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_江右游日記三譯文
-
查閱典籍:《徐霞客游記》——「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三」原文
二十三日早晨起來,渡過大溪北面,又向西行。走八里、將到貴溪城時,忽然看見溪南面有個橋門凌空橫架,我想城門和卷梁都沒有如此這般高高橫跨在兩邊的。拉住路上的人詢問,才知道是仙人橋,它是用石頭架在兩山間形成的,不是磚塊砌成的。我覺得大為奇異,便想渡過溪觀覽,但溪上沒有橋梁。趕緊疾走二里,進(jìn)入貴溪東關(guān),又走兩里,到玉井頭,在旅店中找到靜聞,他還沒有吃早餐。于是急忙找吃的,和靜聞一道出了西南門,從西南門渡過溪往南去就是到建昌府的路了。在西南門預(yù)訂了一輛車,約定明天早晨出發(fā),就往東走,想前往仙橋。旅店主人舒龍山說:“這地方南面山中的勝景不只一處。從正南門經(jīng)過中坊渡走一里,就是象山,又叫掛榜山,陸象山的遺跡仰止亭就在山上。象山西南邊兩里為五面峰,峰上有佛教寺廟,峰下有一線天,也是這地方中風(fēng)景最優(yōu)美的處所之一。五面峰南面一里為西華山,此山自下盤旋而上,都是些道土的居室構(gòu)筑在上面。五面峰北面兩里為小隱巖,它就是以前稱為打虎巖的地方。出了小隱巖走兩里為仙橋,它是懸空架在深谷上而形成的。這些是溪流南各處風(fēng)景名勝地的大概情形。然而五面峰的西面,就有一條溪水自南向北匯入大溪,那里沒有擺渡的船,必須仍然回到北邊再次從中坊渡渡河。”這時我已經(jīng)興致勃發(fā),不可逆轉(zhuǎn),便讓舒龍山回去,而我到路邊去打探道路。隨后向南經(jīng)過張真人墓。墓碑是元朝時皇帝詔令趙松雪撰作并書寫的,碑是挖開山石,鑿成環(huán)形壁而鑿成的。又走一里,越過一座小橋,從橋頭岔路往東向溪邊走,那溪直逼五面峰下。大概此溪發(fā)源于江湖山,從花橋以下就可航船,行六十里,往西北到羅塘,又二十里到此處,沿溪流航行,是通往福建的近路,沿溪往北轉(zhuǎn)運(yùn)的都是紙?zhí)恐惖奈锲?。我們到溪邊時剛好有兩只船停在岸邊,但沒有船夫。隨后有一人來到,叫他為我們擺渡,他立即把船劃了過來。過了溪向東走一里,從五面峰西北面進(jìn)入山隘中,這才知道此山盡是石崖盤結(jié)對峙,中間破裂開,并排聳立,間隔遠(yuǎn)近不一,但對立著的形態(tài)相同。順著路抵達(dá)彎隆的巖石下面,拾級而上,見到個石臺,石臺上連綴著兩塊手掌似的石崖。從石臺向南下去的石階,宣垂山溝底部;向西上去的石階,直繞到山巔。我心想,從南面下去就是一線天,從西面上去就是五面峰。我們先登五面峰,攀著石瞪往上爬一里左右就到了最高處,于是向南俯瞰西華山,向東俯瞰夾立的石壁,向西俯瞰南邊的溪流,向北俯瞰貴溪城池,都在一指手、一回頭間。然而忽然下起了山雨,僧人留我們吃了點(diǎn)心,我們便跌跌撞撞地下了山。仍舊從前面走過的石瞪往南下到一線天,那里兩邊石崖并排夾峙,向上矗立,直通南邊的山峽就是從峰頂往下裂開的那個,這是直峽。路到了夾壁中忽然折向東,穿過向下懸墜著的石頭間的縫隙,又見到了橫峽。橫峽上下都是直立的石壁,彎處直處兩邊都僅隔一線,抵達(dá)橫峽東面盡頭后又進(jìn)入一個山塢,讓人覺得仿佛不再是人世間了!由山塢向南走,望見兩邊的山崖上,彎隆的巖石和曲折迂回的洞穴,到處都是。山塢的最南端抵達(dá)西華山,因?yàn)橐呀?jīng)從五面峰上俯瞰過它的景象,便不再登山。
仍然往回走,出了一線天,向北翻越一座山嶺,走兩里,折向東,進(jìn)入小隱巖。這巖也是整座山自東向西環(huán)轉(zhuǎn),南面相連而北面豁缺,巖石都是上面彎隆而下面內(nèi)縮,裂分成平直的洞穴,可以在其中建房休息。巖后面有宋代人洪駒父書寫的一段文字:'’宣和某某年我由徐巖往上走,兩里后,又到射虎巖?!被叵胄鞄r這個名稱,前些日子在駛往弋陽縣的船上已經(jīng)得知與我家有關(guān),而到了這地方忽然忘記沒能想起來,崖壁間的文字像是專門提醒我似的,子是趕忙出巖來詢問,但沒有一個人知道它在何處。旋即又聽說有座稱、’為峨嵋?guī)r的,在小隱巖東南面三里,我心中以為它是徐巖的另一個名,便急忙前往。于是從到羅塘去的大道上,翻過一座嶺,這才往北轉(zhuǎn)進(jìn)山中,山上竹子樹木高大茂盛,巖石高高隆起,但因佛家子弟在巖間架構(gòu)房屋累砌墻壁,那巖已經(jīng)不再是本來面目,而且我弄清了它不是徐巖。剛想下山,大雨又下起來,當(dāng)時已過中午,于是在巖中吃飯。吃完飯,雨停下來。詢問到仙橋的路,正好有個知道的人告訴說:“從這里去有條小路。順山向東走,然后穿過山塢向北,四里就可到達(dá)?!蔽覀儼茨侨怂f的而行。路非?;钠?,忽隱忽現(xiàn),或者不時地岔向東西兩邊,幾乎成了迷津。走了許久,越過一座山,忽然看見一座高高拱架的天然石橋,離得很近。等下到山谷中前往時,又看不清它在哪里。這大概是因?yàn)橥m然近,但中間隔著石崖、山塢,轉(zhuǎn)眼間方向變換了,一下子不容易發(fā)現(xiàn)。不久,直抵達(dá)石橋下,一塊大石頭高高橫跨在兩邊山峰低凹處,上部環(huán)拱,如同圓筒,中間辟成門洞,兩端的石頭盤曲而下形成橋柱,石橋頂部平整如臺,正如人工累砌建造而成的。從石橋的東面,可以順崖壁登到它的頂上;石橋西面,有一塊石頭相距三丈多,高高地盤踞在橋旁邊,如同一個坐在那里守護(hù)石橋的人。我先到橋下,仰視橋頂高高隆起,圓而齊整,距地面不下幾十丈;等登上橋漫步,就覺得橋修長寬廣,平坦筆直,那橫貫空中的長虹和織女在七夕驅(qū)使喜鵲搭起的仙橋,恐怕都比不上這座石橋。向西走兩里,快要到象山時,打聽所說的徐巖,終究沒有結(jié)果。后遇到一個老翁,他告訴說:“從我住房后面往南進(jìn)去就是;以前叫徐巖,如今是朝真宮,它是鬼谷子修道的地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荒廢湮沒了。不等到明天早晨找不到那里,今天已經(jīng)天晚,姑且過去探問象山的一些情況還可以。”我因打算明天早晨要出發(fā),便強(qiáng)迫靜聞和我一道向南朝著一個山峽走進(jìn)去。開始時還有路,逐漸進(jìn)去路就逐漸消失,兩邊的山崖都很幽深。我們不顧叢草荊棘,直下到峽底,兩邊石崖相夾的盡頭處,狹窄得立不下腳。當(dāng)時天逐漸黑下來,我們步履艱難地從荊棘中往回走,走出山谷已經(jīng)辯不清路了,大概這是象山東面的第三個山塢??吹轿髅嬗钟幸粋€山塢,走過去卻沒有找到進(jìn)去的路;這時聽到有人高聲呼喊,過了好久,才知道路在西面,于是得以進(jìn)入山塢中。山谷的左邊高高的山崖盤曲連綿,一進(jìn)去就有一個幽深的巖洞,巖洞外面掛著飛瀑。巖洞中的兩個僧人都是新到這里托宿的,向他們打聽,他們也不知道這里是否是徐巖,我想應(yīng)該就是所稱的朝真宮了。這是象山東面的第二層。從黑暗走出山谷,又往西而后折向南探尋象山,那地方雖然墨暗中但有路可循,象山的兩座石崖向前伸突出來,中、間的山塢不深但四周峻峭,山塢中間聳立著一個牌坊。牌坊以內(nèi)有個分為前后兩重的祠堂,祠位在前堂但房屋已坍塌,后堂未坍塌但里面是空的。穿過祠堂往里走,聽到崖壁間有人的講話聲,趕忙踏著石級找上去,原來有戶人家住在巖洞中。有一人拿著火把走出來,他是守護(hù)祠堂的人,姓楊,他領(lǐng)我從崖壁右邊登上仰止亭。此亭高懸在崖壁邊緣,四面空透,青山環(huán)映,在亭上仰頭可以觀覽高峻的山峰,俯首可以窺視幽深的溝谷,令人流連忘返。姓楊的因?yàn)樘旌谝丫?,街上的更鼓已?jīng)敲過,擔(dān)心渡口無人擺渡,便攙扶著我在黑暗中走了兩里,送我們到達(dá)中坊渡渡口邊。他告訴我,他父親已經(jīng)八十八歲,但飯量還很好。我想他大概是個孝順而知禮的人。我們喊了溪流對岸的船將我們擺渡到南關(guān),又走一里多,抵達(dá)舒家旅店休息。這此游覽,從崖壁間發(fā)現(xiàn)了徐巖這個名稱,在昏黑中足跡踏遍了草個峽谷,溪南面的各處勝景一覽無余,而其中的仙橋:一線天兩處奇觀,又可以說是平生所游勝景中最絕妙的,不止是這地方的最佳風(fēng)景名勝。
二十三日 晨起,渡大溪之北,復(fù)西向行,八里,將至貴溪城,忽見溪南一橋門架空,以為城門與卷梁皆無此高跨之理。執(zhí)途人而問之,知為仙人橋,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大異之,即欲渡,無梁。亟趨二里,入貴溪東關(guān),二里至玉井頭,覓靜聞于逆旅,猶未晨餐也。亟索飯,同出西南門,渡溪而南即建昌道矣。為定車一輛,期明晨早發(fā),即東向欲赴仙橋。逆旅主人舒龍山曰:“此中南山之勝非一。由正南門而過中坊渡一里,即為象山,又名掛榜山,乃陸象山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之遺跡也,仰止亭在焉。其西南二里為五面峰,上有佛宇,峰下有一線天,亦此中之最勝也。其南一里為西華山,則環(huán)亙而上,俱仙廬之所托矣。其北二里為小隱巖,即舊名打虎巖者也。出小隱二里為仙橋,乃懸空架壑而成者。此溪南諸勝之概也。然五面峰之西,即有溪自南而北入大溪,此中無渡舟,必仍北渡而再渡中坊?!庇钑r已勃勃興趣勃勃,興不可轉(zhuǎn),遂令龍山歸而問道于路隅。于是南經(jīng)張真人墓。碑乃元時敕趙松雪撰而書者,刳kū剖開山為壁,環(huán)碑于中。又一里,越一小橋,由旁岐東向溪,溪流直逼五面峰下。蓋此溪發(fā)源于江湖山,自花橋而下即通舟楫船只,六十里,西北至羅塘,又二十里至此,人溪為通閩間道,其所北轉(zhuǎn)皆紙?zhí)恐愐?。適有兩舟艤yǐ停靠溪畔,而無舟人;旋有一人至,呼之渡,輒為刺舟用力劃船。過溪而東一里,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皆石崖盤峙,中剖而開,并夾而起,遠(yuǎn)近不一,離立同形。隨路抵穹巖之下,拾級而上,得一臺,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jié)镜?;其西上之級,直繞山巔。余意南下者為一線天,西上者為五面峰也。先躋峰,攀磴里許而至絕頂,則南瞰西華,東瞰夾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顧。然山雨忽來,僧人留點(diǎn),踉蹌下山。復(fù)從前磴南下一線天,則兩崖并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直峽。路至夾中忽轉(zhuǎn)而東,穿墜石之隙,復(fù)得橫峽。俱上下壁立,曲直線分,抵東而復(fù)出一塢,若非復(fù)人世矣。由塢而南,望兩崖穹巖盤竇,往往到處而是。最南抵西華,以已從五面峰瞰視,遂不復(fù)登。
仍轉(zhuǎn)出一線天,北逾一嶺,二里,轉(zhuǎn)而東,入小隱巖。巖亦一山東西環(huán)轉(zhuǎn),南連北豁,皆上穹下遜,裂成平竅,〔可廬而憩?!硯r后有宋人洪駒父書云:“宣和某年由徐巖而上,二里,復(fù)得射虎巖?!庇鄳浶鞄r之名,前由弋陽舟中已知其為余家物,而至此忽忘不及覺,壁間書若為提撕提醒者,亟出巖詢之,無一能知其處。已而再聞有稱峨嵋,在小隱東南三里者,余意其為徐巖之更名也,亟從之。遂由羅塘之大道,過一嶺,始北轉(zhuǎn)入山,竹樹深蒨qiān草盛之狀,巖石高穹;但為釋人佛教徒,僧尼架屋疊墻,無復(fù)本來面目,且知其非徐巖也。甫欲下,雨復(fù)大至,時已過午,遂飯巖中。既飯,雨止。問仙橋之道,適有一知者曰:“此有間道。循山而東,穿塢北去,四里可至”。從之。路甚荒僻,或隱或現(xiàn),或岐而東西無定,幾成迷津。久之逾一山,忽見蛩通“拱”然高駕者,甚近也。及下谷而趨,復(fù)茫不可得,蓋望之雖近,而隔崖分塢,轉(zhuǎn)盼易向,猝不易遇矣。既而直抵其下,蓋一石高跨峰凹,上環(huán)如卷,中辟成門,兩端石盤下柱,梁面平整如臺,正如砌造而成。梁之東,可循崖而登其上;梁之西,有一石相去三丈余,轟踞其旁,若人之坐守者然。余先至橋下,仰視其頂,高穹圓整不啻數(shù)十丈;及登步其上,修廣平直,駕虹役鵲之巧,恐不迨dài及至此也。從其西二里,將抵象山,問所云徐巖,終不可得。后遇一老翁曰:“余舍后南入即是。舊名徐巖,今為朝真宮,乃鬼谷即鬼谷子修道處,今荒沒矣。非明晨不可覓,今已暮,姑過而問象山可也?!庇嘁悦鞒繉l(fā),遂強(qiáng)靜聞南望一山峽而入。始猶有路,漸入漸滅,兩崖甚深。不顧莽刺,直窮其底,則石夾盡處,隘不容足。時漸昏黑,躑躅荊刺中,出谷已不辨路矣,蓋此乃象山東之第三塢也。望其西又有一塢,入之不得路;時聞人聲高呼,既久,知路在西,乃得入。則谷左高崖盤亙,一入即有深巖,外垂飛瀑。二僧俱新至托宿,問之,亦不知其為徐巖與否,當(dāng)即所稱朝真宮矣。此乃象山東之第二層也。從暗中出,復(fù)西而南尋象山,其地雖暗而路可循,兩崖前突,中塢不深而峻,當(dāng)其中有坊峙焉。其內(nèi)有堂兩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后則未圮而中空。穿而入,聞崖間人語聲,亟躡級尋之,有戶依巖竇間,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楊姓者,引余從崖右登仰止亭。亭高懸崖際,嵌空環(huán)映,仰高峰而俯幽壑,令人徙倚留連忘返。楊姓者以昏黑既久,街鼓已動,恐舟渡無人,暗中扶即陪伴余二里,送至中坊渡頭。為余言,其父年已八十有八,尚健啖dàn吃而善飯,蓋孝而有禮者云。呼隔溪渡舟,渡入南關(guān),里余,抵舒肆而宿。
是游也,從壁間而得徐巖之名,從昏黑而遍三谷之跡,溪南諸勝一覽無余,而仙橋、一線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不獨(dú)為此中之最也。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fèi)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5069.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