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jīng)_經(jīng)法道法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四經(jīng)》——「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道法」原文
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產(chǎn)生了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道體虛空無形,寂靜深遠,萬物賴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隨之,這是因為人的本性中存在著欲望且這種欲望永無止境。人生則好妄動,妄動必有患害。具體表現(xiàn)在不能相識而動,甚至還逆時而動。妄動必然妄舉事,舉事則患害隨之,具體表現(xiàn)在行事違逆事理或舉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舉事必有言說,有言說即有患害,具體表現(xiàn)在言無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卻稱能做到,或言過其實浮夸,或力所不及卻揚言力量大有余。
宇宙萬物萬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敗都是由道決定的。禍福同出一門,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敗、禍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現(xiàn)的細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觀念一旦確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隨之確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變通而不固執(zhí),功成而不依賴它,順時而動不妄為,處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確立、名實相符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項法令制度都已確立,官職都已建置,那么天下萬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廣闊,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為精明的人總能建立功業(yè)。遵循正道的人總能達到因時而靜的最高境界(至靜),至靜的人就是圣人。大公無私的人總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為天下所取法的榜樣。如果用法度來審定是非,并且參照自然、社會的必然規(guī)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證驗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倉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設置具備了,那么再隱秘微妙的東西也無法逃脫。所以說法度已經(jīng)具備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治理。斷絕了的世祀會重新接續(xù),滅亡了的國家會重新出現(xiàn),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呢?衰敗的國家又變得興盛了,禍事又變成了福事,誰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禍福、死生、存亡等產(chǎn)生的原因了。應付事物變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適度,輕重不當,便是失道。
天地之間存在著永恒的規(guī)律,天下百姓各自從事著自己的本職,貴賤高低也都有它們確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確定的方法,統(tǒng)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則。四季更迭、晝夜交替,榮枯變換、柔剛轉(zhuǎn)化便是天地間所存在的固有規(guī)律。男耕女織便是老百姓所從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無才德的人不能處于同等的地位,就是貴賤都有它們確立的位置。選任官吏時,職位的高低要與他們的能力相符,這便是使用下臣的確定方法。去私門而行公道,這是統(tǒng)治人民的既定守則。如果一旦出現(xiàn)了不正?;虺搅顺R?guī)的事情,就要相應地采取非常規(guī)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國家所使用的常規(guī)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這一點,那么判定事物時也就不會發(fā)生偏頗了。事物無論巨細大小都有它們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順死生等一切情況的發(fā)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的;根據(jù)性質(zhì)就可以準確界定事物的名稱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對該事物做出正確處理。
圣人不但能體悟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還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又能詳察萬物發(fā)生及終結(jié)的內(nèi)在原因,然而卻從不以天地萬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遠廣泛的體悟萬事萬物,并成為天下的楷模。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趫?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跄茏砸岳K,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虛無(刑)形,其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zhí)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形)名聲號矣。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無私者知(智),至知(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quán)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執(zhí)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nóng),女工。貴賤之恒立(位),賢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口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為正。故唯執(zhí)(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刑(形),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3059.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