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_滇游日記四十五譯文
-
查閱典籍:《徐霞客游記》——「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四十五」原文
己卯年(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三日雨下了一整天,在悉檀寺休息。
二十四日又下雨,在悉檀寺休息。
二十五雨仍下了一整天。下午,弘辨禪師從羅川、中所諸處莊子回來,接到了吳方生三月二十四日的信?!彩躯惤竟扇四弥业男徘叭パ埶蠹膩淼男??!澈氡鏀[上了食品盒徹夜交談。二十六日正午雨轉晴,晚上重又陰雨連綿。
二十七日天晴開,就到藏經(jīng)閣散步,觀賞丁香花。這種花很嬌艷,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間,云南境內(nèi)非常多,而雞足山最為繁盛。折了些來插在御風球上。此時御風球下邊的小半截,被馬夫用肩扛著損壞了,與上半截的連接處稍稍分開。我姑且把它垂掛在墻陰里,以順它現(xiàn)在的狀況?!坝L”的意思,想來是它懸掛在山崖上隨風飄揚而給它起的名字。
二十八日十分晴朗。下午,體極自摩尼山回來,與摩尼山的長老復吾一起來到。素餐極為規(guī)范,擺出了食品盒徹夜深談。二十九日是弘辨禪師的生日,擺出的面食十分潔白。正午,在大池中洗澡。我先前由于長期跋涉在瘴病之地,頭臉四肢全引發(fā)了塊狀的疹子,密密麻麻成叢聚在皮膚紋理之間,左耳左腳,時時有蠕動的癥狀。半月前以為是生了虱子,找來又沒有。到此時心知是中風,但苦于無藥。這個熱水池水很深,全是用藥草燒煮的,于是長時間浸泡在水中薰蒸,汗出如雨。這是治中風的妙法,忽然間幸好遇上了它,知道疾病有痊愈的機會了。下午,民一、蘭宗來到。體極禪師再拿出他所抄錄的山中諸寺的碑文給我觀看,并且計劃為我寫揭帖轉報麗江府?!哺魉碌谋氖躯惤竟孪让钏浀?。〕
九月初一日在悉檀寺。上午,與蘭宗、良一在南樓觀賞菊花,下午他們告別去了。
初二日在悉檀寺,在北樓寫日記。這一天體極派人去報告麗江府。
初三日、初四日在北樓寫日記。
初五日雨下了一整天。買土參來洗澡烘蒸身體。初六日、初七日都是日夜雨不止。這天體極邀請我去南樓坐談,擺設了茶水餅子米飯。拿出巡按朱大人〔朱泰貞〕、巡撫謝大人〔謝有仁〕所寫的詩卷,連同本山大力、本無、野愚所保存的詩跋,程二游〔名叫還,省城人。當初游學金陵,永昌人王會圖誣告他騙銀子,錢中垂把他逮捕入獄并抄沒了他的家產(chǎn)。云南署理學道許康憐愛他的才能,私下釋放了他,逃入山中躲避。今天住在片角,在摩尼山東面三十里?!车脑姰媹D章,章他山、陳渾之、陳恒之的詩文,互相玩賞了半天。
初八日雨后晴開,在北樓寫日記。體極拿本無的隨筆詩稿來給我看。
初九日十分晴朗。早晨吃飯,我想去大理取回寄存的衣服行李,并了卻蒼山、洱海未了的興致。體極來挽留說:“已派使者特意前往麗江。如果離開后麗江派人來,這是欺騙他了?!蔽矣民R上回來的話來答復他。體極說:“寧可等木公的信使到后再去?!蔽衣爮牧怂?,于是同和光禪師去窮究大覺寺山勢的來龍去脈。從寺西走一里,渡過蘭那寺向東南下流的澗水,經(jīng)過迎祥寺、石鐘寺、西竺寺、龍華寺,那南面下臨中黔讀書處的,就是萬壽寺了,都沒有進去。向西北約走二里,進入大覺寺,拜訪遍周。遍周閑居在片角莊,月底才歸來。于是出寺來,走過鎖水閣,于是從橋西上走,共一里來到寂光寺的東麓。仍向東過了山澗,從山澗東面踏著大覺寺后面的大山脊向北上登。一里多,登上它中間的山岡,望東邊就是蘭那寺的峽谷,望西面就是水月庵后上方煙霞室的峽谷。又上走一里多,再登上一座山岡。這座山岡西邊面臨盤繞的峽谷,西北有瀑布懸垂在山崖上,瀑布上邊坐落著一處靜室,這里就是旎檀林了。向東突的一座山岡,橫抱為蘭陀寺后面的山脊,山岡后面分出峽谷往東下延,那就是獅子林前方下墜的壑谷。在這里嶺頭分出岔道:那從東南來的,是蘭那寺向西上走的路;往東北去的,是去獅子林的路;向西北盤繞山崖上登的,是去旗檀嶺;那從西南來的,就是我從大覺寺來的路了。這才辨清這條山脊,從它上面的望臺一連聳起三座小峰向南下垂,山脊兩旁往西下墜的,向南下流成為瀑布而后流出鎖水閣橋;往東下墜的,向南下流會合獅子林諸處的水后流到蘭那寺東邊。這是向東下流的水源,即是中間的支峰與東面的支峰分界的起點,不可不辨。我此時想往東到獅子林去,可忽然望見瀑布似白綢垂掛,是從前登雞足山時所未曾見過的,姑且先向西北上走。從這里越上去越陡峻,路越窄,曲曲折折作出“之”字形往北走二里,就向西繞過望臺南邊的山嘴。此脊下延為大覺寺的正脊,而后向東掉轉它的尾部,成為龍華寺、西竺寺、石鐘寺、迎祥寺諸處寺院,又往東橫在大龍?zhí)赌线?,成為悉檀寺前方的案山,然后在它下方到了盡頭。此脊正當雞足山的中心,它的山脈又正又雄偉,望臺剛出現(xiàn)之處,如連貫的三顆珠子,所以它的下方應當盤結著大覺寺,是全山首要的佛寺,它下垂處前端的石鐘寺,也是開山時的第一古跡。不過有人想把此山算作一條支脈,如此那塔基就不能作為前山雞爪的三個腳趾之一,卻用此處支峰來代替它。但是此條支峰實際上很短而且縮在中央,西面的大士閣,東面的塔院,實際上交相聳峙在前方,與西面支峰的傳衣寺嶺鼎足樣排列在前方。故而論支峰應當把寂光寺前方延伸的山岡看作中間的支峰,塔基上方擁圍的山脊是東邊的支峰,但此處縮在中間的山脈不參加進來;論寺院應當把懸在中央的大覺寺作為首位,而西邊的寂光寺,是它輔佐的羽翼,東面的悉檀寺,另外成為東邊的盟主,而此寺環(huán)繞拱衛(wèi)之處獨自占有尊貴的地位。所以支峰是中間支脈的附庸,可寺院是中間支脈的佼佼者,這是因為寺院在中脈增強了中脈的地位,而中脈不能增強寺院的地位。山嘴的西邊有滿是亂石塊下垂的峽谷,由此向北繞到峽上,路通到旎檀嶺之上,是去羅漢壁的路;由此越過峽谷向西下走,是去旗檀林中靜室的路,可瀑布卻層層懸在它的下方,反而不能見到了。
于是再越到峽西的山崖上,順山崖往南下走。一里,轉上東邊的岔道,找到一處新開辟的小室。打聽瀑布在哪里?那和尚樸實好事,說:“這一帶有三個瀑布,東邊山著中的,在最上方但水??;西邊峽中的,懸在中央但水長;下面山塢中的,水大但最短。唯有懸在中央的是第一勝景,此時最值得觀賞,到春冬兩季便沒有水,這就是您為什么昔日沒有聽說的原因了?!崩虾蜕欣业囊路炝粑业却悴?,我急于去觀看瀑布,和尚便在前邊為我領路。向西下走陡峻的石階半里,沿石階越到山灣的西邊,有小溪垂在山崖前下墜成為壑谷,而路徑由它上邊向南盤繞而下。又走半里,馬上望見壑谷東面危崖彎曲上聳,危崖上一條瀑布垂空倒入峽中,遠遠地飛濺噴瀉,下達壑谷底,高百多丈,山風飄飄,石崖朦朧,煙云浮動。水勢雖然小于玉龍閣前邊峽口的瀑布,但峽口向內(nèi)嵌在兩面山崖的側旁,觀看的人不能面對山峽直視,而要在旁邊斜視倒著下瞰,不能完整看到它的全貌;這個瀑布高高飛瀉在彎隆的山崖頭上,觀看的人隔著峽谷平視作揖,而且從頂?shù)侥_,沒有遺漏。所以它那跌宕的氣勢,飄搖的形態(tài),彎彎轉轉好似有余,騰躍的氣勢好像不夠,是散碎在虛空中的粉末,是在掌上的串珠,彩虹般的裙裳在飄舞,而山石間充滿靈氣,遮掩著魷人織成的絲絹而豐姿神韻獨特迥異,不經(jīng)由此地幾乎錯失山中的第一勝景了!
由對面的峽上再繞過西邊的山嘴,進入野和的靜室。門內(nèi)有三間屋子十分清爽,兩旁相夾的屋子也幽靜整潔。靜室的門朝向東南,把九重崖作為龍,就把此處支脈的旎檀嶺作為虎,它前方近處的山全都低伏著;而遠山又把賓川的東山及梁王山作為龍虎,中央益加開闊平展,前方?jīng)]有障礙,直達小云南釋東面的水盤嶺諸山。大體上雞足山諸寺院及靜室全是向南,以東西兩條支脈作為龍虎,而西面支脈的南邊,有香木坪山最高而且向前環(huán)繞,也是虎翼,所以借此成為勝地的原因是這一點,把它視為崇山峻嶺的也是這一點;獨有此處靜室的坐向,與諸寺不同,而且此山也隱伏著看不見,其他地方不可能這樣。野和是克新的徒弟,還住在寂光寺,讓他徒弟知空住在此處。知空年輕文雅,作的詩雖不工整,但興趣十分大,把他師叔見曉寄贈的詩拿給我看,連同他自己的詩稿請我指正,并且準備了飯食?!惨姇苑凶x徹,另一個法號叫蒼雪,離山二十年,在我家鄉(xiāng)的中峰,被文湛持所推重,詩文都清雅。〕詢問克新從前居住的寺院,還在西邊一里,但克新也在寂光寺。于是不向西走,再從瀑布上方,向東繞到望臺之南。二里多,從望臺的東側見到一處靜室,那僧人是一宗,知已到了獅子林的西境了。靜室之東,有水噴瀉在小峽中,往南下涉水流。又向東就是體極的靜室,它上方是標月的靜室。那峽中噴瀉的小溪,就是下流成為蘭那寺東邊山澗的溪水,這里是它的源頭。這里的山距大山脊已不十分遠,可山崖間無路,道路可由望臺上走,到了此地已越過中間支峰的峰頂而迎接東面的支峰了。
由此往東走半里,進入白云的靜室,這里是念佛堂。白云不在。觀看這里的靈泉,不從峽中流出卻從山脊上流出,不從山崖外邊流出去卻在石崖中涌出,不從孔洞中流出卻從洞穴頂部溢出,泉水高懸,似應有流來的地方卻不見,水流下墜,從不必借助于灌注輸運但不會枯竭,有這樣的泉水啊,佛教的神異在這里得到證實了。為何從前不就流出來,卻必定要等到建了寺庵之后,為何后來不中止,而獨擅諸處水源的先河,說它不是“功德水”行嗎?把它與萬佛閣巖石下的積水洞穴比較,天地之別了。又向東一里,進入野愚的靜室,這是大靜室。深談了半晌。往西南下走一里,在影空的靜室吃飯。與他相別已半年,一見面互相握住手臂,于是吃飯后離開。從它的西峽下走半里,來到蘭宗的靜室。獅子林中間的山脊,自念佛堂居中下垂,中間是影空、下邊是蘭宗兩個和尚的靜室,而其中突起一座石崖隔開了它們,一個靜室盤踞在石崖頂端,一個靜室緊靠在石崖腳下,石崖兩側都有深墜的峽谷環(huán)繞著它。石崖呈東西向屹立在峽谷中,往南圍擁如同屏風。東邊屏風之上,有水從上面下墜,灑在空中落下來,罩在下嵌的石壁之外,這便是水簾。西邊如屏風的崖石旁,有色彩向四旁映照,如用粉抹成金色,光彩煥然地在層層山崖之上,這是翠壁。水簾之下,樹全是側倒著的,有的斜舉如同鳥翅,有的橫臥如虬龍,更有樹體側著橫長的。各地的樹枝干都是圓的,可此處唯獨是扁的,各處的樹木都是直長的,但此地唯獨是橫的,也是一處奇觀。
蘭宗遠遠從竹叢間望見我,走到后立即握住手臂留宿。此時沈萃野已去東游,此翁偶然不在屋中,我想等他見面,便聽從了蘭宗。和光想下山去,于是命令顧奴與他一同走,擔心山間廬舍中沒有多余的被子,是憐惜他會受寒。奴仆請求把鑰匙交給他,我連同箱子竹筐的匙鑰都給了他,因為一時間解開捆鑰匙的線不方便。奴仆離開后,蘭宗立即拖著手杖引導我,再去觀覽水簾、翠壁、側樹諸處勝景。天黑后,就返回到他的屋中。這一天是重陽節(jié),白天既已非常晴朗,而夜間明月正當中峰之上,天空如水,恍惚是在群玉山頭了。
己卯(公元1639年)
八月二十三日雨浹日jiá整天,憩悉檀。
二十四日復雨,憩悉檀。
二十五日雨仍浹日。下午,弘辨師自羅川、中所諸莊回,得吳方生三月二十四日書。
乃麗江令人持余書往邀而寄來者。
弘辨設盒夜談。
二十六日日中雨霽,晚復連綿。
二十七日霽,乃散步藏經(jīng)閣,觀丁香花。其花嬌艷,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間,滇中甚多,而雞山為盛。折插御風球。時球下小截,為駝夫肩負而損,與上截接處稍解。余姑垂之墻陰,以遂其性。
“御風”之意,思其懸崖飄飏而名之也。
二十八日霽甚。下午,體極自摩尼山回,與摩尼長老復吾俱至。素餐極整,設盒夜談。
二十九日為弘辨師誕日,設面甚潔白。平午,浴于大池。
余先以久涉瘴地,頭面四肢俱發(fā)疹塊皮膚上出現(xiàn)的病變斑塊,累累叢膚理間,左耳左足,時時有蠕動狀。半月前以為虱也,索之無有。至是知為風,而苦于無藥。茲湯池水深,俱煎以藥草,乃久浸而薰蒸之,汗出如雨。此治風妙法,忽幸而值之,知疾有瘳chōu病愈機矣。下午,艮一、蘭宗來。體師更以所錄山中諸剎碑文相示,且謀為余作揭轉報麗江。
諸碑乃麗江公先命之錄者。
九月初一日在悉檀。上午,與蘭宗、艮一觀菊南樓,下午別去。
初二日在悉檀,作記北樓。
是日體極使人報麗江府。
初三日、初四日作記北樓。
初五日雨浹日。買土參洗而烘之。
初六日、初七日浹日夜雨不休。
是日體極邀坐南樓,設茶餅飯。出朱按君泰貞、謝撫臺存仁所書詩卷,并本山大力、本無、野愚所存詩跋,程二游名還,省人。初游金陵,永昌王會圖誣其騙銀,錢中丞逮之獄而盡其家。云南守許學道康憐其才,私釋之,進入山中。今居片角,在摩尼東三十里。詩畫圖章,章他山、陳渾之、恒之詩翰,相玩半日。
初八日雨霽,作記北樓。體極以本無隨筆詩稿示。
初九日霽甚。晨飯,余欲往大理取所寄衣囊,并了蒼山、洱海未了之興。體極來留曰:“已著使特往麗江。若去而麗江使人來,是誑之也?!庇嘁约磥磙o。體極曰:“寧俟其信至而后去?!庇鄰闹?,遂同和光師窮大覺來龍。
從寺西一里,渡蘭那寺東南下水,過迎祥、石鐘、西竺、龍華,其南臨中谿,即萬壽寺也,俱不入。西北約二里,入大覺,訪遍周。遍周閑居片角莊,月終乃歸。遂出,過鎖水閣,于是從橋西上,共一里至寂光東麓。仍東過澗,從澗東躡大覺后大脊北向上。一里余,登其中岡,東望即蘭那寺峽,西望即水月庵后上煙霞室峽也。又上里余,再登一岡。其岡西臨盤峽,西北有瀑布懸崖而下,其上靜廬臨之,即旃檀林也。東突一岡,橫抱為蘭陀后脊,岡后分峽東下,即獅子林前墜之壑也。于是岐分嶺頭:其東南來者,乃蘭那寺西上之道;東北去者,為獅林道;西北盤崖而上者,為旃檀嶺也;其西南來者,即余從大覺來道也。始辨是脊,從其上望臺連聳三小峰南下,脊兩旁西墜者,南下為瀑布而出鎖水閣橋;東墜者,南下合獅林諸水而出蘭那寺東。是東下之源,即中支與東支分界之始,不可不辨也。余時欲東至獅林,而忽見瀑布垂綃,乃昔登雞山所未曾見,姑先西北上。于是愈上愈峻,路愈狹,曲折作“之”字而北者二里,乃西盤望臺南嘴。此脊下度為大覺正脊,而東折其尾,為龍華、西竺、石鐘、迎祥諸寺,又東橫于大龍?zhí)赌?,為悉檀前案,而盡于其下。此脊當雞山之中,其脈正而雄,望臺初涌處,連貫三珠,故其下當結大覺,為一山首剎,其垂端之石鐘,亦為開山第一古跡焉。然有欲以此山作一支者,如是則塔基即不得為前三距之一,而以此支代之。但此支實短而中縮,西之大士閣,東之塔院,實交峙于前,與西支之傳衣寺嶺鼎足前列。故論支當以寂光前引之岡為中,塔基上擁之脊為東,而此脈之中縮者不與,論剎當以大覺中懸為首,而西之寂光,乃其輔翼,東之悉檀,另主東盟,而此寺之環(huán)拱者獨尊。故支為中條附庸,而寺為中條冠冕,此寺為中條重,而中條不能更寺也。嘴之西有亂礫垂峽,由此北盤峽上,路出旃檀嶺之上,為羅漢壁道;由此度峽西下,為旃檀中靜室道,而瀑布則層懸其下,反不能見焉。
乃再度峽西崖,隨之南下。一里,轉東岐,得一新辟小室。問瀑布何在?
其僧樸而好事,曰:“此間有三瀑:東箐者,最上而??;西峽者,中懸而長;下塢者,水大而短。惟中懸為第一勝,此時最可觀,而春冬則無有,此所以昔時不聞也?!?/p>
老僧牽衣留待瀹茗,余急于觀瀑,僧乃前為導。西下峻級半里,越級灣之西,有小水垂崖前墜為壑,而路由其上,南盤而下。又半里,即見壑東危崖盤聳,其上一瀑垂空倒峽,飛噴迢遙,下及壑底,高百余丈,搖嵐曳石,浮動煙云。雖其勢小于玉龍閣前峽口瀑,而峽口內(nèi)嵌于兩崖之脅,觀者不能對峽直眺,而旁覷倒瞰,不能竟其全體;此瀑高飛于穹崖之首,觀者隔峽平揖,而自顙sāng額頭及趾,靡mǐ不有所遺。故其跌宕之勢,飄搖之形,宛轉若有余,騰躍若不及,為粉碎于空虛,為貫珠于掌上,舞霓ní彩虹裳色彩絢爛而輕盈飄曳的長裙而骨節(jié)皆靈,掩鮫綃而豐神獨迥,不由此幾失山中第一勝矣!
由對峽再盤西嘴,入野和靜室。門內(nèi)有室三楹甚爽,兩旁夾室亦幽潔。其門東南向,以九重崖為龍,即以本支旃檀嶺為虎,其前近山皆伏;而遠者又以賓川東山并梁王山為龍虎,中央益開展無前,直抵小云南東水盤諸嶺焉。蓋雞山諸剎及靜室俱南向,以東西二支為龍虎,而西支之南,有香木坪山最高而前鞏,亦為虎翼,故藉之為勝者此,視之為崇者亦此;獨此室之向,不與眾同,而此山亦伏而不見,他處不能也。野和為克新之徒,尚居寂光,以其徒知空居此。年少而文,為詩雖未工,而志甚切,以其師叔見曉寄詩相示,并己稿請正,且具餐焉。
見曉名讀徹,一號蒼雪,去山二十年,在余鄉(xiāng)中峰,為文湛持所推許,詩翰俱清雅。問克新向所居精舍寺院異名,意為清心修行之所,尚在西一里,而克新亦在寂光。乃不西,復從瀑布上,東盤望臺之南。
二里東,從其東脅見一靜室、其僧為一宗,已獅林西境矣。室之東,有水噴小峽中,南下涉之。又東即體極靜室,其上為標月靜室。其峽中所噴小水,即下為蘭那東澗者,此其源頭也。其上去大脊已不甚遙,而崖間無道,道由望臺可上,至是已越中支之頂而御東支矣。
由此而東半里,入白云靜室,是為念佛堂。
白云不在。
觀其靈泉,不出于峽而出于脊,不出崖外而出崖中,不出于穴孔而出于穴頂,其懸也,似有所從來而不見,其墜也,似不假灌輸而不竭,有是哉,佛教之神也于是乎征矣。何前不遽出,而必待結廬之后,何后不中止,而獨擅諸源之先,謂之非“功德水”可乎?較之萬佛閣巖下之潴穴,霄壤異矣。又東一里,入野愚靜室,是為大靜室。浹談半晌。西南下一里,飯于影空靜室。與別已半載,一見把臂,乃飯而去。從其西峽下半里,至蘭宗靜室。
蓋獅林中脊,自念佛堂中垂而下,中為影空,下為蘭宗兩靜室,而中突一巖間之,一踞巖端,一倚巖腳,兩崖俱墜峽環(huán)之。巖峙東西峽中,南擁如屏。東屏之上,有水上墜,灑空而下,罩于嵌壁之外,是為水簾。西屏之側,有色旁映,傅粉成金,煥乎層崖之上,是為翠壁。
水簾之下,樹皆偃側,有斜騫如翅,有橫臥如虬,更有側體而橫生者。眾支皆圓,而此獨扁,眾材皆奮,而此獨橫,亦一奇也。
蘭宗遙從竹間望余,至即把臂留宿。
時沈莘野已東游,乃翁偶不在廬,余欲候晤,遂從之。和光欲下山,因命顧奴與俱,恐山廬無余被,憐其寒也。奴請匙鑰,余并箱篚者與之,以一時解縛不便也。奴去,蘭宗即曳杖導余,再觀水簾、翠壁、側樹諸勝。既暮,乃還其廬。是日為重陽,晴爽既甚,而夜月當中峰之上,碧落如水,恍然群玉山頭也。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5833.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