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日屄视频,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欧洲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孟子_公孫丑章句上第二節(jié)讀解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二節(jié)」原文

  要行仁政,要愛民,首先得從自己做起,然而孟子之周游列國,四處游說,是否是因為看到了梁惠王的亭臺水池,齊宣王的雪宮,以及這些君王們的窮奢淫侈的豪華的生活方式而動心嗎?所以公孫丑問:“先生……您會動心嗎?”公孫丑的言下之意就是,您先生是不是也追求名譽地位和功名利祿?而孟子回答說:“不,我四十歲后就不動心了?!泵鎸χu地位和功名利祿而不動心,那是很難做到的??鬃印八氖换??!辈换笫裁茨兀坎幻曰笥谌松缆飞系拿u地位和功名利祿,對自己樹立起來的思想不再疑惑。也就是說,堅定了前進的目標,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努力地奮斗下去。因此,孟子的不動心與孔子的不惑,乃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么,既然不動心、不惑于名譽地位和功名利祿,孟子為什么還要周游列國游說君王們呢?《論語?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孔子對當時社會風(fēng)氣的憂患意識,也是孔子對私有制畸形發(fā)展的憂慮。剛剛擺脫了周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各國諸侯以及官僚臣吏們,為了滿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擴張土地,撈取財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講修養(yǎng)自己的人生規(guī)律,只講現(xiàn)實,只講財富。而所學(xué)的知識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別人,明知道在各種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能尋求到一種最佳的行為方式而不尋求,只顧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達到,而不管別人的利益、死活。這樣的人越多,社會風(fēng)氣就會越衰?。欢鐣L(fēng)氣越衰敗,國家、民族也就越成問題了。這就是孔子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孟子也具有這樣的憂患意識。孔子和孟子為什么要憂慮呢?他們完全可以不憂慮而可以只顧自己的名譽地位和功名利祿呀?我們知道,人的生存必須要在有人群的社會中,一個人是無法孤獨一人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而在這個有人群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各樣的人際關(guān)系就很重要。處理好這些各種各樣的人際關(guān)系,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也就是每個人所必須要做到的。若是我們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全大局,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必然也就會分崩離析,最后會形成你爭我奪、爭權(quán)奪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導(dǎo)致人類的滅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義、禮、智、信”是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有著崇高的目的的,是為著人類幸福生活而倡導(dǎo)的。這也是孔子和孟子“好古”繼承“周禮”的憂國憂民的思想表現(xiàn)。

  因此,要做到面對著名譽地位和功名利祿不動心,是很難的,但若有很大的勇氣,也是可以做到的,之所以舉出“勇”來做例子,便是孟子深深悟透了孔子的“勇者無懼”了。所謂“勇者不懼”,是說你能夠得到大家的幫助,得到所有人的幫助,你也就沒有問題了,而沒有問題則意味著什么都不害怕了,什么都不害怕也就是一個“勇者”了,也就不會有任何畏懼了!而僅有匹夫之勇、血氣方剛之勇的人,是不會也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guān)系的,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往往是個很勇敢的人,勇于打架,勇于殺戳,勇于掃除攔住自己攫取名利道路上的障礙,而不論這種所謂障礙對他是否有幫助。他的這種無知的“勇”,最終將害了他自己。而在“勇”當中,就有一個守約不守約的問題,很多人做事為人,都喜歡隨口承諾,但承諾后往往又后悔,于是害怕兌現(xiàn)承諾,因為兌現(xiàn)承諾需要勇氣,于是采取躲、避、瞞、騙等等辦法不兌現(xiàn)承諾,這就是“無勇”!這就不是最佳行為方式!而曾子和孟施舍是同樣的有“勇”,但在兌現(xiàn)承諾上,曾子卻更有“勇”。所以我們做事為人,不要輕易允諾別人什么,如果承諾了,不管有多大困難,一定要兌現(xiàn),這才是最佳行為方式!

  不動心除了有勇之外,還有什么呢?于是孟子又舉例說了告子的話,這就是告子認識自我和認識他人的一個認識過程,孟子認為,不理解對方的心思,就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氣,是可以的;不懂得對方的語言,就無法理解對方的心思,就不可以了。這一點,與孔子所說的“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笔峭粋€意思。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實際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在考慮“我”自己,害怕別人不了解、不理解你,實際上是害怕別人不重用你,不愛你,于是你就沒有利益,就沒有油水可撈,于是就怨天尤人。而我們了解、理解周圍身邊的人了嗎?實實在在替別人考慮一下了嗎?沒有!起碼大部分人都沒有去考慮過別人,都沒有去了解、去理解過別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就多了起來。而只有去理解了對方,才能知道對方為什么不理解你。所以孟子強調(diào),要通過對方的語言表達,盡量去了解和理解對方,不能因為對方的辭不達意而誤解對方。很多人口頭表達能力很差,心里想的是一回事,說出來卻是另一回事,所以不能憑一時一事而判定對方的為人。

  人的意志,乃是人的意氣的主帥,人的意氣,是充滿人體內(nèi)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那意志是周密而周到的,意氣比起來就稍差一點。這一點現(xiàn)代很多人都不懂,有些人沒有意志,承受能力很差,但意氣卻很囂張,飛揚跋扈;而有些人沉默寡言,似乎沒有什么意氣飛揚的表現(xiàn),但他們卻有著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所以意志和意氣不能混為一談。所以孟子接著說:“保持自己的意志,不要糟蹋自己的意氣?!本褪钦f,首先要有意志,才談得上意氣飛揚,但卻不能飛揚跋扈,因為飛揚跋扈就是在糟蹋自己的意氣。因為“意志專一則會使意氣轉(zhuǎn)移,意氣專一又會使意志搖擺,現(xiàn)在看那些倒行逆施、趨炎附勢的人,正是因為意氣用事,反而牽動他們的心?!边@就是意志和意氣的主從關(guān)系,意志用事,事半功倍;意氣用事,功虧一簣。孟施舍有意氣卻無意志,告子沒有意志也沒有意氣,北宮黝培養(yǎng)勇氣,卻沒有意氣,那意志卻是自私自利的。有意志者,面對著人生道路上的名譽地位和功名利祿而不會迷惑,因此也不會動心,因此也就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

  那么,在不動心上,還有什么呢?孟子說:“我知道語言的作用,我善于修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笔裁唇凶觥爸浴蹦兀靠鬃诱f:“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保ā墩撜Z?堯曰》)這就是說,不知道規(guī)律和趨勢,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無法在這個社會立身處世;不知道辨別語言,就無法知道人的善惡。所以,知言就是善于辨別語言,就是知道別人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而不是憑只言片語去斷定一個人的善惡是非。

  什么叫做浩然之氣呢?浩,是指廣遠、盛大、豐富、眾多、無邊無際、浩蕩、浩瀚之意,其實這就是孔子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的意思。君子永遠是心胸寬廣平坦的,因為他不是為了自己著想,不會祈求什么,所以才能做到心胸寬廣平坦地面對這一切。而小人們常常是為自己著想,總想上天或鬼神能給他點什么,所以他總是急速而緊迫地祈求禱告,希望能通過祭祀儀式的舉行來達到自己的個人的目的。從人的行動上可以看出,心胸寬廣的人的行動向來是從容不迫的,而行動上急速緊迫的人的心胸則是狹隘的。因此浩然之氣就是“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損害它,那就會充滿于天地之間”的一種在意志的主導(dǎo)下的意氣?!斑@種氣,要配上最佳行為方式和正常的道路,如果不是,就會泄氣。它是集聚最佳行為方式在心中所生起的,不是憑偶然的最佳行為方式所能獲取的。行為中有不滿足于心的,就會泄氣。所以說,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為方式,因為他把最佳行為方式看作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孟子的這一段分析,無疑是非常正確的,雖然有些人花言巧語,衣冠楚楚,但他騙人只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憑一件事或幾件事,人們就可以知道他的行為是不是最佳行為方式。而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雖然是在外表上表現(xiàn)出來,但卻是他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所以培養(yǎng)浩然之氣首先要端正心態(tài),積累知識,要有正義感,能辨別善惡是非,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靠僥幸、偶爾的取巧所能達到的。

  因此孟子又說:“拔苗助長的人;他們這樣做,不但沒有什么好處,反而會傷害事情的發(fā)展。”這個例子說的就是,行為是情感的流露,這個宋國人擔心禾苗生長不好,便去拔苗助長,這當然不是最佳行為方式。而以為沒有什么益處而放棄的人,采取的也不是最佳行為方式。但我們很多人對待事情的發(fā)生,不是去拔苗助長,就是以為沒有什么益處而放棄,不會等待有利時機和采取最佳行為方式。這就是現(xiàn)代我們所說的“浮躁”!看到事情發(fā)生了,總以為自己聰明能干,無所不懂,便去干涉、調(diào)節(jié)、糾正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結(jié)果破壞了事物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導(dǎo)致了失敗的來臨。很少有人在事情發(fā)生時恬然處之,然后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采取對應(yīng)的辦法。

  然而公孫丑還是不懂什么叫做知道語言的作用,因此孟子又說:“聽了偏頗不正的言辭就知道其有所隱蔽,……”這段話的意思說的就是人的內(nèi)心的意志決定著人的外在的語言表達和行為表達。

  然后孟子通過回答公孫丑問題,比較、分析了伯夷、伊尹、孔子這三個人的異同。在《論語?公冶長》中,我們得知,伯夷、叔齊在父親孤竹君死后,兩人互讓王位,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最后是讓老二做了君王,伯夷、叔齊便投奔了周文王。周武王伐紂前,他們曾經(jīng)反對。周取天下后,他們拒食周粟,最后餓死在首陽山上。這段故事原來被說成是伯夷、叔齊怨恨周國而情愿餓死。然而孔子卻不是這樣認為,伯夷、叔齊怨恨周國,但最后他們“不念舊惡”,而是用仰望、冀求來祝福周武王能平定天下。為什么應(yīng)該這樣解釋呢?首先我們看到伯夷、叔齊并不是貪圖名利之人,其次是他們均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所以才互相謙讓王位。具有這種“仁”的品德的人,心胸必然也是寬大的,對于周武王的“以暴制暴”,雖然他們不同意,但不至于懷恨在心。因為他們也明明知道商紂王的暴虐與殘酷,他們投奔周文王而不去投奔商紂王,也就說明他們對當時天下的形勢是非常了解的。既然深知當時天下之勢,為天下民眾想,為天下蒼生想,他們也就會希求周武王能迅速平定天下,給人民以安居樂業(yè)的幸福。這樣才能算是仁人君子。所以孔子以“怨是用?!边@四個字來表述了他們的這種“仁德”。

  傳說伊尹出身奴隸,生于伊水邊,原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聽說商湯“賢德仁義”,而心向往之。商湯與有莘結(jié)親,他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來到商湯手下,成為湯的“小臣”。他身為庖人(廚師),便乘機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湯陳說,要他“伐夏救民”。據(jù)《韓非子?難言》載,伊尹曾對湯“七十說而不受”,可見耐心陳說之情形。后伊尹受湯的賞識,被任以國政,幫助商湯攻滅夏桀,并潛入夏王朝內(nèi)部以“間夏”。在商湯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給桀送去大批珍寶,使湯得以釋放?!豆茏?地數(shù)》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后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后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于宰相)。商建國初,伊尹總結(jié)海內(nèi)萬邦存亡的教訓(xùn),制訂出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則。湯去世后,他又歷佐湯子外丙、中壬兩王。中壬后,湯之孫太甲繼位,商朝實權(quán)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國政,破壞了商湯之法制德行,伊尹將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攝行政當國。太甲居桐三年,悔過自新,伊尹還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訓(xùn)》三篇(今佚),并尊太甲為“中宗”。據(jù)說伊尹活了一百余歲,卒于沃丁時,沃丁以天子禮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辭,可見他的地位之高。

  而孔子則是“憂天下之憂”的一生從事于教育人民的一介窮書生。孔子之“圣”,在于他認識到,只有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質(zhì),才是最根本的問題。為政者的最終目的僅僅是為了人民的繁榮富庶嗎?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從古到今,古今中外,為政者大都是忙于使民安居樂業(yè),但很少有統(tǒng)治者真正能做到使民“安居樂業(yè)”的。戰(zhàn)爭、犯罪迭迭頻起,層出不窮,究其根本原因,則是由于民眾的文化知識過于貧乏、文化素質(zhì)偏低所致。所以孔子想要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質(zhì),建立起社會公理解釋體系以及社會行為規(guī)范,乃是最根本的問題。所以現(xiàn)在各國政府也在努力普及教育,實行法治。如果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得到普及,那么整個社會的風(fēng)氣也就會逐漸端正了。這與伯夷投靠周國、伊尹輔佐商國有著根本的不同。

  因此孟子說:“至于我所愿望的,則是向孔子學(xué)習(xí)?!睂W(xué)的就是這種從內(nèi)心深處愛民,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質(zhì),建立社會公理解釋體系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偉大精神。所以孟子之周游列國,四處游說,并不是,也不會因為看到了梁惠王的亭臺水池,齊宣王的雪宮,以及這些君王們的窮奢淫侈的豪華的生活方式而動心,本章的重點也就在于此了。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p>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p>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yǎng)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鲜┥崴圃?,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鲜┥嶂貧猓植蝗缭又丶s也?!?/p>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p>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p>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鐒t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p>

  “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p>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粍t夫子既圣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迂曉唬骸畬W(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p>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梢允藙t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p>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p>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p>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迂曉唬骸娖涠Y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腥粼唬骸M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p>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596.html

古文典籍

熱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