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_(dá)燕二蘇代為奉陽君說燕于趙以伐齊譯文
-
查閱典籍:《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燕二蘇代為奉陽君說燕于趙以伐齊」原文
蘇秦游說奉陽君聯(lián)合燕國、趙國進(jìn)攻齊國,奉陽君沒有聽從。蘇秦就進(jìn)入齊國中傷趙國,讓齊國周趙國絕交。齊國同趙國絕交后,蘇秦就派人到燕國,對燕昭王說:“韓為對臣下說:‘有人告訴奉陽君說:讓齊國不相信趙國的,是蘇秦;讓齊王召蜀子,使蜀子沒有攻打宋國的,是蘇秦;同齊王謀劃,推行聯(lián)合秦國共謀趙國策略的,是蘇秦;讓齊國吊士兵看守趙國做人質(zhì)的公子的,又是蘇秦。請讓我忠告您,請齊國不要這樣做,如果真的讓士兵看守趙國做人質(zhì)的公子,我一定要讓士兵看守您?!脑拹憾緲O了。盡管如此,大王也不要擔(dān)憂。臣下本來就知道進(jìn)入齊國要受趙國的禍害,臣下出使促成此事就是為了實(shí)現(xiàn)您的愿望。臣下死去,齊國就會萬分憎恨趙國,臣下雖死猶生。讓齊、趙兩國絕交,就可以使天下大亂。只是臣下不是張孟談,如果讓臣下像張孟談一樣行事,齊、趙兩國一定有做智伯的。
“奉陽君告訴朱譴和趙足說:‘齊王讓公玉丹傳命說,堅(jiān)決不準(zhǔn)韓珉來齊國,如今卻召他來。堅(jiān)決不委派給蘇秦政事,如今卻封賞他,任命他為相國。堅(jiān)決不同燕國聯(lián)合,如今卻把同燕國的邦交當(dāng)成最緊密的邦交。我所依靠的人是順子,現(xiàn)在他的話比他父親的變化還大,順子開始的時(shí)候同蘇秦為仇。見到蘇秦后知道蘇秦對他沒有什么損害,觀在竟認(rèn)為蘇秦賢能,與蘇秦和平共處,完了,我失去齊國的支持了!’奉陽君非常惱怒。如果齊王不信任趙國,奉陽君這個小人,就會因此而背叛齊國。不趁觀在大亂的時(shí)機(jī)離散齊、趙兩國,它們的矛盾解開后重新聯(lián)合起來,那么以后對它們就無可奈何了。所以齊、趙兩國的聯(lián)合假如能夠改善,死不足以作為對臣下的懲罰,逃亡隱居不足以雪臣下的羞恥,做諸侯也不能使臣下引以為榮,披散頭發(fā)漆黑臉面滿身長癩也不足以除去臣下的恥辱。然而臣下仍有擔(dān)心的事,臣下死去,齊、趙兩國不和,它們邦交的惡化以臣下作為分界,臣下死后,它們又互相效力,這是臣下憂慮的。如果臣下死去它們互相攻伐,臣下一定勉力自己去舍生求死。堯舜那樣賢能都死去了,禹、湯那樣智慧都死去了,孟賁那樣勇猛都死去了,烏獲那樣有力也死去了,活著的萬物難道有不死約嗎?順應(yīng)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愿望,大王還有什么疑慮的嗎?
“臣下認(rèn)為不如逃離這里。臣下假道韓國、魏國來到齊國,為齊國聯(lián)合秦國:又努力結(jié)交趙國來加強(qiáng)它的勢力,如砘齊、趙兩國互相進(jìn)攻的形勢就接近形成了,臣下雖然這樣傲,仍怕連累燕國。奉陽君告訴朱灌說:‘蘇秦惱恨燕王因?yàn)槲业木壒蕸]有任命他為相國,又沒給他卿士的地位,大概不會同燕國有什么聯(lián)系了?!麘岩傻竭@種程度,所以臣下這樣做,也不會連累燕國,又不用大王出兵。伊尹兩次從商湯那里逃到夏桀處,又兩次從夏桀那里逃到商湯處,最后果然參與鳴條之戰(zhàn),擁戴商湯做了天子。伍子胥逃離楚國到了吳國,果然通過柏舉之戰(zhàn),報(bào)了自己父親被殺的深仇。如今臣下的逃亡造成齊、趙兩國之間的大亂,也將可以載入史冊。再說那些干大事的人,哪個沒有逃亡的經(jīng)歷呢?齊桓公遭難時(shí),管仲逃到魯國;陽虎之亂時(shí),孔子逃到衛(wèi)國;張儀逃到楚國;白硅逃到秦國,望諸做中山國的相國,到趙國出使,趙國挾持他索取土地,望諸打下關(guān)隘逃出趙國;外孫之難時(shí),田文舍棄車輛逃出關(guān)隘,三晉稱他為義士。所以干大事,逃跑也不能算做恥辱?!碧K秦終于分裂了齊國、趙國,趙國聯(lián)合燕國攻打齊國,打敗了齊國。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于趙以伐齊,奉陽君不聽。乃入齊惡趙,令齊絕于趙。齊已絕于趙,因之燕,謂昭王曰:“韓為謂臣曰:‘人告奉陽曰:使齊不信趙者,蘇子也;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蘇子也;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齊宋趙之質(zhì)子以甲者,又蘇子也。請告子以請齊,果以守趙之質(zhì)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溲詯阂?。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出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齊大惡于趙,臣猶生也。令齊、趙絕,可大紛已。持臣非張孟談也,使臣也如張孟談也,齊、趙必有為智伯者矣。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曰:‘齊王使公王曰命說曰,必不反韓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為上交。吾所恃者順也,今其言變有甚于其父,順始與蘇子為仇。見之知無厲,今賢之兩之,已矣,吾無齊矣!’
“奉陽君之怒甚矣。如齊王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shí)大紛之,解而復(fù)合,則后不可奈何也。故齊、趙之合茍可循也,死不足以為臣患;逃不足以為臣恥;為諸侯,不足以臣榮;被發(fā)自漆為厲,不足以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齊、趙不循,惡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堯、舜之賢而死,禹、湯之知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齊,而為之取秦。深結(jié)趙以勁之。如是則近于相攻。臣雖為之累燕,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湟芍劣诖耍食茧m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與鳴條之戰(zhàn),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吳,果與伯舉之戰(zhàn),而報(bào)其父之讎。今臣逃而紛齊、趙,始可著于春秋。且舉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于魯;陽虎之難,孔子逃于衛(wèi);張儀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關(guān)而出逃;外孫之難,薛公釋戴逃出于關(guān),三晉稱以為士。故舉大事,逃不足以為辱矣。”
卒絕齊于趙,趙合于燕以攻齊,敗之。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fèi)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4803.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shí)無聲勝有聲
-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
-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fēng)過楚城
- 應(yīng)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fù)畏秋風(fēng)生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