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理論觀點
-
清初詩人王士禎是繼司空圖、嚴羽之后倡導神韻理論的又一大家 是“神韻說”的“集大成”者。他也因標舉“神韻”而名聲大噪。遺憾的是,王漁洋平生只“拈出神韻”二字,并未對此作正面系統(tǒng)闡述。后世注家各執(zhí)己見,紛紛詮釋,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觀點:
有認為“神韻”即 “格調”亦即 “肌理”,它是“徹上徹下無所不該”的,這是翁方綱“泛神韻論”的解釋。有認為 即,郭紹虞先生力主此說,他指出 :“神韻”“韻” “實則漁洋所謂神韻,單言之也只一‘韻’字而已。”敏澤先生以為神韻 “有時是指創(chuàng)作上和形似,形式等等相對應的內在的神似、氣韻、風神等一類的東西”,“有時它又是指創(chuàng)作中那種在內容上以寫景為特點,在風格上比較清新,富有詩情畫意的氣氛和境界?!辈嚏娤柘壬J為 :神韻是“古淡清遠的意境”。吳調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韻論》“。葉嘉瑩先生也說 :總論中則說 :神韻的主要內涵是指詩味的清逸淡遠”“總清遠二妙,則為神韻?!卞X鐘書先生在談到漁洋詩論時亦評述道“神韻乃詩中最高境 :界”,”“說,說等等。以上諸“優(yōu)游痛快,各有神韻。此外還有味外味”“神韻分離,以韻為主”說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談到“神韻”的某種內涵。然而就漁洋詩論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傾向來看,似感不甚妥切。筆者認為,王漁洋標舉的 “之 神韻”“神韻說”“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詩歌藝術風格上,優(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兩種風格并舉而又側重于古淡閑遠一格 (簡稱“并舉說”),二是指在某一首詩歌中追求“與的高度統(tǒng)一,重在詩的內在品質,韻”則偏重詩的外在風貌神”“韻”“神”“(簡稱“統(tǒng)一說”)。
明清時期對古典文學文法的研究日趨深入縝密,而與此同時王士禎王漁洋的“神韻說”卻又別開生面,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法研究所執(zhí)著的具體的文本形式,對古典作品藝術價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更加玄奧的層面。
然而,究竟應當怎樣理解王漁洋的神韻說在古典文學形式觀念的發(fā)展中所處的地位,卻還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王漁洋自己在說明他的神韻說理論時說,他最喜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個字;有時又標舉出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八個字來說明神韻的含義。從他的神韻說觀念和這些解釋中很容易得出這樣的觀點:神韻是指作品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某種情思內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點。翁方綱為了澄清神韻說的玄虛之論,在專析神韻說的《神韻論》文中把神韻解釋為“下筆如有神”的“神”,“熟精文選理”的“理”,乃至格調、肌理等,而最終歸之為“君形者”,似認為神韻屬于內蘊方面的東西。現(xiàn)代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及神韻時說,神韻“非詩品中之一品,而為各品之恰到好處,至善盡美”,也就是入神之意。用“君形者”、“神”或神氣、入神來解釋神韻,都意味著是從作品內蘊的角度來理解神韻的。這樣理解當然不錯,因為“神韻”之“神”肯定與內在的精神意蘊相關。但這樣解釋的結果,“神韻”的“韻”字似乎還沒有落到實處。當代學者吳調公先生則對神韻說中的“神韻”一詞作了更細致的分析:
神與韻,原來是渾然一體。但細細分析起來,卻有一個由“神”生“韻”的過程。哪怕這變化很倏忽、很隱約,但卻分明包含著歌德所強調的一種“灌注”過程。既有詩人主觀“精神”的傾注,也有因灌注的需要從而有待于涵茹式地渟蓄或噴薄式地張揚,形成一種洋溢著“生氣”的載體。
總的說來,神韻論者比古代各種詩論家都更為注意“韻”,注意帶著內在節(jié)奏感的心靈的流動。
吳調公先生不僅指出了神韻說所包含的“神”和“韻”,即內在的精神與外在的節(jié)奏兩個方面,而且強調了神韻說的重心是在“韻”的方面,即“帶著內在節(jié)奏感的心靈的流動”。
如果把嚴羽看作神韻說的先驅之一,那么應當說他所說的“別材”、“別趣”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興趣”還只是指示了一種模糊惝恍的意蘊,還沒有將神韻的問題真正鍥入到文本分析的實處,因而還沒有構成關于藝術形式問題的觀念。王漁洋則不同,他的神韻說已成為可認知甚至可效法的東西,也就是說已經(jīng)形式化了。翁方綱批評人們把神韻誤當作王漁洋的發(fā)明:“詩以神韻為心得之秘,此義非自漁洋始言之也,是乃自古詩家之要眇處,古人不言而漁洋始明著之也?!?為什么人們會把古已有之的東西當成是王漁洋的發(fā)明呢?除了因為王漁洋特標舉出神韻說的名目以立門戶外,更重要的是王漁洋談論的神韻雖標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實際上卻有路徑可尋。
-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作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