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節(jié)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節(jié)」原文
與鄰國相交也就是與別人交朋友,交朋友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求得和睦相處,大家都平安無事。因此,只有能愛民的國君能以大的侍奉小的,只有有智慧的人能以小的侍奉大的,安于天命的人能保護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護國家。其實這就是最佳行為方式之意。在這個問題上,老子曾經(jīng)討論過,“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边@個意思是說,所以大的邦國以謙下對待小邦國,則能夠取得小邦國的信任;小邦國以謙下對待大邦國,則能夠取得大邦國的信任?;蛘呤且灾t下取得信任,或者是以謙下而被信任。大的邦國不過是想兼顧養(yǎng)育人民,小的邦國不過是想加入并侍奉大國。這樣大國小國都滿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大邦國還是宜為謙下。而大的邦國之所以能成其大,是因為人民眾多。之所以人民眾多,是因為人民都信任其統(tǒng)治者的政策,因此愿意到這個大國來定居。所以,一個國家的政策好壞,常常決定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大國在擁有了眾多的人民后,更應該以謙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民,來對待小國。
所以孟子舉了《詩經(jīng)》所說的例子,敬畏上天的威嚴,于什么時候都能保護之。為什么要敬畏天命呢?天命又是什么東西呢?孟子在這里沒有說明,但我曾在《論語》、《大學》、《中庸》中有過探討,天命就是天道的規(guī)律,人生的道路是要服從上天的道路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地球圍繞著太陽自轉(zhuǎn)、公轉(zhuǎn),這都是天道。作為地球人,非服從這個天道的規(guī)律不可,除非你跳出地球。知道了天道的規(guī)律,從而才可以知道人道的規(guī)律;知道了人道的規(guī)律,才可以“為政”,也就是才能真正懂得統(tǒng)治人民的規(guī)律和決竅,也才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
但是齊宣王避開天命這個話題,轉(zhuǎn)而談“勇”,這與梁襄王一樣,都是崇尚以武力解決問題。所以孟子只好又舉了周文王、武王的例子,文、武王不勇嗎?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們倆人有過人的武功嗎?有過人的勇力嗎?沒有!他們都是以“愛民”為中心,才取得天下的。所以孟子勸告齊宣王,如果也想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只有先“愛民”,有了“愛民”的勇氣,才能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因此,老百姓惟恐君主沒有“愛民”的勇氣。私有制的畸形發(fā)展使得人們的正常的生存欲望變成了貪求、貪婪、貪戀之貪欲,而為了貪欲的滿足,人們就會訴諸武力來進行侵略、掠奪、剝削。在孟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擁有勇力、武力的人也就等于擁有了權(quán)勢與財富。而人民受此“好勇疾貧”的影響,貪欲也逐漸增強,也就成了社會混亂的根源。既然人人都在為著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訴諸武力,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缺少相互親愛的情感而彼此憎恨,憎恨之過份,則也會因情感問題而導致社會的混亂。社會越混亂,為了人們自己生存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也就越缺乏相互親愛的精神。所以,孟子認為,欲望,尤其是過度的欲望的滿足的需要,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
而在“愛民”中,孟子所說的是,由一個人來衡量、評定天下的是非是不可以的,因為,個人的看法只能代表個人,不能代表全體人民。而全體人民都是反對以武力奪取天下的。只有使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意愿,才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心愿。
孟子在這里總結(jié)了商湯、周文、武王的“仁、智、勇”三種品德,只有“仁、智、勇”三者兼?zhèn)涞娜水斦拍芏沤^匹夫之勇。所以,邦交之道,交友之道,實際上也就是“愛民”之道。用孟子的這些思想來指導我們現(xiàn)代工作,也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國與國之間,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如果用仁愛以大事小,用智慧以小事大,“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杜絕匹夫之勇,難道不能做強做大嗎?!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p>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p>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p>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570.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