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生平
-
元好問出身于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
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一說為秦王拓跋翰,另一說為南安王拓跋余)。后來,后來的祖先又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并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戶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祖元誼,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軍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縣)團練使,又從平定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xiāng)學為業(yè),平時詩酒自娛,著有《東巖集》。
元好問出生后七個月,即過繼給他的任縣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替之際,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滅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屬,崛起后征伐四方而滅掉金國。在這樣的大戰(zhàn)亂大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里,元好問也經(jīng)歷著國破家亡,流離逃難的痛苦煎熬。
大致來說,他的一生可以分成這樣幾個大的階段:
21歲前,他過的是學生和公子哥兒的優(yōu)裕生活。這20來年,隨著他的過繼父元格,轉(zhuǎn)徙于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的縣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雖然初次參加科舉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學問大為長進,打下了做詩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湯臣)、翰林學土路鐸(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晉卿)等都對元好問有過指教師授的功勞。另一方面,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和科場失意的打擊,使元好問養(yǎng)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歲至35歲,是元好問科場多次挫折和遭受戰(zhàn)禍、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難河南并在豫西逐漸定居時期。其間,他備嘗了人生的痛苦艱辛。不過,通過應試汴梁,他得以與朝中名人權(quán)要如趙秉文、楊云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jié)好,不僅在學問上受到高明的指點,詩文大為進步,而且為以后的仕途進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礎。
自35歲中博學宏詞科入選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虜,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終結(jié)束時期。這一時期,他因不滿史館的冷官生活,很快辭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閑居。后被薦舉出任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南陽縣令,再調(diào)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經(jīng)歷蒙古圍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饑餓憂愁、流血流淚、生離死別等惡夢般的生活。
自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虜,押赴聊城羈管軟禁,到元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年)八月49歲結(jié)束羈系生活,他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zhuǎn)于山東聊城、冠氏之間,并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系,生活逐漸好轉(zhuǎn)和自由。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并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tǒng)的深意。從窩闊臺十一年(1239年)秋他50歲時返回故鄉(xiāng)忻州,到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歲時在獲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遺民不仕和為金史編纂四處奔忙搜求有關資料時期。這期間,他的交游范圍更廣、作詩為文更多,對蒙古國的態(tài)度也逐漸轉(zhuǎn)變。
-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作者介紹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