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日屄视频,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欧洲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晉書_志第十五章譯文

查閱典籍:《晉書》——「晉書·志第十五章」原文

  史臣曰:自古就有神仙乘坐用云彩做的車輛而仆人為主人試車的事,有先民穿著卷領(lǐng)式服裝或長大的衣服的事,所以黃帝有黑色上衣淺紅下裳,放勛有朱紅車子白色馬,和三正的歷數(shù)相諧調(diào),設(shè)置建寅建丑的歷法,玄戈玉刃,相映生輝。至于參旗分享日月星辰的光輝,帝車閃曜著燦爛光芒,又是用來護衛(wèi)南宮,為北極增添光華的?!对铝睢分兄v到夏季的第三個月,“命令婦官們?nèi)局撇示劇保t赤深淺,各有一定的標準。高揚的旗幟具有日月的形象,眾目所注而具有無上的威儀,衣服上佩著玉飾,車衡上鑾鈴和鳴,因此奸邪之心都被摒棄,不受影響。至于為百物正名,修訂法紀,消除洪水懷山的大災(zāi),解決天塌地陷般的大害,功績特別突出的人服飾就更加有光彩,德行非常盛大的人服飾就更加尊貴,沒有不是質(zhì)地精良,用來成全他們的美好德行的?!渡袝氛f:“根據(jù)功績來公正地評判,用車馬服飾來獎賞功臣。”《禮記》說:“鸞車,是有虞氏的座車。鉤車,是夏后氏的座車。大轄,是殷代帝王的座車。乘格,是周代帝王的座車?!倍路系啮鸦鹕烬埖然y圖案,就是用來表達同樣意思的。前代的史書上認為圣人看見鳥獸的容貌,草木的花朵,才創(chuàng)制了衣冠,并且有玄黃等不同的色彩;看見秋天的蓬蒿被風(fēng)吹卷以及北斗杓鱗的樣子,于是創(chuàng)制了車廂車輪,而且方圓形狀不同。遇到某一物體而形成新的形象,觸及某一事類而生發(fā)創(chuàng)造的設(shè)想,周代承續(xù)殷代,由來已經(jīng)很久。盛王的盟會,壇上裝飾著淺黑色的鶴羽,五方聚集,共有八十種物品。宗馬鳥旌,處處都仿效自然之物,殷公、曹叔,在這裹低下了頭。根據(jù)《周禮》,巾車氏樹大赤用于朝會,樹大白用于戎事。典雅的制度很多,都遵奉前代留下的典范,迎賓有不同的規(guī)章,出師有相關(guān)的制度,因此既莊重又有主次,以此光大它的事業(yè),鉤膺條革,也都盡量裝飾了花紋。不同地方的冠冕,不同時候的車馬,在王的常規(guī)制度中,各自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等到禮制衰落錯亂,人情各自不受約束,諸侯互相征伐,法度淪落消亡的時候,一種紫色混淆了齊國的服飾,一種長纓使鄒國貴賤不分。孔子說:“君子學(xué)問要廣博,服飾要合于身份?!敝劣诤缽妭儾皇胤ǘ龋藗兤茐牡湔?,戴著鷸冠在鄭伯門前招搖,穿著珠履出入于晝史莖的府第。到童絲皇兼并各國,繼承了他們的做法,搜集了東方的豐貂,南方的獬豸,又制作了玄旗皂旒,裝飾了旄頭罕車,在咸陽北坂仿造了各國諸侯的宮室,車輛上的彩畫,分別是各國的花紋,就是人們所說的秦國人擁有了一切,于是陳列出鑾國以后的各種車輛。到了法網(wǎng)比凝脂還密,經(jīng)書都被焚燒成了灰燼的時候,消除三伐的影響,把金根車作為皇帝乘坐的車,廢棄六冕,用構(gòu)玄作為祭祀的禮服。高祖入關(guān)后,因襲了臺的制度。世宗有雄才大略,繼承文帝景帝的業(yè)績,霓旌在華蓋上飄揚,皮軒在鼓聲中前進,渡汾河去祠祭后土,登甘泉而祭祀昊天,奉常獻上禮儀規(guī)章,稱為大駕,車輛千乘而從騎萬匹。到了盛帝,讓寵幸的姬妾趙飛燕坐在屬車中的豹尾車裹,又有楊雄所說的張起天狼般威武的旗弓,撐開日光般耀眼的靈旄,一對對一行行,像霧集云合一樣眾多。此后王氏獨攬朝政,戰(zhàn)爭不斷,尤其是經(jīng)過赤眉之亂,文物全遭毀壞。建武十三年,吳漢平定蜀地,才送來葆車輿輦,充實朝廷的各種儀仗裝飾,漸漸齊備。明帝根據(jù)《周官》、《禮記》,制定服飾,天子戴通天冠而佩玉璽。魏明帝認為黼黻華美,類似于僭越,于是根據(jù)紋飾情況加以省減,而去除了一半。高堂隆上奏說:“之所以要改變正朔,用不同的徽號,是因為帝王要使自己的政權(quán)和神明一致,改變民眾心裹的印象?!被实勐爮牧怂囊庖?,將青龍五年改為景初元年,衣服顏色以黃色為貴,這是順從地的正色。世祖武皇帝承接天人的恩賜,開創(chuàng)司馬氏的基業(yè),行接受帝位憚讓的禮儀,完全仿效唐堯虞舜時的做法。晉氏屬于金行,可是服飾顏色卻崇尚赤色,難道是有關(guān)的部門不了解自古相傳的規(guī)矩嗎!

  玉、金、象、革、木等車,叫做“五輅”,都是天子的法車,全都是朱斑漆的車輪,繪有鹿頭龍身圖案。三十根輻條,仿效一個月的天數(shù);兩轂雙轄。用寬八寸、長三尺的紅油布系在車軸的兩頭,直拖到地,叫做“飛斡”。用金箔盤龍圖案裝飾車箱兩旁的倚和較,車較是雙重的,車軾為有彩飾的伏虎形,用雕刻的龍頭銜著車軛,左右有吉陽筒,用黃金做成鸞雀形站在衡上,車轅和幡上飾有鹿頭龍紋。青色車蓋,黃色裹子,叫做黃屋。車蓋上撩的末端裝飾著金花,撩有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兩箱的后面,都是用玳瑁做的鷗翅,加上金銀雕飾,所以世人也稱之為“金鷗車”。在車的左側(cè)斜插著臍旗,在車的右側(cè)安著柴戟,都用套子套著。榮戟套子上用的是黻繡,上面有“亞”字,系著大蛙蟆幡。車軛長一丈多。在戟的頂端,裝飾有牦牛尾,像斗那么大,安置在左側(cè)腓馬的車軛上,這是左纛。車轅都彎曲向上,取象的是《禮緯》中“山車垂句”的意思,指不用加工而能夠自然彎曲。

  玉、金、象三種轄車,各自用輿它們相關(guān)的材料來裝飾車,因而得名。革指油漆了的革,木指油漆了的木。在形制上,玉轄最尊貴,樹的是太常旗,有十二旒,長達九仞而拖到地上,畫有日月升龍,用以祀天。金格樹的是大旗,有九旒,用以會見萬國來賓,也用以賜給上公王子與同母弟弟。象轄樹的是大赤,完全是赤色而沒有圖案,用來上朝聽政,也用來賜給諸侯。革格樹的是大白,用來參加征戰(zhàn)等軍事方面的活動,也用來賜給四鎮(zhèn)諸侯。木轄樹的是大麾,用來出獵,這種麾的顏色是黑的,也用來賜給藩國。玉輅駕六匹黑馬,其余的四格都是駕四匹馬。所有的馬都用黃金做的文髦,插著翟尾。象牙鑣和鏤花钖,钖在馬的面部,又叫當頗。金麥紋的方形鐵紇,金妥指以金憂為紋飾。干用蛾制成,三寸大小,中央和兩頭高,像山字形,從中間貫串起來用翟尾系在一起。繁纓紅毛毯子絨式,金飾十二匝。繁纓,裝飾馬的纓絡(luò),在馬的胸前,像索裙的樣子。五格都有錫、鸞之類的裝飾,和鈴之類的響器,鉤膺和玉瓖,鉤膺,就是繁纓。瓖,馬帶上的玉殃名。龍軸和華犧,軸,車轅。轅頭做得像龍。轔,指車衡上掛鸞飾的環(huán)。朱憤。裝飾物,人君用朱色的絲纏在鳙上來扇汗,以此作為裝飾。法駕出行的話五轄各有所用,不一起出車;臨軒大會的時候就在殿前庭院中陳列乘輿車輦旌鼓等。

  車,坐著搭乘的叫做安車,站著搭乘的叫做立車,也叫做高車。根據(jù)《周禮》,衹有王后才有安車,連王也沒有。從漢代以后制作乘輿,才有帝王的安車。分別有青色立車、青色安車、赤色立車、赤色安車、黃色立車、黃色安車、白色立車、白色安車、黑色立車、黑色安車,共十乘,名字叫五時車,俗語稱作五帝車。天子乘坐的用六匹馬,其余的都用四匹馬。插十二面旃旗,分別和車的顏色一樣。立車就正著豎插那些旃旗,安車就斜著插。駕車的馬,毛色也分別和五時的顏色一致,若用白馬就將它們的鬣和尾涂成朱色。左右兩邊的腓馬驂馬,戴鏤刻著花紋的黃金頭飾,用黃屋和左纛,仿金根車的做法,出行時就讓它們跟在后面。五牛旗,是平定吳地以后制造的,用五牛來插旗,車上設(shè)置五牛,青色赤色在左,黃色在中間,白色黑色在右。在牛背上豎起旗幟,出行時就派人用車載著它們。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夠負重走遠道而且安穩(wěn)。車上的旗幟通常纏卷著不舒展,是所謂的有德者的車扎束起旌旗的意思。天子親征的時候就舒展開,是所謂的有武德者的車松開旌旗的意思。

  金根車,用四匹馬駕車,不插旗幟,它的上部像晝輪車,下部仍然是金根的裝飾。

  耕根車,用四匹馬駕車,插赤色旗,有十二旒,是天子親自耕作時乘坐的車。又叫芝車,又叫三蓋車,將耒耜放在車軾上。魏景初元年,改變正朔,更換服飾的顏色,尊尚黃色,牲口用白色,有軍事行動時用黑首白馬,插赤色旗,朝會時就插白色旗,按照殷時制度施行。泰始二年,有司上奏:“應(yīng)該像有虞遵奉唐堯舊事那樣,都用前代的正朔服色,凡是金根車、耕根車,都插赤色旗。”帝聽從了。

  輦,考自漢以來就是人君乘坐的,魏晉時皇帝小出時就乘坐它。

  戎車,用四匹馬駕車,是天子親征時乘坐的車。裝載有金鼓、羽旗、幢翳,在車軾上安置弩,插在車上的矛和麾都是斜插的。

  獵車,用四匹馬駕車,是天子射獵時乘坐的。車輪有雙重的輞,裝飾著盤曲的龍。又叫闐戟車,又叫蹋豬車。魏文帝改叫做蹋獸車?!队洝氛f“國君不乘坐奇車”,奇車也是獵車。古時候天子出獵就乘木轄,后來人們用獵車代替。

  游車,有九乘,各套四匹馬,是作為先驅(qū)的車。

  云罕車,套四匹馬。

  皮軒車,套四匹馬,用獸皮裝飾軒。

  鸞旗車,套四匹馬,是給先導(dǎo)乘坐的車。鸞旗,指的是用羽旄編成,排列著系在幢的旁邊。

  建華車,套四匹馬,共兩輛,出行時就分別安排在左右兩側(cè)。

  輕車,套兩匹馬,是古代的戰(zhàn)車。前后二十輛,分列在左右側(cè)。車廂車輪涂成朱紅色,不用車衣車蓋,插著矛戟麾幢,在軾上設(shè)置弩菔。大駕、法駕出行時,射聲校尉、司馬、吏士、戰(zhàn)士乘坐它,按等級排列車的位置。

  司南車,一名指南車,套四匹馬,它的下部形制像樓,三層;四角裝飾著銜著羽葆的金龍;用木頭刻制成仙人,穿著羽衣,站在車上,不管車怎么回旋轉(zhuǎn)彎,手都一直指向南方。大駕出行時,作為最先出發(fā)的車。

  記里鼓車,套四匹馬,形狀像司南車,上面有木頭做的人手執(zhí)槌面向鼓,走一里路就打一槌。

  羊車,又叫輦車,上部形狀像軔車,車箱下用伏兔,油漆彩畫車輪車軛。武帝時,護軍羊誘妄自乘坐羊車,司隸劉毅糾劾了他的罪。

  畫輪車,用牛駕車,用彩漆在輪轂上畫上圖案,所以起名叫畫輪車。上面起建四夾杖,左右兩邊開四望,綠油幢,朱絲繩絡(luò),青交路,上部形制處處和輦一樣,下部仍然是犢車的樣式。古時候的貴人不乘坐牛車,漢武帝推恩的后期,諸侯勢寡力弱,窮到了坐牛車的地步,以后漸漸被重視。后靈帝獻帝以后,天子以至于士就把它當作日常的乘車,至尊出朝堂舉哀時乘坐它。

  屬車,又叫副車,又叫貳車,又叫左車。漢承秦制,大駕的屬車為八十一乘,出行時就按中央和左右分列隨行。

  法駕的屬車有三十六乘。最后的屬車懸著豹尾,豹尾車前面的儀仗與宮禁中的相當。據(jù)說屬車都是黑色車蓋朱色蓋裹。

  御衣車、御書車、御韜車、御藥車,全都用牛駕車。

  陽遂四望纏窗皂輪小形車,用牛駕車。

  象車,在蓮優(yōu)車駕次序中排在最前面。亙瞪主塵中期平定縣厘以后,直堃獻來馴象,詔令制作大車而用它們套車,用來裝載黃門中的鼓吹手數(shù)十人,讓趨入騎在上面。新年大會時,駕著象進入大廳。

  中朝時期大駕出行的車輛次序表。

  首先是象車,有鼓吹一組,十三人,在路中間。其次是靜室令,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兩名式道候,用一匹馬駕車,分左右兩邊。其次是洛陽尉二人,騎馬,分左右兩邊。其次是洛陽亭長九人,赤色車,用一匹馬駕車,分三路,各有兩名吹正作前導(dǎo)。其次是洛陽令,皂色車,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河南中部掾,在路中間。河橋掾在左,功曹史在右,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河南尹,用四匹馬駕車,執(zhí)戟吏員六人。其次是河南主簿,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河南主記,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司隸部河南從事,在路中間。都部從事位于左側(cè),別駕從事位于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司隸校尉,用三匹馬駕車,執(zhí)戟吏員八人。其次是司隸主簿,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司隸主記,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廷尉明法掾,在路中間。五官掾位于左側(cè),功曹史位于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廷尉卿,用四匹馬駕車,執(zhí)戟吏員六人。其次是廷尉主簿、主記,都用一匹馬駕車,在左側(cè)。太仆的先導(dǎo)和隨從與廷尉的一樣,在中間。宗正的先導(dǎo)和隨從與廷尉的一樣,在右側(cè)。其次是太常,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執(zhí)戟吏員六人。太常外部掾位于左側(cè),五宮掾、功曹史位于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光祿卿的先導(dǎo)和隨從,在路中間。太常主簿、主記位于左側(cè),衛(wèi)尉的先導(dǎo)和隨從位于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其次是太尉外督令史,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西束賊、倉、戶等曹屬,都用一匹馬駕車,先導(dǎo)或隨從。其次是太尉,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都用一匹馬駕車,在左側(cè)。其次是司徒的先導(dǎo)和隨從,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司空的先導(dǎo)和隨從,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三公的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組,七人。其次是中護軍,在路中間,用四匹馬駕車。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執(zhí)戟循的在外側(cè),持弓矢的在內(nèi)側(cè),鼓吹一組,七人。其次是步兵校尉在左側(cè),長水校尉在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其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執(zhí)戟檐的在外側(cè),執(zhí)刀檐的在內(nèi)側(cè),鼓吹各一組,七人。其次是射聲校尉在左側(cè),翊軍校尉在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各有左右兩行儀仗隊,執(zhí)戟檐的在外側(cè),執(zhí)刀循的在內(nèi)側(cè),鼓吹各有一組,七人。其次是驍騎將軍在左側(cè),游擊將軍在右側(cè),都用一匹馬駕車。都是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作先導(dǎo),執(zhí)戟循的在外側(cè),執(zhí)刀循的在內(nèi)側(cè),各有鼓吹一組,七人。騎兵隊,五隊在左側(cè),五隊在右側(cè),每隊各有五十匹馬,命令中督兩名分別統(tǒng)領(lǐng)左隊和右隊。各有執(zhí)戟吏員二人,單獨舉著大旗,鼓手走在隊伍前面。其次是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都用一匹馬駕車。都是左右各有兩行儀仗隊,執(zhí)戟循的在外側(cè),執(zhí)刀循的在內(nèi)側(cè),各有一組鼓吹。七人。其次是黃門麾騎,在路中間。其次是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有一組,十三人,用四匹馬駕車。八校尉的佐仗,左右各有四行,外側(cè)的持大戟循,其次是九尺循,其次是弓矢,其次是弩,都由熊渠、伙飛督領(lǐng)。其次是司南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護駕御史,騎著馬,夾在左右兩側(cè)。其次是謁者仆射,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御史中丞,用一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武賁中郎將,騎馬,在路中間。其次是九游車,在路中間,武剛車夾在左右兩側(cè),都用四匹馬駕車。其次是云罕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闐戟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長戟斜著倒向后方。其次是皮軒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其次是鸞旗車,在路中間,建華車分列在左右兩側(cè),都用四匹馬駕車。其次是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在路中間,駕部在左側(cè),中兵在右側(cè),都騎馬。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馬,管理前后隊伍而沒有固定的位置。其次是相風(fēng),在路中間。其次是司馬督,在前面,在路中間。左右各有三名司馬史引導(dǎo)儀仗,左右各有六行,外側(cè)是執(zhí)大戟循的兩行,其次是執(zhí)九尺循的,其次是執(zhí)刀梔的,其次是執(zhí)弓矢的,其次是執(zhí)弩的。其次是五時車,左右兩側(cè)有遮列騎。其次是典兵中郎,在路中間,管理前后隊伍而沒有固定位置。左側(cè)是殿中御史,右側(cè)是殿中監(jiān),都騎馬。其次是高蓋,在路中間,左側(cè)是單,右側(cè)是罕。其次是御史,在路中間,左右各有四名節(jié)郎。其次是華蓋,在路中間。其次是殿中司馬,在路中間。殿中都尉在左側(cè),殿中校尉在右側(cè),左右各有四行,執(zhí)細循的一行在執(zhí)弩的內(nèi)側(cè),另有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其次是捏鼓,在路中間。其次是金根車,用六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太仆卿趕車,大將軍擔(dān)任參乘。左右兩側(cè)又各增加三行,成為九行。九名司馬史,引導(dǎo)兩行大戟循,一行九尺循,一行刀循,一行由基,一行細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士刀循。包括細循,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左右各是十二行。金根車上插十二面青色旗,左軍將軍騎馬在左側(cè),右軍將軍騎馬在右側(cè),殿中將軍持鑿腦斧夾侍車旁,車后是衣書主職步行隨從,六行,左右合計三十二行。其次是曲華蓋,在路中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都騎馬,分成左右。其次是黃鐵車,用一匹馬駕車,在左側(cè),御麾騎在右側(cè)。其次是相風(fēng),在路中間。其次是中書監(jiān)騎馬在左側(cè),秘書監(jiān)騎馬在右側(cè)。其次是殿中御史騎馬在左側(cè),殿中監(jiān)騎馬在右側(cè)。其次是五牛旗,赤色青色在左,黃色在中間,白色黑色在右。其次是大輦,在路中間。太官令丞在左側(cè),太醫(yī)令丞在右側(cè)。其次是金根車,用四匹馬駕車,不插旗。其次是青立車,其次是青安車,其次是赤立車,其次是赤安車,其次是黃立車,其次是黃安車,其次是白立車,其次是白安車,其次是黑立車,其次是黑安車,共十乘,都用四匹馬駕車。插十二面旗,和車的顏色一樣。立車正著豎插旗,安車斜著插。其次是蹋豬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沒有旗。其次是耕根車,用四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十二面赤色旗,熊渠在左側(cè)督導(dǎo),仿飛在右側(cè)督導(dǎo)。其次是御朝車,其次是御四望車,其次是御衣車,其次是御書車,其次是御藥車,都用牛駕車,在路中間。其次足尚書令在左側(cè),尚書仆射在右側(cè),另有六名尚書郎,分別排在左右兩邊,都乘車。又有治書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又有侍御史二人,分別排在左右兩邊,又有蘭臺令史分別排在左右兩邊,都騎馬。其次是豹尾車,用一匹馬駕車。從豹尾車往后大駕的車馬行列就算結(jié)束了。衹是用神弩二十張夾道而行,直到后部鼓吹,每五張神弩設(shè)一員將,左右各有兩員將。其次是二十乘輕車,左右分列。其次是流蘇馬六十匹。其次是金鈸車,用三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左右護駕尚書郎和令史,都騎馬,各一人。其次是金鈕車,用三匹馬駕車,在路中間。左右護駕侍御史和令史等,都騎馬,各一人。其次是黃門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其次是戟鼓車,用牛駕車,兩輛,分左右。其次左邊是大鴻臚外部掾,右邊是五官掾、功曹史,都乘車。其次是大鴻臚,用四匹馬駕車,執(zhí)蛾的吏員六人。其次是大司農(nóng)的先導(dǎo)和隨從,在路中間,左邊是大鴻臚主簿、主記,右邊是少府的先導(dǎo)和隨從。其次是三卿,都騎馬,吏員四人,鈴下二人,執(zhí)馬鞭辟車的六人,執(zhí)方扇羽林的十人,朱色衣服。其次是領(lǐng)軍將軍,在路中間。左右各有儀仗兩行,執(zhí)九尺檐的在外側(cè),執(zhí)弓矢的在內(nèi)側(cè),鼓吹的編制和護軍的一樣。其次是后將軍在左,右將軍在右,各自的儀仗鼓吹和左軍、前軍的一樣。其次是越騎校尉在左,屯騎校尉在右,各自的儀仗鼓吹和步兵、射聲的一樣。其次是領(lǐng)護驍騎、游擊校尉,都騎馬,吏員四人,騎著馬夾道,都督兵曹各一人,騎著馬在中間。騎將軍四人,騎校、桃角、金鼓、鈴下、信幡、軍校都用一匹馬駕車。功曹吏、主簿都騎馬隨從。傘扇和幢麾各一騎,鼓吹一組,七騎。其次是領(lǐng)護軍,加大車斧,五官掾騎馬隨從。其次是騎兵十隊,每隊各有五十匹。一員將,一人持幢,一人管靴,都騎馬走在前面,督戰(zhàn)伯和長各一人,都騎著馬走在后面,由羽林騎督、幽州突騎督分別率領(lǐng)他們。郎簿人員十隊,每隊各五十人。穿絳色袍服的將領(lǐng)一人,騎、剃c各一人,在前面,督戰(zhàn)伯和長各一人,步行,在后面。騎兵都持稍。其次是執(zhí)大戟的一隊,執(zhí)九尺循的一隊,執(zhí)刀循的一隊,執(zhí)弓的一隊,拿弩的一隊,每隊各有五十人。穿黑褲褶的將領(lǐng)一人,騎校、靴角各一人,步行,在前面,督戰(zhàn)伯和長各一人,步行,在后面。由金顏督將統(tǒng)一率領(lǐng)他們。

  皇太子的安車,用三匹馬駕車,左右各有腓馬。朱斑漆的車輪,用倚虎形裝飾的車較,用伏鹿的形象裝飾車軾。旗幟有九旒,上面畫著降龍的圖案。青色車蓋,周圍飾有二十八枚金花。車轜上畫著黑色擄文,車軸有文飾,五末都涂金。也叫做鸞轄。如果不足法駕就乘坐畫輪車,上面開著四望,綠油幢,朱絲繩絡(luò),兩面車箱內(nèi)側(cè)用金錦裝飾,五末都涂金。副車一共三乘,形制和太子乘坐的一樣,祇是不畫車輪罷了。

  王使用青色車蓋的車,皇孫使用綠色車蓋的車,都用三匹馬駕車,左右各有腓馬。

  云母車,用云母裝飾的犢車。臣子們不能乘坐,是用來賞賜給王公的。

  皂輪車,用四頭牛駕車,形制類似犢車,衹是用皂色來油漆車輪和車轂,上面有青油幢,朱絲繩絡(luò)。各位王和三公中有功勛德行的才被特別授予。地位至公分別為四望、三望、夾望的車。

  油幢車,用牛駕車,形制和皂輪車一樣,祇是不漆車轂。王公大臣中有功勛德行的才被特別授予。

  通憶車,用牛駕車,類似現(xiàn)在的犢車形制,衹是用憶完全覆蓋在車頂上。各王和三公都乘坐它。

  給各位公用四匹馬駕車的上朝車、用三匹馬駕車的黑耳安車各一乘,給皂輪車犢車各一乘。自祭酒掾?qū)僖韵碌搅钍返雀骷壒賳T,都是皂色車斡,邊緣有裝飾。至于武官公則又另外給大車。

  特進和車騎將軍、驃騎將軍以下各大將軍中不開府不是持節(jié)都督的,給駕二匹馬的黑耳安車,施耳后開門的軔車一乘。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謁者仆射,郊廟明堂等正式出行時,都用大車而立乘,用四匹馬駕車。前導(dǎo)和后面隨從的是駕二匹馬的大車,有右腓馬。其他情況下出行乘坐安車。如果離職退休告老,賜給四匹馬駕車的安車。

  郡縣公侯,用駕二匹馬的安車,有右腓馬。都是朱斑漆車輪,用鹿的形象裝飾車較,用熊的形象裝飾車軾,黑輜,皂繒的車蓋。

  公的旌旗有八旒,侯的七旒,卿的五旒,皆畫降龍。

  中二千石、二千石,都是皂車蓋,朱色兩幡,銅飾五末,駕兩匹馬。中二千石以上,有右腓馬。干石、六百石,朱色左輻。車轜長六尺,下面的短尾寬八寸,上面的業(yè)版寬一尺二寸,有九丈,十二初,后面縮一寸,像月亮初生,表示不敢自滿。

  王公的世子攝命管理王國的,安車,駕三匹馬,旗旃有七旒,如果是封侯的世子就用五旒。

  太康四年,制:“按照漢朝舊例,給九卿駕四馬朝車以及安車各一乘?!卑四?,詔:“各尚書軍校加侍中常侍的,都給傳事乘韜車,給劍,可以進入殿省中,和侍臣一起隨從皇上?!?/p>

  大使車,立乘,駕四匹馬,赤色帷裳,用搗騎作為先導(dǎo)和隨從。舊公卿二千石在郊廟上陵時隨從皇上,乘坐大使車,其他時候出行乘坐安車。

  小使車,不立乘,駕四匹馬,是輕車之類。蘭輿都是朱漆,赤色車轂,赤色屏泥,白色車蓋,赤色帷裳,四十名鞫騎隨從。又另有小使車,赤色車轂皂色車蓋,追捕考察有拘留押送的時候乘坐。凡是使車都是朱斑漆的車輪,赤色車衡和車軛。

  追鋒車,除去小而平的車蓋,加上通幢,像軺車,駕二匹馬。追鋒的名稱,是根據(jù)它的迅速來取的,應(yīng)用在軍營陣壘之間,作為通訊用車。

  軺車,古時候的軍車。一匹馬的叫韜車,兩匹馬的叫輞傳。墜代看重輜耕而不重視韜車,魏置看重軔車而不重視輜耕。三品將軍以上、尚書令等的輜車黑耳而有后開門,仆射衹有后開門而沒有耳,都是皂色車輪。尚書和四品將軍就沒有后開門,漆的車轂車輪。如果是中書監(jiān)令像仆射、侍中、黃門、散騎,在初拜和拜謁陵廟,也可以乘坐。

  皇太后、皇后的法駕,乘坐重翟羽車蓋的金根車,青絲繩絡(luò),青色帷裳,車轅上畫著云紋及鹿頭龍紋,用黃金涂五末,車蓋爪上裝飾著金花,駕三匹馬,左右有腓馬。如果是廟見小駕,就乘坐紫廚耕車,車軸上畫著云紋及鹿頭龍紋,用黃金涂五末,駕三匹馬。如果不是法駕那就是皇太后乘輦,皇后乘畫輪車。皇后祭蠶神,乘坐以油彩涂繪的云母安車,駕六匹耽馬;驍,淺黑色。以油彩涂繪的兩轅安車,駕五匹魏馬,作為副車。此外,有金薄石山耕、紫絳廚耕車,都駕三匹驍馬,作為副車。女子十二人持旄頭,二人持榮戟,同乘在安車上,成兩行。女子十二人尚輦,乘輜車,成兩行。女子八人長御,乘安車,成兩行。三夫人乘油耕車,駕兩匹馬,有左腓。如果是貴人就駕節(jié)畫軸。三夫人助祭蠶神時,乘青色交路,安車,駕三匹馬,都用紫絳廚耕車。九嬪世婦乘耕車,駕三匹馬。

  長公主用赤廚耕車,駕兩匹馬。公主、王太妃、王妃,都用油耕車,駕兩匹馬,右邊有駢馬。公主用以油彩涂繪的安車,駕三匹馬,青色交路,用紫絳廚耕車駕三匹馬作為副車,王太妃、三夫人同樣如此。公主助行祭蠶禮,乘以油彩涂繪的安車,駕三匹馬。公主有先導(dǎo)的,乘青交路安車,駕三匹馬。

  各王妃、公太夫人、夫人、縣鄉(xiāng)君、各郡公侯特進的夫人助行祭蠶禮,乘皂交路安車,駕三匹馬。

  諸侯監(jiān)國的世子的世婦、侍中常侍尚書中書監(jiān)令卿校等的世婦、命婦助行祭蠶禮,乘皂交路安車,分成兩行。

  郡縣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夫人會朝以及參加祭蠶,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車,都有右腓馬,皂色交路,皂色帷裳。如果不是因公事聚會就不能乘朝車,祇乘坐漆布輜耕,用銅五采而已。

  王妃、特進夫人、封郡君等,用安車,駕三匹馬,皂色交路。封縣鄉(xiāng)君用油耕車,駕兩匹馬,有右腓馬?! ∽詮倪^遼以后,舊的典章大多數(shù)都不全了。元童即位后,才制造大路、戎路各一輛,都是古時金根車的規(guī)格,不再有充庭的盛況。每逢郊祀等大事,就姑且裝飾一下其他的車來用。率領(lǐng)六軍親征時就用戎路,去掉它的車蓋來乘坐,隨從的車衹有五乘。車上有綠油幢,朱色絲絡(luò),裝飾著青色交路,用黃金涂五末,車的輪轂仍是素色,兩面車廂沒有金錦裝飾。其中一車又是朝車。舊時的規(guī)格,天子乘坐的車駕六匹馬,此時不再有駕六匹馬的車,五種車都衹駕四匹馬,同樣是用黑色的馬,造就叫做玄牡。不再有五時車,有事時就權(quán)且用馬車代替,在上面樹起旗幟。以后僅僅用五色木牛來象征五時車,在牛背上豎起旗幟,出行時就派人用車裝載著它們。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夠負重走遠道而且安穩(wěn)。旗幟常常纏起來而不讓它飄揚,這是所謂德車結(jié)旌的意思。衹有天子親自出征,五面旗幟都打開,這是所謂武車綏旌的意思。指南車,過江時丟了,到義熙五年劉裕屠廣固城,才又得到,于是派工人張綱修理備用。十三年,劉裕平定關(guān)中,又得到司南車、記里車等,車制方面才開始齊備。說到輦,過江后也沒有,太元年間謝安想方設(shè)法制造它,等到在淮河邊打敗苻堅,繳獲京都時的舊輦,形狀規(guī)格沒有差別,大小完全一樣,當時人們都嘆服謝安記憶的精確。義熙五年,劉裕捉住了慕容超,繳獲金釭輦、豹尾車,舊時的式樣還保留著。

  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行釋奠禮。制說:“現(xiàn)在是草創(chuàng)時期,還沒有高車,可乘坐安車?!弊笤衅?,東宮建起來了,乘坐的路車中有青色赤色旌旗,引起疑問。徐邈認為,太子既然不用五轄,赤旗應(yīng)當省去。漠的制度,太子的鸞路都用安車做名稱。東晉以來,禮儀錯亂,王公以下,車服情況既簡陋又不統(tǒng)一,衹有束宮之禮儀符合其地位,在皇帝之下而在侯王之上。而安帝當皇太子時乘坐的是石山安車,形制像金轄。既毫無道理,又沒有先例。

  中宮剛建起來以及祭祀先蠶,都用法駕,太仆的妻子趕車,大將軍的妻子參乘,侍中的妻子陪乘,且握尹和墟令以及公卿的妻子做前導(dǎo),各自乘坐丈夫的車,多半用宮人權(quán)且代行其職。

  根據(jù)《周禮》,弁師掌管六冕,司服掌管六服。從帝王的制服到庶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等級。到童伐改變古代制度,郊祭的服裝都用構(gòu)玄,舊的法制徹底掃盡了。漠代繼承了秦代的弊制,酉塞時期二百多年仍沒有能夠制定什么制度。到中興以后,塱帝才開始采納《周官》、《禮記》、《尚書》以及各儒者的記錄和意見,恢復(fù)了袞冕的服裝制度。天子車乘冠服制度采納歐陽氏的學(xué)說,公卿以下的車乘冠服制度采納大小夏侯氐的學(xué)說,開始制定天子、三公、九卿、特進的服飾,侍候祠祭天地明堂時,都冠旒冕,兼用五冕的制度,衹是一服。天子用所有的十二章,三公諸侯使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都具備了五彩顏色。魏明帝認為公卿們袞衣黼黻的服飾,和至尊的皇帝差不多,于是減損了很多,開始規(guī)定天子的服飾用刺繡紋樣,公卿的服飾用編織紋樣。到晉受天命建國,沿用而沒有改變。天子在郊祀天地明堂宗廟,或是元旦朝會及殿前接見群臣,戴黑色介幀,通天冠,平冕。冕的形制,外表皂色,朱綠色裹子,寬七寸,長一尺二寸,戴在通天冠上,前面圓而后面方,垂著白玉珠,共有十二旒,用朱絲帶做纓子,沒有矮。佩著白玉,垂著珠黃大旒,綬帶為黃赤縹鉗四種顏色。上衣皂色,下衣絳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上衣是畫的花紋而下裳是繡的花紋,有Et、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等,共十二章。素帶寬四寸,朱色裹子,用朱綠色裨飾它的兩側(cè)。中衣用絳色裝飾領(lǐng)子和袖子的邊緣。用赤色皮子做祓,絳色褲襪,赤色舄。沒戴冠的時候,光戴著介幀。如果是釋奠先圣,就穿皂色紗袍,絳色邊緣的中衣,絳色褲襪,黑色舄。如果是在殿前接見臣屬,也穿袞冕。如果是朝服,用高九寸的通天冠,額上裝飾著金博山,黑色介幀,絳色紗袍,皂色邊緣的中衣。如果是拜謁陵寢,戴黑色介幀,穿單衣。如果是雜服,有青赤黃白緗黑等顏色,介幀,五色紗袍,五梁進賢冠,遠游冠,平上幀武冠。如果是素服,戴白色蛤帽穿單衣。后漢以來,天子的冕,前后旒用的是真白玉珠。魏明帝喜好婦女的裝飾品,改用珊瑚珠。晉的初期沿用舊例而沒有改變。到過江以后,服飾制度很多都不具備了,至于冕就用翡翠珊瑚雜色珠子來裝飾。侍中顧和上奏說:  “舊的禮制,冕有十二旒,用白玉珠。如今美玉很難得,不能齊備,可以用白璇珠。”聽從了他的建議。

  通天冠,本來是秦代的制度。高九寸,正面直立,頂部稍微向后斜,然后直著下來,用鐵做卷梁,前面有展筒,冠的前部有山形裝飾并飾有翠鳥羽毛,天子平時常戴這種冠。

  平冕,王公、卿在郊廟助祭時用的。王公的八旒,卿的七旒。用絲帶做纓子,和綬帶的顏色一樣。王公衣服上用山龍以下的九章作裝飾,卿的衣服上用華蟲以下的七章做裝飾。

  遠游冠,傅玄說是秦冠。與通天冠相似但前面沒有山形裝飾及翠鳥羽飾,有展筒橫在冠前?;侍雍屯醯睦^承人、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兒子中封為郡王的使用它。各王有加官的各自穿他們的官服,衹有太子和王的繼承人常常戴這種冠。太子用翠羽做矮,綴上白珠,其他的衹用青絲就可以了。

  緇布冠,蔡邕說就是委貌冠。最早時用普通的布,齊人將其染黑。緇布冠,是最初有冠時的冠。它有四種形制,一種像武冠;另一種像進賢冠;有一種上面方,下面像幀顏;有一種上面尖下面方。行鄉(xiāng)射禮時公卿就戴委貌冠,用皂色絹做成。形狀像扣著的杯子,和皮弁的樣式相同,長七寸,高四寸。上衣是黑的而下裳是素色,中衣用皂色裝飾領(lǐng)子和袖子的邊緣。如果是管事的人就戴皮弁,用鹿皮制作。

  進賢冠,是由古代緇布冠演變而成的,遣一般是文人儒士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的、三梁的、二梁的、一梁的。人主的元服,才有緇布,就戴五梁的進賢冠。三公和封了的郡公、縣公、郡侯、縣侯、鄉(xiāng)亭侯,就戴三梁的。卿、大夫、八座尚書,關(guān)中關(guān)內(nèi)侯、二千石以及千石以上,就戴兩梁的。中書郎、秘書丞郎、著作郎、尚書丞郎、太子洗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門郎、小史,都戴一梁的。漢代建初年問,太官令戴兩梁的,因為負責(zé)御膳是很重要的。博士戴兩梁的,是因為尊重儒者。宗室劉氏也可以戴兩梁的冠,是表示特別給的服飾待遇。

  武冠,又名武弁,又名大冠,又名繁冠,又名建冠,又名籠冠,就是古代的惠文冠。傳說是趙惠文王發(fā)明的,因此用作冠的名稱。另有一種說法,惠就是蟪,這種冠輕而紋樣細得像蟬翼,所以叫做惠文。又據(jù)說,查地的人見到干涸上千年的沼澤中的神,名叫慶忌,戴著大冠,乘著小車,喜歡迅疾地奔馳,于是模仿他的冠做出來戴。漠代的幸臣閨孺擔(dān)任侍中,都戴大冠。天子的帽子也是光戴大冠,左右侍臣以及各將軍武官都戴它。侍中、常侍戴的就加上金瑺,用附蟬做裝飾,插上貂毛,用黃金做竿,侍中插左邊,常侍插右邊。胡廣說:“從前趟武靈王穿胡服,用金貂裝飾帽子。秦國減了趙國,把趙國國君的冠賜給了侍臣?!睉?yīng)劭《漢宮》上說:“評論的人認為金象征剛強,百煉而不損耗。蟬在高處居留而飲的是清露,嘴巴卻藏在腋下。貂是內(nèi)在裹強勁而外表柔和細密?!庇钟腥苏J為蟬取它清高飲露而不吃別的,貂取它紫蔚柔潤而毛色光采不耀眼分明,金則看重它寶貴晶瑩,從道理上說也可取。有的人認為北方地區(qū)多寒氣,胡人常常用貂皮暖額,后世的人仿效這一點,于是用來附在冠上。漢用赤黑色的貂,王莽用黃色的貂,各自和所推崇的衣服顏色相符。

  高山冠,又名側(cè)注,高九寸,用鐵做卷梁,形似通天冠。頂部直豎著,不向后斜,沒有山述展筒等裝飾。之所以叫高山,《詩經(jīng)》上說“高山仰止”,取它的矜持莊重而能使遠方的人來歸服。中外官、謁者、謁者仆射戴它。胡廣說:“高山,是齊國的王冠?!秱鳌飞险f:‘桓公喜歡高冠和大帶’。秦國滅了齊國,把齊國國君的冠賜給謁者等近臣?!睉?yīng)劭說:“高山,就是現(xiàn)在的法冠,秦國的外交使者也戴它?!笨墒恰稘h宮儀》說“皇帝戴高山冠,用飛翮做纓”,造就是說天子有時也戴這種冠?!陡底印氛f:“魏明帝因為它的形制類似通天冠、遠游冠,所以下令把它改成比較簡陋的?!?/p>

  法冠,又叫柱后,有人稱它為獬豸冠。高五寸,用縱做展筒。用鐵做柱卷,取它不會曲撓的性質(zhì)。侍御史、廷尉正監(jiān)平,凡是執(zhí)法官員都戴它。有人說獬豸是神羊,能夠識別并去抵觸邪佞的人?!懂愇镏尽氛f:“北部荒野中,有一種野獸名叫獬豸,一只角,本性能分辨是非曲直。見人相斗,就用角頂無理的一方。聽到有人爭論,就對不正確的一方大聲吼叫。楚王曾經(jīng)得到這種獸,于是模仿它的樣子來制成衣冠?!焙鷱V說:“《春秋左氏傳》記載晉侯在軍府視察,見到鐘儀,說‘戴著南冠而被綁起來的人是誰’?南冠就是楚冠。秦國滅了楚國,把楚國的這種冠服賜給了執(zhí)法的臣子?!?/p>

  長冠,又叫齊冠。高七寸,寬三寸,用有漆的繩紗做成,形制像版,用竹子做裹子。漠高祖顯貴以前,用竹皮做這種冠,漢代因此稱它為劉氏冠。后來不用竹而用有漆的繩紗。司馬彪說:“長冠是楚國發(fā)明的。人間有的稱之為鵲尾冠,是不對的。救El食的時候就戴長冠,此外祠祭宗廟等各種祭祀時戴它。這是高祖造的,后代用作祭服,是非常尊敬的?!?/p>

  建華冠,用鐵做柱卷,穿上九枚大銅珠,古代用雜木珠,原憲戴的華冠就是這種。另外《春秋左氏傳》記載的鄭國的子臧喜歡聚鷸冠,指的就是建華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時,舞人戴它。漠代的《育命舞》的樂人戴它。

  方山冠,它的樣式像進賢冠。鄧展說:“方山冠,用五彩的轂制作。”漢代的《大予》、《八佾》、《五行》的樂人戴它,冠和衣服的顏色分別按它們所處的五行方位的顏色來定,然后穿著跳舞。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腰和后面相通,直豎著的。這種冠不常戴,漠代衹有在郊祀天的時候,四名黃門從官戴它;在出行的儀仗隊列中,夾在皇帝車前,用來表示具備了宦者的四星。有的說,是掃除之類的從官戴的。

  卻非冠,高五寸,形制像長冠。宮殿的門吏仆射戴它。冠后有赤幡,青色帽翅燕尾形裝飾,各仆射的幡都像這樣。

  卻敵冠,前面高四寸,整個長四寸,后面高三寸,形狀像進賢冠。凡是在殿門值班的衛(wèi)士都戴它。

  樊啥冠,寬九寸,高七寸,前后各伸出四寸,形狀像平冕。昔日楚漢在鴻門相會,項籍圖謀害直塑,礬墮平時拿的是鐵循,聽說情況緊急,就撕裂衣裳包住梔,戴著作為冠,闖進項羽的營帳,接著指責(zé)項羽的罪過,漢王找個機會才逃離了那兒。后人認為樊啥意氣壯勇,就制作冠來模仿他。凡是殿門司馬衛(wèi)士都戴它。

  術(shù)氏冠,前面圓,吳國制,參差有四層。趟武靈王喜歡戴它。有人說,這是楚莊王的復(fù)仇冠。

  鵑冠,加一對鹛尾,豎著插在兩邊。鹛,是烏名,形狀類似鷗而微黑,性格果敢勇猛,一旦相斗就到死才停下。上黨進貢來這種東西,趟武靈王用它表彰壯士。到了秦漢時期,還在軍人中施用。

  皮弁,用淺毛黃白色的鹿皮制作?!抖Y》上說“王戴皮弁,用五彩繪制而用玉作瓚,象牙做邸玉做笄”,叫做合皮為弁。中間的接縫名叫會,用彩色玉珠做璟,瓚,是結(jié)的意思。天子用五彩,諸侯用三彩。邸,冠下部的抵,用象骨做成,音帝。天子的有十二縫,公的九縫,侯伯的七縫,子男的五縫,孤卿的四縫,卿大夫的三縫。

  韋弁,形制像皮弁,頂上尖,用干草染色,顏色類似淺絳。

  雀弁,又叫廣冕。高八寸,長一尺二寸,其形如雀,前面小后面大。上面用的繒類似雀頭的顏色。以收束發(fā)再插上笄,造就是所謂夏代的收冠屋巡的辱冠。祠祭天地、五郊、明堂時,表演《云翹舞》的樂人戴它。

  憤,是古代地位卑賤而不戴冠的人戴的。漢五童額頭上有粗硬的頭發(fā),才開始用幀使它們服貼。王差是禿頂,就又增高成屋形。《漢注》說,戴進賢冠時應(yīng)該用長耳的幀,如今是用介幀。戴惠文冠時應(yīng)該用短耳的幀,如今是用平上幀。開初是各隨所宜,于是根據(jù)不同的冠而有區(qū)別。文官戴介幀,武官戴平上幀。童子的幀沒有屋,是為了表示還沒有成人。另外有納言幘,幀在收的后面又一層,三寸見方。又有赤幀,騎吏、武吏、乘輿鼓吹所用的。救E1食的時候,文武官員都去掉冠而戴著幀,配著朝服,用來表示威武。墜娃的禮儀,立秋逭天打獵,戴緗憤。到了塞置時期,直童聽從博士萱至絲等人的建議,立秋這天進呈月令,改用素白蛤??紳h末的王公名士大多不穿王服,而以戴幅巾為風(fēng)雅,因此袁紹、崔鉤等人,雖然身為將帥,都戴縑巾。魏武帝由于天下鬧災(zāi)荒,資金財物十分匱乏,就仿照古代的皮弁,裁縑帛作為蛤,符合簡便易行順應(yīng)時勢的道理,用顏色區(qū)別貴賤,本來是用于軍人的服飾上,不是作為國家的服飾標準。徐爰說:“傳說蛤本來沒有分叉,荀文若戴著它走路,碰到樹枝而形成分叉,認為不錯,沿用下來沒有改變?!比缃穸甲鳛閼c賀吊唁一類的服飾。

  巾,用葛作成,形狀像蛤而橫著戴,古代是不分尊卑都戴的。所以漠末的妖賊們用黃色的巾,世人稱之為黃巾賊。

  帽這一名稱相當于冠,意思是蒙在頭上的,本來是纜。古人戴冠時沒有幀,冠下面有繩,用繒做的。后代人戴冠時有幀,因此有的人裁繼而制成帽。上自皇帝宴居,下至庶人沒有爵位的都戴它。成帝咸和九年,規(guī)定允許尚書八座丞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時,戴白蛤用低幃,從掖門出入。另外,二宮的當直官員戴烏紗恰。然而常常是士人宴居時都戴蛤了??墒鞘鴷x時期的山野村人已經(jīng)知道戴帽了,一般人也常常那樣戴,祇是帽子的頂是圓的罷了,后來才加高形成屋。

  漠代的制度,從天子到百官,沒有不佩劍的,從那以后衹有上朝時帶劍。晉朝才開始用木制的替代,地位高的人還用玉做劍柄裝飾,地位低的也用蟀、金銀、玳瑁作為雕飾。

  皇帝有六璽,是秦代的制度。就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漠代沿用秦代的而沒有改變。另外有秦始皇的藍田玉璽,紐是螭獸形,在六璽以外,璽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漠高祖佩用它,后代叫做傳國璽,和斬白蛇的劍一起都是皇帝珍藏的。斬白蛇的劍到惠文帝時因為武庫著火燒了,于是就沒有了。到懷帝被胡人俘虜,傳國璽落到劉聰手裹,后來又落到互塑手裹。等到互堊違死后,胡人內(nèi)亂,§睦的時候才回到江南。

  革帶,就是古代的肇帶,叫做擎革,文武百官牧守丞令下到鷗寺都用它。如果有裝印綬的囊,就把它綴在革帶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絡(luò)帶代替它。八坐尚書負紫色囊,用生紫做的夾囊,綴在朝服外面,背在左肩上。從前周公背負成王,開始做出這種服飾,到今作為朝服。有人說漢代用它裝上奏的文件,背著便于行走,究竟如何不清楚。

  所謂車前五百,卿出行有旅隨從,五百人是一旅。漠代一統(tǒng)天下,所以不再用那些人,而留下了這個名稱。

  褲褶的制度,還不清楚它的起源,近代凡是御駕親征,內(nèi)外戒嚴時穿它。服裝沒有規(guī)定的顏色,戴黑色帽子,綴著紫色的摞,摞是用繒做的,長四寸,寬一寸,腰上有絡(luò)帶以代替擎。中官綴紫揼,外官綴絳揼。另外有戒嚴時的戎服而不綴標的,出行居守文武官員都一樣。如果是畋獵巡視,就祇有隨從官員穿戎服帶擎革,文官不下纓,武官脫冠。

  漢代制度,一年之中五次郊祀,天子和主事的官員各按五方的顏色穿衣服,百官等不主事的官員穿平常的服裝和絳色衣隨從。魏秘書監(jiān)秦靜說:“漢氏承繼秦,改掉六冕的制度,衹用玄冠絳衣。”魏以來叫做五時朝服,又有四時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根據(jù)官職授予。百官雖然應(yīng)服五時朝服,根據(jù)現(xiàn)在的情況看來衹給了四時朝服,缺了秋服。每三年更換一次。

  凡是代理行使職權(quán)而官位不夠得到擎囊的,可以自己備辦,如果是祇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綬的,不能佩綬。擎,是古代的制度。漢代帶肇囊的,側(cè)佩在腰間,又叫做傍囊,又叫做綬囊,造就是說用紫囊裝著綬。有時裝著有時不裝著,分別都曾經(jīng)有遇。

  笏,古時候不分貴賤都執(zhí)笏,如果有事情就插在腰帶上,所謂捂紳之士,就是插著笏而垂著紳帶。紳帶下垂部分長三尺。笏,有事情就記在上面,所以經(jīng)常用筆做簪子,如今的白筆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用簪子,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用簪子,加有內(nèi)侍地位的人才用這種簪子。手板就是古代的笏。尚書令、仆射、尚書的手板頭上又有白筆,用紫皮裹著,名叫笏。

  皇太子用的金璽有龜形鈕,朱黃綬帶,四種彩色:赤、黃、縹、紺。賜給五時朝服、遠游冠,介幀、翠矮。佩的是瑜玉,垂著組。朱色上衣絳色紗領(lǐng),皂色邊白色紗,中衣是白色曲領(lǐng)。帶劍,劍柄用素裹著而火珠作裝飾。用革帶,玉鉤和獸頭擎囊。大小朝會、祭祠宗廟、朔日望Et、五Et還朝等都穿朝服,平?;氐缴蠈m時就穿朱服,參預(yù)上宮的正式聚會就在殿階下解劍脫舄。另有三梁的進賢冠。如果是侍祀就戴九旒的平冕,裝飾有九章的袞衣,白紗而有絳色邊緣的中單,絳色繒制的鞸,織有彩畫的袞帶,用黃金做成辟邪的頭形,紫和綠兩種顏色的帶,有彩畫的寬領(lǐng)、曲領(lǐng)各一副,赤色舄絳色襪子。如果是講習(xí),就戴介幀穿單衣;如果是釋奠,就戴遠游冠,穿玄色朝服,絳色邊緣的中單,絳色褲子和襪子,玄色舄。如果沒有戴元服之類,就由中舍人手執(zhí)冕隨從,而戴介幀穿單衣玄服。

  各王用的金璽有龜形鈕,縝紅色的綬,四種顏色:朱、黃、縹、鉗。五時的朝服,戴遠游冠和介幀,也有的戴三梁的進賢冠。朱色衣絳色紗裸和皂色邊緣,中衣面料為素色。革制的帶,黑色的舄,佩的是山玄玉,垂有組,用大帶。如果有其他的加官稱號,就穿他加官的服裝。

  皇后拜謁宗廟,服裝是皂色上衣和皂色下裳,行親蠶禮時就是青色上衣縹色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樣,隱領(lǐng),袖子邊緣用絳裝飾。頭飾假髻、步搖,就是俗話叫做珠松的,戴發(fā)簪與珥飾。步搖要用黃金作山題,用白珠串做支相繞。有八爵九花,熊、虎、赤照、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各種雀和獸都用翡翠做毛和羽,金題上用白珠做瑺,用翡翠環(huán)繞做成花。元康六年,韶書說:“魏以來皇后的蠶服都用文繡,不符合古義?,F(xiàn)在改為青色純服,作為永久的制度?!?/p>

  貴人、夫人、貴嬪,這是三夫人,都用金章紫綬,章文叫做貴人、夫人、貴嬪之章。佩帶于塞出產(chǎn)的玉。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造就是九嬪,用銀印青綬,佩帶彩瑣玉。貴人、貴嬪、夫人協(xié)助行蠶禮,穿的上衣和下裳都是純縹色的,都是深衣的式樣。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發(fā)髻,黑色玳瑁,再加上簪子和珥。九嬪以及公主、夫人用五朵金花,世婦用三朵金花。助蠶的道理,自古就是這樣的。

  皇太子妃用黃金璽龜形鈕,縝紅色綬帶,佩的是瑜玉。

  各王太妃、王妃、各長公主、公主、封君都用黃金印紫色綬帶,佩的是山玄玉。

  長公主、公主上朝或臨會,梳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發(fā)髻。如果是長公主就可以有步搖,都可以有簪子和珥,衣服的式樣相同。

  從公主、封君以上都帶綬,用彩絲織成束帶,分別和綬帶的顏色保持一致,用黃金的辟邪獸頭做帶塊。

  郡公侯或縣公侯的太夫人、夫人用銀印青綬,佩的是水蒼玉,如果有特別加授稱號的就用金印紫綬。公和特進侯卿校的世婦、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的夫人戴紺色的繒制的幗,黃金龍頭銜著白色珍珠,魚須攏長達一尺做簪珥。入宗廟輔佐祭祀的穿皂色絹制的上下裳,協(xié)助祭蠶神的穿縹色絹制的上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樣和邊飾。

  自二千石夫人以上到皇后,都把祭蠶神時穿的衣服作為上朝時穿的朝服。

  史臣曰:昔者乘云效駕,卷領(lǐng)垂衣,則黃帝皁衣纁裳,放勛彤車白馬,葉三微之序,舍寅丑之建,玄戈玉刃,作會相暉。若乃參旗分景,帝車含曜,又所以營衛(wèi)南宮,增華北極?!对铝睢芳鞠闹?,“命婦官染彩”,赪丹班次,各有品章矣。高旗有日月之象,式視有威儀之選,衣兼鞙珮,衡載鳴和,是以閑邪屏棄,不可入也。若乃正名百物,補緝四維,疏懷山之水,靜傾天之害,功尤彰者飾彌煥,德愈盛者服彌尊,莫不質(zhì)良,用成其美?!稌吩唬骸懊髟囈怨?,車服以庸?!薄啊抖Y記》曰:“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倍偦鹕烬垼酝ㄆ湟?。前史以為,圣人見鳥獸容貌,草木英華,始創(chuàng)衣冠,而玄黃殊采;見秋蓬孤轉(zhuǎn),杓觿旁建,乃作輿輪,而方圓異則。遇物成象,觸類興端。周因于殷,其來已舊。成王之會,壇垂陰羽,五方之盛,有八十物者焉。宗馬鳥旌,奚往不格,殷公、曹叔,此焉低首?!吨芏Y》,巾車氏建大赤以朝,大白以戎。雅制弘多,式遵遺范,賓入異憲,師行殊則,是以有嚴有翼,用光其武,鉤膺鞗革,乃暢其文。六服之冕,五時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逮禮業(yè)雕訛,人情馳爽,諸侯征伐,憲度淪亡,一紫亂于齊飾,長纓混于鄒玩??鬃釉唬骸熬悠鋵W(xué)也博,其服也鄉(xiāng)?!比裟撕澜懿唤?jīng),庶人干典,彯鷸冠于鄭伯之門,躡珠履于春申之第。及秦皇并國,攬其余軌,豐貂東至,獬豸南來,又有玄旗皁旒之制,旄頭罕車之飾,寫九王之廷于咸陽北坂,車輿之彩,各樹其文,所謂秦人大備,而陳戰(zhàn)國之后車者也。及凝脂布網(wǎng),經(jīng)書咸燼,削滅三代,以金根為帝軫,除棄六冕,以袀玄為祭服。高祖入關(guān),既因秦制。世宗挺英雄之略,總文景之資,揚霓拂翳,皮軒記鼓,橫汾河而祠后土,登甘泉而祭昊天,奉常獻儀,謂之大駕,車千乘而騎萬匹。至于成帝,以幸姬趙飛燕置屬車間豹尾中,又楊雄所謂彏天狼之威弧,張曜日之靈旄,駢羅列布,霧集云合者也。于后王氏擅朝,武車常軔,赤眉之亂,文物無遺。建武十三年,吳漢平蜀,始送葆車輿輦,充庭之飾,漸以周備。明帝采《周官》、《禮記》,更服袞章,天子冠通天而佩玉璽。魏明以黼黻之美,有疑于僭,于是隨章儐略,而捐者半焉。高堂隆奏曰:“改正朔、殊徽號者,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也?!钡蹚钠渥h,改青龍五年為景初元年,服色尚黃,從地正也。世祖武皇帝接天人之貺,開典午之基,受終之禮,皆如唐虞故事。晉氏金行,而服色尚赤,豈有司失其傳歟!

  玉、金、象、革、木等路,是為五路,并天子之法車,皆硃班漆輪,畫為虡文。三十幅,法月之數(shù);重轂,貳轄,以赤油,廣八寸,長三尺,注地,系兩軸頭,謂之飛軨。金薄繆龍繞之為輿倚較,較重,為文獸伏軾,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虡文畫轅及轓。青蓋,黃為里,謂之黃屋。金華施末,二十八以象宿。兩箱之后,皆玳瑁為鹍翅,加以金銀雕飾,故世人亦謂之金鹍車。斜注旂旗于車之左,又加棨戟于車之右,皆橐而施之。棨戟韜以黻繡,上為亞字,系大蛙蟆幡。軛長丈余。于戟之杪,以牦牛尾,大如斗,置左騑馬軛上,是為左纛。轅皆曲向上,取《禮緯》“山車垂句”之義,言不揉而能自曲。

  玉、金、象三路,各以其物飾車,因以為名。革者漆革,木者漆木。其制,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畫日月升龍,以祀天。金路建大旂,九旒,以會萬國之賓,亦以賜上公及王子母弟。象路建大赤,通赤無畫,所以視朝,亦以賜諸侯。革路建大白,以即戎兵事,亦以賜四鎮(zhèn)諸侯。木路建大麾,以田獵,其麾色黑,亦以賜籓國。玉路駕六黑馬,余四路皆駕四馬,馬并以黃金為文髦,插以翟尾。象鑣而鏤錫,錫在馬面,所謂當顱者也。金[B080]而方釳,金[B080]謂以金[B080]為文。釳以鐵為之,其大三寸,中央兩頭高,如山形,貫中以翟尾而結(jié)著之也。繁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繁纓,馬飾纓,在馬膺前,如索裙。五路皆有錫鸞之飾,和鈴之響,鉤膺玉瓖,鉤膺,即繁纓也。瓖,馬帶玦名也。龍辀華轙,辀,車轅也,頭為龍象。轙,謂車衡上環(huán)受鸞者也。硃幩。幩,飾也,人君以硃纏鑣扇汗,以為飾也。法駕行則五路各有所主,不懼出;臨軒大會則陳乘輿車輦旌鼓于其殿庭。

  車,坐乘者謂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案《周禮》,惟王后有安車也,王亦無之。自漢以來制乘輿,乃有之。有青立車、青安車、赤立車、赤安車、黃立車、黃安車、白立車、白安車、黑立車、黑安車,合十乘,名為五時車,俗謂之五帝車。天子所御則駕六,其余并駕四。建旂十二,各如車色。立車則正豎其旂,安車則邪注。駕馬,馬亦各隨五時之色,白馬則硃其尾,左右騑驂,金[B080]鏤錫,黃屋左纛,如金根之制,行則從后。五牛旗,平吳后所造,以五牛建旗,車設(shè)五牛,青赤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豎旗于牛背,行則使人輿之。牛之為義,蓋取其負重致遠而安穩(wěn)也。旗常纏不舒,所謂德車結(jié)旌也。天子親戎則舒,謂武車綏旌也。

  金根車,駕四馬,不建旗幟,其上如畫輪車,下猶金根之飾。

  耕根車,駕四馬,建赤旂,十有二旒,天子親耕所乘者也。一名芝車,一名三蓋車。置耒耜于軾上。魏景初元年,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旂,朝會則建大白,行殷之時也。泰始二年,有司奏:“宜如有虞遵唐故事,皆用前代正朔服色,其金根、耕根車,并以建赤旗?!钡蹚闹?。

  輦,案自漢以來為人君之乘,魏晉御小出即乘之。

  戎車,駕四馬,天子親戎所乘者也。載金鼓、羽旗、幢翳,置弩于軾上,其建矛麾悉斜注。

  獵車,駕四馬,天子校獵所乘也。重輞漫輪,繆龍繞之。一名阘戟車,一名蹋豬車。魏文帝改名蹋獸車?!队洝吩啤皣怀似孳嚒保孳囈喃C車也。古天子獵則乘木輅,后人代以獵車也。

  游車,九乘,駕四,先驅(qū)之乘是也。

  云罕車,駕四。

  皮軒車,駕四,以獸皮為軒。

  鸞旗車,駕四,先輅所載也。鸞旗者,謂析羽旄而編之,列系幢傍也。

  建華車,駕四,凡二乘,行則分居左右。

  輕車,駕二,古之戰(zhàn)車也。前后二十乘,分居左右。輿輪洞硃,不巾不蓋,建矛戟麾幢,置弩{服}于軾上。大駕法駕出,射聲校尉、司馬、吏士、戰(zhàn)士載,以次屬車。

  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南指。大駕出行,為先啟之乘。

  記里鼓車,駕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zhí)棰向鼓,行一里則打一棰。

  羊車,一名輦車,其上如軺,伏兔箱,漆畫輪軛。武帝時,護軍羊琇輒乘羊車,司隸劉毅糾劾其罪。

  畫輪車,駕牛,以彩漆畫輪轂,故名曰畫輪車。上起四夾杖,左右開四望,綠油幢,硃絲絡(luò),青交路,其上形制事事如輦,其下猶如犢車耳。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其后稍見貴之。自靈獻以來,天子至士遂以為常乘,至尊出朝堂舉哀乘之。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漢因秦制,大駕屬車八十一乘,行則中央左右分為行。

  法駕屬車三十六乘。最后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之省中。屬車皆皁蓋硃里云。

  御衣車、御書車、御軺車、御藥車,皆駕牛。

  陽遂四望繐窗皁輪小形車,駕牛。

  象車,漢鹵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吳后,南越獻馴象,詔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shù)十人,使越人騎之。元正大會,駕象入庭。

  中朝大駕鹵簿

  先象車,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次靜室令,駕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駕一,分左右也。

  次洛陽尉二人,騎,分左右。

  次洛陽亭長九人,赤車,駕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

  次洛陽令,皁車,駕一,中道?!?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橋掾在左, 功曹史在右,并駕一。

  次河南尹,駕駟,戟吏六人。

  次河南主簿,駕一,中道。

  次河南主記,駕一,中道。

  次司隸部河南從事,中道。都部從事居左,別駕從事居右,并駕一。

  次司隸校尉,駕三,戟吏八人。

  次司隸主簿,駕一,中道。

  次司隸主記,駕一,中道。

  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并駕一。

  次廷尉卿,駕駟,戟吏六人。

  次廷尉主簿、主記,并駕一,在左。太仆引從如廷尉,在中。宗正引從如廷尉,在右。

  次太常,駕駟,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并駕一。

  次光祿引從,中道。太常主簿、主記居左,衛(wèi)尉引從居右,并駕一。

  次太尉外督令史,駕一,中道。

  次西東賊倉戶等曹屬,并駕一,引從。

  次太尉,駕駟,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并駕一,在左。

  次司徒引從,駕駟,中道。

  次司空引從,駕駟,中道。三公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中護軍,中道,駕駟。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 ,弓矢在內(nèi), 鼓吹一部,七人。

  次步兵校尉在左,長水校尉在右,并駕一。各鹵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nèi),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射聲校尉在左,翊軍校尉在右,并駕一。各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nèi),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驍騎將軍在左,游擊將軍在右,并駕一。皆鹵簿左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nèi),鼓吹各一部,七人。騎隊,五在左,五在右,隊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領(lǐng)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獨揭,鼓在隊前。

  次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并駕一。皆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盾在外,刀楯在內(nèi),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黃門麾騎,中道。

  次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駟。八校尉佐仗,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并熊渠、佽飛督領(lǐng)之。

  次司南車,駕駟,中道。護駕御史,騎,夾左右。

  次謁者仆射,駕駟,中道。

  次御史中丞,駕一,中道。

  次武賁中郎將,騎,中道。

  次九游車,中道,武剛車夾左右,并駕駟。

  次云罕車,駕駟,中道。

  次阘戟車,駕駟,中道,長戟邪偃向后。

  次皮軒車,駕駟,中道。

  次鸞旗車,中道,建華車分左右,并駕駟。

  次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駕部在左,中兵在右,并騎。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督攝前后無常。

  次相風(fēng),中道。

  次司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次九尺楯,次刀楯。

  次弓矢,次弩。

  次五時車,左右有遮列騎。

  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攝前卻無常。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監(jiān),并騎。

  次高蓋,中道,左罼,右罕。

  次御史,中道,左右節(jié)郎各四人。

  次華蓋,中道。

  次殿中司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細楯一行在弩內(nèi),又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次扌罡鼓,中道。

  次金根車,駕六馬,中道。太仆卿御,大將軍參乘。左右又各增三行,為九行。司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細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連細楯,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為左右各十二行。金根車建青旂十二。左將軍騎在左,右將軍騎在右,殿中將軍持鑿腦斧夾車,車后衣書主職步從,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

  次曲華蓋,中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并騎,分左右。

  次黃鉞車,駕一,在左,御麾騎在右。

  次相風(fēng),中道。

  次中書監(jiān)騎左,秘書監(jiān)騎右。

  次殿中御史騎左,殿中監(jiān)騎右。

  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

  次大輦,中道。太官令丞在左,太醫(yī)令丞在右。

  次金根車,駕駟,不建旗。

  次青立車,次青安車,次赤立車,次赤安車,次黃立車,次黃安車,次白立車,次白安車,次黑立車,次黑安車,合十乘,并駕駟。建旗十二,如車色。立車正豎旗,安東邪拖之。

  次蹋豬車,駕駟,中道,無旗。

  次耕根車,駕駟,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飛督右。

  次御軺車,次御四望車,次御衣車,次御書車,次御藥車,并駕牛,中道。

  次尚書令在左,尚書仆射在右,又尚書郎六人,分次左右,并駕。又治書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蘭臺令史分次左右,并騎。

  次豹尾車,駕一。自豹尾車后而鹵簿盡矣。但以神弩二十張夾道,至后部鼓吹。其五張神弩置一將,左右各二將。

  次輕車二十乘,左右分駕。

  次流蘇馬六十匹。

  次金鉞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尚書郎并令史,并騎,各一人。

  次金鉦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侍御史并令史等,并騎,各一人。

  次黃門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次戟鼓車,駕牛,二乘,分左右。次左大鴻臚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并駕。

  次大鴻臚,駕駟,鉞吏六人。

  次大司農(nóng)引從,中道,左大鴻臚主簿、主記,右少府引從。

  次三卿,并騎,吏四人,鈴下二人,執(zhí)馬鞭辟車六人,執(zhí)方扇羽林十人,硃衣。

  次領(lǐng)軍將軍,中道。鹵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矢在內(nèi),鼓吹如護軍。

  次后軍將軍在左,右將軍在右,各鹵簿鼓吹如左軍、前軍。

  次越騎校尉在左,屯騎校尉在右,各鹵簿鼓吹如步兵、射聲。

  次領(lǐng)護驍騎、游軍校尉,皆騎,吏四人,乘馬夾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馬在中。騎將軍四人,騎校、鞉角、金鼓、鈴下、信幡、軍校并駕一。功曹吏、主簿并騎從。散扇幢麾各一騎,鼓吹一部,七騎。

  次領(lǐng)護軍,加大車斧,五官掾騎從。

  次騎十隊,隊各五十匹。將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騎在前,督戰(zhàn)伯長各一人,并騎在后,羽林騎督、幽州突騎督分領(lǐng)之。郎簿十隊,隊各五十人。絳袍將一人,騎、鞉各一人,在前,督戰(zhàn)伯長各一人,步,在后。騎皆持槊。

  次大戟一隊,九尺楯一隊,刀楯一隊,弓一隊,弩一隊,隊各五十人。黑袴褶將一人,騎校、鞉角各一人,步,在前,督戰(zhàn)伯長各一人,步,在后。金顏督將并領(lǐng)之。

  皇太子安車,駕三,左右騑。硃班輪,倚獸較,伏鹿軾。九旒,畫降龍。青蓋,金華蚤二十八枚。黑虡文畫轓,文辀,黃金涂五采。亦謂之鸞路。非法駕則乘畫輪車,上開四望,綠油幢,硃絲繩絡(luò),兩箱里飾以金錦,黃金涂五采。其副車三乘,形制如所乘,但不畫輪耳。

  王青蓋車,皇孫綠蓋車,并駕三,左右騑。

  云母車,以云母飾犢車。臣下不得乘,以賜王公耳。

  皁輪車,駕四牛,形制猶如犢車,但皁漆輪轂,上加青油幢,硃絲繩絡(luò)。諸王三公有勛德者特加之。位至公或四望、三望、夾望車。

  油幢車,駕牛,形制如皁輪,但不漆轂耳。王公大臣有勛德者特給之。

  通幰車,駕牛,猶如今犢車制,但舉其幰通覆車上也。諸王三公并乘之。

  諸公給朝車駕四、安車黑耳駕三各一乘,皁輪犢車各一乘。自祭酒掾?qū)僖韵录傲钍?,皆皁零,辟朝服。其武官公又別給大車。

  特進及車騎將軍驃騎將軍以下諸大將軍不開府非持節(jié)都督者,給安車黑耳駕二,軺車施耳后戶一乘。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謁者仆射、郊廟明堂法出,皆大車立乘,駕駟。前后導(dǎo)從大車駕二,右騑。他出乘安車。其去位致仕告老,賜安車駟馬。

  郡縣公侯,安車駕二,右騑。皆硃班輪,倚鹿較,伏熊軾,黑輜,皁繒蓋。

  公旗旂八旒,侯七旒,卿五旒,皆畫降龍。

  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蓋,硃兩轓,銅五采,駕二。中二千石以上,右騑。千石、六百石,硃左轓。車轓長六尺,下屈廣八寸,上業(yè)廣尺二寸,九丈,十二初,后謙一寸,若月初生,示不敢自滿也。

  王公之世子攝命理國者,安車,駕三,旗旂七旒,其封侯之世子五旒。

  太康四年,制:“依漢故事,給九卿朝車駕四及安車各一乘?!卑四?,詔:“諸尚書軍校加侍中常侍者,皆給傳事乘軺車,給劍,得入殿省中,與侍臣升降相隨。”

  大使車,立乘,駕四,赤帷裳,騶騎導(dǎo)從。舊公卿二千石郊廟上陵從駕,乘大使車,他出乘安車也。

  小使車,不立乘,駕四,輕車之流也。蘭輿皆硃,赤轂,赤屏泥,白蓋,赤帷裳,從騶騎四十人。又別有小使車,赤轂皁蓋,追捕考案有所執(zhí)取者之所乘也。凡諸使車皆硃班輪,赤衡軛。

  追鋒車,去小平蓋,加通幰,如軺車,駕二。追鋒之名,蓋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陣之間,是為傳乘。

  軺車,古之時軍車也。一馬曰軺車,二馬曰軺傳。漢世貴輜軿而賤軺車,魏晉重軺車而賤輜軿。三品將軍以上、尚書令軺車黑耳有后戶,仆射但有后戶無耳,并皁輪。尚書及四品將軍則無后戶,漆轂輪。其中書監(jiān)令如仆射,侍中、黃門、散騎,初拜及謁陵廟,亦得乘之。

  皇太后、皇后法駕,乘重翟羽蓋金根車,駕青輅,青帷裳,云虡畫轅,黃金涂五采,蓋爪施金華,駕三,左右騑。其廟見小駕,則乘紫罽軿車,云虡畫辀,黃金涂五采,駕三。非法駕則皇太后乘輦,皇后乘畫輪車。皇后先蠶,乘油畫云母安車,駕六騩馬;騩,淺黑色。油畫兩轅安車,駕五騩馬,為副。又,金薄石山軿、紫絳罽軿車,皆駕三騩馬,為副。女旄頭十二人,持棨戟二人,共載安車,儷駕。女尚輦十二人,乘輜車,儷駕。女長御八人,乘安車,儷駕。三夫人油軿車,駕兩馬,左騑。其貴人駕節(jié)畫辀。三夫人助蠶,乘青交路,安車,駕三,皆以紫絳罽軿車。九嬪世婦乘軿車,駕三。

  長公主赤罽軿車,駕兩馬。公主、王太妃、王妃,皆油軿車,駕兩馬,右騑。公主油畫安車,駕三,青交路,以紫絳罽軿車駕三為副,王太妃、三夫人亦如之。公主助蠶,乘油畫安車,駕三。公主有先置者,乘青交路安車,駕三。

  諸王妃、公太夫人、夫人、縣鄉(xiāng)君、諸郡公侯特進夫人助蠶,乘皁交路安車,駕三。

  諸侯監(jiān)國世子之世婦、侍中常侍尚書中書監(jiān)令卿校世婦、命婦助蠶,乘皁交路安車,儷駕。

  郡縣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會朝及蠶,各乘其夫之安車,皆右騑,皁交路,皁帷裳。自非公會則不得乘軺車,止乘漆布輜軿,銅五采而已。

  王妃、特進夫人、封郡君,安車,駕三,皁交路。封縣鄉(xiāng)君油軿車,駕兩馬,右騑。

  自過江之后,舊章多缺。元帝踐極,始造大路、戎路各一,皆即古金根之制也,無復(fù)充庭之儀。至于郊祀大事,則權(quán)飾余車以周用。六師親征則用戎路,去其蓋而乘之,屬車但五乘而已。加綠油幢,硃絲路,飾青交路,黃金涂五采,其輪轂猶素,兩箱無金錦之飾。其一車又是軺車,舊儀,天子所乘駕六,是時無復(fù)六馬之乘,五路皆駕四而已,同用黑,是為玄牡。無復(fù)五時車,有事則權(quán)以馬車代之,建旗其上。其后但以五色木牛象五時車,豎旗于牛背,行則使人輿之。牛之義,蓋取其負重致遠安而穩(wěn)也。旗常纏而不舒旆,所謂德車結(jié)旌者也。惟天子親戎,五旗舒旆,所謂武車綏旌者也。指南車,過江亡失,及義熙五年,劉裕屠廣固,始復(fù)獲焉,乃使工人張綱補緝周用。十三年,裕定關(guān)中,又獲司南、記里諸車,制度始備。其輦,過江亦亡制度,太元中謝安率意造焉,及破苻堅于淮上,獲京都舊輦,形制無差,大小如一,時人服其精記。義熙五年,劉裕執(zhí)慕容超,獲金鉦輦、豹尾,舊式猶存。

  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釋奠。制曰:“今草創(chuàng),未有高車,可乘安車也?!碧?,東宮建,乘路有青赤旂,致疑。徐邈議,太子既不備五路,赤旂宜省。漢制,太子鸞路皆以安車為名。自晉過江,禮儀疏舛,王公以下,車服卑雜,惟有東宮禮秩崇異,上次辰極,下納侯王。而安帝為皇太子乘石山安車,制如金路,義不經(jīng)見,事無所出。

  中宮初建及祀先蠶,皆用法駕,太仆妻御,大將軍妻參乘,侍中妻陪乘,丹陽尹建康令及公卿之妻奉引,各乘其夫車服,多以宮人權(quán)領(lǐng)其職。

  《周禮》,弁師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變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舊法掃地盡矣。漢承秦弊,西京二百余年猶未能有所制立。及中興后,明帝乃始采《周官》、《禮記》、《尚書》及諸儒記說,還備袞冕之服。天子車乘冠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始制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天子備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具五采。魏明帝以公卿袞衣黼黻之飾,疑于至尊,多所減損,始制天子服刺繡文,公卿服織成文。及晉受命,遵而無改。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廟,元會臨軒,黑介幘,通天冠,平冕。冕,皁表,硃綠里,廣七寸,長二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前圓后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硃組為纓,無緌。佩白玉,垂珠黃大旒,綬黃赤縹紺四采。衣皁上,絳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素帶廣四寸,硃里,以硃綠裨飾其側(cè)。中衣以絳緣其領(lǐng)袖。赤皮為韨,絳袴襪,赤舄。未加元服者,空頂介幘。其釋奠先圣,則皁紗袍,絳緣中衣,絳袴襪,黑舄,其臨軒,亦袞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顏,黑介幘,絳紗袍,皁緣中衣。其拜陵,黑介幘,單衣。其雜服,有青赤黃白緗黑色,介幘,五色紗袍,五梁進賢冠,遠游冠,平上幘武冠。其素服,白單衣。后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不改。及過江,服章多闕,而冕飾以翡翠珊瑚雜珠。侍中顧和奏:“舊禮,冕十二旒,用白玉珠。今美玉難得,不能備,可用白璇珠?!睆闹?。

  通天冠,本秦制。高九寸,正豎,頂少斜卻,乃直下,鐵為卷梁,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輿所常服也。

  平冕,王公、卿助祭于郊廟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王公衣山龍以下九章,卿衣華蟲以下七章。

  遠游冠,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筒橫于冠前?;侍蛹巴跽吆蟆⒌壑值?、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余但青絲而已。

  緇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太古冠布,齊則緇之。緇布冠,始冠之冠也。其制有四形,一似武冠,又一似進賢,其一上方其下如幘顏,其一刺上而方下。行鄉(xiāng)射禮則公卿委貌冠,以皁絹為之。形如覆杯,與皮弁同制,長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皁緣領(lǐng)袖。其執(zhí)事之人皮弁,以鹿皮為之。

  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三公及封郡公、縣公、郡侯、縣侯、鄉(xiāng)亭侯,則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書,關(guān)中內(nèi)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則冠兩梁。中書郎、秘書丞郎、著作郎、尚書丞郎、太子洗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門郎、小史、并冠一梁。漢建初中,太官令冠兩梁,親省御膳為重也。博士兩梁,崇儒也。宗室劉氏亦得兩梁冠,示加服也。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籠冠,即古之惠文冠?;蛟悔w惠文王所造,因以為名。亦云,惠者蟪也,其冠文輕細如蟬翼,故名惠文?;蛟?,齊人見千歲涸澤之神,名曰慶忌,冠大冠,乘小車,好疾馳,因象其冠而服焉。漢幸臣閎孺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諸將軍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則加金珰,附蟬為飾,插以貂毛,黃金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胡廣曰:“昔趙武靈王為胡服,以金貂飾首。秦滅趙,以其君冠賜侍臣?!睉?yīng)劭《漢官》云:“說者以為金取剛強,百煉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掖下。貂內(nèi)勁悍而外柔縟?!庇忠韵s取清高飲露而不食,貂則紫蔚柔潤而毛采不彰灼,金則貴其寶瑩,于義亦有所取。或以為北土多寒,胡人常以貂皮溫額,后世效此,遂以附冠。漢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黃貂,各附服色所尚也。

  高山冠,一名側(cè)注,高九寸,鐵為卷梁,制似通天。頂直豎,不斜卻,無山述展筒。高山者,《詩》云“高山仰止”,取其矜莊賓遠者也。中外官、謁者、謁者仆射所服。胡廣曰:“高山,齊王冠也。傅曰‘桓公好高冠大帶’。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謁者近臣?!睉?yīng)劭曰:“高山,今法冠也,秦行人使官亦服之?!倍稘h官儀》云“乘輿冠高山之冠,飛翮之纓”,然則天子亦有時服焉?!陡底印吩唬骸拔好鞯垡云渲扑仆ㄌ?、遠游,故改令卑下。”

  法冠,一名柱后,或謂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為展筒。鐵為柱卷,取其不曲撓也。侍御史、廷尉正監(jiān)平,凡執(zhí)法官皆服之?;蛑^獬豸神羊,能觸邪佞?!懂愇镏尽吩疲骸氨被闹校蝎F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楚王嘗獲此獸,因象其形以制衣冠?!焙鷱V曰:“《春秋左氏傳》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曰‘南冠而縶者誰也’?南冠即楚冠。秦滅楚,以其冠服賜執(zhí)法臣也?!?

  長冠,一名齊冠。高七寸,廣三寸,漆纚為之,制如版,以竹為里。漢高祖微時,以竹皮為此冠,其世因謂劉氏冠。后除竹用漆纚。司馬彪曰:“長冠蓋楚制。人間或謂之鵲尾冠,非也。救日蝕則服長冠,而祠宗廟諸祀冠之。此高祖所造,后世以為祭服,尊敬之至也。”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古用雜木珠,原憲所冠華冠是也。又《春秋左氏傳》鄭子臧好聚鷸冠,謂建華是也。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漢《育命舞》樂人所服。

  方山冠,其制似進賢。鄭展曰:“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睗h《大予》、《八佾》、《五行》樂人所服,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豎。此冠不常用,漢氏惟郊天,黃門從官四人冠之;在鹵簿中,夾乘輿車前,以備宦者四星。或云,掃除從官所服。

  卻非冠,高五寸,制似長冠。宮殿門吏仆射冠之。負赤幡,青翅燕尾,諸仆射幡皆如之。

  卻敵冠,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后高三寸,制似進賢。凡當?shù)铋T衛(wèi)士服之。

  樊噲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平冕。昔楚漢會于鴻門,項籍圖危高祖,樊噲常持鐵楯,聞急,乃裂裳苞楯,戴以為冠,排入羽營,因數(shù)羽罪,漢王乘間得出。后人壯其意,乃制冠象焉。凡殿門司馬衛(wèi)士服之。

  術(shù)氏冠,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趙武靈王好服之?;蛟?,楚莊王復(fù)仇冠是也。

  鹖冠,加雙鹖尾,豎插兩邊。鹖,鳥名也,形類鷂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上黨貢之,趙武靈王以表顯壯士。至秦漢,猶施之武人。

  皮弁,以鹿皮淺毛黃白色者為之。《禮》“王皮弁,會五采玉綦,象邸玉笄”,謂之合皮為弁。其縫中名曰會,以采玉硃為綦。綦,結(jié)也。天子五采,諸侯三采。邸,冠下抵也,象骨為之,音帝也。天子則縫十二,公侯伯七,子男五,孤四,卿大夫三。

  韋弁,制似皮弁,頂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淺絳。

  爵弁,一名廣冕。高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增其上似爵頭色。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哻者也。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翹舞》樂人服之。

  幘者,古賤人不冠者之服也。漢元帝額有壯發(fā),始引幘服之。王莽頂禿,又加其屋也?!稘h注》曰,冠進賢者宜長耳,今介幘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始時各隨所宜,遂因冠為別。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童子幘無屋者,示不成人也。又有納言幘,幘后收又一重,方三寸。又有赤幘,騎吏、武吏、乘輿鼓吹所服。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幘,對朝服,示武威也。

  漢儀,立秋日獵,服緗幘。及江左,哀帝從博士曹弘之等議,立秋御讀令,改用素白。案漢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魏武以天下兇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合乎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本施軍飾,非為國容也。徐爰曰:“俗說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觸樹枝成岐,謂之為善,因而弗改?!苯裢ㄒ詾閼c吊服。

  巾,以葛為之,形如而橫著之,古尊卑共服也。故漢末妖賊以黃為巾,世謂黃巾賊。

  帽名猶冠也,義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無幘,冠下有纚,以繒為之。后世施幘于冠,因或裁纓為帽。自乘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成帝咸和九年,制聽尚書八座丞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白低幃,出入掖門。又,二宮直官著烏紗。然則往往士人宴居皆著矣。而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頂圓耳,后乃高其屋云。

  漢制,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劍,其后惟朝帶劍。晉世始代之以木,貴者猶用玉首,賤者亦用蚌、金銀、玳瑁為雕飾。

  乘輿六璽,秦制也。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漢遵秦不改。又有秦始皇藍田玉璽,螭獸紐,在六璽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漢高祖佩之,后世名曰傳國璽,與斬白蛇劍俱為乘輿所寶。斬白蛇劍至惠帝時武庫火燒之,遂亡。及懷帝沒胡,傳國璽沒于劉聰,后又沒于石勒。及石季龍死,胡亂,穆帝世乃還江南。

  革帶,古之鞶帶也,謂之鞶革,文武眾官牧守丞令下及騶寺皆服之。其有囊綬,則以綴于革帶,其戎服則以皮絡(luò)帶代之。八坐尚書荷紫,以生紫為袷囊,綴之服外,加于左肩。昔周公負成王,制此服衣,至今以為朝服?;蛟茲h世用盛奏事,負之以行,未詳也。

  車前五百者,卿行旅從,五百人為一旅。漢氏一統(tǒng),故去其人,留其名也。

  袴褶之制,未詳所起,近世凡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服之。服無定色,冠黑帽,綴紫摽,摽以繒為之,長四寸,廣一寸,腰有絡(luò)帶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絳摽。又有纂嚴戎服而不綴摽,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獵巡幸,則惟從官戎服帶鞶革,文官不下纓,武官脫冠。

  漢制,一歲五郊,天子與執(zhí)事者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執(zhí)事者服常服絳衣以從。魏秘書監(jiān)秦靜曰:“漢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但玄冠絳衣而已。”魏已來名為五時朝服,又有四時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隨官受給。百官雖服五時朝服,據(jù)今止給四時朝服,闕秋服。三年一易。

  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鞶,古制也。漢世著鞶囊者,側(cè)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也?;蚴⒒蛏?,各有其時。

  笏,古者貴賤皆執(zhí)笏,其有事則搢之于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紳垂長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內(nèi)侍位者乃簪之。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仆射、尚書手版頭復(fù)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皇太子金璽龜鈕,硃黃綬,四采:赤、黃、縹、紺。給五時朝服、遠游冠,介幘、翠緌。佩瑜玉,垂組。硃衣絳紗襮,皁緣白紗,其中衣白曲領(lǐng)。帶劍,火珠素首。革帶,玉鉤燮獸頭鞶囊。其大小會、祠宗廟、朔望、五日還朝皆朝服,常還上宮則硃服,預(yù)上宮正會則于殿下脫劍舄。又有三梁進賢冠。其侍祀則平冕九旒,袞衣九章,白紗絳緣中單,絳繒韠,采畫織成袞帶,金辟邪首,紫綠二色帶,采畫廣領(lǐng)、曲領(lǐng)各一,赤舄絳襪。若講,則著介幘單衣。釋奠,則遠游冠,玄朝服,絳緣中單,絳袴襪,玄舄。若未加元服,則中舍人執(zhí)冕從,介幘單衣玄服。

  諸王金璽龜鈕,纁硃綬,四采:硃、黃、縹、紺。五時朝服,遠游冠介幘,亦有三梁進賢冠。硃衣絳紗襮皁緣,中衣表素。革帶,黑舄,佩山玄玉,垂組,大帶。若加余官,則服其加官之服也。

  皇后謁廟,其服皁上皁下,親蠶則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lǐng),袖緣以絳。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也,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支相繆。八爵九華,熊、獸、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榼,繞以翡翠為華。元康六年,詔曰:“魏以來皇后蠶服皆以文繡,非古義也。今宜純服青,以為永制?!?

  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章文曰貴人、夫人、貴嬪之章。佩于闐玉。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銀印青綬,佩采瓄玉。

  貴人、貴嬪、夫人助蠶,服純縹為上與下,皆深衣制。太平髻,七钅奠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嬪及公主、夫人五钅奠,世婦三钅奠。助蠶之義,自古而然矣。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硃綬,佩瑜玉。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綬,佩山玄玉。

  長公主、公主見會,太平髻,七钅奠蔽髻。其長公主得有步搖,皆有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彩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金辟邪首為帶玦。

  郡公侯縣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青綬,佩水蒼玉,其特加乃金紫。

  公特進侯卿校世婦、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幗,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入廟佐祭者皁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皆深衣制緣。

  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6759.html

古文典籍

熱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