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_列傳卷四十九部分譯文
-
查閱典籍:《宋書》——「宋書·列傳卷四十九」原文
孫處字季高,會稽永興人,他的戶籍上寫的是季高,所以他的字反而通行社會上。孫處年輕時任情放縱,高祖東征孫恩,季高很樂意隨從,高祖平定京城,用他當振武將軍,封為新夷縣五等侯。廣固之戰(zhàn),孫處立了最先攻進城內(nèi)的功勞。
盧循進逼京城時,孫處在石頭城設立柵欄,戍守越城、查浦,在新亭打敗了盧軍。高祖對孫處說:“盧循要被徹底打敗,應該首先搗毀他的巢穴,叫他奔逃的時候,無處安身,沒有你便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庇谑桥蓪O處率步兵三千,從海上經(jīng)過,襲擊番禺。先前,盧循不以海路為意,孫季高到東沖,離城十多里,城內(nèi)的人還不知道。盧循的守兵還有幾千人,城池很堅固。孫處首先焚燒船艦,全部登岸,恰遇此時大霧彌漫,孫處帶兵從四面登城,當天便打下了廣州城。盧循的父親盧嘏、長史孫建之、司馬虞..夫等,坐小船逃到始興。孫處便派振武將軍沈田子等討平始興、南康、臨賀、始安等嶺南各郡。盧循從左里逃跑,但兵力還不少,從南嶺回襲廣州,孫處抵御二十多天,盧循才被打敗逃走,殺死敵人一萬多,一直追奔到郁林,恰遇病情暴發(fā),不能窮追到底,盧循于是得以逃向交州。
義熙七年(411)四月。孫季高在晉康逝世,當年五十三歲。死后被追贈為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爵為侯官縣侯,食邑一千戶。九年(413)高祖思念季高的功勞,于是上表說:“孫季高嶺南的功勞,已蒙受贈封。我再想盧循作惡十二年,據(jù)有嶺南,如果他的根據(jù)地不被攻拔,有地方投身,必然招集殘余,還能構成后患。孫季高在海上行走萬里,投身于洪波巨濤之上,風馳電掣,快速攻到,于是平定南海,搗毀敵人巢穴,使盧循進退無所,坐小船遠逃。不需一個月,妖邪叛賊便被消滅。平叛的功勞,確實非常地大,往年的贈給,還不算優(yōu)等,我認為更應贈他一州刺史,加上他的本號,為的是讓忠誠勤勞不被埋沒,勤勞的功臣更加奮發(fā)有為。”再贈給孫季高交州刺史,將軍照舊。他的兒子孫宗世去世,孫子孫欽公繼承。孫欽公去世,他的兒子孫彥祖繼承。齊國建立,封爵被取消。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縣人。劉裕征討孫恩時,該縣征蒯恩為民亻夫,作為乙等勞力使用,叫他運載馬的糧草。蒯恩常常背負一大捆,有一般人兩個那么多,他每每丟下芻草,感嘆道:“大丈夫應該開挽三石弓箭殺敵,怎么能僅當一個馬兵呢?”高祖聽說蒯恩這些事,馬上便給他武器鎧甲,蒯恩高興萬分,從征討孫恩起,常常率先攻擊敵人,殺了很多敵人。既熟悉了戰(zhàn)陣,又膽量才能過人,忠誠恭謹,未曾有錯誤,很得高祖的喜歡,在婁縣戰(zhàn)斗中,他的左眼被箭射傷。
蒯恩隨同高祖平定京城,以寧遠將軍身份帶一隊人馬。又隨同振武將軍劉道規(guī)西向討伐。俘虜桓仙客,攻克偃月壘,于是打下江陵。義熙二年(406),張堅占據(jù)應城造反,蒯恩擊敗張堅,蒯恩被封為都鄉(xiāng)侯。隨同劉裕進攻廣固,又有戰(zhàn)功。盧循進逼京城,蒯恩在查浦抵抗敵人,敵人退走。他又和王仲德等追擊,擊敗盧循部將在南陵的范崇民。盧循逃回廣州,蒯恩又帶一千人隨同劉藩追擊在始興的徐道覆,并將他斬首。蒯恩遷任龍驤將軍、蘭陵太守。高祖西征劉毅,蒯恩和王鎮(zhèn)惡率領輕兵襲擊江陵,此事可參見《王鎮(zhèn)惡傳》。蒯恩在本官的基礎上又兼任太尉長兼行參軍,帶兵二千,隨同益州刺史朱齡石征討蜀國。到彭模時,蒯恩所帶的部隊沖在前面,和敵人展開激烈的戰(zhàn)斗,從早晨到傍晚,蒯恩更加勇猛。敵人敗逃,前進平定成都,他被選拔為行參軍,改封北至縣五等男。高祖征討司馬休之和魯宗之,蒯恩和建威將軍徐逵之先行。徐逵之敗亡,蒯恩的部隊在堤下布陣,魯宗之的兒子魯軌利用勝利形勢進攻蒯恩,飛箭亂射,仿佛雨點一般,呼聲震動天地。蒯恩勉勵將士,戰(zhàn)陣更加堅固。魯軌多次沖擊,蒯恩都巍然不動。魯軌覺得攻不下于是退卻了。高祖肯定他帶兵穩(wěn)重。江陵平定后,蒯恩再追擊魯軌到石頭城。魯軌棄城而逃,蒯恩追到襄陽,魯宗之逃奔后秦,蒯恩和將領們追到魯陽關才回來。
蒯恩自隨從劉裕征戰(zhàn)以來,每次有危急時,都首先沖擊,常常攻陷敵陣,打敗敵人,不避險阻,大小一百多次戰(zhàn)斗,他身上也多次受重傷。高祖記下他的前后功勞,封他為新寧縣男,食邑五百戶。高祖的世子當征虜將軍,蒯恩以大府將佐兼領世子的中兵參軍。隨同本府轉(zhuǎn)任中兵參軍,高祖北伐,留下蒯恩保護世子,叫朝臣和他結(jié)交。蒯恩更加謙虛,與人談話時總是以官職稱呼別人,而卻自稱鄙人。他對待士兵們,很有紀律,部下都親近擁護他。他遷任諮議參軍,轉(zhuǎn)任輔國將軍、淮陵太守。世子建立軍府,他又當從事中郎,再轉(zhuǎn)司馬,將軍、太守照舊。
蒯恩到關中迎接桂陽公劉義真。劉義真回到青..,被赫連氏追擊,蒯恩在后護衛(wèi),連日激戰(zhàn)。劉義真的前軍逃散,蒯恩的部隊也大部分犧牲,他本人被敵人俘虜,在夏國境內(nèi)死去。他的兒子蒯國才繼承他的爵位。國才去世,兒子蒯慧度繼承?;鄱热ナ?,沒有兒子,封爵被取消。
孫處、蒯恩、劉鐘、虞丘進
孫處,字季高,會稽永興人也。籍注季高,故字行于世。少任氣。高祖東征孫 恩,季高義樂隨。高祖平定京邑,以為振武將軍,封新夷縣五等侯。廣固之役,先 登有功。
盧循之難,于石頭捍柵,戍越城、查浦,破賊于新亭。高祖謂季高曰:“此賊 行破,應先傾其巢窟,令奔走之日,無所歸投,非卿莫能濟事?!鼻布靖呗时娙В?泛海襲番禺。初,賊不以海道為防,季高至東沖,去城十余里,城內(nèi)猶未知。循守 戰(zhàn)士猶有數(shù)千人,城池甚固。季高先焚舟艦,悉力登岸,會天大霧,四面陵城,即 日克拔。循父嘏、長史孫建之、司馬虞尪夫等,輕舟奔始興。即分遣振武將軍沈田 子等討平始興、南康、臨賀、始安嶺表諸郡。循于左里奔走,而眾力猶盛,自嶺道 還襲廣州。季高距戰(zhàn)二十余日,循乃破走,所殺萬余人。追奔至郁林,會病,不得 窮討,循遂得走向交州。
義熙七年四月,季高卒于晉康,時年五十三。追贈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侯 官縣侯,食邑千戶。九年,高祖念季高之功,乃表曰:“孫季高嶺南之勛,已蒙褒 贈。臣更思惟盧循稔惡一紀,據(jù)有全域。若令根本未拔,投奔有所,招合余燼,猶 能為虞;縣師遠討,方勤廟算。而季高泛海萬里,投命洪流,波激電邁,指日遄至, 遂奄定南海,覆其巢窟,使循進退靡依,輕舟遠迸。曾不旬月,妖兇殲殄。蕩滌之 功,實庸為大。往年所贈,猶為未優(yōu)。愚謂宜更贈一州,即其本號,庶令忠勛不湮, 勞臣增厲?!敝刭浗恢荽淌?,將軍如故。子宗世卒,子欽公嗣。欽公卒,子彥祖嗣。 齊受禪,國除。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人也。高祖征孫恩,縣差為征民,充乙士,使伐馬芻。 恩常負大束,兼倍余人,每舍芻于地,嘆曰:“大丈夫彎弓三石,柰何充馬士!” 高祖聞之,即給器仗,恩大喜。自征妖賊,常為先登,多斬首級。既習戰(zhàn)陣,膽力 過人,誠心忠謹,未嘗有過失,甚見愛信。于婁縣戰(zhàn),箭中左目。
從平京城,進定京邑,以寧遠將軍領幢。隨振武將軍道規(guī)西討,虜桓仙客,克 偃月疊,遂平江陵。義熙二年,賊張堅據(jù)應城反,恩擊破之,封都鄉(xiāng)侯。從伐廣固, 又有戰(zhàn)功。盧循逼京邑,恩戰(zhàn)于查浦,賊退走。與王仲德等追破循別將范崇民于南 陵。循既走還廣州,恩又領千余人隨劉籓追徐道覆于始興,斬之。遷龍驤將軍、蘭 陵太守。
高祖西征劉毅,恩與王鎮(zhèn)惡輕軍襲江陵,事在《鎮(zhèn)惡傳》。以本官為太尉長兼 行參軍,領眾二千,隨益州刺史硃齡石伐蜀。至彭模,恩所領居前,大戰(zhàn),自朝至 日昃,勇氣益奮,賊破走。進平成都,擢為行參軍,改封北至縣五等男。高祖伐司 馬休之及魯宗之,恩與建威將軍徐逵之前進。逵之敗沒,恩陳于堤下。宗之子軌乘 勝擊恩,矢下如雨,呼聲震地,恩整厲將士,置陣堅嚴。軌屢沖之不動,知不可攻, 乃退。高祖善其能將軍持重。江陵平定,復追魯軌于石城。軌棄城走,恩追至襄陽, 宗之奔羌,恩與諸將追討至魯陽關乃還。恩自從征討,每有危急,輒率先諸將,常 陷堅破陣,不避艱惸。凡百余戰(zhàn),身被重創(chuàng)。高祖錄其前后功勞,封新寧縣男,食 邑五百戶。高祖世子為征虜將軍,恩以大府佐領中兵參軍,隨府轉(zhuǎn)中兵參軍。高祖 北伐,留恩侍衛(wèi)世子,命朝士與之交。恩益自謙損,與人語常呼官位,而自稱為鄙 人。撫待士卒,甚有紀綱,眾咸親附之。遷咨議參軍,轉(zhuǎn)輔國將軍、淮陵太守。世 子開府,又為從事中郎,轉(zhuǎn)司馬,將軍、太守如故。
入關迎桂陽公義真。義真還至青泥,為佛佛虜所追,恩斷后,力戰(zhàn)連日。義真 前軍奔散,恩軍人亦盡,為虜所執(zhí),死于虜中。子國才嗣。國才卒,子慧度嗣?;?度卒,無子,國除。
劉鐘,字世之,彭城彭城人也。少孤,依鄉(xiāng)人中山太守劉固共居。幼有志力, 常慷慨于貧賤。隆安四年,高祖伐孫恩,鐘愿從余姚、浹口攻句章、海鹽、婁縣, 皆摧堅陷陣,每有戰(zhàn)功。為劉牢之鎮(zhèn)北參軍督護。高祖每有戎事,鐘不辭艱劇,專 心盡力,甚見愛信。
義旗將建,高祖版鐘為郡主簿。明日,從入京城。將向京邑,高祖命曰:“預 是彭沛鄉(xiāng)人赴義者,并可依劉主簿?!庇谑橇榱x隊,恆在左右,連戰(zhàn)皆捷。明日, 桓謙屯于東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高祖疑賊有伏兵,顧視左右,正見鐘,謂之曰: “此山下當有伏兵,卿可率部下稍往撲之。”鐘應聲馳進,果有伏兵數(shù)百,一時奔 走。桓玄西奔,其夕,高祖止桓謙故營,遣鐘宿據(jù)東府,轉(zhuǎn)鎮(zhèn)軍參軍督護?;胳Э?歷陽,遣鐘助豫州刺史魏詠之討之,歆即奔迸。除南齊國內(nèi)史,封安丘縣五等侯。 自陳情事,改葬父祖及親屬十喪,高祖厚加資給。轉(zhuǎn)車騎長史,兼行參軍。司馬叔 璠與彭城劉謚、劉懷玉等自蕃城攻鄒山,魯郡太守徐邕失守,鐘率軍討平之。從征 廣固。孟龍符陷沒,鐘率左右直入,取其尸而反。除振武將軍、中兵參軍,代龍符 領廣川太守。
盧循逼京邑,徐赤軍違處分,敗于南岸。鐘率麾下距柵,身被重創(chuàng),賊不得入。 循南走,鐘與輔國將軍王仲德追之。循先留別帥范崇民以精兵高艦據(jù)南陵,夾屯兩 岸。鐘自行覘賊,天霧,賊鉤得其舸;鐘因率左右攻艦戶,賊遽閉戶距之,鐘乃徐 還。與仲德攻崇民,崇民敗走。鐘追討百里,燒其船乘。又隨劉籓追徐道覆于始興, 斬之。補太尉行參軍、寧朔將軍、下邳太守。代孟懷玉領石頭戍事。
高祖討劉毅,鐘率軍繼王鎮(zhèn)惡。江陵平定,仍隨硃齡石伐蜀,為前鋒,由外水, 至于彭城模,去成都二百里。偽冠軍征討督護譙亢等兩岸連營,層樓重柵,眾號三 萬。鐘于時腳疾不能行,齡石乃詣鐘謀曰:“今天時盛熱,而賊嚴兵固險,攻之未 必可拔,只增疲困。計其人情恇撓,必不久安,且欲養(yǎng)銳息兵,以伺其隙;隙而乘 之,乃可捷事。然決機兩陳,公本有所委,卿意謂何?”鐘曰:“不然。前揚聲言 大眾向內(nèi)水,譙道福不敢舍涪城。今重軍卒至,出其不意,蜀人已破膽矣。賊今阻 兵守險,是其懼不敢戰(zhàn),非能持久堅守也。因其兇懼,盡銳攻之,其勢必克。鼓行 而進,成都必不能守矣。今若緩兵相守,彼將知人虛實,涪軍忽并來力距我,人情 既安,良將又集,此求戰(zhàn)不獲,軍食無資,當為蜀子虜耳?!饼g石從之。明日進攻, 陷其二城,斬其大將侯輝、譙詵,逕平成都。以廣固功,封永新縣男,食邑五百戶。 遷給事中、太尉參軍事、龍驤將軍、高陽內(nèi)史,領石頭戍事。
高祖討司馬休之,前軍將軍道憐留鎮(zhèn)東府,領屯兵。冶亭群盜數(shù)百,夜襲鐘壘, 距擊破之。時大軍外討,京邑擾懼,鐘以不能鎮(zhèn)遏,降號建威將軍。平蜀功,應封 四百戶男,以先有封爵,減戶以賜次子敬順高昌縣男,食邑百戶。尋復本號龍驤將 軍。十二年,高祖北伐,復留鎮(zhèn)居守,增其兵力,又命府置佐史。荊州刺史道憐獻 名馬三匹,并精麗乘具,高祖悉以賜鐘三子。十四年,遷右衛(wèi)將軍,龍驤將軍如故。 元熙元年卒,時年四十三。
子敬義嗣。敬義官至馬頭太守,卒。子國重嗣,齊受禪,國除。鐘次子高昌男 敬順,卒,子國須嗣。須卒,無子,國除。
虞丘進,字豫之,東海郯人也。少時隨謝玄討苻堅,有功,封關內(nèi)侯。隆安中, 從高祖征孫恩,戍句章城,被圍數(shù)十日,無日不戰(zhàn),身被數(shù)創(chuàng)。至余姚呵浦,破賊 張驃,追至海鹽故治及婁縣。于蒲濤口與孫恩水戰(zhàn),又被重創(chuàng)。追恩至郁州,又至 石鹿頭,還海鹽大柱,頻戰(zhàn)有功。元興元年,又從高祖東征臨海,于石步固與盧循 相守二十余日。二年,又從高祖至東陽,破徐道覆。其年,又至臨松穴破賊,追至 永嘉千江,又至安固,累戰(zhàn)皆有功。三年,從平京城,定京邑,除燕國內(nèi)史。
義熙二年,除龍驤將軍,封龍川縣五等侯。從高祖伐廣固,于臨朐破賊。盧循 逼京邑,孟昶、諸葛長民等建議奉天子過江,進廷議不可,面折昶等,高祖甚嘉之。 獻計伐樹,樹柵石頭。除鄱陽太守,將軍如故。統(tǒng)馬步十八隊,于東道出鄱陽,至 五畝嶠。循遣將英紏為上饒令。千余人守故城,進攻破之。循又遣童敏之為鄱陽太 守,據(jù)郡,進從余干步道趣鄱陽,敏之退走,追破之,斬首數(shù)百。復隨劉籓至始興, 討斬徐道覆。
八年,除寧蠻護軍、尋陽太守,領文武二年從征劉毅。事平,補太尉行參軍, 尋加振威將軍。九年,以前后功封望蔡縣男,食邑五百戶,加龍驤將軍。討司馬休 之,又有戰(zhàn)功。軍還,除輔國將軍、山陽太守。宋臺令書除秦郡太守,督陳留郡事, 將軍如故。元熙二年,宋王令書以為高祖第四子義康右將軍司馬。永初二年,遷太 子右衛(wèi)率。明年,卒官。時年六十。追論討司馬休之功,進爵為子,增邑三百戶。
子耕嗣。耕卒,子襲祖嗣。襲祖卒,世寶嗣。齊受禪,國除。
史臣曰:《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此諸將并起自豎夫,出于皁隸 芻牧之下,徒以心一乎主,故能奮其鱗翼。至于推鋒轉(zhuǎn)戰(zhàn),百死而不顧一生,蓋由 其心一也。遂饗封侯之報,詩人之言,信矣!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7248.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