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告子章句下第十六節(jié)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六節(jié)」原文
教育,教育過程,本身就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那么,在遵守這個社會行為規(guī)范時,要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呢?孟子認為,給予教誨,是一種行為方式;不給予教誨,也是一種行為方式,關(guān)鍵是要看具體情況。這與孔子的教育態(tài)度是一樣的。《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边@段記載是說,孔子不上課了,并由此而有點灰心喪氣,用我者,即是需要我,不僅是國家用我,學生對學習的需要也是用我,那么,學生要用我即是需要我,需要我我就言說起來,我上課,不需要我、舍棄我,我就將知識收藏起來,不怨天尤人。這一點也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學生有了逃避學習的想法,不僅僅是害怕學習,而是當時的社會影響。私有制的發(fā)展,使人們熱衷于名譽利祿地位,拼命擴張土地,撈取財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講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品行,只講現(xiàn)實,只講財富。而所學的知識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別人,甚至根本不想學習,尤其是對“仁、義、禮、智、信”的學習。在面對春秋時期這樣混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孔子只好將自己的知識收藏起來。而將知識收藏起來,即是不能去為人師表了,也不能去當官為政了,也就只好安貧樂道了。因為要為人師表,要當官從政,必須要將自己的知識貢獻出來,而真正要做到安貧樂道,不被名譽利祿地位所誘惑,則是很難的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孔子認為只有自己和顏淵能做到。
在《述而》中還有一段記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個意思就是說,對于沒有欲望、興趣學習的學生,是不再重復給予教誨了。古人發(fā)表意見和寫文章與我們現(xiàn)代人不一樣,我們現(xiàn)代的文人學到一點知識就想要趕快發(fā)表出來,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撈取名譽地位,而不論以前是否有人講過,小小年紀便是長篇大論,懂的與不懂的都要發(fā)表意見,寫到后來,全靠擠牙膏式的拼命擠出一點東西,然后宣布“江郎才盡”。而古人對于“立言、立德”是非常慎重的,不到充盈旺盛的程度不會發(fā)表意見,不到欲望快要噴發(fā)出來也不會發(fā)表意見。后來有句話:“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意思,不到憤怒到極點的時候,這個詩是寫不出來的。也就是說,心中的思想滿盈了,想要噴發(fā)出來,才謹言慎行地發(fā)表意見。因為不慎重的言行會影響、遺誤別人,或者是誤人誤己、誤人子弟。而學生學習的欲望不充盈旺盛的話,孔子也不再重復給予教誨。為什么呢?學生若是對學習沒有欲望,沒有興趣,必然也就學不到知識,而填鴨式的教育是孔子所不愿的。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憤”了,“悱”了,能舉一反三了,孔子才愿意繼續(xù)教下去。這不是孔子挑剔,這是孔子的一種很科學的教育方式,是孔子在教育過程中采取的一種最佳行為方式,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孟子亦是如此。
為什么要用這一段來作《告子》的結(jié)尾?從把人性比做杞柳,把人生規(guī)律比作杯盤,認為人性可以納入道德規(guī)范中來,如同人們可以用杞柳來制作杯盤一樣,行不行呢?一開始,告子說:“人性就好比是水勢急速的水流,在東邊沖開缺口就向東流,在西邊沖開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沒有善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倍献诱f:“水流確實沒有東流西流之分,但是沒有上流下流之分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樣。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淌的。如今的水,被擊打就可以濺得很高,可以使它高過額頭;堵塞水道使它倒行,就可以使它流上山崗。難道這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使它這樣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不善良,其本性的變化也是一樣的。”師生兩人從多方面探討了人性的善惡問題,孟子認為人的行為是來自于心理活動,心里想什么,才會去做什么;心里想不到,也就不可能去做到。所以觀察人的行為方式,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心理內(nèi)容,而知道了這個人的心理內(nèi)容,也就可以識別這個人的心理本性是善是惡了。告子的思想就如同現(xiàn)代西方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一樣,始終認為行為方式是外在的,不關(guān)內(nèi)心的事情。而孟子則認為是人的內(nèi)在的精神、思維、意識決定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因此,如果是“性本善”的,其行為方式也就趨向于善。如果是“性本惡”的,其行為方式也就趨向于惡。然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薄叭剩诵囊?;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彼?,通過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孟子認為,人的本心、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圣王興,則民好善”。在人類進化為人之前,善惡觀念就存在于動物之中。人類進化為人之后,善惡觀念更得到加強,隨著人類識別能力的提高,是非曲直觀念、羞恥觀念、恭敬觀念、惻隱觀念都一步步產(chǎn)生,爾后圣王興,則人民更趨向于為善!至私有制產(chǎn)生,并且畸形發(fā)展,人性才逐漸趨向惡的方面。雖然,私有制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但在這其中,如果多提倡惻隱、羞恥、恭敬、是非之心,使人們趨善避惡,那么人類社會就會穩(wěn)定發(fā)展。正因為人類本性當中有善的因素,人們才會彼此相互親愛,人們才會有團結(jié)的思想,人類才會組成社會。如果沒有,人類也就不可能發(fā)展到今天這個樣子,而依然還和其它動物一樣,是猩猩猿猴。所以,后天的教育雖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不給予教育,是針對某一個人,是要讓他羞愧自慚而憤發(fā)。這就是孟子在教育問題上的最佳行為方式。
孟子曰:“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p>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406.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 關(guān)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
-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
- 身外閑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
-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 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