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_溯江紀源 / 江源考譯文
-
查閱典籍:《徐霞客游記》——「徐霞客游記·溯江紀源 / 江源考」原文
長江、黃河是南北的兩條主干河流,是因為它們單獨通到大海。我們縣正當大江入海的要沖之地,縣因長江而得名,也因為到了這里長江的水勢浩大而且將要到頭了。生長在這個地方的人,望著浩渺的水流擊漿,知道它大不知道它遠;溯流窮源,知道它遠的人,也只以為發(fā)源于眠山而已。我最初考證典籍的記載,見黃河自積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頭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實佩帶金虎符。他們的說法不一致,都說是在昆侖山的北面,估計那地方,距眠山西北一萬多里,為何長江的源頭短而黃河的源頭長呢?莫非黃河的大處更比長江大一倍嗎?等到越過淮河涉過汁河,然后才看到黃河的水流如同衣帶,水面寬處不到長江的三分之一,難道長江這樣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趕不上黃河嗎?到往北經(jīng)過了三秦地區(qū),南邊窮盡了五嶺,向西到了石門關、金沙江,然后了解到中國流入黃河的水流是五個省,〔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流入長江的水流是十一個省。〔西北自陜西、四川、河南、湖廣、南直隸,西南自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秤嬎闼鼈兯鞯耐掏铝浚L江既然比黃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來就是應該的。考察它們的發(fā)源地,黃河在昆侖山的北面,長江也是在昆侖山的南面,它們的長處也相同。發(fā)源于北面的叫星宿海,〔佛經(jīng)稱之為徙多河?!惩绷鹘?jīng)積石山,這才向東折進寧夏衛(wèi),形成河套,又向南彎曲成為龍門峽的大河,而后與渭水合流。發(fā)源于南面的叫犁牛石,〔佛經(jīng)稱之為兢伽河?!惩狭鹘?jīng)石門關,這才向東折入麗江,成為金沙江,又向北彎曲成為敘州府的大江,與源于氓山的江水合流。我考察,眠江經(jīng)成都到敘州府,不到一千里,金沙江流經(jīng)麗江、云南、烏蒙府到敘州府,共有二千多里,舍棄遠的卻把近的看做是本源,難道是它的源頭唯獨與黃河不同嗎?不對!黃河的源頭屢次經(jīng)過尋找探求,所以才找到它遠處的源頭;長江的源頭從來無人向津,所以僅把那近處的支流作為源頭。其實眠江流入長江,與渭水流入黃河一樣,都是中國的支流,而眠江是舟船所通之處,金沙江盤繞曲折在蠻僚各族聚居的溪谷之間,水陸兩路都無人能追溯。〔在敘州府的人,只知這條江水出自于馬湖府、烏蒙府,卻不知上游流經(jīng)云南、麗江;在云南、麗江的人,知道它是金沙江,卻不知下游流到敘州府成為長江的源頭。云南也有兩條金沙江:一條往南流后向北轉(zhuǎn)的,就是此江,是佛經(jīng)所稱的兢伽河了;一條往南流下大海,就是王靖遠征討麓川時,緬甸人依仗作為天險的江,是佛經(jīng)所稱的信度河了。云南諸種志書,都不記載它們出入的不同處,互相疑惑混淆,還不知悉它們是一條江還是兩條江,分在北方還是分在南方,又從哪里來辨明它是不是長江的源頭呢?〕既然不知悉它們誰遠誰近,只見到《禹貢》中“眠山導江”的字句,便把長江的源頭歸屬于眠江,卻不知大禹疏導眠江,是因為它是為害于中國的起點,不是長江濫筋發(fā)源的起點。疏導黃河起自積石山,可黃河源頭不起始于積石山;疏導長江起自眠山,而長江的源頭也不是源出于眠山。崛江流入長江,而不是長江的源頭,正如渭水流入黃河,不是黃河的源頭一樣。不但如此,眠江流域的南邊,又有條大渡河,西面源自吐蕃,流經(jīng)黎州、雅州與眠江合流,在金沙江西北方,它的源頭也比眠江遠但趕不上金沙江,所以推尋長江源頭的,必定應當把金沙江作為第一。
不僅如此,宋代儒生認為中國有三大龍脈,而南方的龍脈,也是起自眠山,瀕大江南岸下延,往東延過城陵磯、湖口縣后抵達金陵,這也是不清楚大渡河、金沙江在其中隔斷了。不僅如此,并且是不清楚城陵磯、湖口縣是洞庭湖、都陽湖這兩個巨大的湖澤入江的湖口。洞庭湖西邊的水源來自玩江,發(fā)源于貴州的谷芒關;南邊的水源來自于湘江,發(fā)源于廣西的釜山、龍廟。都陽湖南邊的水源來自贛江,發(fā)源于廣東的俐頭、平遠;東邊的水源來自信江、永豐溪,發(fā)源于福建的漁梁山、浙江的仙霞南嶺。這樣南方的龍脈盤繞屈曲離長江的南岸將近三千里,卻認為南方的龍脈是瀕臨長江嗎?不僅如此,不清楚龍脈,所以不能分辨長江的源頭。今天已詳盡知道三條龍脈的大體趨勢,北方的龍脈夾在黃河的北面,南方的龍脈環(huán)抱在長江的南面,而中部的龍脈隔在它們中間,特別短。北方的龍脈也只有向南延伸的半條支脈進入中原?!踩剂硗庥薪庹f?!澄ㄓ心戏降凝埫}磅礴在半個國家內(nèi),而且它的山脈也是起始于昆侖山,與金沙江互相并列往南下延,經(jīng)過石門關、麗江,〔東邊是金沙江,西面是瀾滄江,兩條江水夾住它?!抄h(huán)繞過滇池的南邊,由普定延伸到貴竹、都黎的南境,以后奔向五嶺。龍脈遠長江也遠,山脈長水源也長,這就是長江之所以大過黃河的原因了。不僅如此,南方的龍脈從五嶺往東延向福建的漁梁山,向南散開成為福建省的鼓山,向東分開成為浙江的天臺山、雁宕山。正脈向北轉(zhuǎn)成為小草嶺,〔閩浙交界處?!逞由斓讲萜横專步憬唤缣?。〕聳峙為浙嶺、〔徽州浙江交界處。〕黃山,〔寧國府徽州府交界處。〕往東抵達叢山關,〔績溪、建平境內(nèi)?!诚驏|分散成為天目山、武林山。正脈往北延伸過東壩,而后聳峙為句曲山,于是龍脈向西回繞盤結為金陵,余脈往東奔向我縣。這樣我縣不僅是大江的盡頭處,也是南方龍脈的盡頭處。龍脈與長江一同發(fā)源于昆侖山,一同在我縣到了盡頭,屹然成為長江入海處的軍事要地,得以奠定金陵,擁圍護衛(wèi)留都千載不敗的基礎就是憑借這一點。難道是像黃河的下游,從前曲向北流向褐石,如今遷移到南邊奪取了淮河、灑水的河道,漫無邊際沒有入海處的軍事要地嗎?這樣長江之所以大于黃河的原因,不僅是它們的源頭一樣遠,也是因為它與龍脈交會了。所以不探索長江的源頭,不知它比\黃河大;不與黃河相提并論,不知它的源頭遠。談論主干河流的人,可以先及南方次及北方了。
江、河(指長江、黃河)為南北二經(jīng)流主要河流,以其特達于海也。而余邑正當大江入海之沖,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勢至此而大且盡也。
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楫,知其大,不知其遠;溯流窮源,知其遠者,亦以為發(fā)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紀籍,見大河即黃河自積石入中國。
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chá筏子,后有都實之佩金虎符。其言不一,皆云在昆侖之北,計其地,去岷山西北萬余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長也?豈河之大更倍于江乎?
迨逾淮涉汴,而后睹河流如帶,其闊不及江三之一,豈江之大,其所入之水,不及于河乎?迨北歷三秦(甘肅,陜西交界處),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而后知中國入河之水為省五,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入江之水為省十一。
西北自陜西、四川、河南、湖廣、南直,西南自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計其吐納,江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
按其發(fā)源,河自昆侖之北,江亦自昆侖之南,其遠亦同也。
發(fā)于北者曰星宿海,佛經(jīng)謂之徙多河。北流經(jīng)積石,始東折入寧夏,為河套,又南曲為龍門大河,而與渭渭河合。發(fā)于南者曰犁牛石,佛經(jīng)謂之殑伽河。
南流經(jīng)石門關,始東折而入麗江,為金沙江,又北曲為敘州大江,與岷山之江合。余按岷江經(jīng)成都至敘今之宜賓,不及千里,金沙江經(jīng)麗江、云南、烏蒙至敘,共二千余里,舍遠而宗近,豈其源獨與河異乎?
非也!
河源屢經(jīng)尋討,故始得其遠;江源從無問津,故僅宗其近。其實岷之入江,與渭之入河,皆中國之支流,而岷江為舟楫所通,金沙江盤折蠻僚谿峒間,水陸俱莫能溯。
在敘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馬湖、烏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麗江;在云南、麗江者,知其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敘為江源。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轉(zhuǎn),即此江,乃佛經(jīng)所謂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遠征麓川,緬人恃以為險者,乃佛經(jīng)所謂信度河也。云南諸志,俱不載其出入之異,互相疑溷同“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為源與否也。既不悉其孰遠孰近,第見《禹貢》“岷山導江”之文,遂以江源歸之,而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于中國之始,非其濫觴發(fā)脈之始也。導河自積石,而河源不始于積石;導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于岷山。
岷流入江,而未始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為河源也。
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蕾,經(jīng)黎、雅與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長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
不第此也:宋儒謂中國三大龍,而南龍之脈,亦自岷山,瀕大江南岸而下,東渡城陵、湖口而抵金陵,此亦不審大渡、金沙之界斷其中也。不第此也:并不審城陵磯、湖口縣為洞庭、鄱陽二巨浸入江之口。洞庭之西源自沅,發(fā)于貴州之谷芒關;南源自湘,發(fā)于粵西之釜山、龍廟。鄱陽之南源自贛,發(fā)于粵東之浰頭、平遠;東源自信豐,發(fā)于閩之漁梁山、浙之仙霞南嶺。是南龍盤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謂南龍瀕江乎?不第此也:不審龍脈,所以不辨江源。今詳三龍大勢,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而中龍中界之,特短。
北龍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國。
俱另有說。
惟南龍磅礴半宇內(nèi),而其脈亦發(fā)于昆侖,與金沙江相持南下,經(jīng)石門麗江,東金沙,西瀾滄,二水夾之。環(huán)滇池之南,由普定度貴竺、都黎南界,以趨五嶺。龍遠江亦遠,脈長源亦長,此江之所以大于河也。
不第此也:南龍自五嶺東趨閩之漁梁,南散為閩省之鼓山,東分為浙之臺、宕。正脈北轉(zhuǎn)為小筸嶺,閩浙界。度草坪驛,江浙界。峙為浙嶺、徽浙界。黃山,徽寧界。而東抵叢山關,績溪、建平界。
東分為天目、武林。正脈北度東壩,而峙為句曲,于是回龍西結金陵,余脈東趨余邑。是余邑不特為大江盡處,亦南龍盡處也。龍與江同發(fā)于昆侖,同盡于余邑,屹為江海鎖鑰,以奠金陵,擁護留都千載不拔之基以此。豈若大河下流,昔曲而北趨碣石,今徙而南奪淮、泗,漫無鎖鑰耶?然則江之大于河者,不第其源之共遠,亦以其龍之交會矣。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談經(jīng)流者,先南而次北可也。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5864.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白云江上故鄉(xiāng),月下風前吟處
-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 花意爭春,先出歲寒枝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 百結愁腸郁不開,此生惆悵異鄉(xiāng)來
- 雖然不如延年妹,亦是當時絕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