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_樞言譯文
-
查閱典籍:《管子》——「管子·樞言」原文
管子說:“道在天上,好比太陽;它在人體,就好比心了?!彼哉f,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命就是依靠氣;有名分則治,無名分則亂,統(tǒng)治就是依靠名分的。
樞言指出:愛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都是從道產(chǎn)生的,帝王運(yùn)用它們,天下便得治了。帝王,就是要分清什么事情應(yīng)當(dāng)放在前面,什么事應(yīng)當(dāng)放在后頭。把人民和土地放在前面就對了,把高貴和驕傲放在前面就錯(cuò)了。所以,先代圣王總是慎重地處理何者為先、何者為后的問題。
人君不可不慎重地對待“貴”的問題,不可不慎重地對待“人民”的問題,不可不慎重地對待“富”的問題。慎重對待“貴”,在于如何舉用賢人;慎重對待人民,在于如何設(shè)置官吏;慎重對待“富”,在于如何注重農(nóng)業(yè)。所以,人君的高低輕重決定在這三個(gè)方面,不可不慎。
一個(gè)國家,都有寶、有器、有用。內(nèi)城外郭、山川險(xiǎn)地、糧食貯備,這些都是“寶”;圣明、智謀,算作“器”;珠玉,居末位,算作財(cái)用。先代圣王看重寶與器而看輕財(cái)用,所以能治天下。
生存而不至于死滅的事物有兩種:氣與名。亡國而不利于立國的因素則有四個(gè):喜、怒、厭惡與嗜好,四者都可導(dǎo)致天下的敗亡,但賢者卻很少有這些毛病。
偽善,不是善。善,是無法做假的。所以先代圣王注重“善”。
成王業(yè)的國君積聚人民,成霸業(yè)的國君積聚武將和戰(zhàn)士,衰敗的國君積聚官僚貴族,亡國之君則積聚珠玉與婦女。所以,先代圣王總是慎重地處理積聚什么的問題。
要加快進(jìn)行探索,因?yàn)槿f物是眾多的;要努力進(jìn)行探索,因?yàn)槿f物是隨時(shí)流逝的;要加強(qiáng)進(jìn)行探索,因?yàn)槿f物是意旨精深的。
一個(gè)國家有三種情況的控制:有控制別人的,有被別人控制的,有不能控制別人、別人也不能加以控制的。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德盛義高,而不好把自己的名位強(qiáng)加于他人;人眾兵強(qiáng),而不用本國的實(shí)力制造危難和禍患;天下有大的事變,而愿意使本國走在后面;這樣的國家,必然是控制別人的。德不盛,義不高,而好把自己的名位強(qiáng)加于他人;人不多,兵不強(qiáng),而好用本國的實(shí)力制造危難和禍患;依仗同盟,偷取名利;這樣的國家,必然是被人控制的。人進(jìn)亦進(jìn),人退亦退,人勞亦勞,人逸亦逸,進(jìn)退勞逸,與人相從;這樣的國家,不能控制他人,他人也是不加控制的。
愛人過了頭,反而不能有利于其人;恨人過了頭,反而不能加害于其人。所以,先王總是注重分寸適當(dāng),也注重保持機(jī)密。機(jī)密,就是不可說出口,不可形于色,就象龍、蛇一天五變而無人察覺一樣,才叫作保持機(jī)密。所以,先王總是不肯驚人地把一說成超過二,先王也不肯獨(dú)自包辦事業(yè)或獨(dú)自居功。
先王在處理國家關(guān)系時(shí),既不“約束”,也不“結(jié)紐”。約結(jié)成束就必然解散,結(jié)成繩扣就必然折斷。所以,國家親善不在于“約束”和“結(jié)紐”。先王也不用“貨交”和“裂地”的辦法來治理天下。因?yàn)樘煜赂鲊募瘸申P(guān)系不可輕易改變,只可以用威力統(tǒng)一駕御。合于天時(shí),合于正義,都要去做。此外,雖有多余的視力也不看,多余的耳力也不聽,這才能夠保持天子圣智的頌聲。官吏的職責(zé)也同樣如此。合于天時(shí)則得到自然優(yōu)勢,合于正義則得到人的擁護(hù)。既占天時(shí),又合正義,這就能把天與人的力量一并掌握起來了。
先王不采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這樣,邊境就會安定;邊境安定,則鄰國親善;鄰國親善,問題就可以處理得當(dāng)了。
人們本來是相互憎惡的,人心兇悍,所以要頒布法律。法出于禮,禮出于理論。理論與禮都是道。萬物的關(guān)系都是根據(jù)理論和禮的出現(xiàn)而后才確定下來的。
萬物都是由于陰陽兩者相生而形成第三個(gè)事物,先王就是根據(jù)這三種現(xiàn)象而慎重掌握正反兩方面。以卑下斷定卑下,找不到卑下;用高尚斷定高尚,得不到高尚。這就是先王最重視相反相成道理的原因。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的東西是什么呢?唯有糧食。得到它,堯、舜、禹、湯、文、武和孝己,才賴以成功;天下人也必須靠它才可以生存。一天斷了食,等于過歉年;三天斷了食,等于過饑年;五天斷了食,等于過荒年;七天斷了食,國土就保不?。皇鞌嗔耸?,同類皆無,全部都將死掉了。
先王最重視誠信,有了誠信,天下各國就結(jié)好了。賢大夫不依靠宗室門第,士不依靠別國同盟,取得平平的小利不視為功,面對平平小富不為所用。所以,存國家,定社程的大事就在暫短之間的謀劃當(dāng)中解決了。
圣人在運(yùn)用其心思,好像渾渾沌沌地博大而圓到,又隱隱地使人找不到門,紛紛然好象亂絲,又象有次序地可以梳理。就是說,人們想要求知的就讓他求知,想要求利的就讓他求利,想要求勇的就讓他求勇,想要求地位的就讓他求地位。他想求地位,我就許他求地位,人家會說我有禮;他想求勇,我就許他求勇,人家會說我恭;他想求利,我就許他求利,人家會說我仁;他想求知,我就許他求知,人家會說我聰敏。但是要注意戒備,隱微而庇翼自己,動(dòng)作一定要深思,不要被人識透;對于突然到來的事件,必須有防備。對人有信叫作仁,不被欺瞞叫作智,既智且仁,就可以說是成熟的人了。
卑賤者固然應(yīng)當(dāng)事奉高貴者,不肖者固然應(yīng)當(dāng)事奉賢者。但高貴者之所以能成為高貴,正因?yàn)樗軌蜃龅揭再F事賤;賢者之所以能成為賢,正因?yàn)樗軌蜃龅揭再t事不肖。粗惡是精美的根本,卑下是尊高的根本,低賤是高貴的根本。所以先王很重視它們。
天,通過時(shí)令發(fā)揮作用,地,通過物材發(fā)揮作用;人,通過行德發(fā)揮作用;鬼神,通過賜福發(fā)揮作用;禽獸,通過力氣發(fā)揮作用。所謂德,就是率先行德的意思。所以,行德最好是走在前頭,它不象應(yīng)敵打仗那樣以后發(fā)制人為好。
先王舉事,占有一個(gè)不利條件兩個(gè)有利條件的,可成霸業(yè);完全是有利條件的,可成王業(yè);占有一個(gè)有利條件兩個(gè)不利條件的,必然削弱;完全是不利條件的,必然敗亡。計(jì)量以后,不講求多少;稱量以后,不講求輕重;度量以后,不講求短長,不講求這三者,不可以舉大事。能夠保持戒懼么?能夠保持謹(jǐn)慎么?能夠保持隱伏而不鋒芒外露么?能作到種谷得谷么?能作到種麥得麥么?能設(shè)想春日不生長,夏日也無所得么?先王用服務(wù)來聚合友誼,用行德來聚合國人。兩者都無所聚合,那就沒有成就,也沒有親近的人了。
凡國家的敗亡,找原因往往在它的長處;人的自我失誤,也往往因其所長。所以,善于游泳者死于梁地,善于射獵者常死在荒野之中。
生命從屬于糧食,言辭從屬于實(shí)事。無好事而有好的言辭表達(dá)的,自古及今,不曾存在。 眾勝寡,快勝慢,勇勝怯,智勝愚,善勝惡,有義勝無義,有天道勝無天道。凡此七個(gè)勝利條件貴在有其多數(shù),而終身運(yùn)用就將具備其多數(shù)了。
人君好放蕩縱欲,忘其身而失其國者,必然失敗;其德望不足以感懷其民眾者,必然失??;盛其刑罰而殘害其士人者,必然失?。恢T侯給與權(quán)威,但時(shí)間長而不知急起直追者,必然失?。蛔陨砗芾隙恢鹬靥诱?,必然失??;貯蓄積藏的物資,陳列腐朽的糧食,而不肯施與他人者,也必然失敗。
人的名分有三:有治理的,有督促的,有服務(wù)的。事的名分有二;有糾正于事前的,有察明于事后的。五者完善,天下就得治了。名分正則天下治,名分不正則天下亂,沒有名分則死滅。所以先王很注重名分。
先王謀取天下,對遠(yuǎn)的國家用“禮”,對近的國家用“親”。所謂親和禮,是用來謀取天下的手段;所謂遠(yuǎn)和近,是就區(qū)分天下各國邊際而言的。
每天都有增長而唯恐太少的,是忠心;每天都有減少而唯恐太多的,是欲望。多忠少欲,是明智的表現(xiàn),是作人臣的寬廣道路。作為人臣,無功于國,而造成家富國貧的局面,就是人臣的大罪;作為人臣,無功于國,而造成爵尊主卑的局面,也是人臣的大罪。對國家沒有功勞尚可以贏得富貴,誰還去推祟賢人呢?
普通人的心理活動(dòng),愛往往是憎的開始,恩德往往成為怨恨的出發(fā)點(diǎn)。他們事奉雙親,有了妻子孝行就衰退了;他們事奉國君,有了產(chǎn)業(yè),家室富足,德行就衰退了;爵祿滿足忠心就衰退了。只有少數(shù)賢人不這樣而已。所以先王總是不使人們爵祿太滿了。釜鼓之類的量器裝滿了,人們就要用“概”來平;人滿了,天就要來平。所以先王不使人們爵祿太滿。人君執(zhí)行“逆”的政策,人臣反而會順著行事。
先王重視榮辱,榮辱決定于實(shí)際行動(dòng)。天地沒有私愛和私恨,實(shí)際行善者有福,實(shí)際行不善者有禍,禍福都在實(shí)際行動(dòng)。故先王重視實(shí)際行動(dòng)。
公開行賞,節(jié)約費(fèi)用;公開處刑,減少刑殺。賞罰公開是德政的最高體現(xiàn),所以先王重視公開。
天道偉大而帝王應(yīng)當(dāng)運(yùn)用,愛天下之所愛,惡天下之所惡,天下就可以全面控制,全面控制則必然鞏固。
先王的書,我內(nèi)心是敬愛的,不過一般人并不了解它。所以,有事的時(shí)候,要敬讀它;無事的時(shí)候,也要敬讀它。我是怕事的,所以不喜歡作事;我也是怕講話的,所以不喜歡發(fā)言。原因是行年六十而且年老口吃的原故。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睒醒栽唬骸皭壑?,益之安之?!彼恼叩乐?。
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審所先所后,先民與地,則得矣。先貴與驕,則失矣。是故先王慎貴在所先所后。人主不可以不慎貴,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貴在舉賢,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務(wù)地。故人主之卑尊輕重,在此三者,不可不慎。國有寶有器有用,城郭險(xiǎn)阻蓄藏,寶也。圣智,器也。
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末用。故能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立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惡也者、欲也者、天下之?dāng)∫?。而賢者寶之,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故先王貴善。王主積于民,霸主積于將戰(zhàn)士,衰主積于貴人,亡主積于婦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積。疾之疾之,萬物之師也。為之為之,萬物之時(shí)也。強(qiáng)之強(qiáng)之,萬物之指也。凡國有三制,有制人者,有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義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眾兵強(qiáng),而不以其國造難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國后,如此者,制人者也。
德不盛,義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眾,兵不強(qiáng),而好以其國造難生患;恃與國,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進(jìn)亦進(jìn),人退亦退;人勞亦勞,人佚亦佚,進(jìn)退勞佚,與人相茍,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愛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貴當(dāng),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故先王不以一過二,先王不獨(dú)舉,不擅功。先王不約束,不結(jié)紐,約束則解,結(jié)紐則絕。故親不在約束結(jié)紐。先王不貨交,不列地,以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棰使也。時(shí)也利也。出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聰。
是以能繼天子之容。官職亦然。時(shí)者得天,義者得人,既時(shí)且義,故能得天與人。先王不以勇猛為邊竟,則邊竟安。邊竟安,則鄰國親。鄰國親,則舉當(dāng)矣。人故相憎也,人之心悍。故為之法。法出于禮,禮出于治,治禮道也,萬物待治禮而后定。
凡萬物,陰陽兩生而參視,先王因其參而慎所入所出。以卑為卑,卑不可得,以尊為尊,尊不可得,桀舜是也,先王之所以最重也。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無得之,堯舜禹湯文武孝己,斯待以成,天下必待以生,故先王重之。一日不食,比歲歉。三日不食,比歲饑。五日不食,比歲荒。七日不食,無國土,十日不食,無疇類盡死矣。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賢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權(quán)。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備不為用。故存國家,定社稷,在卒謀之閑耳。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門,紛紛乎若亂絲,遺遺乎若有從治。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貴者貴之。彼欲貴,我貴之,人謂我有禮。彼欲勇,我勇之,人謂我恭。彼欲利,我利之,人謂我仁。彼欲知,我知之,人謂我愍,戒之戒之,微而異之。動(dòng)作必思之,無令人識之,卒來者必備之,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謂成人。賤固事貴,不肖固事賢。貴之所以能成其貴者,以其貴而事賤也,賢之所以能成其賢者,以其賢而事不肖也。惡者美之充也,卑者尊之充也,賤者貴之充也,故先王貴之。天以時(shí)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所謂德者,先之之謂也,故德莫如先,應(yīng)適莫如后。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盡以陽者王,以一陽二陰者削,盡以陰者亡。量之不以少多稱之不以輕重,度之不以短長,不審此三者,不可舉大事。能戒乎?能敕乎?能隱而伏乎?能而稷乎?能而麥乎?春不生而夏無得乎,眾人之用其心也,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唯賢者不然。先王事以合交,德以合人,二者不合,則無成矣,無親矣。凡國之亡也,以其長者也。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長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命屬于食,治屬于事。無善事而有善治者,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眾勝寡,疾勝徐,勇勝怯,智勝愚,善勝惡,有義勝無義,有天道勝無天道,凡此七勝者貴眾,用之終身者眾矣。人主好佚欲,亡其身失其國者殆。其德不足以懷其民者殆。明其刑而賤其士者殆。
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極已者殆。身彌老不知敬其適子者殆。
蓄藏積陳朽腐,不以與人者殆。凡人之名三,有治也者,有恥也者,有事也者。事之名二,正之察之,五者而天下治矣。名正則治,名倚則亂,無名則死,故先王貴名。先王取天下,遠(yuǎn)者以禮,近者以體,體禮者,所以取天下,遠(yuǎn)近者,所以殊天下之際。日益之而患少者惟忠,日損之而患多者惟欲。多忠少欲,智也,為人臣者之廣道也。為人臣者,非有功勞于國也,家富而國貧,為人臣者之大罪也。為人臣者,非有功勞于國也,爵尊而主卑,為人臣者之大罪也。無功勞于國而貴富者,其唯尚賢乎?眾人之用其心也,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生其事親也,妻子具,則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業(yè),家室富足,則行衰矣。爵祿滿,則忠衰矣,唯賢者不然,故先王不滿也。
人主操逆人臣操順。先王重榮辱,榮辱在為,天下無私愛也,無私憎也,為善者有福,為不善者有禍,禍福在為,故先王重為。明賞不費(fèi)明刑不暴,賞罰明,則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貴明。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愛惡。愛惡天下可秘,愛惡重閉必固。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故先王不滿也。先王之書,心之敬執(zhí)也,而眾人不知也。故有事事也,毋事亦事也。吾畏事,不欲為事,吾畏言,不欲為言,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fèi)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9046.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