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介紹
-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文學家。德安縣車橋鎮(zhèn)(原白水街鄉(xiāng))長慶村人。夏承皓次子,派名文喬,字子喬,行(hang)第十。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乙酉(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進士姚鉉為師,為水賦,姚鉉認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縣主簿;景德乙巳年舉賢良方正,擢光祿寺丞,通判臺州(今浙江省天臺縣),賦“國清寺”、“石梁”、“瓊臺雙闕銘”等詩詞;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為國史編修官,后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知鄧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饑,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余萬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間知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陸縣),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覡(男巫)一千九百余家還農(nóng),毀其淫祠;天圣五年,為樞密副使;天圣己巳年(1029)官參知政事;天圣辛未(1031)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虹橋;后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陜西省西安一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慶歷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御史認為夏竦與陳執(zhí)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仁宗皇祐己丑年(1049)進鄭國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詔監(jiān)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nóng)歷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賜謚“文莊”,御葬河南許州陽翟縣三封鄉(xiāng)洪長源(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境內(nèi)),建有旌賢院。夏竦以文學起家,自經(jīng)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治軍尤嚴,敢誅殺,對疾病死喪者,則撫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事實詳《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縣志》及秘書堂《夏氏宗譜·文莊公年譜》
- 夏竦 夏竦(985─1051)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景德四年(1007)中賢良方正科,授光祿丞,通判臺州。仁宗朝,與王欽若、丁謂等交結(jié),漸至參知認事。官至樞密使,封英國公。后出知河南府,延武寧軍節(jié)度使,進鄭國公?;实v三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師、中書令,謚文莊。《宋史》有傳。著有《文莊集》一百卷,已佚?!度卧~》錄其詞一首。
作者介紹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