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_中經(jīng)全篇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鬼谷子》——「鬼谷子·中經(jīng)全篇」原文
譯文 “中經(jīng)”所說的是那些救人危難,給人教誨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們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會忘記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廣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義準則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會感恩而聽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時,在亂世里僥幸免遭兵亂;有的因善辯而受殘害;有的起義成為英雄,更遭受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雖遭失敗,卻自強自立。
因此,恪守“中經(jīng)”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經(jīng)”之道施于人,而不要被他人控制??刂扑苏哒莆罩鲃訖?quán),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會失掉許多機遇。
“中經(jīng)”之道就是關(guān)于“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的原則探討?!侗窘?jīng)》中記載的理論,權(quán)變的要旨,均在《持樞》、《中經(jīng)》兩篇中。
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是因人而變化的人的行為,可以影響形容和相貌。偽狡者,僅憑他們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識別他們;而恪守道德的有為之人,他們不看非禮的東西,他們不聽邪惡之言,他們談?wù)摰亩际恰对娊?jīng)》、《尚書》之類,他們沒有乖僻淫亂行為。他們以道為外貌,以德為容顏,相貌端莊、儒雅,不是光從外貌就能識別他們的。常常是隱名埋姓而回避人世。
“聞聲和音”,聽到聲音是否與之相合,也是一種方法。如果說人與人意氣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對方的恩愛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與角不相和,徵與羽不相配一樣。能成為四聲的主音唯有宮聲而已。
所以說,音聲不和諧,悲傷韻律是不會產(chǎn)生的,散、傷、丑、害都是不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現(xiàn)出來一定是很難入耳的。
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聲譽,卻不能象比目魚或比翼鳥那樣和諧,也是因為氣質(zhì)不和,音不調(diào)協(xié)所致。
所謂“解仇斗郄”,就是解決矛盾。“解仇”是調(diào)解兩個弱小者的不和;“斗郄”則是當兩個強大的國家不和時,使他們相爭的策略。
強大敵手相斗時,得勝的一方,夸大其功業(yè),虛張聲勢。而失敗的一方,則因兵敗力弱,玷污了自己聲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
所以,得勝者,一聽到人們稱贊他的威勢,就會輕敵而貿(mào)然進攻。而失敗者,聽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時,反而會努力支撐,拼死抵抗。敵人雖然強大,往往有弱點,對方雖說有防御,而實際力量并不一定強大。我方是可以用強大的兵勢脅迫對方,讓他們服從,吞并其國家。
所謂“綴去”的方法是說對于即將離開自己的人,說出真心挽留的話,以便使對方留下回憶與追念。所以遇到忠于信守的人,一定要贊許他的德行,鼓舞他的勇氣。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后會有期,對方一定高興。以他人之幸運,去引驗他往日的光榮,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戀于我們。
“卻語”的方法是說要在暗中觀察他人的短處。因為人言多時,必有失誤之處。要議論他的失誤處,并加以驗證。要經(jīng)常揭他忌諱的短處,并證明它是觸犯了時政所禁止的。這樣他就會因此而害怕,然后讓他安心,對以前說過的話,也不再說了,暗中則藏起這些證據(jù),秘不示人。而且,不能在眾人面前,現(xiàn)出自己的無能之處。
“攝心”的方法是,遇到那些好學技術(shù)的人,應(yīng)該主動為他擴大影響,然后驗證他的本領(lǐng),讓遠近的人都尊敬他,并驚嘆他的奇才異能,別人則將會與自己心連心。為別人效力者,要將之與歷史上的賢才相對照,稱其與前賢一樣,誠心誠意地相待,這樣方能得到賢能的人。
遇到沉于酒色的人,就要用音樂感動他們,并以酒色會致人于死,要憂余命無多,以此,教諭他們,讓他們高興地看到見所未見的事,最終認識到遙遠的未來,使命之重大,使之覺得將會與我后會有期。
“守義”的方法說的是,自己堅持仁義之道,并用仁義探察人心,使對方從心底里廣行仁義。從外到內(nèi)控制人心,無論什么事,都可以由此而解決。
而小人對待人,則用旁門左道,用此則常常會家破國亡。如果不是圣賢之輩,是不能用義來治家的,用道來守國的。圣賢是特別重視“道”的微妙的。因為“道”確實可以使國家轉(zhuǎn)危為安,救亡存國的。
注釋①中經(jīng):從內(nèi)部管理處置。②能言者,儔善博惠:巧于雄辯的人最能解決糾紛,所以就成為善人的好友而廣施恩惠。傳,是同類、朋友。③依道:不失道。④救拘執(zhí)者,養(yǎng)使小人:營救被捕的人,被捕者會深感其恩。也就欣然聽從命令了。⑤當世異時..敗目立:不論在任何時代,君子部必然嘗盡苦難。但是如果經(jīng)常有救人之窮和急人之難的善行時,不論遭受如何的災(zāi)禍苦難,最后 也能靠能言厚德之士的力量度過難關(guān)。闐坑是用土把穴填平,抑拘是拘禁。⑥郄:是骨與間的縫隙。⑦爻為:同猶偽。⑧僻淫:邪惡淫亂之意。⑨象貌:臉形和顏色,此指表面現(xiàn)象。⑩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宮、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稱。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根據(jù)五行相克的學說,金克木,水克火,所以商角、徵羽的音樂不能調(diào)和。(11)宮:宮五音之一。被視為土,能和其他四音。杜甫曾有“金管迷宮徵”的詩句。(12)比目:指比目魚。眼睛長在身體的一側(cè)。傳說兩條魚在水中并游。(13)合翼,只有一眼一翅的比翼鳥,經(jīng)常并羽齊飛,用來比喻恩愛夫妻。(14)贏:弱小。(15)綴己之系言:對于一個要走的人,為挽留他而說的話。綴是連接之意。(16)余思:遺憾的意思。(17)時禁:除規(guī)定時間以外禁止出入,這是輕視對方的辦法。(18)結(jié)以安其心:對方如果抱畏懼之念,雖然必須要他服從我方,但要以誠相待,使其安心。(19)收語盡藏而卻之:收起以前所使用的威脅語言,從此矢口不談。(20)無見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很多人面前不要讓人們知道自己無能。(21)伎術(shù):同技術(shù)。(22)效:效勞。(23)驗去,跟歷史上的賢人行為對照。(24)吾歸于誠己:只能竭誠相侍,如此就能掌握賢能的人。(25)音樂動之:以音樂的快樂節(jié)奏來感動人。(26)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假如沉溺酒色,就會有必死之害,曉諭對方顧余命無多。(27)漫瀾:無限遙遠的樣子。(28)后會:再見的意思。(29)探心在內(nèi)以合:在對方的心中要求義。(30)左道,邪道之意。例如:“旁門左道”。
“中經(jīng)”,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zhí),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zhí)者,養(yǎng)使小人。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
故道貴制人,不貴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權(quán),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jīng)紀事者,紀道數(shù),其變要在《持樞》、《中經(jīng)》。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主,其唯宮乎?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雖有美行盛譽,下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diào)者也。
“解仇斗郄”,謂解贏微之仇。斗郄者,斗強也。強郄既斗,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污其名,恥其宗。故勝盅,聞其功勢,茍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為是也。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皆可脅而并。
“綴去”者,謂綴已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fù),會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jié)往,明款款而去之。
“卻語”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數(shù)短之外,議其短驗之。動以忌諱,示以時禁,其人因以懷懼,然后結(jié)以安其心,收語盡藏而卻之,無見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shù)者,則為之稱遠方驗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已。效之于人,驗去亂其前,吾歸于誠已。遭淫色酒者,為之術(shù)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后會。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nèi)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制內(nèi),事有系由而隨也。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辱國。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圣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zhuǎn)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7619.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