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列傳·卷八十七》
-
○徐浩 趙涓 子博宣 盧南史附
劉太真 李紓 邵說 于邵 崔元翰于 公異 呂渭 子溫 恭 儉 讓
鄭云逵 李益 李賀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嶠,官至洛州刺史。浩少舉明經(jīng),工草隸,以文學 為張說所器重,調(diào)授魯山主簿。說薦為麗正殿校理,三遷右拾遺,仍為校理。幽州 節(jié)度使張守珪奏在幕府,改監(jiān)察御史。丁父憂,服除,授京兆司錄,以母憂去職。 數(shù)年,調(diào)授河南司錄,歷河陽令,以善政稱。拜太子司議郎,遷金部員外郎,歷憲 部郎中。安祿山反,出為襄陽太守、本郡防御使,賜以金紫之服。肅宗即位,召拜 中書舍人,時天下事殷,詔令多出于浩。浩屬詞贍給,又工楷隸,肅宗悅其能,加 兼尚書左丞。玄宗傳位誥冊,皆浩為之,參兩宮文翰,寵遇罕與為比。除國子祭酒, 坐事貶廬州長史。代宗征拜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尋遷工部侍郎、嶺南節(jié)度觀察 使、兼御史大夫,又為吏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坐以妾弟冒選,托侍郎薛邕注授京 尉,為御史大夫李棲筠所彈,坐貶明州別駕。
德宗即位,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贈太子少師。初,浩以 文雅稱;及授廣州,典選部,多積貨財,又嬖其妾侯莫陳氏,頗干政事,為時論所 貶。
趙涓,冀州人也。幼有文學。天寶初,舉進士,補郾城尉,累授監(jiān)察御史、右 司員外郎。河南副元帥王縉奏充判官,授檢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遷給事中、太 常少卿,出為衢州刺史。
永泰初,涓為監(jiān)察御史。時禁中失火,燒屋室數(shù)十間,火發(fā)處與東宮稍近,代 宗深疑之,涓為巡使,俾令即訊。涓周歷需囿,按據(jù)跡狀,乃上直中官遺火所致 也,推鞫明審,頗盡事情。既奏,代宗稱賞焉。德宗時在東宮,常感涓之究理詳細, 及刺衢州,年考既深,又與觀察使韓滉不相得,滉奏免涓官,德宗見其名,謂宰臣 曰:“豈非永泰初御史趙涓乎?”對曰:“然。”即拜尚書左丞。無何,知吏部選, 扈從梁州。興元元年卒,贈戶部尚書。
子博宣,登進士第,文章俊拔,性率多酒。陳許節(jié)度使曲環(huán)辟為從事,賓筵之 間多所忽略,環(huán)不能容。朝廷方討淮、蔡,環(huán)誣奏博宣受吳少誠賂為反間,又妄說 國家休咎,扇惑軍情。時博宣權知舞陽縣事,詔令環(huán)決杖四十,流于康州,人皆以 為枉。
先是,侍御史盧南史坐事貶信州員外司馬,至郡,準例得吏一人,每月請紙 筆錢,前后五年,計錢一千貫。南史以官閑冗,放吏歸,納其紙筆錢六十余千。刺 史姚驥劾奏南史,以為贓,又劾南史買鉛燒黃丹。德宗遣監(jiān)察御史鄭楚相、刑部員 外郎裴澥、大理評事陳正儀充三司使,同往按鞫。將行,并召于延英,謂之曰: “卿等必須詳審,無令漏罪銜冤?!比藢⑼?,裴澥獨留,奏曰:“臣按姚驥奏狀, 稱南史取吏紙筆錢計贓六十余貫,雖于公法有違,量事且非巨蠹?!鄙显唬骸按?事亦未為甚,未知燒鉛何如?”澥曰:“燒鉛為丹,格令不禁。準天寶十三載敕, 鉛、銅、錫不許私家買賣貨易,蓋防私鑄錢,本亦不言燒鉛為丹。南史違敕買鉛, 不得無罪。伏以陛下自登寶位,及天寶、大歷以來,未曾降三司使至江南;今忽錄 此小事,令三司使往,非唯損耗州縣,亦恐遠處聞之,各懷憂懼。臣聞開元中張九 齡為五嶺按察使,有錄事參軍告齡非法,朝廷止令大理評事往按。大歷中,鄂岳觀 察使吳仲孺與轉運使判官劉長卿紛競,仲孺奏長卿犯贓二十萬貫,時止差監(jiān)察御史 苗伾就推。今姚驥所奏事狀無多,臣堪任此行,即請獨往,恐不須三司并行為使?!?德宗忻然曰:“卿言是矣?!蹦藦驼俪唷⒄齼x與澥俱坐,謂之曰:“朕懵于理道, 處事未精,適見裴澥所奏,深協(xié)事宜,亦不用三人總去,但行首一人行可也,卿等 使宣付宰臣改敕?!钡伦诓粍沾篌w,以察為明,皆此類也。而博宣、南史坐誣枉擯 逐,賴裴澥悟主,南史不至深罪,后得召還。
劉太真,宣州人。涉學,善屬文,少師事詞人蕭穎士。天寶末,舉進士。大歷 中,為淮南節(jié)度使陳少游掌書記,征拜起居郎。累歷臺閣,自中書舍人轉工部、刑 部二侍郎。性怯懦詭隨。及轉禮部侍郎,掌貢舉,宰執(zhí)姻族,方鎮(zhèn)子弟,先收擢之。 又常敘少游勛績,擬之桓、文,大招物論。貞元五年,貶信州刺史,到州尋卒。
太真尤長于詩句,每出一篇,人皆諷誦。德宗文思俊拔,每有御制,即命朝臣 畢和。貞元四年九月,賜宴曲江亭,帝為詩,序曰:
朕在位僅將十載,實賴忠賢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擇三令節(jié),錫茲宴賞,俾大 夫、卿士得同歡洽也。夫共其戚者同其休,有其初者貴其終,咨爾群僚,頒朕不暇, 樂而能節(jié),職思其憂,咸若時則,庶乎理矣。因重陽之會,聊示所懷。早衣對庭燎, 躬化勤意誠。時此萬樞暇,適與佳節(jié)并。曲池絜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氣澄, 臺殿秋光清。朝野慶年豐,高會多歡聲。永懷無荒誡,良士同斯情。
因詔曰:“卿等重陽會宴,朕想歡洽,欣慰良多,情發(fā)于中,因制詩序。今賜 卿等一本,可中書門下簡定文詞士三五十人應制,同用‘清’字,明日內(nèi)于延英門 進來?!痹壮祭蠲诘入m奉詔簡擇,難于取舍,由是百僚皆和。上自考其詩,以太真 及李紓等四人為上等,鮑防、于邵等四人為次等,張濛、殷亮等二十三人為下等; 而李晟、馬燧、李泌三宰相之詩,不加考第。
初,硃泚、懷光之亂,關輔薦饑,貞元三年以后,仍歲豐稔,人始復生人之樂。 德宗詔曰:“比者卿士內(nèi)外,朝夕公務,今方隅無事,蒸民小康,其正月晦日、三 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jié)日,宜任文武百僚擇勝地追賞。每節(jié)宰相、常參官共賜錢五 百貫文、翰林學士一百貫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十軍各賜五百貫。金吾英武、威遠 及諸衛(wèi)將軍共賜二百貫,客省奏事共賜一百貫,委度支每節(jié)前五日支付,永為常制?!?
李紓,字仲舒,禮部侍郎希言之子。少有文學。天寶末,拜秘書省校書郎。大 歷初,吏部侍郎李季卿薦為左補闕,累遷司封員外郎、知制誥,改中書舍人。尋自 虢州刺史征拜禮部侍郎。德宗居奉天,擇為同州刺史,尋棄州詣梁州行在,拜兵部 侍郎。反正,兼知選事。李懷光誅,河東節(jié)度及諸軍會河中,詔往宣勞節(jié)度,使還, 敷奏合旨,拜禮部侍郎。
紓通達,善詼諧,好接后進,厚自奉養(yǎng),鮮華輿馬,以放達蘊藉稱。雖為大官, 而佚游佐宴,不嘗自忘。嘗議享武成王不當視文宣廟,奏云:“準開元十九年敕, 置齊太公廟,以張良配,太常卿及少卿、丞充三獻官。又按《開元禮》祝文云‘皇 帝遣某官昭告于齊太公、漢留侯’。至上元年,敕追贈太公為武成王,享祭之典, 一同文宣王,有司因差太尉充獻官,兼御署祝板。伏以太公即周之太師,張良即漢 之少傅,圣朝列于祀典,已極褒崇;今屈禮于至尊,施敬于臣佐,理或過當,神何 敢歆。伏以文宣垂教,百代宗師,五常三綱,非其訓不明,有國有家,非其制不立, 故孟軻稱‘生人已來,一人而已’。由是正素王之位,加先圣之名,樂用宮懸,獻 差太尉,尊師崇道,雅合政經(jīng)。且太公述作止于《六韜》,勛業(yè)形于一代,豈宜擬 諸盛德,均其殊禮!其祝文請不進署,‘敢昭告’請改為‘敬祭于’,‘其昭告’ 請改為‘致祭于留侯’,其獻官請準舊式,差太常卿已下充?!痹t百僚進議。文武 官上言,互有異同。詔曰:“帝德廣運,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禮 教敬,國章孔明。自今宜上將軍以下充獻官,余依紓所奏?!奔傆肿嘣t為《興元紀 功述》及郊廟樂章,諸所論著甚眾。卒于官,年六十二。貞元八年,贈禮部尚書。
邵說,相州安陽人。舉進士,為史思明判官,歷事思明、朝義,常掌兵事。朝 義之敗,說降于軍前,郭子儀愛其才,留于幕下。累授長安令、秘書少監(jiān),遷吏部 侍郎、太子詹事,以才干稱。談者或以宰相許之,金吾將軍裴儆謂諫議大夫柳載曰: “以鄙夫所度,說得禍不久矣。且說與史思明父子定君臣之分,居劇官,掌兵柄, 亡軀犯順,前后百戰(zhàn),于賊庭掠名家子女以為婢仆者數(shù)十人,剽盜寶貨,不知紀極。 力屈然后降,朝廷宥以不死。獲齒班序,無厚顏,而又遑遑求財,崇飾第宅,附托 貴幸,以求大用,不知愧懼,而有得色,其能久乎!”建中三年,嚴郢得罪,說與 郢厚善,勸硃泚抗疏申其冤,說為草其奏,上知之,貶說歸州刺史,竟卒于貶所。
于邵,字相門,其先家于代,今為京兆萬年人。曾祖筠,戶部尚書。邵天寶末 進士登科,書判超絕,授崇文館校書郎。累歷使府,入為起居郎,再遷比部郎中, 尚二十考第于吏部,以當稱。無何,出為道州刺史,未就道,轉巴州。時歲儉,夷 獠數(shù)千相聚山澤,圍州掠眾,邵勵州兵以拒之。旬有二日,遣使說喻,盜邀邵面降, 邵儒服出城,盜羅拜而降,圍解,節(jié)度使李抱玉以聞,超遷梓州,以疾不至,遷兵 部郎中。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請留為支度副使。尋拜諫議大夫、知制誥,再遷禮部侍郎、 史館修撰,為三司使。以撰上尊號冊,賜階三品,當時大詔令,皆出于邵。頃之, 與御史中丞袁高、給事中蔣鎮(zhèn)雜理左丞薛邕詔獄。邵以為邕犯在赦前,奏出之,失 旨,貶桂州長史。貞元初,除原王傅,后為太子賓客,與宰相陸贄不睦。八年,出 為杭州刺史,以疾請告,坐貶衢州別駕,移江州別駕,卒年八十一。
邵性孝悌,內(nèi)行修潔,老而彌篤。初,樊澤常舉賢良方正,邵一見之于京師, 曰:“將相之材也?!辈皇迥辏瑵蔀楣?jié)將。崔元翰年近五十,始舉進士,邵異其 文,擢第甲科,且曰:“不十五年,當掌詔令?!本谷缙溲浴*毠率谂e博學宏詞, 吏部考為乙第,在中書覆升甲科,人稱其當。有集四十卷。
崔元翰者,博陵人。進士擢第,登博學宏詞制科,又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三舉皆升甲第,年已五十余。李汧公鎮(zhèn)滑臺,辟為從事。后北平王馬燧在太原,聞 其名,致禮命之,又為燧府掌書記。入朝為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竇參輔政,用 為知制誥,詔令溫雅,合于典謨。然性太剛褊簡傲,不能取容于時,每發(fā)言論,略 無阿徇,忤執(zhí)政旨,故掌誥二年,而官不遷。竟罷知制誥,守比部郎中。元翰苦心 文章,時年七十余,好學不倦。既介獨耿直,故少交游,唯秉一操,伏膺翰墨。其 對策及奏記、碑志、師法班固、蔡伯喈,而致思精密。為時所擯,終于散位。
于公異者,吳人。登進士第,文章精拔,為時所稱。建中末,為李晟招討府掌 書記。興元元年,收京城,公異為露布上行在云:“臣已肅清宮禁,祗奏寢園,鐘 虡不移,廟貌如故。”德宗覽之,泣下不自勝,左右為之嗚咽。既而曰:“不知誰 為之?”或?qū)υ唬骸坝诠愔~也?!鄙戏Q善久之。
公異初應進士時,與舉人陸贄不協(xié);至是贄為翰林學士,聞上稱與,尤不悅。 時議者言之,公異少時不為后母所容,自游宦成名,不歸鄉(xiāng)里;及貞元中陸贄為宰 相,奏公異無素行,黜之。詔曰:“祠部員外郎于公異,頃以才名,升于省闥。其 少也,為父母之所不容,宜其引慝在躬,孝行不匱,匿名跡于畎畝,候安否于門閭, 俾其親之過不彰,庶其誠之至必感。安于棄斥,游學遠方,忘其溫凊之戀,竟至存 亡之隔,為人子者,忍至是乎!宜放歸田里,俾自循省。其舉公異官尚書左丞盧邁, 宜奪俸兩月?!睍r中書舍人高郢薦監(jiān)察御史元敦義,及睹公異譴逐,懼為所累,乃 上疏首陳敦義虧于禮教,詔嘉郢之知過,俾敦義罷歸。公異竟名位不振,感軻而 卒,人士惜其才,惡贄之褊急焉。
呂渭,字君載,河中人。父延之,越州刺史、浙江東道節(jié)度使。渭舉進士,累 授婺州永康令、大理評事。浙西觀察使李涵辟為支使,再遷殿中侍御史。涵自御史 大夫改太子少傅,渭上言:“涵父名少康,今涵為少傅,恐乖朝典。”由是特授渭 司門員外郎。尋為御史臺劾奏:“涵再任少卿,此時都不言;今為少傅,疑以散慢, 乃為不可?!庇墒琴H渭歙州司馬,改涵檢校工部尚書、兼光祿卿。
渭累授舒州刺史、吏部員外、駕部郎中、知制詔、中書舍人,母憂罷。服闋, 授太子右庶子、禮部侍郎。中書省有柳樹,建中末枯死,興元元年車駕還京后,其 樹再榮,人謂之瑞柳。渭試進士,取瑞柳為賦題,上聞而嘉之。渭又結附裴延齡之 子操,舉進士,文詞非工,渭擢之登第,為正人嗤鄙。因入閣遺失請托文記,遂出 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都團練觀察使,在任三歲,政甚煩碎。貞元十六年 卒,年六十六,贈陜州大都督。子溫、恭、儉、讓。
溫,字化光,貞元末登進士第,與翰林學士韋執(zhí)誼善。順宗在東宮,侍書王叔 文勸太子招納時之英俊以自輔,溫與執(zhí)誼尤為叔文所睠,起家再命拜左拾遺。二十 年冬,副工部侍郎張薦為入吐蕃使,行至鳳翔,轉侍御史,賜緋袍牙笏。明年,德 宗晏駕,順宗即位,張薦卒于青海,吐蕃以中國喪禍,留溫經(jīng)年。時王叔文用事, 故與溫同游東宮者,皆不次任用,溫在蕃中,悲嘆久之。元和元年,使還,轉戶部 員外郎。時柳宗元等九人坐叔文貶逐。唯溫以奉使免。
溫天才俊拔,文彩贍逸,為時流柳宗元、劉禹錫所稱。然性多險詐,好奇近利, 與竇群、羊士諤趣尚相狎。群為韋夏卿所薦,自處士不數(shù)年至御史中丞,李吉甫尤 奇待之。三年,吉甫為中官所惡,將出鎮(zhèn)揚州,溫欲乘其有間傾之。溫自司封員外 郎轉刑部郎中,竇群請為知雜。吉甫以疾在第,召醫(yī)人陳登診視,夜宿于安邑里第。 溫伺知之,詰旦,令吏捕登鞫問之,又奏劾吉甫交通術士。憲宗異之,召登面訊, 其事皆虛,乃貶群為湖南觀察使,羊士諤資州刺史,溫均州刺史。朝議以所責太輕, 群再貶黔南,溫貶道州刺史。五年,轉衡州,秩滿歸京,不得意,發(fā)疾卒。溫文體 富艷,有丘明、班固之風,所著《凌煙閣功臣銘》、《張始興畫贊》、《移博士書》, 頗為文士所賞,有文集十卷。
恭、儉皆至侍御史,讓至太子右庶子,皆有美才。自后吉甫再入中書,長慶以 后,李德裕黨盛,呂氏諸子無至達官者。
鄭云逵,滎陽人。大歷初,舉進士。性果誕敢言??陀蝺珊?,以畫干于硃泚, 泚悅,乃表為節(jié)度掌書記、檢校祠部員外郎,仍以弟滔女妻之。泚將入覲,先令云 逵入奏;及泚至京,以事怒云逵,奏貶莫州參軍。滔代泚后,請為判官。滔助田悅 為逆,云逵渝之不從,遂棄妻子馳歸長安,帝嘉其來,留于客省,超拜諫議大夫。 奉天之難,云逵奔赴行在,李晟以為行軍司馬,戎略多以咨之。歷秘書少監(jiān)、給事 中,尋拜大理卿,遷刑部、兵部二侍郎、遷御史中丞,充順宗山陵橋道置頓使。
云逵初為硃泚判官,常忤同幕蔡庭玉;庭玉白泚,黜為莫州錄事參軍。滔復奏 為判官,因深構庭玉于滔;滔為泚留后事,有請于泚,庭玉又輒隳之。又有判官硃 體微,亦蒙泚親信,與庭玉常從容言于泚曰:“滔非長者,不可付以兵權?!碧细` 知之。后滔南討有功,云逵數(shù)激怒之,滔乃抗表論庭玉等離間骨肉;及滔叛,帝乃 召泚以表示之,故歸罪于庭玉等以悅滔,滔亦終叛。三年,云逵奏:其弟前太仆丞 方逵,“受性兇悖,不知君親,眾惡備身,訓教莫及,結聚兇黨,江中劫人。臣亡 父先臣昈杖至一百,終不能斃。張延賞任揚州日,亦曾犯延賞法,決殺復蘇。至于 常言,皆呼臣亡父先臣名,親戚所知,無可教語。昨聞于邠、寧、慶等州干謁節(jié)度 及州縣乞丐,今見在武功縣南,西戎俯近,恐有異謀;若不冒死奏聞,必恐覆臣家 族?!痹t令京兆府錮身遞送黔州,付李模于僻遠州驅(qū)使,勿許東西。
云逵元和元年拜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歲中改京兆尹。五年五月卒。
李益,肅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進士第,長為歌詩。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 每作一篇,為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 事者畫為屏障;“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為歌詞。然少 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于時,故時謂妒癡 為“李益疾”;以是久之不調(diào),而流輩皆居顯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劉濟 辟為從事,常與濟詩而有“不上望京樓”之句。
憲宗雅聞其名,自河北召還,用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殿學士。自負才地,多所凌 忽,為眾不容,諫官舉其幽州詩句,降居散秩。俄復用為秘書監(jiān),遷太子賓客、集 賢學士判院事,轉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
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后。父名晉肅,以是不應進士,韓愈為之作《諱辨》, 賀竟不就試。手筆敏捷,尤長于歌篇。其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 文士從而效之,無能仿佛者。其樂府詞數(shù)十篇,至于云韶樂工,無不諷誦。補太常 寺協(xié)律郎,卒,時年二十四。
史臣曰:文學之士,代不乏才。永泰、貞元之間,如徐浩、趙涓諸公,可謂一 時之秀也。然太真以畏懦聞,邵說以僭侈失,于公異、呂渭、李益皆有微累,故知 全其德者罕矣。
贊曰:名以才顯,才兼德尊。徐、趙、劉、李,厥聲遠聞。邵、于、呂、鄭, 其名久存。半乏全德,愧于后人。
『上一章』『舊唐書章節(jié)目錄』 『下一章』
舊唐書 列傳卷八十七部分譯文
徐浩的字叫季海,是越州人。父親是徐嶠,官當?shù)铰逯荽淌?。徐浩年少時考中了明經(jīng)科,擅長草書和隸書,因文章和學識被張說看重,調(diào)任魯山縣主簿。張說又推薦他任麗正殿校理官,三次升任右拾遺,后…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7582.html
熱門詩詞
- 菩薩蠻(十一之十一) [賀鑄]
- 謁金門·閑院宇 [盧祖皋]
- 九章 [屈原]
- 桂枝香(楊山甫席上賦) [陳允平]
- 三江小渡 [楊萬里]
- 古宴曲(雉扇合蓬萊) [于濆]
- 南鄉(xiāng)子·山果熟 [李珣]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 不似當時,小橋沖雨,幽恨兩人知
- 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
-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