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_志卷三十六譯文
-
查閱典籍:《宋書》——「宋書·志卷三十六」原文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晉伐自江左南渡以來胡寇強(qiáng)盛,豫出地區(qū)淪陷,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約才從譙城退還壽春。成帝咸和四年,暫借地重置豫州,庾亮任刺史,州治在蕪湖。咸康四年,毛寶任刺史,州治在邾城。六年,荊州刺史座翼鎮(zhèn)守武昌,兼領(lǐng)豫州。八年,庾懌任刺史,又駐鎮(zhèn)蕪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趙胤駐鎮(zhèn)牛渚。二年,刺史謝尚駐鎮(zhèn)蕪湖;四年,進(jìn)駐壽春;九年,謝尚又駐鎮(zhèn)歷陽;十一年,進(jìn)駐馬頭。升平元年,刺史謝奕戍守譙。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從譙退守壽春。簡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守歷陽。孝武寧康元年,刺史桓沖戍守姑孰。立五十年,刺史硃序戍守馬頭。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守歷陽。安帝義熙二年,刺史劉毅戍守姑孰。宋武帝想開拓河南,平定豫土地區(qū),九年,分割揚(yáng)州的大江以西、大雷以北地區(qū),都劃屬豫州,豫轄境的基址就這樣奠定了。十三年,刺史劉義慶駐鎮(zhèn)壽陽。永初三年,分割淮所轄以東地區(qū)為南豫州,治所在歷陽;淮西以西地區(qū)便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將二豫州合并,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又分。五年,分割揚(yáng)州所屬的淮南、宣城歸南豫州管轄,將治所遷至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并,而將淮南、宣城還歸揚(yáng)州管轄。當(dāng)年九月又將二豫州分開,治所仍在歷陽。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揚(yáng)州的淮南、宣城為南豫州,治所在宣城,五年,撤銷南豫州建置。當(dāng)時淮河以西的地區(qū),都已經(jīng)被敵寇占領(lǐng)了。七年,又分歷陽、淮陰、南譙和南兗州的臨江建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陰劃屬豫州,將豫少的廬江劃歸南豫州。按淮束從宋武帝永初年間至孝武帝大明年間,便屬于南豫州,雖然南豫州和豫州常有分合,而分開的時間居多。自從明帝泰始年間喪失淮西之后,便又于淮東分立兩個豫州。現(xiàn)在的南豫州以淮束為轄境,不再分兩個豫州,讀者按照這個原則推尋淮束地域,便能找到泰始年間兩個豫州的分域了。徐氏的《州郡志》記載南豫州領(lǐng)有十三郡,六十一縣。三萬七千六百零二戶,二十一萬九千五百口。現(xiàn)在的南豫州領(lǐng)有十九郡,九十一縣。距離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從淮南分出設(shè)置,屬揚(yáng)州管轄,安帝時劃歸豫州?!队莱蹩尽沸}載歷陽、烏江、龍亢三縣,何、徐的《州郡志》又有酆、雍丘二縣?,F(xiàn)在領(lǐng)五縣。有三千一百五十六戶,一萬九千四百七十口。
歷陽令,漢代設(shè)置的縣,屬于九江。
烏江令,兩漢無此建置,《晉書》記載有烏江,《太康地志》上烏江屬淮南。
龍亢令,漢代的舊名,屬于沛郡,《晉太康地志》上屬于譙。束晉渡江后設(shè)立。
雍丘令,漢代的舊名,屬于陳留。束晉南渡后立,先歸屬秦郡,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屬歷陽。
鄭令,漢代屬于沛郡,《晉太康地志》上歸屬譙。東晉時設(shè)立,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屬歷陽。
南譙太守,譙郡另見。晉孝武帝太元年間,于淮南用北方郡縣舊名借地重置郡縣,后來又分割淮南郡縣的部分地區(qū)使借地重置的郡縣都有了實(shí)際管轄的土地?!短档刂尽?、《永初郡國志》載南譙太守管轄地又有鄭縣,但何氏、徐氏的《州郡志》都沒有記載?,F(xiàn)在領(lǐng)有六縣。四千四百三十二戶,二萬二千三百五十八口。距離州城水路有五百四十里,陸路有一百七十里。距離京都水路七百里。陸路五百里。
山桑令,西漢時屬沛郡,束漢時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郡。
譙令,漢代屬沛郡,《晉太康地志》上屬譙鄧。
铚令,漢代隸屬沛郡,《晉太康地志》上隸屬譙郡。
扶陽令,前漢時隸屬沛郡,后漢及《晉太康地志》均無此縣。
蘄令。另見。
城父令,前漠時屬沛郡,后漢屬汝南郡,《晉太康地志》上屬譙郡。
廬江太守,漢文帝十六年,分割淮南國而設(shè)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撤銷六安國將它并入廬江。領(lǐng)有三縣。戶一千九百零九,人口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七。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七百二十里,陸路有四百七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陸路有六百三十一里。
潛令,漢代舊縣。
舒令,漢代舊縣。
始新令,《永初郡國志》及何志都無記載,途氏的《州郡志》上有始新左縣,明帝泰始三年設(shè)置。
南汝陰太守,汝陰郡另見。束晉設(shè)立。領(lǐng)有五縣。戶二千七百零一,人口一萬九干五百八十五。距州治陸路有三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陸路五百三十里。
汝陰令,另見。所治理的地方就是二漢、晉代的合肥縣,后來撤銷。
慎令,漢代隸屬這汝南,《太康地志》上屬汝陰郡。
宋令。另見。
陽夏令,前漢時屬進(jìn)淮陽,后漢時屬陳?!稌x太康地志》記載陳縣隸屬梁郡,并無陽夏縣。另外《晉太康地志》上說,惠帝永康年間恢復(fù)設(shè)置屋夏?!队莱蹩尽?、包壓《州郡志》都說屋夏隸屬南梁郡,徐志記載陽夏屬南汝陰。
安陽令,另見?!队莱蹩尽贰⒑沃旧隙紝倌狭?,徐志記載屬南汝陰。
南粱太守,梁郡另見。晉孝武帝太元年間,于淮南暫借地重置南梁郡,晉安帝時才實(shí)際領(lǐng)有淮南舊地,隸屬徐州。宋武帝永初二年,仍舊歸屬南豫州,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廢置而改屬西豫州,改名為淮南,大明八年,恢復(fù)隸屬南豫州。《永初郡國志》又有虞、陽夏、安豐三縣,都另見。何氏志、徐氏志無安豐縣,又有義昌縣而都沒有寧陵縣?,F(xiàn)在領(lǐng)有九縣。戶六千二百一十二,人口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一千八百里,陸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里,陸路七百里。
睢陽令,漢代舊名。孝武帝大明六年,改名為壽春,八年恢復(fù)舊名。前廢帝永光年問曾將義寧、寧昌二縣并入睢陽縣。所治理的地區(qū)就是兩漢、晉代的壽春縣,后來被撤銷。
蒙令。另見。
虞令,漠代舊名。
谷熟令,漢代舊名。
陳令,前漢時屬淮陽郡,后漢時屬陳郡,《晉太康地志》上屬梁郡。
義寧長,何氏志無,徐氏志有,宋末又設(shè)置。
新汲令,漠代舊名,隸屬穎川郡。
崇義令,《永初郡國志》載由羌人開始設(shè)置。
寧陵,另見。徐氏志成書后所設(shè)立。
晉熙太守,晉安帝時分割廬江郡而設(shè)立。領(lǐng)有五縣。戶一千五百二十一,人口七千四百九十七。距州治陸路有八百里,無水路可通。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二百里,無陸路可通。
懷寧令,晉安帝時設(shè)立。
新冶令,晉安帝時設(shè)立。
陰安令,漢代舊名,隸屬魏郡,《晉太康地志》上屬頓丘。
南樓煩令,《永初郡國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未記載。
太湖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yàn)樵ゲ康男U民設(shè)立左面、呂亭二縣,隸屬晉熙郡,后來撤銷,明帝泰始二年恢復(fù)設(shè)立。
弋陽太守,弋陽原本是縣名,隸屬汝南郡,魏文帝時分割出來設(shè)置弋陽郡。領(lǐng)有六縣。戶三千二百七十五,人口二萬四千二百六十二。距州治陸路有一千一百里,距京都水路闕文。
期思令,漢代舊縣。
弋陽令,漢代舊縣。
安豐令,舊為郡,晉安帝時合并為縣。
樂安令,新設(shè)置。
茹由令,新設(shè)置。
安豐太守,魏文帝時分割廬江郡而設(shè)立。江左置立為借地設(shè)置的郡,晉安帝時撤郡并為縣,隸屬弋陽郡,宋末恢復(fù)為安豐郡。
安豐令,《前漢地理志》無記載,后漢時屬廬江郡。
松滋令。另見。
汝南太守。另見。
上蔡侯相。另見。
平輿令。另見。
北新息令。另見。
真陽令。另見。
安城令。另見。
南新息令。另見。
臨汝令,漢代舊名。
陽安令。另見。
西平令。另見。
瞿陽令。另見。
安陽令。另見。
新蔡太守。另見。
鯛陽令。另見。
固始令。另見。
新蔡令。另見。
東苞信令。另見。
西苞信令,徐氏志上南豫衹有一個苞信,可能是后來借地立縣時分成東西。
東郡太守,另見?!队莱蹩尽窡o萇平縣、父陽而有扶溝,另見。何氏志無陽夏、扶溝,徐氏志無陽夏。
項(xiàng)城令。另見。
西華令。另見。
陽夏令。另見。
萇平令。另見。
谷陽令。另見。
南頓太守,另見。兼治理陳郡。
南頓令。另見。
和城令。另見。
穎川太守。另見。
邵陵令。另見。
臨穎令。另見。
曲陽令。另見。
西汝陰太守,《永初郡國志》、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沒有西汝陰郡。
汝陰令。另見。
安城令。另見。
樓煩令。另見。
宋令。另見。
汝陽太守。另見。
汝陽令。另見。
武津令。
陳留太守,另見?!队莱蹩尽窡o浚儀、封丘縣而有酸棗縣,何氏志、徐氏志無封丘、尉氏縣。
浚儀令。另見。
小黃令。另見。
雍丘令。另見。
白馬令。另見。
襄邑令。另見。
封丘令,漢代舊名。
尉氏令。另見。
南陳左郡太守,宋少帝景平年間撤銷此郡,將宋百姓分別隸屬南梁、汝陰郡,而《永初郡國志》無記載,不知是何原因。孝建二年因?yàn)樾U戶的原因恢復(fù)設(shè)置。分割赤官左縣設(shè)蓼城左題。領(lǐng)有二縣。樂疑有誤大明八年,撤銷郡的建制,就將郡名用于縣名,為南陳左縣,隸屬直達(dá)陰郡。
邊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yàn)樵ブ眯锊啃U民設(shè)置茹由、樂安、光城、雩婁、史水、開化、邊城七縣,隸屬弋陽郡。徐氏志有邊城郡,領(lǐng)有雩婁、史水、開化、邊城四縣。大明八年撤邊城郡為縣,屬弋陽郡,后來又恢復(fù)設(shè)邊城郡。領(lǐng)有四縣。戶四百一十七,人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雩婁令,兩漢時屬廬江郡,《晉太康地志》說屬安豐。
開化令。
史水令。
邊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國志》、何氏志、徐氏志都無記載。按《起居注》,大明八年,撤銷光城左郡,將它改為縣,隸屬土壓幽,可能是去塱年間分割主墾幽所設(shè)置的。主塱八年又撤銷,后來又恢復(fù)設(shè)立。
樂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這三縣,徐氏志上都屬弋陽。
豫州刺史,后漢時治所在譙,魏時治所在邊南安成,晉平定吳后治所在陳國,晉江左時的治所已列于上文?!队莱蹩尽?、何氏志、徐氏志上都說治所寄設(shè)在睢陽,而管轄的郡縣在淮河以西。徐氏志上又有邊城,另見南豫州。何氏志上又有初安、綏城二郡。初安領(lǐng)有新懷、懷德二縣,綏城領(lǐng)有安昌、招遠(yuǎn)二縣,都說足新設(shè)立的。金區(qū)志上沒有記載,那就是在徐氏志成書前已撤銷了。逸州領(lǐng)有十郡,四十三縣。戶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九,人口一十五萬零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漢高帝時設(shè)立。領(lǐng)有十一縣。戶一萬一千二百九十一,人口八萬九千三百四十九。距州治水路有一千里,陸路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三千里,陸路一千五百里。
上蔡令,漠代舊縣。
平樂令,漢代舊縣。
北新息令,漢代舊縣。
慎陽令,漢代舊縣。《永初郡國志》及徐氏志都作真陽。
安成令,漢代舊縣。
南新息令,漢代舊縣。
朗陵令,漢代舊縣。
陽安令,漠代舊縣。
西乎令,漢代舊縣。
瞿陽令,漢代舊縣作濯陽。
安陽令,漢代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南安陽?! ⌒虏烫?,晉惠帝時分割汝陰郡而設(shè)置,現(xiàn)在兼領(lǐng)汝南郡.領(lǐng)四縣.戶二千七百七十四,人口一萬九千八百八十。距州治陸路有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二千五百里,陸路一千四百里。
鲖陽令,漢代舊縣。晉成帝咸康二年并入新蔡,后來又設(shè)立。
固始令,足原名寢丘的地方。漢光武帝時改名。晉成帝咸康二年并入新蔡,后來又設(shè)立。
新蔡令,漢代舊縣。
苞信令,前漢無此縣,后漢時隸屬汝南郡,《晉太康地志》上屬汝陰。后漠《郡國志》、《晉太康地志》上都作“褒”。
譙郡太守,何氏志記載原屬沛郡,魏明帝時分割沛郡而設(shè)立。按王粲詩說:“已經(jīng)進(jìn)入譙郡的地界,遼闊開朗使人消除了憂愁?!蓖豸邮墙ㄊ夷觊g死去的,姜遜不是魏旦隨時設(shè)置的造件事就很清楚了?!队莱蹩尽窡o長垣縣?,F(xiàn)在領(lǐng)六縣。戶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七千四百零四。距州治陸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陸路一千二百里。
蒙令,漢代舊縣,屬梁郡。
蘄令,漠代舊縣,屬沛郡。
寧陵令,前漢時隸屬陳留,后漢及《晉太康地志》隸屬梁郡。
魏令,原先的魏郡,安置流落到此居住的人戶而設(shè)立。
襄邑令。
長垣令,漢代舊縣,隸屬陳留?!队莱蹩尽窡o記載。何氏志說原屬陳留,徐氏志說是新設(shè)置的。
盈郡太守,豢伐為砠郡,選直壹時改名。孝武帝大明元年割屬徐州,大明二年又還屬豫州。領(lǐng)有二縣。戶九百六十八,人口五千五百。距州治陸路有一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九百里。
下邑令,漢代舊縣。何氏志上說魏國時設(shè)立是不對的。
碣令,漠代舊縣。
陳郡太守,漢高帝時立為淮陽國,章帝元和三年改名陳郡,晉初合并,梁王司馬肜逝世后,仍舊立為陳郡?!队莱蹩尽酚蟹鰷峡h、前漢時屬淮陽國,后漢、《晉太康地志》屬陳留郡。陽夏縣,另見。而無谷陽縣和長平縣。領(lǐng)有四縣。戶六百九十三,人口四千一百一十三。距州治陸路有七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項(xiàng)城令,漢代舊縣,隸屬汝南郡,《晉太康地志》屬陳郡。
西華令,漢代舊縣,隸屬汝南郡,晉初撤銷,惠帝永康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屬穎川。江左度此。
谷陽令,原本是苦縣,前漢時隸屬淮陽,后漢屬陳,《晉太康地志》隸屬梁,:成帝咸康三年改名。
長平令,前漢時隸屬汝南,后漢時屬陳郡,《晉太康地志》上屬穎川郡。
南潁太守,過去隸屬汝南郡,晉惠帝時從迪畝郵中分出設(shè)置。領(lǐng)有二縣。戶五百二十六,人口二千三百六十五。距州治七百六十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頓令,漢代舊縣,何氏志上說過去屬汝陽,晉武帝時改屬汝南。按<晉太康地志》、王疆所著《地道》都無汝陽郡。
和城令,何氏志記載江左時設(shè)立。
潁川太守,秦時立。魏分割設(shè)立潁川時設(shè)立襄城郡,晉成帝咸康二年,撤銷襄城并將它仍然合并到潁川郡。《永初郡國志》又有許昌、本名許。漢代舊縣。魏時名許昌。新汲、另見.焉陵、長社、潁陰、陽翟四縣都是漢代舊縣。陽翟,魏、晉時隸屬河南。六縣,而沒有曲陽縣。領(lǐng)有三縣。戶六百四十九,人口二千五百七十九。距州治一千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八百里。
邵陵令,漢代舊縣,隸屬汝南郡,《晉太康地志》屬題川。
臨穎令,漢代舊縣。
曲陽令,前漢時屬塞東海,后漢時屬下邳郡,《晉太康地志》無曲陽縣。
汝陽太守,《晉太康地志》、王隱的《地道》都無此郡,應(yīng)當(dāng)是江左時期分割汝南而設(shè)置的。晉成帝咸康三年撤銷,將它并入汝南,后又從這直分出而設(shè)立。領(lǐng)有二縣。戶有九百四十一,人口四千四百九十五。距州治二百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四百里,水路有三千五百里。
汝陽令,漢代舊縣,隸屬汝南郡。何氏志說從前屬汝陰,晉武時改屬汝南。按晉武時分割汝南設(shè)汝陰,何氏志所說是錯誤的。
武津令,坦壓志上沒有注明置立情況。
汝陰太守,晉武帝時分割汝南而設(shè)立,成帝咸康二年,將它撤銷并入新蔡,后來又恢復(fù)設(shè)置。領(lǐng)四縣。戶二千七百四十九,人口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陰令,漢代舊縣。
宋令,前漢時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將宋公的封國遷徙到這里,改稱宋。
宋城令,漢代舊縣。
樓煩令,漢代舊縣,屬雁門。后為流亡寓居這裹的人設(shè)置,配屬汝陰郡。
陳留太守,漢武帝元狩元年設(shè)立,隸屬兗州,中原戰(zhàn)亂時廢置。晉成帝咸康四年恢復(fù)設(shè)置,《永初郡國志》屬兗州,何氏志、徐氏志上說屬豫州?!队莱蹩尽飞蠠o浚儀縣,有酸棗。另見?,F(xiàn)在領(lǐng)有四縣。戶一百九十六.人口二千四百一十三。郡治寄設(shè)在譙郡的長垣縣境內(nèi)。
浚儀令,漢代舊名。
小黃令,漢代舊名。
白馬令,漢屬東郡,《晉太康地志》上說屬濮陽。
雍丘令,漢代舊名。
江州刺史,晉惠帝元康元年,劃分出揚(yáng)州的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的武昌、桂陽、安成十郡設(shè)置江州。起初治所在豫章,成帝咸康六年,將治所移到尋陽,庾翼時又遷回豫章,不久又將治所遷回尋陽?,F(xiàn)在領(lǐng)有九郡,六十五縣。戶五萬二千零三十三,人口三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四百里。
尋陽太守,尋陽本來是縣名,根據(jù)水名確立了縣名,尋陽水向南流入長江。兩漢時期尋陽縣隸屬廬江,吳國設(shè)立蘄春郡,尋陽縣隸屬于它。晉武帝太康元年,撤銷蘄春郡,將尋陽縣隸屬武昌郡,將蘄春的安豐縣改為高陵縣和邾縣,都隸屬于武昌。二年,將武昌郡的尋陽縣恢復(fù)隸屬于廬江郡。惠帝永興元年,分割廬江郡和武昌郡設(shè)立尋陽郡。尋陽縣后來撤銷?,F(xiàn)在領(lǐng)有三縣。戶二千七百二十,人口一萬六千零八。
柴桑男相,兩漢時屬豫章郡,晉代屬武昌郡。尋陽郡設(shè)置后,治所設(shè)在這裹。
彭澤子相,漠代、《晉太康地志》屬豫章,設(shè)立尋陽郡后,分割改屬尋陽郡。
松滋伯相,前漢時屬廬江,后漢未設(shè)立,《晉太康地志》屬安豐。安豐是縣名,前漢無,后漢時屬廬汀,晉武帝時立為安豐郡。東晉流民寄寓尋陽,借此地重置安豐、松滋二郡,遠(yuǎn)屬揚(yáng)州管轄,安帝撤銷二郡設(shè)置松滋縣。尋陽郡又有借此地重置的弘農(nóng)縣。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銷并入查繼。
豫章太守,漢高帝時設(shè)立,原本隸屬擾州?!队莱蹩尽酚泻;杩h,漢代舊縣。何氏志無。現(xiàn)在領(lǐng)十二縣。戶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九.人El一十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三。距州治水路六百里。陸路三百五十里。距京都水路一千九百里,陸路二千一百里。
南昌侯相,漢代舊縣。
新淦侯相,漢代舊縣。
豐城侯相,吳國設(shè)置時稱富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豐城。
建城侯相,漠代舊縣。
望蔡子相,漠靈帝中平年間,汝南郡上蔡縣百姓徙居此地,設(shè)立縣名稱上蔡,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望蔡。
吳平侯相,漢靈帝中平年間設(shè)立,縣名漢平,吳國時改名吳平。
永脩男相,漠靈帝中平年間設(shè)立。
建呂公相,漠和帝永元十六年,分割?;杩h而設(shè)立。
豫寧侯相,漠獻(xiàn)帝建安年間設(shè)立,吳國時稱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康樂侯相,吳孫權(quán)黃武年間設(shè)立名陽樂,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吳令,漢靈帝中平年間設(shè)立。
艾侯相,漢代舊縣。
鄱陽太守,漢獻(xiàn)帝建安十五年,孫權(quán)分割豫章而設(shè)立,治所在鄱陽縣,赤烏八年,治所遷至吳芮舊城。《永初郡國志》有歷陵縣,漢代舊縣。何氏志無。領(lǐng)有六縣。戶三千二百四十二,人口一萬零九百五十。距州治水路有四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八百四十里,陸路有二千零六十里。
廣晉令,吳國設(shè)置時名廣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廣晉。
鄱陽侯相,漢代舊縣。
余干令,漢代舊縣。
上饒男相,吳國時設(shè)立?!短档刂尽酚杏涊d,王隱著《地道》上無。
葛陽令,吳國設(shè)立。
樂安男相,吳國設(shè)立。
臨川內(nèi)史,吳國孫亮太平二年,分出豫章郡的東部都尉轄地而設(shè)立。領(lǐng)九縣。戶八千九百八十三,人門六萬四千八百零五。距州治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陸路有一千零二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三十里,陸路三千里。
臨汝侯相,漢和帝永元八年設(shè)置。
西豐侯相,吳國設(shè)置時稱西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建侯相,吳國設(shè)置。
永城男相,吳國設(shè)置。
宜黃侯相,吳國設(shè)置。
南城男相,漠代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新南城,束晉時恢復(fù)舊名。
南豐令,吳國設(shè)置。
東興侯相,吳國設(shè)置。
安浦男相,吳國設(shè)置。
廬陵太守,廬陵本來是縣名,隸屬豫章,漢獻(xiàn)帝興平元年,孫策分割豫章郡而設(shè)置。領(lǐng)九縣。戶四千四百五十五,人口三萬一千二百七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二千里,陸路一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六百里。
石陽子相,前漢時未設(shè)置,后漢設(shè)立。
西昌侯相,吳國設(shè)立。
東昌子相,吳國設(shè)立。
吉陽男相,吳國設(shè)立。
巴丘男相,吳國設(shè)立。
興平侯相,吳國設(shè)立。
陽豐男相,吳國時名陽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高昌男相,吳國設(shè)立。
遂興男相,吳國設(shè)立時稱新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队莱蹩尽窡o此縣,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有遂興。
安成太守,孫皓寶鼎二年,分割豫章、廬陵、長沙三郡而設(shè)立?!稌x太康地志》上屬荊州。領(lǐng)七縣。戶六干一百一十六,人口五萬零三百二十三。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三百里,陸路三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七百里,陸路不通。
平都子相,前漢置安平,后漢更名,屬豫章郡。
新喻侯相,吳國設(shè)立?! ∫岁栕酉唷h代舊縣,本名宜春,屬豫章,晉孝武帝改名。
永新男相,吳國設(shè)立。
安復(fù)侯相,漢代舊縣,本名安成,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屬于長沙。
萍鄉(xiāng)侯相,吳國設(shè)立。
廣興侯相,《晉太康地志》上有此縣,何氏志說是東晉設(shè)立,錯了。
南康公相,晉武帝太康三年,以廬陵南部都尉管轄區(qū)設(shè)置。領(lǐng)八縣。戶四千四百九十三,人口三萬四千六百八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七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八十里。
贛侯相,漢代舊縣,屬豫章。
寧都子相,吳國設(shè)置時名楊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雩都侯相,漢代舊縣,屬豫章。
平固侯相,吳國設(shè)置時名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南康公相,吳國設(shè)置時名安南,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陂陽男相,吳國設(shè)置時名揭陽,晉武帝太康五年,將西康縣和揭陽縣的治所遷到舊陂陽縣,改名勝題,那就是說陂陽原先已經(jīng)是縣了。后漢《郡國志》無記載,可能是后來吳國設(shè)置時將縣名改為遏屋了。
南野伯相,漢代舊縣,屬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帝大明五年,將虔化改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設(shè)置。領(lǐng)四縣。戶一千七百三十,人口八千八百四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七十里,陸路一千八百八十里。
苞信令,另見。原本稱作褒信,《永初郡國志》寫作苞信。
慎令,漢代舊名,原本屬汝南郡。
宋令,另見。徐志說是塞樂,后來恢復(fù)舊名。
陽唐左縣令,孝武大明八年設(shè)置。
建安太守,原本是閩越地區(qū),秦代設(shè)立為閩中郡。漢武帝時區(qū)閩越反叛,武壺平定叛亂后將該地區(qū)的百姓遷徙到江、淮之間,使闡越一帶空曠無人。后來有逃避到山谷中的人紛紛出來,就設(shè)置了迨遜,隸屬會稽郡。司馬彪說,章安就是原先的迨晝,那么鹽悔也是原先冶縣的地區(qū)了。張勃著的《吳錄》說:“閩越王鑄造鋼鐵器的地方,所以稱為安閩王冶。但道不應(yīng)是普遍的名稱,大蓋是句踐鑄造銅鐵器的地方,所以稱為冶吧?閩地有座山名湛,可能是湛山之爐鑄造的劍便是‘湛爐’劍了?!焙髞矸指钜钡貫闀さ臇|、南二部都尉。東部,就是臨海;南部,就是建安。吳國孫休永安三年,分出會稽南部設(shè)置建安郡。領(lǐng)七縣。戶三千零四十二,人口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三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四十里,無陸路可通。
吳興子相,漢末設(shè)置時名漢興,吳時改名漢興。
將樂子相,《晉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吳國設(shè)置時名昭武,晉武帝時改。
建陽男相,《晉太康地志》有。
綏成男相,《永初郡國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有,何氏志、徐氏志未注明設(shè)立情況。
邊撾長,《永初郡國志》、坦壓志、3巡志都有些撾。包壓志、途旦志未注設(shè)立情況。
晉安太守,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割建安郡而設(shè)立。領(lǐng)五縣。尸二千八百四十三,人口一萬九干八百三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九百九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五百八十里。
侯官口相,前漢時無,后漢稱東侯官,屬會稽。
原豐令,晉武帝太康三年,撤銷建安典船校尉而設(shè)置。
晉安男相,吳設(shè)置時名東安,晉武帝改名。
羅江男相,吳設(shè)置,隸屬臨海。晉武帝設(shè)置晉安郡,改屬。
溫麻令,晉武帝太康四年,將溫麻船屯立為縣。《永初郡國志》無,包壓志、徐氏志都有。
青州刺史,治所在臨淄。束晉借地重設(shè)青州時,治所在廣陵。晉安帝義熙五年,平定了廣固,北青州刺史的治所在束陽城,而僑立的南青州刺史治所仍舊在廣陵。后來撤銷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接稱為青州。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將治所遷到歷城,大明八年,治所仍還遷東陽。明帝丟失了淮北,在郁洲借地設(shè)置青州,設(shè)立齊郡、北海、西海郡。舊青州領(lǐng)九郡,四十六縣。戶四萬零五百零四,人口四十萬二千七百二十九。距京都陸路有二千里。
齊郡太守,秦代設(shè)立。領(lǐng)七縣。戶七千三百四十六,人口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九。
臨淄令,漢代舊縣。
西安令,漢代舊縣。
安平令,六國時那地方名安平,二漢、魏、晉時期名東安平。前漢時屬淄川,后漢時屬北海,魏改屬齊。
般陽令,前漢時屬濟(jì)南,后漢、《晉太康地志》屬齊郡。
廣饒令,漢代舊縣。
昌國令,漢代舊縣。
益都令,魏代設(shè)置。
濟(jì)南太守,漢文帝十六年,分割齊而設(shè)立。晉世濟(jì)岷郡,說是魏平定蜀后,將蜀的豪族遷徙定居于濟(jì)水、黃河之間,所以設(shè)立此郡。安帝義熙歷年間廢借地重置的郡縣,將它并入濟(jì)南郡??疾椤稌x太康地志》無濟(jì)岷郡?!队莱蹩尽飞蠞?jì)南郡又有迅四、二選時屬越,《晉太康地志》無此縣。于陵縣,漢代舊縣。而無朝騰、平陸二縣?,F(xiàn)領(lǐng)六縣。戶五千零五十六,人口三萬八千一百七十五。距州治陸路四百里。距京都二千四百里。
歷城令,蓮優(yōu)舊縣。
朝陽令,前漢時名朝陽,后漢、晉代名東朝陽。二漢時屬濟(jì)南鄧《晉太康地志》屬樂安郡。
著令,漢代舊縣。
土鼓令,漢代舊縣,晉無此縣。
逢陵令,二漢、晉代無此縣,《永初郡國志》、何氏志、徐氏志有此縣。
平陵令,漢代舊縣,到了晉代都稱為束平陵。
樂安太守,漢高帝設(shè)立,原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改名。領(lǐng)三縣。戶二千二百五十九,人口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一。距州治陸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陸路一千八百里。
千乘令,漢代舊縣。
臨濟(jì)令,前漢時名狄縣,后漢安帝永初二年改名。
博昌令,漠代舊名。
高密太守,漢文帝分割齊郡設(shè)膠西郡,宣帝本始元年,改名高密。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并入北??ぃ瑫x惠帝又分割城陽郡設(shè)立,城陽郡,前漢時有,后漢時無,魏時又分割北海設(shè)立。宋孝武帝將它并入北海。領(lǐng)六縣。戶二千三百零四,人口一萬三千八百零二。距州治陸路有二百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六百里。
黔陬令,前漢時屬瑯邪,后漢時屬東萊,《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淳于令,二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高密令,前漢時屬高密,后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夷安令,前漢時屬高密,后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營陵令,二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昌安令,漢安帝延光元年設(shè)置,屬高密郡,后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郡。
平昌太守,原先屬城陽,魏文帝分割城陽郡而設(shè)置,后來撤銷,晉惠帝時又設(shè)立。領(lǐng)五縣。戶二千二百七十,人口一萬五千零五十。距州治陸路有二百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七百里。
安丘令,二漢時屬北???,《晉太康地志》屬瑯邪郡。
平昌令,前漢時屬瑯邪,后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東武令,二漢時屬瑯邪,《晉太康地志》屬東莞。
瑯邪令,二漠時屬瑯邪郡,《晉太康地志》無。
朱虛令,前漢時屬瑯邪,安帝永初元年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北海太守,漢景帝中元二年設(shè)立。領(lǐng)六縣。戶三千九百六十八,人口三萬五千九百九十五??ぶ渭脑O(shè)在州治。
都昌令,漢代舊縣。治所寄設(shè)在州治,其余各縣治所都在本縣。
膠東令,原本是膠東國,后漢、《晉太康地志》隸屬北???。
劇令,二漢時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瑯邪郡。
即墨令,前漢時屬膠東國,后漢、《晉太康地志》屬北???。
下密令,前漢時屬膠東國,后漢、《晉太康地志》屬北海郡。
平壽令,漢代舊縣。
東萊太守,漢高帝設(shè)置。領(lǐng)七縣。戶一萬零一百三十一,人口七萬五千一百四十九。距州治陸路有五百里。距京都二千一百里。
曲城令,漢代舊縣。
掖令,漢代舊縣。
擺令,漢代舊縣。
盧鄉(xiāng)令,漢代舊縣。
牟平令,漢代舊縣。
當(dāng)利令,漢代舊縣。
黃令,漢代舊縣。
太原太守,秦伐設(shè)置,隸屬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分割濟(jì)南郡、太山郡各一部分設(shè)立。領(lǐng)三縣。戶二千七百五十七,人口二萬四千六百九十四。距州治陸路有五百里。距京都一千八百里。
山茌令,漢代舊縣,屬泰山郡。孝武帝孝建元年,改屬濟(jì)北郡。
太原令,晉安帝義熙年間將原先借地重設(shè)的郡縣士民并入當(dāng)?shù)貢r設(shè)立,屬泰山郡。
祝阿令。另見。
長廣太守,原本是長廣縣,前漢時屬瑯邪郡,后漢時屬東萊,《晉太康地志》說舊屬束萊郡?!镀鹁幼ⅰ酚涊d,咸寧三年,將齊郡的東部縣設(shè)置為長廣郡。領(lǐng)四縣。戶二千九百六十六,人口二萬零二十三。距州治五百里。距京都一千九百五十里。
不其令,前漢時屬瑯邪郡,后漢屬東萊郡,《晉太康地志》屬長廣郡。
長廣令,前漢時屬瑯邪,后漢時屬東萊郡,《晉太康地志》屬長廣郡。
昌陽令,晉惠帝元康八年,分割長廣縣而設(shè)立。
挺令,前漢時屬膠東,后漢時屬北???,《晉太康地志》屬長廣郡。
冀州刺史,江左設(shè)立南冀州,后來撤銷。義熙年間又設(shè)置,治所在青州,又撤銷。文帝元嘉九年,又分割青州的一部分設(shè)冀州,治所在歷撼,劃分土地置郡縣。領(lǐng)九郡,五十縣。戶三萬八千零七十六,人口十八萬一千零一。距京都陸路有二千四百里。
廣川太守,原本是縣名,屬信都郡,《地理志》沒有說開始設(shè)置的時間。漠景帝二年,立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恢復(fù)。明帝時改縣名樂安,安帝延光年間改名安平,晉武帝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縣。廣川縣,前漢時屬信都郡,后漢屬清河郡,魏時屬勃海郡,晉伐還屬清河。何壓志說,廣川是江左所立。又有蓚縣前漢屬信都,后漢、晉置勃海。而無廣川縣。孝武大明元年,撤銷廣川郡的棗強(qiáng)、前漢屬清河,后漢、晉和江左都沒有棗強(qiáng)。勃??さ母£枴⒏叱嵌际菨h代舊縣。用來設(shè)立廣川縣,這已不是舊的廣川縣了。隸屬廣川郡。領(lǐng)四縣。戶三干二日五十,人口二萬三千六百一十四。距州治陸路有一百六十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九百八十里。
廣川令。已見前。
中水令,前漢時屬涿,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河間郡。孝武大明七年,從河間劃出改屬廣川郡。
武強(qiáng)令,何氏志說是江左設(shè)置的。
索盧令,何氏志說是江左設(shè)置的。
平原太守,漢高帝設(shè)置。原先隸屬青州,魏、晉時屬墓業(yè)。領(lǐng)八縣。戶五千九百一十三,人口二萬九千二百六十七。
廣宗令,前漢時未設(shè)置,后漢屬鉅鹿郡,《晉太康地志》屬安平,《永初郡國志》、何氏志無,孝武大明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
平原令,漢代舊縣。
鬲令,漠代舊縣。
安德令,漢代舊縣。
平昌令,漢代舊縣。后漢無?!稌x太康地志》名西平昌。
般縣令,漢代舊縣。
茌平令,前漢時屬東郡,后漢屬濟(jì)北郡,《晉太康地志》屬平原郡。
高唐令,漢代舊縣。
清河太守,漢代設(shè)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稱甘陵,魏國時恢復(fù)舊稱。何氏志有重合縣。另見。領(lǐng)七縣。戶三千七百九十四,人口二萬九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一百一十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八白。里。
清河令,二漢時無,《晉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漢代舊縣,又稱東武城。
繹幕令,漢代舊縣。
貝丘令,漢代舊縣。
零令,漢代舊縣稱作靈縣。
鄃令,漢代舊縣。
安次令,前漢舊縣,隸屬勃???,后漢時屬廣陽郡,《晉太康地志》屬燕國。
樂陵太守,晉武帝分割平原郡而設(shè)置。原先屬青州,現(xiàn)在劃屬冀州。領(lǐng)五縣。戶三千一百零三,人口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一。距州治一百四十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八百里。
樂陵令,漢代舊縣,原先屬平原郡。
陽信令,二漢時屬勃海郡,《晉太康地志》屬樂陵郡。
新樂令。另見。
厭次令,前漠時名富平,明帝時改名,屬平原郡,《晉太康地志》屬樂陵郡。
涇沃令,前漢屬千乘,后漢時無此縣。包志說是魏國時設(shè)置的,應(yīng)當(dāng)是魏時重新設(shè)立的。《晉太康地志》屬樂陵郡。
魏郡太守,漢高帝設(shè)置。二漢時屬冀州,魏、晉時期屬司隸校尉,江左時屢次撤銷,宋孝武時又僑置魏,魚壓志無魏塑。領(lǐng)八縣。產(chǎn)六千四百零五,人口三萬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漢代舊縣。
安陽令,《晉太康地志》有。
蛆越令,漢代屬東郡,晉屬平原。
博平令,漢代屬東郡,晉屬平原。
肥鄉(xiāng)令,《晉太康地志》屬廣平郡。
蠡吾令,前漢時屬涿,后漢屬中山郡,《晉太康地志》屬高陽郡。孝武帝開始設(shè)置時,屬高陽,大明七年改屬。
頓丘令,另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歸順朝廷,孝武帝孝建二年設(shè)立頓丘縣。
臨邑令,漢屬東郡,晉屬濟(jì)北。孝武孝建二年,與頓丘同時設(shè)置。
河間太守,漢文帝二年,分割趙國而設(shè)置。江左時屢次撤銷,宋孝武帝又借地重置回間郡,何旦志無。領(lǐng)六縣。戶有二千七百八十一,人口一萬七千七百零七。
樂城令,漠代舊縣。
城平令,前漢時屬勃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河間郡。
武垣令,前漢時屬涿,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河間郡。
章武令,二漢時屬勃海,《晉太康地志》屬章武郡。東晉建國,屬廣川郡,孝武帝大明七年改屬回厘郡。
南皮令,漢代舊縣,屬勃海翅。孝武帝開始設(shè)置時屬勃??ぃ竺髌吣旮膶俸娱g郡。
阜城令,前漢時勃??び懈烦强h,《續(xù)漢書》安平有阜城縣,注云“原先的故昌”。 漢信值都郡有昌成縣,不知道哪種說法對。
頓丘太守,另見。江左時屢次撤銷,孝武帝時又借地重置頓丘郡,何氏志無頓丘。領(lǐng)四縣。戶一千二百三十八,人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頓丘令。53g。
衛(wèi)國令,《晉太康地志》有。
肥陽令,何氏志以前無記載。
陰安令,二漢時屬魏,魏屬腥陽平,晉屬墮頓丘。
高陽太守,高陽,前漢的縣名,屬涿,后漢時屬河間。晉武帝泰始元年,分涿設(shè)范陽,又屬。后來又分割范陽設(shè)高陽。江左時屢次撤銷,孝武時又借地重置,何志無直鹽。領(lǐng)五縣。戶二千二百九十七,人口一萬四千七百二十五。
安平令令,前漢屬涿,后漢屬安平,《晉太康地志》屬博陵。
饒陽令,前漢時屬涿,《續(xù)漢書》安平郡有饒陽縣,注云“舊名壟縣,屬逐酈”。按《地理》;涿有饒陽縣,無饒縣。
鄴令,漢代舊縣,隸屬魏郡。江左避鑒愍帝諱,改稱臨漳。孝武帝開始設(shè)置,屬魏郡,大明七年改屬。
高陽令。已見前。
新城令,前漢時屬中山郡,后漢屬逐郡,《晉太康地志》屬高陽郡,又稱北新城。
勃海太守,漢高帝設(shè)置,隸屬幽州,后漢、晉伐屬冀州。江左未設(shè)置,孝武帝時又借地重置,何志無。領(lǐng)三縣。戶一千九百零五,人口一萬二干一百六十六。
長樂令,是晉代的長樂郡。可能是東晉時撤郡為縣,到此時又恢復(fù)設(shè)置。
蓚令。另見。何志上屬廣川。徐志上屬。重合令,漢代舊縣。
司州刺史,是漢代的司隸校尉所管轄的地區(qū)。自從東晉偏安江束以來,司州就淪陷在胡寇手中,雖然在永和、太元年間曾短暫地收復(fù),晉的政權(quán)又及于司州,但分別在太和、隆安年間又相繼陷沒。刺史、郡守等官員的責(zé)任,也就僅僅具有象征罷了??h邑戶口的具體數(shù)目都不得而知。武帝北伐乎定了虎牢關(guān)、洛陽,河南一帶終于得到安定,設(shè)置司州刺史,治所在虎牢關(guān),領(lǐng)河南、漢代舊郡。滎陽、晉武帝泰始元年,分割河南設(shè)立。弘農(nóng)漢代舊郡。三個掌管有實(shí)際土地的郡。河南郡領(lǐng)有洛陽、河南、鞏、緱氏、新城、梁是漢代舊縣。河陰(《晉太康地志》有)、陸渾(漢舊縣,屬弘農(nóng),《晉太康地志》屬河南。)、東垣(二漢、《晉太康地志》、何有垣縣。)、新安(二漢屬弘農(nóng),《晉太康地志》屬河?xùn)|。)、西東垣(新立)凡十一縣……滎陽領(lǐng)有京、密、滎陽、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成皋都是漢代舊縣。屬河南郡。一共九縣。弘農(nóng)郡領(lǐng)有弘農(nóng)、陜、宜陽、黽池、盧氏都是漢代舊縣。曲陽前漢時屬東海,后漢時屬下邳,《太康地志》無曲陽。一共七縣。三郡合計(jì)二十七縣,一萬六千三百零六戶。又有河內(nèi)、漢代舊郡。東京兆京兆另見雍州,東京兆是新設(shè)置的。兩個暫借地重置的郡。河內(nèi)郡的治所寄設(shè)在河南,領(lǐng)有溫、野王、軹、河陽、沁水、山陽、懷、平皋、都是漢代舊名。朝歌二漢時屬河內(nèi),《晉太康地志》屬汲郡。晉武太康元年開始設(shè)置。一共十縣。東京兆的治所寄設(shè)在滎陽,領(lǐng)有長安、漢代舊縣。萬年、另見。新豐、另見。藍(lán)田、另見。蒲阪二漢、《晉太康地志》屬河?xùn)|郡。一共六縣。合計(jì)十六縣,一千九百九十二戶。少帝景平初年,司州又陷落在北虜手中。文帝元嘉末年,暫借地重置汝南,不久也撤銷。明帝又在南豫州的義陽郡設(shè)置司州,漸漸成為實(shí)際管領(lǐng)土地的州。領(lǐng)四郡,二十縣。距京都水路二千七百里,陸路一千七百里。
義陽太守,魏文帝設(shè)置,后撤銷,晉武帝又設(shè)置?!稌x太康地志》、《永初郡國志》、何氏志都說隸屬荊州,徐氏志則說屬南豫州。明帝泰始五年,改屬郢州,后廢帝元徽四年,隸屬司州。領(lǐng)七縣.戶八千零三十一,人口四萬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陽侯相,前漢時無,后漢時屬江夏郡,稱作平春,《晉太康地志》屬義陽郡,縣名是晉孝武帝時改。
鄳令,二漢時屬江夏郡,《晉太康地志》屬盞厘,都稱作墊,音盲?!队莱蹩尽?、何氏志都作郾。
鐘武令,前漢時屬江夏郡,后漢、《晉太康地志》無,《永初郡國志》屬義陽郡。
寶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割鄳縣而設(shè)置。
義陽令,《晉太康地志》有,后撤銷。孝武孝建三年,分割平陽縣而設(shè)置。
平春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割平陽垂而設(shè)置?! …h(huán)水長,《永初郡國志》、何氏志、徐氏志均無,明帝泰始三年,改屬宋安郡,后來撤銷宋安,還屬宋安郡。宋安,本來是縣名,孝武大明八年,撤銷義陽郡所統(tǒng)轄的東隨二左郡設(shè)置宋安縣,隸屬義陽。明帝設(shè)置為郡。
隨陽太守,晉武帝分割南陽、義陽設(shè)置義陽國,太康年間,又分割義陽設(shè)置隨國,屬荊州。孝武孝建元年改屬郢州,前廢帝永光元年改屬雍州,明帝泰始五年還歸郢州,改稱隨陽,后廢帝元徽四年,改屬司州。徐志又有革音艷,現(xiàn)已不設(shè)置。領(lǐng)四縣。戶四千六百。距京都三千四百八十里。
隨陽子相,漢伐隨縣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義陽郡。后來隨國輿都改屬。
永陽男相,徐醫(yī)志有。
關(guān)西令,另見荊州,作厥西。宋末新設(shè)置。
西平林令,宋末新設(shè)置。
安陸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分割江夏郡而設(shè)立,隸屬郢州,后廢帝元徽四年改屬司州。徐氏志上有安蠻縣,《永初郡國志》、何氏志上卻都沒有,應(yīng)當(dāng)是何氏志編成以后設(shè)置的。不久改安蠻縣為郡,孝武帝大明八年,又降為縣,隸屬安陸郡,明帝泰始初年,又設(shè)置為左郡,宋末又撤銷。領(lǐng)二縣。有戶六千零四十三,人口二萬五千零八十四。距京都水路有二千三百里。
安陸公相,漢代舊縣,屬江夏郡。江夏郡又有曲陵縣,原本稱石陽,東吳時設(shè)立?!稌x起居注》記載,太康元年,改江夏郡的石陽為曲陵縣,明帝泰始六年,并入安陸。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另見。
平輿令。
北新息令。
真陽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陽令。均另見。
臨汝令,新設(shè)置。
州郡二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晉江左胡寇強(qiáng)盛,豫部殲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約始自譙城 退還壽春。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庾亮為刺史,治蕪湖。咸康四年,毛寶為刺 史,治邾城。六年,荊州刺史庾翼鎮(zhèn)武昌,領(lǐng)豫州。八年,庾懌為刺史,又鎮(zhèn)蕪湖。 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趙胤鎮(zhèn)牛渚。二年,刺史謝尚鎮(zhèn)蕪湖;四年,進(jìn)壽春;九年, 尚又鎮(zhèn)歷陽;十一年,進(jìn)馬頭。升平元年,刺史謝奕戍譙。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 真自譙退守壽春。簡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歷陽。孝武寧康元年,刺〕史桓沖 戍姑孰。太元十年,刺史硃序戍馬頭。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歷陽。安帝義熙二年, 刺史劉毅戍姑孰。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九年,割揚(yáng)州大江以西、大雷以 北,悉屬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十三年,刺史劉義慶鎮(zhèn)壽陽。永初三年,分淮東 為南豫州,治歷陽;淮西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為一,十六年又分,二 十二年又合,考武大明三年〕,又分。五年,割揚(yáng)州之淮南、宣城又屬焉。徙治姑 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還揚(yáng)州。九月又分,還治歷陽。三年五月, 又合。四年,以揚(yáng)州之淮南、宣城為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罷。時自淮以西,悉沒 寇矣。七年,復(fù)分歷陽、淮陰、南譙、南兗州之臨江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 陰度屬豫州,豫州之廬江度屬南豫州。按淮東自永初至于大明,便為南豫,雖乍有 離合,而分立居多。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復(fù)于淮東分立兩豫。今南豫以淮東為境, 不復(fù)于此更列二州,覽者按此以淮東為境,推尋便自得泰始兩豫分域也。徐志領(lǐng)郡 十三,縣六十一,戶三萬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萬九千五百。今領(lǐng)郡十九,縣九十 一。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yáng)州,安帝割屬豫州。《永初郡國》 唯有歷陽、烏江、龍亢三縣,何、徐又有酂、雍丘二縣。今領(lǐng)縣五,戶三千一百五 十六,口一萬九千四百七十。
歷陽令,漢舊縣,屬九江。
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烏江,《太康地志》屬準(zhǔn)南。
龍亢令,漢舊名,屬沛郡,《晉太康地志》屬譙。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漢舊名,屬陳留。流寓立,先屬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譙太守(譙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于淮南僑立郡縣,后割地志咸實(shí)土。 《郡國》又有酂縣,何、徐無。今領(lǐng)縣六,戶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萬二千三百五 十八。去州水五百四十,陸一百七十;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山桑令,前漢屬沛,后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
譙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
铚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
扶陽令,前漢屬沛,后漢、《晉太康地志》并無。
蘄令。(別見)
城父令,前漢屬沛,后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
廬江太守,漢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國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國以并焉。 領(lǐng)縣三,戶一千九百九,口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水二千七百二十,陸四百七 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陸六百三十一。
灊令,漢舊縣。
舒令,漢舊縣。
始新令,《永初郡國》、何并無,徐有始新左縣,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陰太守(汝陰郡別見),江左立。領(lǐng)縣五,戶二千七百一,口一萬九千五 百八十五。去州陸三百;去京都水一千,陸五百三十。
汝陰令(別見),所治即二漢、晉合肥縣,后省。
慎令,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汝陰。
宋令。(別見)
陽夏令,前漢屬淮陽,后漢屬陳?!稌x太康地志》陳令屬梁,無復(fù)此縣。又晉 地志,惠帝永康中復(fù)立?!队莱蹩贰⒑尾倌狭?,徐志屬此。
安陽令(別見),《永初郡國》、何并屬南梁,徐屬此。
南梁太守(梁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僑立于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屬 徐州。武帝永初二年,還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廢屬西豫,改名淮南,八年復(fù)舊。 《永初郡國》又有虞、陽夏、安豐三縣(并別見)。何、徐無安豐;又有義昌而并 無寧陵縣。今領(lǐng)縣九,戶六千二百一十二,口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去州水一千八 百,陸五百;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陸七百。
睢陽令,漢舊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壽春,八年復(fù)舊。前廢帝永光有義寧、 寧昌二縣并睢陽。所治即二漢、晉壽春縣,后省。
蒙令。(別見)
虞令,漢舊名。
谷熟令,漢舊名。
陳令,前漢屬淮陽,后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梁。
義寧長,何無,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漢舊名,屬潁川。
崇義令,《永初郡國》羌人始立。
寧陵(別見),徐志后所立。
晉熙太守,晉安帝分廬江立。領(lǐng)縣五,戶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 去州陸八百,無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無陸。
懷寧令,晉安帝立。
新冶令,晉安帝立。
陰安令,漢舊名,屬魏郡,《晉太康地志》屬頓丘。
南樓煩令,《永初郡國》、何、徐志無。
太湖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呂亭二縣,屬晉熙,后 省,明帝太始二年復(fù)立。
弋陽太守,本縣名,屬汝南,魏文帝分立。領(lǐng)縣六,戶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 萬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陸一千一百,去京都水(闕)。
期思令,漢舊縣。
弋陽令,漢舊縣。
安豐令,舊郡,晉安帝并為縣。
樂安令,新立。
茹由令,新立。
安豐太守,魏文帝分廬江立。江左僑立,晉安帝省為縣,屬弋陽,宋末復(fù)立。
安豐令,《前漢地理志》無,后漢屬廬江。
松滋令。(別見)
汝南太守。(別見)
上蔡侯相。(別見)
平輿令。(別見)
北新息令。(別見)
真陽令。(別見)
安城令。(別見)
南新息令。(別見)
臨汝令,漢舊名。(別見)
陽安令。(別見)
西平令。(別見)
瞿陽令。(別見)
安陽令。(別見)
新蔡太守。(別見)
鲖陽令。(別見)
固始令。(別見)
新蔡令。(別見)
東苞信令。(別見)
西苞信令,徐志南豫唯一苞信,疑是后僑立所分。
東郡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萇平、父陽而有扶溝(別見);何無陽夏、 扶溝,徐無陽夏。
項(xiàng)城令。(別見)
西華令。(別見)
陽夏令。(別見)
萇平令。(別見)
谷陽令。(別見)
南頓太守(別見),帖治陳郡。
南頓令。(別見)
和城令。(別見)
潁川太守。(別見)
邵陵令。(別見)
臨潁令。(別見)
曲陽令。(別見)
西汝陰太守,《永初郡國》、何、徐并無此郡。
汝陰令。(別見)
安城令。(別見)
樓煩令。(別見)
宋令。(別見)
汝陽太守。(別見)
汝陽令。(別見)
武津令。
陳留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浚儀、封丘,而有酸棗,何、徐無封丘、 尉氏。
浚儀令。(別見)
小黃令。(別見)
雍丘令。(別見)
白馬令。(別見)
襄邑令。(別見)
封丘令,漢舊名。
尉氏令。(別見)
南陳左郡太守,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屬南梁、汝陰郡,而《永初郡國》 無,未詳。孝建二年以蠻戶復(fù)立。分赤官左縣為蓼城左縣。領(lǐng)縣二。樂(疑)大明 八年,省郡,即名為縣,屬陳左縣。
邊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茹由、樂安、光城、雩婁、 史水、開化、邊城七縣,屬弋陽郡。徐志有邊城郡,領(lǐng)雩婁、史水、開化、邊城兩 縣。大明八年,復(fù)省為縣,屬弋陽,后復(fù)立。領(lǐng)縣四,戶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 七十九。
雩婁令,二漢屬廬江,《晉太康地志》云屬安豐。
開化令。
史水令。
邊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國》、何、徐并無。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 城左郡為縣,屬弋陽,疑是大明中分弋陽所立。八年復(fù)省,后復(fù)立。
樂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此三縣,徐志屬弋陽。
豫州刺史,后漢治譙,魏治汝南安成,晉平吳后治陳國,晉江左所治,已列于 前?!队莱蹩?、何、徐寄治睢陽,而郡縣在淮西。徐又有邊城,別見南豫州。 何又有初安、綏城二郡,初安領(lǐng)新懷、懷德二縣,綏城領(lǐng)安昌、招遠(yuǎn)二縣,并云新 立。徐無,則是徐志前省也。領(lǐng)郡十,縣四十三,戶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九,口一十 五萬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漢高帝立。領(lǐng)縣十一,戶一萬一千二百九十一,口八萬九千三百四 十九。去州水一千,陸七百;去京都水三千,陸一千五百。
上蔡令,漢舊縣。
平樂令,漢舊縣。
北新息令,漢舊縣。
慎陽令,漢舊縣?!队莱蹩芳靶觳⒆髡骊?。
安成令,漢舊縣。
南新息令,漢舊縣。
朗陵令,漢舊縣。
陽安令,漢舊縣。
西平令,漢舊縣。
瞿陽令,漢舊縣,作灈陽。
安陽令,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改為南安陽。
新蔡太守,晉惠帝分汝陰立,今帖治汝南。領(lǐng)縣四,戶二千七百七十四,口一 萬九千八百八十。去州陸六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陸一千四百。
鲖陽令,漢舊縣。晉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又立。
固始令,故名寢丘之地也。漢光武更名。晉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又立。
新蔡令,漢舊縣。
苞信令,前漢無,后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汝陰。后漢《郡國》、《晉 太康地志》并作“褒”。
譙郡太守,何志故屬沛,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詩:“既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時立明矣。《永初郡國》無長垣縣。今領(lǐng)縣六,戶一千四百 二十四,口七千四百四。去州陸道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二百。
蒙令,漢舊縣,屬沛。
蘄令,漢舊縣,屬沛。
寧陵令,前漢屬陳留,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梁。
魏令,故魏郡,流寓配屬。
襄邑令。
長垣令,漢舊縣,屬陳留?!队莱蹩窡o。何故屬陳留,徐新配。
梁郡太守,秦碭郡,漢高更名。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還豫。領(lǐng)縣二,戶 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去州陸一百六十;去京都水九百。
下邑令,漢舊縣。何云魏立,非也。
碭令,漢舊縣。
陳郡太守,漢高立為淮陽國,章帝元和三年更名。晉初并,梁王肜薨,還為陳。 《永初郡國》有扶溝(前漢屬淮陽,后漢、《晉太康地志》屬陳留。)、陽夏(別 見),而無谷陽、長平。領(lǐng)縣四,戶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一十三。去州陸七百 六十;去京都水一千四百五十。
項(xiàng)城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陳郡。
西華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復(fù)立,屬潁川。江左度此。
谷陽令,本苦縣,前漢舊淮陽,后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梁,成帝咸康三 年更名長平令,前漢屬汝南,后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潁川。
南潁太守,故屬汝南,晉惠帝分立。領(lǐng)縣二,戶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 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陸一千四百五十。
南頓令,漢舊縣,何故屬汝陽,晉武帝改屬汝南。按《晉太康地志》、王隱 《地道》無汝陽郡。
和城令,何江左立。
潁川太守,秦立。魏分潁川為襄城郡,晉成帝咸康二年,省襄城還并潁川。 《永初郡國》又有許昌(本名許,漢舊縣。魏曰許昌)、新汲(別見)、焉陵、 長社、潁陰、陽翟(四縣并漢舊縣。陽翟,魏、晉屬河南。)六縣,而無曲陽。領(lǐng) 縣三,戶六百四十九,口三千五百七十九。去州一千;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邵陵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潁川。
臨潁令,漢舊縣。
曲陽令,前漢屬東海,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
汝陽太守,《晉太康地志》、王隱《地道》無此郡,應(yīng)是江左分汝南立。晉成 帝咸康三年,省并汝南,后又立。領(lǐng)縣二,戶九百四十一,口四千四百九十五。去 州二百;去京都陸一千四百,水三千五百。
汝陽令,漢舊縣,屬汝南。何故屬汝陰,晉武改屬汝南。按晉武分汝南為汝陰, 何所言非也。
武津令,何不注置立。
汝陰太守,晉武帝分汝南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復(fù)立。領(lǐng)縣四,戶 二千七百四十九,口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陰令,漢舊縣。
宋令,前漢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國于此,改曰宋。
宋城令,漢舊縣。
樓煩令,漢舊縣,屬雁門。流寓配屬。
陳留太守,漢武帝元狩元年立,屬兗州,中原亂廢。晉成帝咸康四年復(fù)立, 《永初郡國》屬兗州,何、徐屬豫州?!队莱蹩窡o浚儀,有酸棗(別見)。今 領(lǐng)縣四,戶百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譙郡長垣縣界。
浚儀令,漢舊名。
小黃令,漢舊名。
白馬令,漢屬東郡,《晉太康地志》屬濮陽。
雍丘令,漢舊名。
江州刺史,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yáng)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 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十郡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尋陽; 庾翼又治豫章,尋還尋陽。領(lǐng)郡九,縣六十五,戶五萬二千三十三,口二十七萬七 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尋陽太守,尋陽本縣名,因水名縣,水南注江。二漢屬廬江,吳立蘄春郡,尋 陽縣屬焉。晉武帝太康元年,省蘄春郡,以尋陽屬武昌,改蘄春之安豐為高陵及邾 縣,皆屬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尋陽復(fù)屬廬江郡?;莸塾琅d元年,分廬江、武昌立 尋陽郡。尋陽縣后省。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七百二十,口一萬六千八。
柴桑男相,二漢屬豫章,晉屬武昌??ぜ攘?,治此。鼓澤子相,漢、《晉太康 地志》屬豫章,立尋陽郡后,割度。
松滋伯相,前漢屬廬江,后漢無,《晉太康地志》屬安豐。安豐縣名,前漢無, 后漢屬廬江,晉武帝立為安豐郡。江左流民寓尋陽,僑立安豐、松滋二郡,遙隸揚(yáng) 州,安帝省為松滋縣。尋陽又有弘農(nóng)縣流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豫章太守,漢高帝立,本屬揚(yáng)州?!队莱蹩酚泻;瑁h舊縣),何志無。 今領(lǐng)縣十二,戶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水六百, 陸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一千九百,陸二千一百。
南昌侯相,漢舊縣。
新淦侯相,漢舊縣。
豐城侯相,吳立曰富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建城侯相,漢舊縣。
望蔡子相,漢靈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縣名曰上蔡;晉武帝太康 元年更名。
吳平侯相,漢靈帝中平中立漢平,吳更名。
永修男相,漢靈帝中平中立。
建昌公相,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枇?。
豫寧侯相,漢獻(xiàn)帝建安中立,吳曰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樂侯相,吳孫權(quán)黃武中立,曰陽樂,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吳令,漢靈帝中平中立。
艾侯相,漢舊縣。
鄱陽太守,漢獻(xiàn)帝建安十五年,孫權(quán)分豫章立,治鄱陽縣;赤烏八年,徙治吳 芮故城?!队莱蹩酚袣v陵縣(漢舊縣),何志無。領(lǐng)縣六,戶三千二百四十二, 口一萬九百五十。去州水四百四十;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四十,陸二千六十。
廣晉令,吳立曰廣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鄱陽侯相,漢舊縣。
余干令,漢舊縣。
上饒男相,吳立?!短档刂尽酚?,王隱《地道》無。
葛陽令,吳立。
樂安男相,吳立。
臨川內(nèi)史,吳孫亮太平二年,分豫章東部都尉立。領(lǐng)縣九,戶八千九百八十三, 口六萬四千八百五。去州水一千一百,陸一千二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三十,陸三 千。
臨汝侯相,漢和帝永元八年立。
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建侯相,吳立。
永城男相,吳立。
宜黃侯相,吳立。
南城男相,漢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復(fù)舊。
南豐令,吳立。
東興侯相,吳立。
安浦男相,吳立。
廬陵太守,廬陵本縣名,屬豫章,漢獻(xiàn)帝興平元年,孫策分豫章立。領(lǐng)縣九, 戶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萬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水二千,陸一千六百;去京都水 三千六百。
石陽子相,前漢無,后漢有。
西昌侯相,吳立。
東昌子相,吳立。
吉陽男相,吳立。
己丘男相,吳立。
興平侯相,吳立。
陽豐男相,吳曰陽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高昌男相,吳立。
遂興男相,吳立曰新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队莱蹩窡o比縣,何、徐 并有。
安成太守,孫皓寶鼎二年,分豫章、廬陵、長沙立?!稌x太康地志》屬荊州。 領(lǐng)縣七,戶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萬三百二十三。去州水三千三百,陸三千六百; 去京都水三千七百,無陸。
平都子相,前漢曰安平,后漢更名,屬豫章。
新喻侯相,吳立。
宜陽子相,漢舊縣,本名宜春,屬豫章,晉孝武改名。
永新男相,吳立。
安復(fù)侯相,漢舊縣,本名安成,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屬長沙。
萍鄉(xiāng)侯相,吳立。
廣興侯相,《晉太康地志》有此縣,何云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晉武帝太康三年,以廬陵南部都尉立。領(lǐng)縣七,戶四千四百九十三, 口三萬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水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水三千八十。
贛侯相,漢舊縣,屬豫章。
寧都子相,吳立曰楊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雩都侯相,漢舊縣,屬豫章。
平固侯相,吳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康公相,吳立曰安南,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陂陽男相,吳立曰揭陽,晉武帝太康五年,以西康揭陽移治故陂陽縣,改曰陂 縣,然則陂陽先已為縣矣。后漢《郡國》無,疑是吳所立而改曰揭陽也。
南野伯相,漢舊縣,屬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領(lǐng)縣四,戶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水 二百;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七十,陸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別見),本作褒信,《永初郡國》作苞信。
慎令,漢舊名,本屬汝南。
宋令(別見),徐志云宋樂,后復(fù)舊。
陽唐左縣令,孝武大明八年立。
建安太守,本閩越,秦立為閩中郡。漢武帝世,閩越反,滅之,徙其民于江、 淮間,虛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屬會稽。司馬彪云,章安是故冶, 然則臨海亦冶地也。張勃《吳錄》云:“閩越王冶鑄地,故曰安閩王冶。此不應(yīng)偏 以受名,蓋句踐冶鑄之所,故謂之冶乎?閩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爐鑄劍為湛爐也。” 后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吳孫休永安 三年,分南部立為建安郡。領(lǐng)縣七。(疑)戶三千四十二,口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 去州水二千三百八十;去京都水三千四十,并無陸。
吳興子相,漢末立曰漢興,吳更名。
將樂子相,《晉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吳立曰昭武,晉武帝更名。
建陽男相,《晉太康地志》有。
綏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沙村長,《永初郡國》、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晉安太守,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領(lǐng)縣五,戶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萬 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
侯官囗相,前漢無,后漢曰東侯官,屬會稽。
原豐令,晉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晉安男相,吳立曰東安,晉武帝更名。
羅江男相,吳立,屬臨海。晉武帝立晉安郡,度屬。
溫麻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永初郡國》無,何、徐并有。
青州刺史,治臨淄。江左僑立,治廣陵。安帝義熙五年,平廣固,北青州刺史 治東陽城,而僑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 移治歷城。大明八年,還治東陽。明帝失淮北,于郁洲僑立青州,立齊、北海、西 ??ぁEf州領(lǐng)郡九,縣四十六,戶四萬五百四,口四十萬二千七百二十九。去京都 陸二千。
齊郡太守,秦立。領(lǐng)縣七,戶七千三百四十六,口萬四千八百八十九。
臨淄令,漢舊縣。
西安令,漢舊縣。
安平令,六國時其地曰安平,二漢、魏、晉曰東安平。前漢屬淄川,后漢屬北 海,魏度屬齊。
般陽令,前漢屬濟(jì)南,后漢、《晉太康地志》屬齊。
廣饒令,漢舊縣。
昌國令,漢舊縣。
益都令,魏立。
濟(jì)南太守,漢文帝十六年,分齊立。晉世濟(jì)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將家于濟(jì)、 河,故立此郡。安帝義熙中土斷,并濟(jì)南。案《晉太康地志》無濟(jì)岷郡?!队莱蹩?國》濟(jì)南又有祝阿(二漢屬平原,《晉太康地志》無。)、于陵縣(漢舊縣),而 無朝陽、平陵二縣。領(lǐng)縣六,戶五千五十六,口三萬八千一百七十五。去州陸四百; 去京都二千四百。
歷城令,漢舊縣。
朝陽令,前漢曰朝陽,后漢、晉曰東朝陽。二漢屬濟(jì)南,《晉太康地志》屬樂 安。
著令,漢舊縣。
土鼓令,漢舊縣,晉無。
逢陵令,二漢、晉無,《永初郡國》、何、徐有。
平陵令,漢舊縣,至?xí)x并曰東平陵。
樂安太守,漢高立,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更名。領(lǐng)縣三,戶二千二百五十九, 口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一。去州陸一百八十;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千乘令,漢舊縣。
臨濟(jì)令,前漢曰狄,安帝永初二年更名。
博昌令,漢舊名。
高密太守,漢文帝分齊為膠西,宣帝本始元年,更名高密。光武建武十三年, 并北海,晉惠帝又分城陽立(城陽郡,前漢有,后漢無,魏復(fù)分北海立。);宋孝 武并北海。領(lǐng)縣六,戶二千三百四,口一萬三千八百二。去州陸二百;去京都陸一 千六百。
黔陬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東萊,《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淳于令,二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高密令,前漢屬高密,后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夷安令,前漢屬高密,后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營陵令,二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昌安令,漢安帝延光元年立,屬高密,后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平昌太守,故屬城陽,魏文帝分城陽立,后省,晉惠帝又立。領(lǐng)縣五,戶二千 二百七十,口一萬五千五十。去州陸二百;去京都陸千七百。
安丘令,二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瑯邪。
平昌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東武令,二漢屬瑯邪,《晉太康地志》屬東莞。
瑯邪令,二漢屬瑯邪,《晉太康地志》無。
硃虛令,前漢屬瑯邪,安帝永初元年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北海太守,漢景帝中二年立。領(lǐng)縣六,戶三千九百六十八,口三萬五千九百九 十五。寄治州下。
都昌令,漢舊縣。寄治州下,余依本治。
膠東令,本膠東國,后漢、《晉太康地志》屬北海。
劇令,二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瑯邪。
即墨令,前漢屬膠東,后漢、《晉太康地志》屬北海。
下密令,前漢屬膠東,后漢、《晉太康地志》屬北海。
平壽令,漢舊縣。
東萊太守,漢高帝立。領(lǐng)縣七,戶一萬一百三十一,口七萬五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陸五百;去京都二千一百。
曲城令,漢舊縣。
掖令,漢舊縣。
扌弦令,漢舊縣。
盧鄉(xiāng)令,漢舊縣。
牟平令,漢舊縣。
當(dāng)利令,漢舊縣。
黃令,漢舊縣。
太原太守,秦立,屬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割濟(jì)南、太山立。領(lǐng)縣三,戶二千 七百五十七,口二萬四千六百九十四。去州陸五百;去京都一千八百。
山茌令,漢舊縣,屬泰山。孝武孝建元年,度濟(jì)北。
太原令,晉安帝義熙中土斷立,屬泰山。
祝阿令。(別見)
長廣太守,本長廣縣,前漢屬瑯邪,后漢屬東萊,《晉太康地志》云故屬東萊。 《起居注》,咸寧三年,以齊東部縣為長廣郡。領(lǐng)縣四,戶二千九百六十六,口二 萬二十三。去州五百;去京都一千九百五十。
不其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東萊,《晉太康地志》屬長廣。
長廣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東萊,《晉太康地志》屬長廣。
昌陽令,晉惠帝元康八年,分長廣縣立。
挺令,前漢屬膠東,后漢屬北海,《晉太康地志》屬長廣。
冀州刺史,江左立南冀州,后省。義熙中更立,治青州,又省。文帝元嘉九年, 又分青州立,治歷城,割土置郡縣。領(lǐng)郡九,縣五十,戶三萬八千七十六,口一十 八萬一千一。去京都陸二千四百。
廣川太守,本縣名,屬信都,《地理志》不言始立。景帝二年,以為廣川國, 宣帝甘露三年復(fù)。明帝更名樂安,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晉武帝太康五年,又改 為長樂。廣川縣,前漢屬信都,后漢屬清河,魏屬勃海,晉還清河。何志,廣川江 左所立。又有蓚縣(前漢屬信都,后漢、晉屬勃海。),而無廣川。孝武大明元年, 省廣川之棗強(qiáng)(前漢屬清河,后漢、晉江左無。)、勃海之浮陽、高城(并漢舊縣), 立廣川縣,非舊廣川縣也。屬廣川郡。領(lǐng)縣四,戶三千二百五十,口二萬三千六百 一十四。去州陸一百六十;去京都陸一千九百八十。
廣川令。(巳前見)。
中水令,前漢屬涿,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河間。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間割 度。
武強(qiáng)令,何江左立。
索盧令,何江左立。
平原太守,漢高帝立。舊屬青州,魏、晉屬冀州。領(lǐng)縣八,戶五千九百一十三, 口二萬九千二百六十七。
廣宗令,前漢無,后漢屬鉅鹿;《晉太康地志》屬安平;《永初郡國》、何無; 孝武大明元年復(fù)立。
平原令,漢舊縣。
鬲令,漢舊縣。
安德令,漢舊縣。
平昌令,漢舊縣。后漢無。《晉太康地志》曰西平昌。
般縣令,漢舊縣。
茌平令,前漢屬東郡,后漢屬濟(jì)北,《晉太康地志》屬平原。
高唐令,漢舊縣。
清河太守,漢立,桓帝建和二年,改曰甘陵,魏復(fù)舊。何有重合縣(別見)。 領(lǐng)縣七,戶三千七百九十四,口二萬九千二百七十四。去州一百一十;去京都陸一 千八百。
清河令,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漢舊縣,并曰東武城。
繹幕令,漢舊縣。
貝丘令,漢舊縣。
零令,漢舊縣,作靈。
鄃令,漢舊縣。
安次令,前漢舊縣,屬勃海,后漢屬廣陽,《晉太康地志》屬燕國。
樂陵太守,晉武帝分平原立。舊屬青州,今來屬。領(lǐng)縣五,戶三千一百三,口 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一。去州一百四十;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樂陵令,漢舊縣,故屬平原。
陽信令,二漢屬勃海,《晉太康地志》屬樂陵。
新樂令。(別見)
厭次令,前漢曰富平,明帝更名,屬平原,《晉太康地志》屬樂陵。
涇沃令,前漢屬千乘,后漢無。何云魏立,當(dāng)是魏復(fù)立也?!稌x太康地志》屬 樂陵。
魏郡太守,漢高帝立。二漢屬冀州,魏、晉屬司隸,江左屢省置;宋孝武又僑 立,何無。領(lǐng)縣八,戶六千四百五,口三萬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漢舊縣。
安陽令,《晉太康地志》有。
聊城令,漢屬東郡,晉屬平原。
博平安,漢屬東郡,晉屬平原。
肥鄉(xiāng)令,《晉太康地志》屬廣平。
蠡吾令,前漢屬涿,后漢屬中山,《晉太康地志》屬高陽。孝武始立,屬高陽, 大明七年度此。
頓丘令(別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歸順,孝武孝建二年立。
臨邑令,漢屬東郡,晉屬濟(jì)北。孝武孝建二年,與頓丘同立。
河間太守,漢文帝二年,分趙立。江左屢省置,宋孝武又僑立,何無。領(lǐng)縣六, 戶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一萬七千七百七。
樂城令,漢舊縣。
城平令,前漢屬勃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河間。
武垣令,前漢屬涿,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河間。
章武令,二漢屬勃海,《晉太康地志》屬章武。江左立,屬廣川,孝武大明七 年度此。
南皮令,漢舊縣,屬勃海。孝武始立,屬勃海,大明七年度此。
阜城令,前漢勃海有阜城縣,《續(xù)漢》安平有阜城縣,注云“故昌城”。漢信 都有昌城,未詳孰是。
頓丘太守(別見),江左屢省置,孝武又僑立,何無。領(lǐng)縣四,戶一千二百三 十八,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頓丘令。(別見)
衛(wèi)國令,《晉太康地志》有。
肥陽令,何志以前無。
陰安令,二漢屬魏。魏屬陽平,晉屬頓丘。
高陽太守,高陽,前漢縣名,屬涿,后漢屬河間。晉武帝泰始元年,分涿為范 陽,又屬焉。后又分范陽為高陽。江左屢省置,孝武又僑立,何無。領(lǐng)縣五,戶二 千二百九十七,口一萬四千七百二十五。
安平令,前漢屬涿,后漢屬安平,《晉太康地志》屬博陵。
饒陽令,前漢屬涿,《續(xù)漢》安平有饒陽縣,注云“故名饒,屬涿。”按《地 理》,涿唯有饒陽縣,無饒縣。
鄴令,漢舊縣,屬魏郡。江左避愍帝諱,改曰臨漳。孝武始立,屬魏郡,大明 七年度此。
高陽令。(已見)
新城令,前漢屬中山,后漢屬涿,《晉太康地志》屬高陽,并曰北新城。
勃海太守,漢高帝立,屬幽州;后漢、晉屬冀州。江左省置,孝武又僑立,何 無。領(lǐng)縣三,戶一千九百五,口萬二千一百六十六。
長樂令,晉之長樂郡也。疑是江左省為縣,至是又立。
蓚令。(別見。何志屬廣川。徐志屬此。)
重合令,漢舊縣。
司州刺史,漢之司隸校尉也。晉江左以來,淪沒戎寇,雖永和、太元王化暫及, 太和、隆安還復(fù)湮陷。牧司之任,示舉大綱而已??h邑戶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 關(guān)、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領(lǐng)河南(漢舊郡)、滎陽(晉武帝泰始 元年,分河南立。)、弘農(nóng)(漢舊郡)實(shí)土三郡。河南領(lǐng)洛陽、河南、鞏、緱氏、 新城、梁(并漢舊縣)、河陰(《晉太康地志》有)、陸渾(漢舊縣,屬弘農(nóng), 《晉太康地志》屬河南。)、東垣(二漢、《晉太康地志》、何有垣縣。)、新安 (二漢屬弘農(nóng),《晉太康地志》屬河?xùn)|。)、西東垣(新立)凡十一縣。滎陽領(lǐng)京、 密、滎陽、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成皋(并漢舊縣。屬河南。)凡九縣。 弘農(nóng)領(lǐng)弘農(nóng)、陜、宜陽、黽池、盧氏(并漢舊縣)、曲陽(前漢屬東海,后漢屬下 邳,《晉太康地志》無。)凡七縣。三郡合二十七縣,一萬六千三百六戶。又有河 內(nèi)(漢舊郡)、東京兆(京兆別見雍州,東京兆新立。)二僑郡。河內(nèi)寄治河南, 領(lǐng)溫、野王、軹、河陽、沁水、山陽、懷、平皋、(并漢舊名。)、朝歌(二漢屬 河內(nèi),《晉太康地志》屬汲郡。晉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縣。東京兆寄治滎陽, 領(lǐng)長安(漢舊縣)、萬年(別見)、新豐(別見)、藍(lán)田(別見)、蒲阪(二漢、 《晉太康地志》屬河?xùn)|。)凡六縣。合十六縣,一千九百九十二戶。少帝景平初, 司州復(fù)沒北虜。文帝元嘉末,僑立于汝南,尋亦省廢。明帝復(fù)于南豫州之義陽郡立 司州,漸成實(shí)土焉。領(lǐng)郡四,縣二十,去京都水二千七百,陸一千七百。
義陽太守,魏文帝立,后省,晉武帝又立?!短档刂尽?、《永初郡國》、何 志并屬荊州,徐則南豫也。明帝泰始五年,度郢州,后廢帝元徽四年,屬司州。領(lǐng) 縣七。戶八千三十二,口四萬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陽侯相,前漢無,后漢屬江夏曰平春,《晉太康地志》屬義陽,晉孝武改。
鄳令,二漢屬江夏,《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并作鄳,音盲?!队莱蹩贰?何并作鄳。
鐘武令,前漢屬江夏,后漢、《晉太康地志》無,《永初郡國》屬義陽。
寶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鄳立。
義陽令,《晉太康地志》有,后省。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陽立。
平春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陽立。
環(huán)水長,《永初郡國》、何、徐并無。明帝泰始三年,度屬宋安郡,后省宋安, 還此。宋安,本縣名,孝武大明八年,省義陽郡所統(tǒng)東隨二左郡立為宋安縣,屬義 陽。明帝立為郡。
隨陽太守,晉武帝分南陽義陽立義陽國,太康年,又分義陽為隨國,屬荊州。 孝武孝建元年度屬郢,前廢帝永光元年度屬雍;明帝泰始五年還屬郢,改為隨陽; 后廢帝元徽四年,度屬司州。徐志又有革音縣,今無。領(lǐng)縣四,戶四千六百。去京 都三千四百八十。
隨陽子相,漢隨縣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后隨國與郡俱改。
永陽男相,徐志有。
關(guān)西令(別見荊州,作厥西。),宋末新立。
西平林令,宋末新立。
安陸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分江夏立,屬郢州;后廢帝元徽四年度司州。徐志 有安蠻縣,《永初郡國》、何并無,當(dāng)是何志后所立。尋為郡,孝武大明八年,省 為縣,屬安陸;明帝泰始初,又立為左郡,宋末又省。領(lǐng)縣二,戶六千四十三,口 二萬五千八十四。去京都水二千三百。
安陸公相,漢舊縣,屬江夏。江夏又有曲陵縣,本名石陽,吳立?!稌x起居注》, 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陽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陸。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別見)
平輿令。
北新息令。
真陽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陽令。(并別見)
臨汝令,新立。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fèi)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7249.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
- 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fēng)月
- 春風(fēng)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胡蝶亂
- 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 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