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_文公文公七年譯文
-
查閱典籍:《左傳》——「左傳·文公文公七年」原文
七年春季,魯文公發(fā)兵攻打邾國,這是魯國利用晉國內(nèi)亂的空子。三月十七日,占取須句,讓邾文公的兒子當守官,這是不合于禮儀的。
夏季,四月,宋成公死了。這時候公子成做右?guī)?,公孫友做左師,樂豫做司馬,鱗矔做司徒,公子蕩做司城,華御事做司寇。宋昭公準備殺死公子們。樂豫說:“不行。公族,是公室的枝葉,如果去掉它,那么樹干樹根就沒有遮蓋了。葛藟還能遮蔽它的軀干和根子,所以君子以它作為比喻,何況是國君呢?這就是俗話所說‘樹陰遮蔽,偏偏使用斧子’,一定不可以。君王要考慮一下,如果用德行去親近他們,那就都是左右輔弼的臣子,誰敢有二心?怎么要殺他們呢?”宋昭公不聽。穆公、襄公的族人率領(lǐng)國內(nèi)的人們攻打昭公,在宮里殺了公孫固和公孫鄭。六卿和公室講和,樂豫放棄了司馬的官職來讓給公子卬。昭公即位后安葬被殺的人?!洞呵铩酚涊d說:“宋人殺其大夫”,不記載名字,這是由于人多而且他們沒有罪。
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晉國,說:“晉文公回國的時候沒有衛(wèi)士,所以有呂、郤發(fā)動的禍難。”于是就多給他步兵衛(wèi)士。穆嬴每天抱著太子在朝廷上啼哭,說:“先君有什么罪?他的合法繼承人有什么罪?丟開嫡子不立,反而到外邊去求國君,你們準備怎樣安置這個孩子?”出了朝廷,就抱著孩子到趙氏家去,向趙盾叩頭,說:“先君捧著這個孩子囑托給您,說:‘這個孩子如果成材,我就是受了您的賜予;如果不成材,我就要怨您?!F(xiàn)在國君雖然去世,話音還在耳邊,現(xiàn)在反而丟掉它,怎么辦?”趙盾和大夫們都怕穆嬴,而且害怕威逼,就背棄了先蔑而立靈公為君,并且發(fā)兵抵御秦國軍隊?;嵙羰?。趙盾率領(lǐng)中軍,先克輔助他;荀林父輔助上軍;先蔑率領(lǐng)下軍,先都輔助他。步招為趙盾駕御戰(zhàn)車,戎津作為車右。到達堇陰。趙盾說:“我們?nèi)绻邮芮貒凸佑夯貋?,他們就是客人;不接受,他們就是敵人。已?jīng)不接受了,而又慢慢地出兵,秦國將會動別的念頭。爭取主動而有奪取敵人的決心,這是作戰(zhàn)的好謀略。驅(qū)逐敵人好像追趕逃亡者,這是作戰(zhàn)的好戰(zhàn)術(shù)?!庇谑蔷陀柧毷勘サZ武器,把馬喂飽,讓部隊吃飽,隱蔽行動,夜里出兵。四月初一日,在令狐打敗秦軍,一直追到刳首。初二日,先蔑逃亡到秦國,士會跟著他。
先蔑出使秦國的時候,荀林父勸阻他,說:“夫人和太子還在,反而到外邊去求國君,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以生病作借口,行嗎?不這樣,禍患將會惹到您身上。派一個代理卿前去就可以了,為什么一定要您去?在一起做官就是‘寮’,我曾經(jīng)和您同寮,豈敢不盡我的心意呢?”先蔑沒有聽從。荀林父為他賦《板》這首詩的第三章,又沒有聽從。等到逃亡出國,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兒女和財貨全部送到秦國,說:“這是為了同寮的緣故?!?/p>
士會在秦國三年,沒有和先蔑見面。隨行的人說:“能和別人一起逃亡到這個國家,而不能在這里見面,那有什么用處?”士會說:“我和他罪過相同,并不是認為他有道義才跟他來的,見面干什么?”一直到回國,沒有見過面。
狄人侵襲我國西部邊境,魯文公派使者向晉國報告。趙宣子派賈季去問酆舒,同時責備他。酆舒問賈季說:“趙衰、趙盾哪一個賢明?”賈季回答說:“趙衰,是冬天的太陽;趙盾,是夏天的太陽?!?/p>
秋季,八月,齊昭公、宋昭公、衛(wèi)成公、陳共公、鄭穆公、許昭公、曹共公和晉國的趙盾在扈地結(jié)盟,這是由于晉靈公即位的緣故。魯文公晚到,所以《春秋》沒有記載他參加會議。凡是和諸侯會盟,如果不記載參加會的國家,就是因為晚到的緣故。晚到,不記載這些國家,這是為了避免弄不清而誤記。
穆伯在莒國娶妻,名叫戴己,生了文伯;她的妹妹聲己,生了惠叔。戴己死,穆伯又到莒國行聘,莒國人由于有聲己而辭謝,所以就為襄仲行聘。冬季,徐國攻打莒國,莒國人前來請求結(jié)盟,穆伯到莒國參加盟會,同時為襄仲迎接莒女。到達鄢陵,登上城見到莒女,很美麗,就自己娶了她。襄仲請求攻打穆伯,文公準備答應。叔仲惠伯勸諫說:“下臣聽說:‘戰(zhàn)爭起于內(nèi)部叫做亂,起于外部叫做寇??苌星覀?,亂就是自己打自己了?!F(xiàn)在臣下作亂而國君不加禁止,如果因此而引起外部敵人的進攻,怎么辦?”文公就阻止襄仲的進攻?;莶o他們調(diào)解:讓襄仲丟開莒女不娶,公孫敖就把莒女送回莒國,重新作為兄弟像起初一樣。襄仲和公孫敖聽從了。
晉國的郤缺對趙宣子說:“過去衛(wèi)國不順服,所以占取它的土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順服,可以還給它了。背叛了不加討伐,用什么顯示聲威?順服了不加撫慰,用什么表示關(guān)懷?不顯示聲威和不表示關(guān)懷,用什么顯示德行?沒有德行,如何主持盟會?您作為正卿,主持諸侯之事而不致力于德行,打算怎么辦?《夏書》說:‘把喜事告訴他,用威嚴督察他,用《九歌》勉勵他,不要讓他學壞。’有關(guān)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叫做《九歌》。六府、三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利于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于道義而推行這些,叫做德、禮。沒有禮就不快樂,這是叛變之所由來。像您的德行,沒有可以歌唱的,有誰肯來歸服?何不使歸服的人歌頌您呢?”趙宣子聽了這番話很高興。
【經(jīng)】七年春,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夏四月,宋公王臣卒。宋人殺其大夫。戊子,晉人及秦人戰(zhàn)于令狐。晉先蔑奔秦。狄侵我西鄙。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冬,徐伐莒。公孫敖如莒蒞盟。
【傳】七年春,公伐邾。間晉難也。
三月甲戌,取須句,置文公子焉,非禮也。
夏四月,宋成公卒。于是公子成為右?guī)煟珜O友左師,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蕩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
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攜貳?若之何去之?」不聽。穆、襄之族率國人以攻公,殺公孫固、公孫鄭于公宮。六卿和公室,樂豫舍司馬以讓公子卬,昭公即位而葬。書曰:「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眾也,且言非其罪也。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wèi),故有呂、郤之難?!鼓硕嗯c之徒衛(wèi)。穆贏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將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唤窬m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御秦師?;嵕邮?。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為右。及堇陰,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逐寇如追逃,軍之善政也?!褂栕淅?,秣馬蓐食,潛師夜起。戊子,敗秦師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會從之。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大子猶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辭,若何?不然,將及。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為寮,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弗聽。為賦《板》之三章。又弗聽。及亡,荀伯盡送其帑及其器用財賄于秦,曰:「為同寮故也?!?/p>
士會在秦三年,不見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國,不能見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將何見焉?」及歸,遂不見。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晉。趙宣子使因賈季問酆舒。且讓之。酆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秋八月,齊侯、宋公、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晉侯立故也。公后至,故不書所會。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后也。后至,不書其國,辟不敏也。
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聲己生惠叔。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聲己辭,則為襄仲聘焉。
冬,徐伐莒。莒人來請盟。穆伯如莒蒞盟,且為仲逆。及鄢陵。登城見之,美,自為娶之。仲請攻之,公將許之。叔仲惠伯諫曰:「臣聞之,兵作于內(nèi)為亂,于外為寇,寇猶及人,亂自及也。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仇,若之何?」公止之,惠伯成之。使仲舍之,公孫敖反之,復為兄弟如初。從之。
晉郤缺言于趙宣子曰:「日衛(wèi)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夏書》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痪殴χ陆钥筛枰玻^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說之。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5806.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