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故里之爭
-
孫武的故里問題,前人已有成說,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孫子武者,齊人也”。最近兩個世紀才出現(xiàn)了對孫武故里的考證。至今,史學界廣饒說、惠民說、博興說、臨淄說并存。今人在探究孫子故里的過程中,對孫子故里的定位出現(xiàn)了“祖居地”與“出生地”的分歧。持“樂安說”者以“祖居地”為故里,依據(jù)孫武的祖父孫書“食采于樂安”,而認定樂安就是孫武的故里。持“非樂安說”者以“出生地”為故里,認為“出生并長期生活的地方即為故里”。從而依據(jù)《史記》《左傳》等典籍提供的史料,得出孫武出生在前,孫書“食采于樂安”在后的結論,論證孫武的故里不可能在樂安。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此以各自的故里標準在兩條道上跑車。
惠民說 1987年,為編纂《惠民縣志·人物志》,縣政府有關部門開展了孫子故里的考證工作,為此,成立了專門孫子研究籌備小組,研究人員收集查閱了大量關于孫子的資料,分赴大江南北,向歷史學者請教,獲得了直接考證線索。經過軍事科學院戰(zhàn)略部、北京大學專家查閱有關正史,認定孫子故里在惠民縣這一傳統(tǒng)成說是確鑿無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縣人民政府、軍事科學院戰(zhàn)略部、總后勤部編審辦共同于孫子故里惠民縣召開的首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兼紀念《孫子兵法》問世2500年,標志著“孫子故里惠民說”得到國家領導人和諸多著名專家學者廣泛的認同,此后歷屆舉辦的《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惠民縣都以孫子故里的身份受邀與會。
樂安說 所依據(jù)的史料最重要的有兩則:一是唐朝元和年間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孫姓條下的“樂安,孫武之后,漢有賓、碩,魏有清河太守孫煥,晉有孫顗,避地于魏,故屬樂安,因家焉”的記述。二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桓、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鼻皠t被認為是關于孫武故里的最早記載,后則被認為是證明孫武故里在樂安的“鐵證”,此后許多關于孫武的介紹多以此說稱其為“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廣饒說 在新編的《山東歷史》、《辭海》等資料文獻中都有所體現(xiàn),從廣饒挖掘出的一系列古墓石碑上的記載也可以確定“孫子故里”廣饒說的正確性。越來越多的史學界、軍事界學者認同“廣饒說”。2012年3月,八省市樂安孫氏后裔齊聚廣饒尋祖考察。2012年5月,廣饒縣作為孫子故里被邀請參加《中華樂安孫氏總譜》專家論證會。(流傳已久的“惠民說”是指曾經包含廣饒縣在內的“惠民地區(qū)”而并非今天的“惠民縣”)。
臨淄說 據(jù)《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和《山東通志》知,孫武的祖父陳文子家居臨淄魚里。想必孫武及其父親陳無宇都應該出生并生長在臨淄魚里。大連圖書館資料庫《孫子年譜》載,公元前515年,30歲的孫武才挈妻子奔吳。也就是說,孫武30歲以前是在臨淄魚里度過的。若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故里概念而論,臨淄魚里即是孫武故里?! O武祠廣饒縣委、縣政府重視孫子故里的文化建設。1991年,聘請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規(guī)劃設計了一組仿宋式的建筑群體,占地約7000㎡。它以南宋關帝廟大殿為依托,在其前側中軸線和右側共建有3個院落,整個建筑古樸典雅,蔚為壯觀。1992年,整個建筑群體完工,并定名為廣饒縣孫武祠。1993年4月,廣饒縣孫武祠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洪學智為孫武祠落成剪彩。孫武祠大門懸掛著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題寫的匾額。 孫武祠前院正中是一尊孫武漢白玉石雕像,該像是由青島工藝美術學院譚國信教授創(chuàng)意制作的,像高3.2米,孫武手持兵書,腰挎寶劍,睿目遠眺,儼然一位運籌帷幄的將軍正在指揮千軍萬馬鏖戰(zhàn)沙場?! 〉谝徽故沂菍O武故里考證資料展覽。本展室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孫武故里在廣饒的考證資料、史料及其對后世的影響。關于孫武的生平,《史記》、《新唐書》、《古今姓氏書辯證》等史料均有記載。史料對孫武的最早記載見于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云:“孫子,武者,齊人也……”其后,晉代的《孫夫人碑》、唐代的《貞觀氏族志》和撰刻的多通《墓志銘》、宋代歐陽修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都對孫武身世和里籍作了比較系統(tǒng)地考證和記述,對后世影響頗大,在孫武里籍探考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在清代孫星衍的《魏吏部尚書孫邕傳》、《孫子兵法序》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民國7年《樂安縣志》和民國24年《續(xù)修廣饒縣志》也有“孫武是邑人”的記載?! 〉诙故沂恰秾O武書畫展》。本展室薈萃了國內眾多專家、學者、書畫大家和各級黨政領導的書畫作品80余幅,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了對孫武及其故里的關注?! O武祠的二門兩側是《孫子兵法》巨幅瓷刻。本瓷刻長42.7米,高0.9米,分作141塊板面,嵌貼423塊瓷板,正文隸書陰刻,裝幀古樸典雅,通體凝重壯觀,實乃絕世瑰寶。它由淄博市淄川區(qū)羅村鎮(zhèn)瓦村農民刻瓷藝術家常宗林父子三人,歷時2載,于1993年刻制而成,后贈廣饒縣孫武祠珍藏并展出。本瓷刻因其卷幅巨大,氣勢恢宏,技藝精湛,舉世獨尊,1995年被評為“世界基尼斯之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大殿坐落在孫武祠后院。該殿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坐北面南,全木結構。高10.38米,東西闊12.63米、進深10.70米、月臺高0.73米。是山東省現(xiàn)存最早的宋代木構殿堂之一。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92年孫武祠建成。孫武祠建成之后,廣饒縣委、縣政府十分注重以孫子兵學為內容的旅游開發(fā),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拆遷了廣饒縣教師進修學校和廣饒縣教育局,對孫武祠進行擴建?! ?003年又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縣博物館新館。坐落在孫武祠西側的博物館、孫武文化園和孫武文化廣場已投入使用。將整個面積擴大到98890平方米,合148.34畝,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縣級文博單位”建筑景點之一。2003年,孫武祠共接待國內外觀眾35000余人次,門票收入達3萬余元。其中有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韓國、德國、馬來西亞、印尼、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游客20余批,約500余人,對弘揚孫子優(yōu)秀歷史文化暨宣傳廣饒縣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東營市(廣饒縣)歷史博物館還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積極組織東營市各縣區(qū)中小學生參觀學習,讓他們從小接受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2003年,廣饒縣實驗一小、實驗中學、大王鎮(zhèn)中心初中、碼頭鄉(xiāng)中心初中和央上初中,以及東營市、勝利油田和其它縣區(qū)的部分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參觀人數(shù)達到1.8萬人次,較好地發(fā)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003年縣委、縣政府又決定在城東新區(qū)之古淄水畔,建孫武湖和中華兵圣文化博覽園,充分利用其地理環(huán)境秀麗之優(yōu)勢,進一步拓展新的旅游景區(qū),以展現(xiàn)廣饒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強勁的經濟發(fā)展實力,招商引資,為人民造福,為子孫后代造福。其土方工程已完成。
孫武故里考疑 孫武,齊國樂安即今廣饒縣人,歷史上只此一種說法。從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到清代孫星衍《孫子兵法序》、《魏吏部尚書孫邕傳》、《陽湖孫氏譜記序》等史書記載甚明。新發(fā)現(xiàn)的唐代《貞觀氏族志》以及孫處約、孫起、孫壬林等墓志碑銘,進一步證實了史書所載先秦齊國樂安縣邑與世居東漢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與齊同姓”的孫武后裔為同一地面上的孫氏望族。經歷史學家考證,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廣饒縣。民國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樂安縣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續(xù)修廣饒縣志》上亦均載孫武為邑人?! 榱藦氐着宄O武的里籍問題,為后世負責,1990年冬,廣饒縣成立了孫武故里考證領導小組,抽調有關史志人員參加,并邀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維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教授駱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專家等10多名史地專家、教授,共同進行孫武故里考證并實地勘察了古樂安的地理位置?! ⊥ㄟ^考證和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先秦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古濟水、時水故道主流區(qū)域在廣饒縣并由此入海;樂安故城在廣饒縣城北近30里之草橋村;與齊國樂安邑為同一地面的東漢至隋代的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治所亦在廣饒縣。故孫武故里樂安在廣饒縣信而有據(jù)?! ?991年1月27日至30日,廣饒縣組織召開“孫武故里研討會”,揭開了孫武故里齊樂安主體地面在廣饒縣的千古之謎。4月21日至24日,廣饒縣召開“先秦齊國樂安地面考察論證會”,論定:“先秦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境”,并初步認定齊樂安故城即今“草橋遺址”,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孫武故里的考證工作。5月11日至16日,廣饒縣召開“齊樂安故城遺址考古鉆探調查論證會”,再次論定:草橋遺址即為春秋齊國樂安故城遺址。齊樂安故城的確認,使孫武故里的考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992年6月6日至9日,廣饒縣召開“孫子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楊向奎、張政烺、任繼愈、周維衍、唐嘉弘、駱承烈等150余位專家學者從歷史學、歷史地理學、文獻學、考古學和方志學等諸多領域分析論證,在對“孫武故里齊樂安即今廣饒縣”取得共識的同時,一致否定了孫武故里在其它地方的種種無據(jù)之說。 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廣饒縣與山東古國史學會聯(lián)合召開“海峽兩岸孫子與齊文化討論會”,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河南、山東、臺灣、香港等省市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130多人參加會議。著名史學家王玉哲、黃盛璋、周維衍、田昌五、趙海成、安作璋、劉敦愿、駱承烈、洪家義等都在大會上作學術性發(fā)言。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董鳳基發(fā)來賀電,向大會表示祝賀。中國先秦史學會、山東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及全國著名史學家楊向奎、張政烺、任繼愈、李學勤、胡厚宣、張岱年、臺灣著名學者陳鼓應等也發(fā)來賀電或賀信。大會共收到學術論文40余篇,書稿3部。同時收到聶榮臻元帥、楊得志、楊成武、王任重、洪學智、遲浩田、李德生等老將軍為孫武故里廣饒縣和中國孫子與齊文化研究會的題詞10多幅,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為“孫武故里在今廣饒縣”的考證工作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 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前470),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是吳國將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今日在山東、江蘇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多謂之兵圣廟。
作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