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生平
-
樸學排滿 章太炎,華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義熏陶,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不滿于滿清的異族統(tǒng)治,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并在后來與《春秋》的夷狄觀以及西方的現(xiàn)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合,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光緒十七年(1891年)章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早年關注經、子之學,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著有《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與康、梁通信。又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發(fā)生與麥孟華等人的“拳毆”事件。此后回到浙江,與較為穩(wěn)健的“中體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來。1898年春,曾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報。戊戌政變后,章氏仍遭通緝,避地臺灣,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簽。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fā)生后,晚清趨新的士大夫嚴復、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章太炎應邀參加。在會上,章太炎主張驅逐滿、蒙代表,并割辮明志。但章氏仍與康、梁等人保留著聯(lián)絡。
革命講學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啟超《新民叢報》館,并與孫中山結交,極力牽合孫、康二派的關系。同時通過日本的中介,接觸到西方哲學、社會學、文字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當年夏回國后,重新改定《訄書》(即《訄書重訂本》,1906年于東京出版鉛印本,改用此前鄒容的題簽),并有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與梁啟超同為現(xiàn)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此期間,參加上海愛國學社。1903年,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斥清帝,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鼓吹,遂發(fā)生震驚中外之“蘇報案”,乃與清廷兩曹對質,入獄三年。1906年赴日本參加同盟會,繼任《民報》主筆,主持《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此期間,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fā)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國號的創(chuàng)始者。又參與此期興起的國粹主義運動,自1905年起,在《國粹學報》上發(fā)表若干學術文字,并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此前,1903年章太炎與近代古文經學另一重鎮(zhèn)劉師培定交,此后因學術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發(fā)生被劉師培與妻子何震誣蔑叛變事件,又與孫中山、汪精衛(wèi)、黃興等因《民報》不合,乃由提倡光復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shù)之巨制,開辟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xiàn)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志》,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
任籌邊使 1912年冬,章太炎被國民政府國務院任命為“東三省籌邊使”,籌邊使公署設在長春。在任期間,章太炎實地考察,提出設立東三省銀行、整頓幣制、開發(fā)水路交通和金礦等設想,以期使東北經濟得以發(fā)展,并加強與內地的聯(lián)系。由于得不到袁世凱的支持,他的這些設想在地方上推行起來障礙重重,雖歷盡艱辛,但成效甚微。1913年,章太炎辭去了籌邊使的職務,東三省籌邊使公署在存在了短短7個多月之后便宣告解體。
講求理學 1911年10月發(fā)生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1月15日回到中國上海,向黃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并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fā)表政論《誅政黨》。1912年2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1912年冬任袁世凱政府東三省籌邊使。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6月與湯國黎結婚。6月,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發(fā)表《駁建立孔教議》,反對定孔教為國教。在袁世凱鎮(zhèn)壓二次革命之后,章覺察袁世凱包藏禍心,于1913年8月進京,欲與袁世凱說理。袁不見,章乃以大勛章作扇墜,至新華門大罵,遂遭袁氏囚禁,關押在龍泉寺。被袁世凱囚禁時期,猶為吳承仕等人講學不輟,后集為《菿漢微言》。此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又集其著作為《章氏叢書》,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圖書館出版鉛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章恢復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對段祺瑞參戰(zhàn)主張表示反對。7月參與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秘書長,為孫中山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1918年離開廣州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1920年擁護“聯(lián)省自治”運動。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但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1930年代后,活動限于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并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于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后一批學生,并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向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xiàn)代教育體制,主張回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于蘇州錦帆路寓所。
- 章炳麟 章太炎(1869.1.12 -1936.6.14),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后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作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