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節(jié)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節(jié)」原文
既然人人皆有不忍之心、惻隱之心以及內在的仁愛之心,那么君子、王侯將相就更應該有這些,這便是孟子在本章舉例而談的重點:“與人為善”,就是跟隨著別人共同行善。這個道理很簡單,人與人相互親愛,才能形成一個社會;若是人與人相互仇恨,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了。什么叫善人?古往今來都沒有說清楚,而且,也沒有一個是非曲直標準。我拿錢幫助一個人,在我看來是行善,但另外有人就會認為我是在幫兇。所以,善惡是沒有標準的,它是根據每個人的思想、觀念、立場和人生態(tài)度以及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不同而呈不同的意義。那么,到底有沒有善惡是非的區(qū)別呢?當然有!這就是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都有各自約定俗成的以及統(tǒng)治者為治理社會所制定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一個階層都有各自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甚至于一個家族、家庭也有自己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及道德標準。但各自獨特的行為都遵守自己所在的社會、民族、階層的既定的共同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就是善;而違反、背棄這些便是惡。而這些社會行為規(guī)范中,除了法律條文外,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見諸文字的約定俗成的社會道德概念、觀念。所以,如果為著表現(xiàn)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就是“踐跡”,也就是落下痕跡了,要作善人,或行善事,就要不露痕跡地去做,做了就做了,不要刻意地去讓別人知道或刻意地讓別人不知道,既不揚揚得意,也不因為別人不知道而灰心喪氣。既不要求得到回報,更不能怨恨別人不回報。心態(tài)平平的,如此而已。而我們現(xiàn)在的人,做了一點善事便到處張揚,生怕別人不知道,總希望別人感恩圖報,涌泉相報;張揚過分了,便會使接受善行的人,受到幫助的人心存反感,乃至于怨恨,從而使善行變成了惡行,亦使好事變成了壞事。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635.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