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人物軼事:辭官歸隱
-
弘景博學(xué)多識,讀書逾萬卷,于六經(jīng)諸子史傳無所不通。17歲時便與江學(xué)文、褚炫、劉俊等為宋朝外明四友。齊高祖作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朝儀大事多取決于他。然他雖身在朱門,卻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讀書)為務(wù),晝夜研讀繕寫符圖經(jīng)集,于養(yǎng)生服食諸道,漸至通幽探微。如此積年累月,漸覺徹悟,遂萌隱居修行之志。于齊永明十年壬申決意出行歸隱。起初他并未上表齊武帝辭行,不告而別,掛朝服于神武門鹿市,徑出東亭而行。而后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深知其志,對他說:“皇上治事甚嚴,不準許臣屬作離奇之事,你這樣不辭而別,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來,反而達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為名利,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yīng)向皇上直言為是?!庇谑呛刖吧媳黻愓\,以表自己解官歸隱之意。表中大意是,我聽說無論堯帝之時,還是漢朝都有養(yǎng)生的風(fēng)氣。我為官已久,哪能留戀榮華富貴,所學(xué)也不是為了利祿。因此常想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領(lǐng)略自然之美。我這就要離開宮庭了,臨行之際,不勝眷戀,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準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給予賞賜,賜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勑: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對他的養(yǎng)生修道之事給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臨行公卿相送于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克道,人們都說是宋齊以來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榮。弘景一行來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來,便于山中建館。弘景說此山是金壇洞容,周圍百五十里,名華陽之天,漢時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隱居。故人稱他為陶隱居。自此,弘景開始了他的長達四十余年的隱居修行生活。弘景歸隱之后,有沈約為當(dāng)時的東陽郡守,因為敬佩他的志向與節(jié)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后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并賜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yīng),并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luò)頭,有人執(zhí)繩以杖驅(qū)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fù)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咨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shù)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fù)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稱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年少時好讀書,鉆研道術(shù)。年長以后博覽群書,傳說他「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隸,好著述。齊高帝作相,曾引他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辭官,隱于句曲山,自號「華陽陶隱居」。梁武帝即位后,屢次聘請他,他不肯出山。但國家每有大事,總要去向他求教,時人稱他「山中宰相」。死后謚為「貞白先生」。有輯本《陶隱居集》。
作者介紹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