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_霸言譯文
-
查閱典籍:《管子》——「管子·霸言」原文
霸業(yè)和王業(yè)的規(guī)模形勢是這樣的。它模仿上天,效法大地,教化世人,改換朝代,創(chuàng)立天下法制,分列諸侯等次,使四海賓服歸屬,并乘時匡正天下;它可以縮小大國的版圖,糾正邪曲的國家,削弱強國,降低權(quán)重之國的地位,兼并亂國,摧殘暴虐的國君:處分其罪惡,降低其地位,保護其人民,然后就統(tǒng)治其國家。本國富強叫作“霸”,兼正諸侯國叫作“王”。所謂王者,總有其獨明之處。德義相同的國家,他不去攻??;道義一致的國家,他不去統(tǒng)治。歷來爭奪天下,以威力推翻危亂的暴君,是王者的常事。統(tǒng)治人民必須有道,稱王稱霸必須合于時機。國政修明而鄰國無道,是成就霸王之業(yè)的有利條件。因為國家的存在與鄰國有關(guān),國家的敗亡也與鄰國有關(guān)。鄰國有事,鄰國可以有所得;鄰國有事,鄰國也可以有所失。天下有事變?總是對圣王有利;國家危殆的時候,才顯出圣人的明智。先代圣王之所以成其王業(yè),往往是利用鄰國的舉措不當(dāng)。舉措不當(dāng),是鄰國敵人所以得意的原因?! ∠胍莆仗煜碌臋?quán)力,首先必須施德于諸侯。因此,先王總是有所取,有所予,有所屈,有所伸然后才能掌握天下的大權(quán)。兵勝在于有權(quán),權(quán)勝在于得地利。所以,諸侯得有地利的,跟著有權(quán)力;失地利的,權(quán)就跟著喪失了。爭奪天下,還必須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計的,得人;只打小算盤的,失人。得天下大多數(shù)擁護的,能成王業(yè);得半數(shù)擁護的,能成霸業(yè)。因此,圣明君主總是謙恭卑禮來對待天下賢士而加以任用,均分祿食來吸引天下民眾而使為臣屬。所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人不認(rèn)為貪,就是因為他順乎天下大計的原故。用天下的財物,來謀利于天下人;用巨大威力的震懾,來集中天下的權(quán)力;用施行德政的行動,來取得諸侯的親附;用懲治奸佞的罪行,來規(guī)、范天下人的思想;借助天下的兵威,來擴大明王的功績;攻下逆亂的國家,來賞賜有功的勞臣;封樹圣賢的德望,來宣示天子的行狀,這樣,百姓就安定了。先王之取天下,那真是豐盛的大德呵!也就是以物利人的意思。使國家經(jīng)常沒有憂患而名利兼得的,可稱神圣;國家在危亡之中而能使之保全的,可稱明圣。所以,先王所師法的,是神圣;所尊祟的,是明圣。一句話而能保全國家,不聽而國即亡,這樣的話就是大圣人的話。一個英明君主總是看輕駿馬與寶玉,而看重政權(quán)與軍隊。至于失天下的君主就不這樣了,他輕視予人政權(quán),而重視予人駿馬;輕視予人軍隊,而重視予人寶玉;重視宮門的營治,而輕視四境的防守,所以國家就削弱了?! ?quán)謀,是神圣君主所依賴的。獨到的明智,好比天下的利器;獨到的判斷,好比一座精密的營壘。這二者是圣人所要效法的。圣人總是戒慎事物細小的苗頭,而愚人只看到事物暴露以后;圣人憎惡內(nèi)心的惡劣,愚人憎惡外形的惡劣;圣人一動就知其安危,愚人至死也不肯改變。圣人都是能捕捉時機的,但不能違背時機。智者善于謀事,但不如抓好時機。精于時機,總是費力少而成果大。謀事無主見則陷于困境,舉事無準(zhǔn)備則歸于失敗。所以,圣王務(wù)求做好準(zhǔn)備而慎守時機。以有所準(zhǔn)備等待時機,按適當(dāng)時機興舉大事,時機一到而開始興兵。絕堅壁而攻下敵國,破大城而控制敵地,根本雄厚而目標(biāo)很小,保全近國而攻伐遠敵,用大國牽制小國,用強國役使弱國,用人多招取人少,德利百姓,威震天下;令行于諸侯而不遭反抗,近的無不服從,遠的也無不聽命了。本來一個明王擔(dān)當(dāng)天下的領(lǐng)導(dǎo)者,是合理的。抑強助弱,禁暴國而阻貪君,保全亡國而安定危局,繼承絕世,這都是天下?lián)泶?,諸侯親附,百姓稱利的事,所以天下樂推以為王。至于智謀蓋天下,斷事冠一世,才能震四海的人,這便是王業(yè)的佐臣了?! ∏С酥畤?,只要具備應(yīng)守的條件,也可以臣服諸侯,據(jù)有天下。萬乘之國,如果失其應(yīng)守的條件,就不能保有其國。天下皆治而自己獨亂,就不能保有其國;諸侯都和好而自己孤立,就不能保有其國;鄰國都有險可守而自己平易不備,也不能保有其國。這三者都是亡國的征象。國大而政績小,國家地位也會跟著政績一樣小;國小而政績大,國家也跟著強大。國大而無所作為,可以變?yōu)樾?;國強而不加治理,可以變?yōu)槿?;人眾而不加治理,可以變?yōu)樯?;地位高貴而無禮,可以變?yōu)橘v;權(quán)重而超越范圍,可以變?yōu)檩p;家富而驕奢放肆,可以變?yōu)樨殹K钥匆粋€國家,要看國君如何;看一個軍隊,要看將領(lǐng)如何;看一國戰(zhàn)備,要看農(nóng)田如何。如果國君似明而不明,將領(lǐng)似賢而不賢,人民好似耕者而不耕種土地,失掉這三個應(yīng)守的條件,國家就不能保有了。地大而不耕,叫作“地滿”;人多而不治,叫作“人滿”;兵威而不正,叫作“武滿”。不制止這“三滿”,國家也就不能保住了。地大而不耕,就不是他的土地;卿貴而不行臣道,就不是他的卿相;人多而不親附,就不是他的人民?! o地而求富有者,憂傷;無德而想稱王者,危險;施予薄而求報答厚重者,孤立。上面權(quán)小而下面權(quán)重,國土小而都城大,就將有被弒之禍。做到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的,才是治國的最高水平。如果天下有兩個天子,天下就不能治理;一國而有兩君,一國就不能治理;一家而有兩父,一家就不能治理。法令,不發(fā)自上層就不能推行,不集中權(quán)力,就無人聽從。堯舜之民,不是生來就是好百姓;桀紂之民,不是生來就要作亂的。所以治亂的根源都在上面。霸王之業(yè)的開始,也是以人民為本。本治則國家鞏固,本亂則國家危亡。所以,上面英明則下面敬服,政事平易則人心安定,戰(zhàn)士訓(xùn)練好則戰(zhàn)爭取勝,使用能臣則百事皆治,親近仁人則君主不危,任用賢相諸侯就信服了?! “詷I(yè)和王業(yè)的形勢是這樣的,它的德義處于優(yōu)勢,智謀處于優(yōu)勢,兵戰(zhàn)處于優(yōu)勢,地形處于優(yōu)勢,動作處于優(yōu)勢,所以能統(tǒng)治天下。善于治國的,往往利用大國的力量,依勢而縮小別國;利用強國權(quán)威,依勢而削弱別國;利用重國的地位,依勢而壓低別國。強國多,就聯(lián)合強國攻擊弱國以圖霸業(yè);強國少,就聯(lián)合小國攻擊大國以圖王業(yè)。強國多,而談統(tǒng)一的王業(yè),是愚人之見;強國少,而行聯(lián)合稱霸的辦法,是敗事之謀。神圣的君主,都是看天下的形勢,了解動靜時機;看先后機宜,了解禍福的道路。強國多,先舉事者危險,后舉事者得利;強國少,先舉事者成王,后舉事者失敗。參戰(zhàn)國多,后舉事者可以成霸;參戰(zhàn)國少,先舉事者就可以成王?! ⊥跽咧?,方正而不走極端。列爵不排斥賢人,選賢不擇年齒地位,這是為貪更大的利益。所以王業(yè)的形勢是偉大的。先王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堅持方正的原則;在建立天下的時候,實行整齊劃一的措施;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則實行平和簡易的方針。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興舉大事用天道。因此,先王從事征伐,都是伐逆而不伐順,伐險惡而不伐平易,伐太過頭的而不伐落后的。本國之內(nèi),通過政令來駕馭;國外會集諸侯,運用權(quán)力來召集。對就近而不服從的國家,用侵削土地加害它;對離遠而不聽命的國家,用強大形勢威脅它。背叛則征伐之,這是武;服從則赦免之,這是文。文武兼?zhèn)洌@才是德。關(guān)于國家輕重強弱的形勢問題,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則強,孤立則弱。騏驥之材,用百馬輪流與它竟逐,它也一定疲憊;冠絕一代的強國,舉天下者去攻它,也一定會弱下來。強國的正確作法是容納小國,其失誤在于自恃其強;小國的正確作法是折節(jié)事強,其失誤在擺脫強國。國家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謀算;無論強弱,都有自己的形勢。征服近國而威脅遠國,是保持王國的形勢;聯(lián)合小國以攻擊大國,是保持勢均力敵國家的形勢;以負海之國攻伐負海之國,是保持中原國家的形勢;折節(jié)事奉強國以避罪,是保持小國的形勢。從古到今,沒有首先起事,違背時機,變更形勢,而能建立功業(yè)的;也沒有經(jīng)常首先起事,違背時機,變更形勢,而不失敗的。凡是要以臣伐君征服四海的,不可只依靠舉兵進攻取勝。必須首先定好規(guī)劃,占據(jù)有利地形,權(quán)衡有利的結(jié)局,密切盟國的關(guān)系,然后再待機而動,才是王者的策略。先王的征伐,舉兵必合于正義,用兵必須迅猛,看形勢而斷定可否舉兵,量實力而斷定能否進攻,考慮得失而斷定行動時機。因此,先王從事征伐,必須先戰(zhàn)斗而后進攻,先進攻而后取地。所以善于進攻的,都要算計好我軍人數(shù)以針對敵軍人數(shù),算計好我軍糧草以針對敵軍糧草,算計好我軍裝備以針對敵軍裝備。以人對人,如敵軍兵眾有余,則不可以進攻;以糧對糧,如敵軍存糧有余,則不可以進攻;以裝備對裝備,如敵軍裝備有余,則不可以進攻。應(yīng)該避開實力而擊其空虛,避開堅固而擊其脆弱,避開難攻之地而擊其易被摧毀的地方。 掌握國家不在于敦敬古道,治世不在于精通舊事,成王成霸不在于抄襲典故。舉措失當(dāng)國家就會危險,錯過形勢權(quán)力就會傾倒,謀事輕率則招禍,計劃得宜則發(fā)揮強力,功得則名譽隨之而來,權(quán)重則命令容易推行,這些都是規(guī)律性。 凡是爭強的國家,必先競爭謀略,競爭形勢,竟?fàn)帣?quán)力。使人君有喜有怒,在謀略;使國家有輕有重,在形勢;使軍隊有進有退,在權(quán)力。所以,精于謀略則人君的愿望可以實現(xiàn),而號令可以推行;精于形勢則大國土地可以奪取,而強國之兵可以包圍;精于權(quán)力則天下的兵力可剪除,諸侯國的君主可以召見了。神圣的君主,都是根據(jù)天下的形勢,了解當(dāng)代的謀算,了解兵力的攻向,了解土地的歸屬,了解政令所加的對象。凡是攻伐所憎之國而以利歸己的,這就會造成鄰國的不親。威權(quán)侵犯所惡之國而利少歸己的,就可以圖強。專破一國,造成后世的強盛,可成王業(yè)。專破一國,造成鄰國的強盛,那就要敗亡了。霸王之形;象天則地,化人易代,創(chuàng)制天下,等列諸侯,賓屬四海,時匡天下;大國小之,曲國正之,強國弱之,重國輕之;亂國并之,暴工殘之:僇其罪,卑其列,維其民,然后王之。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國之謂王。夫王者有所獨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夫爭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時。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夫國之存也,鄰國有焉;國之亡也,鄰國有焉。鄰國有事,鄰國得焉;鄰國有事,鄰國亡焉。天下有事,則圣王利也。國危,則圣人知矣。夫先王所以王者,資鄰國之舉不當(dāng)也。舉而不當(dāng),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
夫欲用天下之權(quán)者,必先布德諸侯。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與,有所詘,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權(quán)。夫兵幸于權(quán),權(quán)幸于地。故諸侯之得地利者,權(quán)從之;失地利者,權(quán)去之,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shù)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王之,均分以釣天下之眾而臣之。故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謂貪者,其大計存也。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權(quán);以遂德之行,結(jié)諸侯之親;以好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廣明王之伐;攻逆亂之國,賞有功之勞;封賢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術(shù)術(shù)乎大德哉,物利之謂也。夫使國常無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國在危亡,而能壽者,明圣也。是故先王之所師者,神圣也;其所賞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壽國,不聽而國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夫明王之所輕者馬與玉,其所重者政與軍。若失主不然,輕予人政,而重予人馬;輕予人軍,而重與人玉;重宮門之營,而輕四境之守,所以削也。
夫權(quán)者,神圣之所資也;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此三者,圣人之所則也,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惡也內(nèi),愚人之憎惡也外;圣人將動必知,愚人至危易辭。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知者善謀,不如當(dāng)時。精時者,日少而功多。夫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是以圣王務(wù)具其備。而慎守其時。以備待時,以時興事,時至而舉兵。絕堅而攻國,破大而制地,大本而小標(biāo),埊近而攻遠。以大牽小,以強使弱,以眾致寡,德利百姓,威振天下;令行諸侯而不拂,近無不服,遠無不聽。夫明王為天下正,理也。按強助弱,圉暴止貪,存亡定危,繼絕世,此天下之所載也,諸侯之所與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知蓋天下,繼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千乘之國得其守,諸侯可得而臣,天下可得而有也。萬乘之國失其守,國非其國也。天下皆理己獨亂,國非其國也;諸侯皆令己獨孤,國非其國也;鄰國皆險己獨易,國非其國也。此三者,亡國之徵也。夫國大而政小者,國從其政;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大而不為者,復(fù)??;強而不理者,復(fù)弱;眾而不理者,復(fù)寡;貴而無禮者,復(fù)賤;重而凌節(jié)者,復(fù)輕,富而驕肆者,復(fù)貧。故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其君如明而非明也,其將如賢而非賢也,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三守既失,國非其國也。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眾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三滿而不止,國非其國也。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卿貴而不臣,非其卿也;人眾而不親,非其人也。
夫無土而欲富者憂,無德而欲王者危,施薄而求厚者孤。夫上夾而下苴、國小而都大者弒。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堯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理亂在上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zhàn)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夫善用國者,因其大國之重,以其勢小之;因強國之權(quán),以其勢弱之;因重國之形,以其勢輕之。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強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夫神圣,視天下之形,知動靜之時;視先后之稱,知禍福之門。強國眾,先舉者危,后舉者利。強國少,先舉者王,后舉者亡。戰(zhàn)國眾,后舉可以霸;戰(zhàn)國少,先舉可以王。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讓賢,賢不齒第擇眾,是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爭天下也以方心,其立之也以整齊,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及。四封之內(nèi),以正使之;諸侯之會,以權(quán)致之。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遠而不聽者,以刑危之。一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具滿,德也。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強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國必弱矣。強國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強。小國得之也以制節(jié),其失之也以離強。夫國小大有謀,強弱有形。服近而強遠,王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折節(jié)事強以避罪,小國之形也。自古以至今,未嘗有先能作難,違時易形,以立功名者;無有常先作難,違時易形,無不敗者也。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必先定謀慮,便地形,利權(quán)稱,親與國,視時而動,王者之術(shù)也。夫先王之伐也,舉之必義,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時。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戰(zhàn)而后攻,先攻而后取地。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眾,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以眾攻眾,眾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釋難而攻易。
夫摶國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夫舉失而國危,刑過而權(quán)倒,謀易而禍反,計得而強信,功得而名從,權(quán)重而令行,固其數(shù)也。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刑,爭權(quán)。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謀也;令國一輕一重者,刑也;令兵一進一退者,權(quán)也。故精于謀,則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精干刑,則大國之地可奪,強國之兵可圉也;精于權(quán),則天下之兵可齊,諸侯之君可朝也。夫神圣視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謀,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歸,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鄰國之所不親也。權(quán)動所惡,而實寡歸者強。擅破一國,強在后世者王。擅破一國,強在鄰國者亡。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9047.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