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盡心章句上第三十八節(jié)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八節(jié)」原文
這個“踐形”是孟子學用孔子的,《論語·先進》載:“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這個意思是說,子張問關于善人的道理??鬃诱f:“不踩踏出痕跡,亦不進入某一個房間?!比绻麨橹憩F(xiàn)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就是“踐跡”,也就是落下痕跡了,也就是“過猶不及”了。而“不入于室”,這個“室”字是一個比喻,意謂“窠穴”,也就是說,做善事,作善人,不要落入窠穴,不要為了作一個善人而刻意地去做善事,那樣也許就會違背自己的心愿以及違背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這也是“過猶不及”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思,要作善人,或行善事,就要不露痕跡地去做,做了就做了,不要刻意地去讓別人知道或刻意地讓別人不知道,既不揚揚得意,也不因為別人不知道而灰心喪氣。既不要求得到回報,更不能怨恨別人不回報。心態(tài)平平的,如此而已。而我們現(xiàn)在的人,做了一點善事便到處張揚,生怕別人不知道,總希望別人感恩圖報,涌泉相報;張揚過分了,便會使接受善行的人,受到幫助的人心存反感,乃至于怨恨,從而使善行變成了惡行,亦使好事變成了壞事。所以,深刻體會孔子的話,凡事不過分,不過頭,好心總會有好報的。
而孟子的意思則是圣人做事可以留下形跡,因為圣人做的事是光明磊落的,是盡心知命的,是值得后人仿效的,因此圣人做事可以留下形跡——他的行為方式,以供后來的人們學習。這就是“齊之以刑”的意思。在孟子看來,行為方式這個問題很不好說清楚,因為行為方式?jīng)]有定規(guī),沒有公式,沒有套套,即使是相同的事件,因為人物、地點、時間的不同,亦不可采用同樣的行為方式。所以孟子要從盡心知命說起,就是要人們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因為只有懂得了最根本的東西,才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p>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457.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