雙縻州

  奇沙州 于護特健國所治遏密城置,仍分其部置沛薄、大秦二州

  和默州 于怛沒國所治怛城置,仍分置栗弋州

  挔扌敖州 于烏拉喝國所治摩竭城置

  昆墟州 于護密多國所治抵寶那城置

  至秬州 于俱密國所治措瑟城置

  鳥飛州 于護密多國所治摸廷城置

  王庭州 于久越得犍國所治步師城置

  波斯都督府 于波斯國所治陵城置。

  右西域諸國,分置羈縻州軍府,皆屬安西都護統(tǒng)攝。自天寶十四載已前,朝貢 不絕。今于安西府事末紀(jì)之,以表太平之盛業(yè)也。

上一章』『舊唐書章節(jié)目錄』 『下一章

相關(guān)翻譯

相關(guān)賞析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7490.html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熱門名句

熱門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