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志·卷三十五》
-
州郡一
○揚(yáng)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堯都,土界廣遠(yuǎn),濟(jì)、 河為兗州,海、岱為青州,海、岱及淮為徐州,淮、海為揚(yáng)州,荊及衡陽為荊州, 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為梁州,黑水、西河為雍州。自虞至殷,無所改變。周 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漢初又立徐、梁二州。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為十 三州,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東京無復(fù)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司隸 所部如故。及三國鼎歭,吳得揚(yáng)、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吳又分 交為廣。魏末平蜀,又分益為梁。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tǒng),凡十有六州。后又 分涼、雍為秦,分荊、揚(yáng)為江,分益為寧,分幽為平,而為二十矣。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并、兗、豫、幽、平諸州一時(shí)淪沒,遺民 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江左又分荊為湘,或離或合,凡有揚(yáng)、荊、湘、江、 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揚(yáng)州為南徐, 徐州為南兗,揚(yáng)州之江西悉屬豫州;分荊為雍,分荊、湘為郢,分荊為司,分廣為 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 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虜庭。于是于鐘離置徐州,淮陰為北兗,而青、冀二州 治贛榆之縣。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為正,其后分派,隨事記列。內(nèi)史、侯、相,則 以升明末為定焉。
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shí)由名號(hào)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 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馬彪二 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 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jì),雖立郡時(shí)見,而置縣不書。今唯 以《續(xù)漢郡國》?!短档刂尽?,參伍異同,用相征驗(yàn)。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 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若唯云“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若不 注置立,史闕也。
揚(yáng)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漢治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 吳治建業(yè)。成帝咸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xiāng)(別見)、元城(漢舊縣,晉 屬陽平)二縣,后省元城。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lǐng)廣川一縣,宋初省為縣,隸 魏郡。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lǐng)北新城(別見)、博陸 (博陸縣,霍光所封,而二漢無,晉屬高陽。)二縣。堂邑,領(lǐng)堂邑一縣,后省堂 邑并高陽,又省高陽并魏郡,并隸揚(yáng)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以其民并 建康。孝建元年,分揚(yáng)州之會(huì)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yáng)州。大明三 年罷州,以其地為王畿,以南臺(tái)侍御史部諸郡,如從事之部傳焉,而東揚(yáng)州直云揚(yáng) 州。八年,罷王畿,復(fù)立揚(yáng)州,揚(yáng)州還為東揚(yáng)州。前廢帝永光元年,省東揚(yáng)州并揚(yáng) 州。順帝升明三年,改揚(yáng)州刺史曰牧。領(lǐng)郡十,領(lǐng)縣八十。戶一十四萬三千二百九 十六,口一百四十五萬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陽尹,秦鄣郡,治今吳興之故鄣縣。漢初屬吳國,吳王濞反敗,屬江都國。 武帝元封二年,為丹陽郡,治今宣城之宛陵縣。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為宣城郡, 治宛陵,而丹陽移治建業(yè)。元帝太興元年,改為尹。領(lǐng)縣八,戶四萬一千一十,口 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秣陵縣。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六年置縣,孫權(quán)改秣陵為建業(yè)。晉武帝平吳, 還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為建業(yè)。愍帝即位,避帝諱,改為建康。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晉安 帝義熙九年,移治京邑,在斗場。恭帝元熙元年,省揚(yáng)州府禁防參軍,縣移治其處。
丹楊令,漢舊縣。
江寧令,晉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更名。
永世令,吳分溧陽為永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莸凼溃葘倭x興,尋復(fù) 舊。義興又有平陵縣,董覽《吳地志》云:“晉分永世。”《太康》、《永寧地志》 并無,疑是江左立。文帝元嘉九年,以并永世、溧陽二縣。
溧陽令,漢舊縣。吳省為屯田。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湖熟令,漢舊縣。吳省為典農(nóng)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句容令,漢舊縣。
會(huì)稽太守,秦立,治吳。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會(huì)稽為吳郡,會(huì)稽移治山陰。領(lǐng) 縣十,戶五萬二千二百二十八,口三十四萬八千一十四。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五十五, 陸同。
山陰令,漢舊縣。
永興令,漢舊余暨縣,吳更名。
上虞令,漢舊縣。
余姚令,漢舊縣。
剡令,漢舊縣。
諸暨令,漢舊縣。
始寧令,何承天志,漢末分上虞立。賀《續(xù)會(huì)稽記》云:“順帝永建四年,分 上虞南鄉(xiāng)立?!薄独m(xù)漢志》無?!稌x太康三年地志》有。
句章令,漢舊縣。
鄮令,漢舊縣。
鄞令,漢舊縣。
吳郡太守,分會(huì)稽立。孝武大明七年,度屬南徐。八年,復(fù)舊。領(lǐng)縣十二,戶 五萬四百八十八,口四十二萬四千八百一十二。去京都水六百七十,陸五百二十。
吳令,漢舊縣。
婁令,漢舊縣。
嘉興令,此地本名長水,秦改曰由拳。吳孫權(quán)黃龍四年,由拳縣生嘉禾,改曰 禾興。孫皓父名和,又改名曰嘉興。
海虞令,晉武帝太康四年,分吳縣之虞鄉(xiāng)立。
海鹽令,漢舊縣?!秴怯洝吩疲骸氨久湓l(xiāng),秦以為海鹽縣?!?/p>
鹽官令,漢舊縣?!秴怯洝吩疲骸胞}官本屬嘉興,吳立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 為縣?!狈且?。
錢唐令,漢舊縣。
富陽令,漢舊縣。本曰富春。孫權(quán)黃武四年,以為東安郡;七年,省。晉簡文 鄭太后諱“春”,孝武改曰富陽。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為桐溪,吳立為新城縣,后并桐廬?!稌x太康地志》無。 張勃云:“晉末立?!币墒翘的┝?,尋復(fù)省也。晉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吳分富春立。
桐廬令,吳分富春立。
壽昌令,吳分富春立。新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興太守,孫皓寶鼎元年,分吳、丹陽立。領(lǐng)縣十,戶四萬九千六百九,口三 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陸五百七十。
烏程令,漢舊縣,先屬吳。
東遷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后廢帝元徽四年,更名東安。順帝升明 元年復(fù)舊。
武康令,吳分烏程、余杭立永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長城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
原鄉(xiāng)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漢舊縣,先屬丹陽。
安吉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漢舊縣,先屬吳。
臨安令,吳分余杭為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于潛令,漢舊縣,先屬丹陽。
淮南太守,秦立為九江郡,兼得廬江豫章。漢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國,分立豫 章郡,文帝又分為廬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復(fù)為九江郡,治壽春縣。后漢徙治陰陵 縣。魏復(fù)曰淮南,徙治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歷陽(別見)、當(dāng)涂、逡道諸 縣,二年,復(fù)立鐘離縣(別見),并二漢舊縣也。三國時(shí),江淮為戰(zhàn)爭之地,其間 不居者各數(shù)百里,此諸縣并在江北淮南,虛其地,無復(fù)民戶。吳平,民各還本,故 復(fù)立焉。其后中原亂,胡寇屢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于江 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轉(zhuǎn)多,乃于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晉末,遂割丹陽 之于湖縣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 復(fù)立淮南郡,屬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還屬揚(yáng)州。領(lǐng)縣六,戶五千三百六十二, 口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陸一百四十。
于湖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楊縣立,本吳督農(nóng)校尉治。
當(dāng)涂令,晉成帝世,與逡道俱立為僑縣,晉末分于湖為境。
繁昌令,漢舊名,本屬潁川。魏分潁川為襄城,又屬焉。晉亂,省襄城郡,以 此縣屬淮南,割于湖為境。
襄垣令,其地本蕪湖。蕪湖縣,漢舊縣。至于晉末,立襄垣縣,屬上黨。上黨 民南過江,立僑郡縣,寄治蕪湖,后省上黨郡為縣,屬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 黨縣并襄垣。
定陵令,漢舊名,本屬襄城,后割蕪湖為境。
逡道令,漢作逡遒,晉作逡道,后分蕪湖為境。
宣城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陽立。領(lǐng)縣十,戶一萬一百二十,口四萬七 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百八十,陸五百。
宛陵令,漢舊縣。
廣德令,何志云:“漢舊縣。”《二漢志》并無,疑是吳所立。
懷安令,吳立。
寧國令,吳立。
宣城令,漢舊縣。
安吳令,吳立。
涇令,漢舊縣。
臨城令,吳立。
廣陽令,漢舊縣曰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晉成帝杜皇后諱“陵”, 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漢舊縣。
東陽太守,本會(huì)稽西部都尉,吳孫皓寶鼎元年立。領(lǐng)縣九,戶一萬六千二十二, 口一十萬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陸同。
長山令,漢獻(xiàn)帝初平二年,分烏傷立。
太末令,漢舊縣。
烏傷令。
永康令,赤烏八年,分烏傷上浦立。
信安令,漢獻(xiàn)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寧令,漢獻(xiàn)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豐安令,漢獻(xiàn)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定陽令,漢獻(xiàn)帝建安二十三年,孫氏分信安立。
遂昌令,孫權(quán)赤烏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臨海太守,本會(huì)稽東部都尉。前漢都尉治鄞,后漢分會(huì)稽為吳郡,疑是都尉徙 治章安也。孫亮太平二年立。領(lǐng)縣五,戶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陸同。
章安令,《續(xù)漢志》:“故治,閩中地,光武更名?!薄稌x太康記》:“本鄞 縣南之回浦鄉(xiāng),漢章帝章和中立?!蔽丛斒胧?。
臨海令,吳分章安立。
始豐令,吳立曰始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寧海令,何志,漢舊縣。按《二漢志》、《晉太康地志》無。
樂安令,晉康帝分始豐立。
永嘉太守,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立。領(lǐng)縣五,戶六千二百五十,口三萬六 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陸二千六百四十。
永寧令,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章安東甌鄉(xiāng)立,或云順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吳立曰羅陽,孫皓改曰安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陽令,吳立。
樂成令,晉孝武寧康三年,分永寧立。
橫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橫藇船屯為始陽,仍復(fù)更名。
新安太守,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孫權(quán)分丹陽立曰新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領(lǐng)縣五,戶一萬二千五十八,口三萬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六十,陸 一千八百。
始新令,孫權(quán)分歙立。
遂安令,孫權(quán)分歙為新定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歙令,漢舊縣。
海寧令,孫權(quán)分歙為休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諸縣之始,又分置 黎陽,大明八年,省并海寧。
黟令,漢舊縣。
南徐州刺史,晉永嘉大亂,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 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 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 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淮南猶為徐州。 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 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為南兗州,江南為南徐州,治京口,割揚(yáng)州之晉陵、兗州 之九郡僑在江南者屬焉,故南徐州備有徐、兗、幽、冀、青、并、揚(yáng)七州郡邑。 《永初二年郡國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廣平、廣陵、盱眙、鐘離、海陵、山陽八 郡。南沛、廣陵、海陵、山陽、盱眙、鐘離割屬南兗,南下邳并南彭城,廣平并南 泰山。今領(lǐng)郡十七,縣六十三,戶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萬六百四十。去 京都水二百四十,陸二百。
南東海太守(東海郡別見),晉元帝初,割吳郡海虞縣之北境為東???,立郯、 朐、利城三縣,而祝其、襄賁等縣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縣 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東海為治下郡,以丹徒屬焉。郯、利城并為 實(shí)土?!队莱蹩酚邢遒S(別見)、祝其、厚丘(并漢舊名)、西隰(何江左立) 四縣,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賁。何、徐無厚丘,余與《永初郡國》同。其 襄賁、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領(lǐng)縣六,戶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萬三千六 百五十八。
郯令,漢舊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峴西為境。
丹徒令,本屬晉陵,古名硃方,后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quán)嘉禾三年,改曰 武進(jìn)。晉武帝太康三年,復(fù)曰丹徒。
武進(jìn)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
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土。
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為實(shí)土。
南瑯邪太守(瑯邪郡別見),晉亂,瑯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余戶,太興三年, 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瑯邪相而無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lǐng)郡,鎮(zhèn)江乘之蒲洲金 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永初郡國》有陽都(前 漢屬城陽,后漢、《晉太康地志》屬瑯邪。)、費(fèi)、即丘(并別見)三縣,并割臨 沂及建康為土。費(fèi)縣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陽都。十五年,省費(fèi)并建康、 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并臨沂。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 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屬瑯邪。
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為典農(nóng)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晉陵太守,吳時(shí)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nóng)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 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后復(fù)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 嘉五年,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鑒復(fù) 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fù)還晉陵。本屬揚(yáng)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屬南徐。領(lǐng)縣 六,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陸同;去京 都水四百,陸同。
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后與郡俱改。
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xiāng)立。
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shí)名沙中。吳平后,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 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為南沙縣。
曲阿令,本名云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fù)曰云陽。晉武帝太康二 年,復(fù)曰曲阿。
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錫、毗陵立。
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 本揚(yáng)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領(lǐng)縣五,戶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萬九千五 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陸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陸同。
陽羨令,漢舊縣。
臨津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義鄉(xiāng)令,故屬長城、陽羨,立郡分立。
國山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綏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長城及陽羨、義鄉(xiāng)五縣 立。
南蘭陵太守(蘭陵郡別見),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萬六百三十四。
蘭陵令。(別見)
承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鄉(xiāng)縣并承?!队莱蹩贰⒑?、徐并無 合鄉(xiāng)縣。
南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蓋縣(別見)。領(lǐng)縣三,戶一 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蓋縣并此。
姑幕令,漢舊名。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fù)分臨淮之 故地為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江左僑立。 《永初郡國》又有盱眙縣,何、徐無。領(lǐng)縣七,戶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萬二千八 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屬廣陵。
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三國時(shí)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凌令,前漢屬泗水,后漢屬廣陵,三國時(shí)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屬廣陵。
淮浦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廣陵。
淮陰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廣陵。
東陽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晉太康地志》屬臨淮。
長樂令,本長樂郡(別見),并合為縣。
淮陵太守,本淮陵縣,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屬臨淮,惠帝永寧元年, 以為淮陵國。《永初郡國》又有下相(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 屬臨淮。)、廣陽(廣陽,漢高立為燕國,昭帝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 年復(fù)立。魏、晉復(fù)為燕國。前漢廣陽縣,后漢無,晉復(fù)有此也。)二縣。今領(lǐng)縣三, 戶一千九百五,口一萬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漢屬東海,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臨淮。后廢帝元徽五年 五月,改名桐梧,順帝升明元年復(fù)舊。
徐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臨淮。
陽樂令,漢舊名,本屬遼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并陽樂。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別見),江左僑立。晉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 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為北沛,屬南兗,而南沛猶屬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 郡并并南彭城。領(lǐng)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三。
呂令。(別見)
武原令,漢舊名。
傅陽令,漢舊名。
蕃令(別見),義旗初,免軍戶立遂誠縣。武帝永初元年,改從舊名。
薛令(別見),義旗初,免軍戶為建熙縣。永初元年,改從舊名。
開陽令,前漢屬東海,章帝建初五年屬瑯邪。晉僑立,猶屬瑯邪,安帝度屬彭 城。
杼秋令,漢舊名。
洨令,前漢屬梁,后漢、晉屬沛。
下邳令(別見),本屬南下邳。
北凌令,本屬南下邳,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下邳。本名凌,而廣陵郡舊 有凌縣,晉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凌縣非舊土而同名,改為北凌。
僮令(別見),本屬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縣(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僮。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別見),領(lǐng)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
清河令。(別見)
東武城令。(別見)
繹幕令。(別見)
貝丘令。(別見)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鉅野、昌邑二縣(并漢舊名)。 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鄉(xiāng)令。(別見)
湖陸令,前漢曰湖陵,漢章帝更名。
高平令(別見)。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鉅野并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別見),領(lǐng)縣四,戶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萬一千七百四 十一。
安丘令。(別見)
新樂令,二漢無,魏分平原為樂陵郡,屬冀州,而新樂縣屬焉。晉江左立樂陵 郡及諸縣,后省,以新樂縣屬此。
東武令。(別見)
高密令(別見),江左立高密國,后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省為高密 縣,屬此。
南濟(jì)陰太守,二漢、晉屬兗州,前漢初屬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jì)陰國,宣 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國,后還曰濟(jì)陰?!队莱蹩酚钟芯潢枴⒍ㄌ斩h(并漢 舊名)今領(lǐng)縣四,戶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別見)
冤句令,漢舊名。
單父令,前漢屬山陽。
城陽令,漢舊名。
南濮陽太守,本東郡,屬兗州。晉武帝咸寧二年,以封子允,以東不可為國名, 東郡有濮陽縣,故曰濮陽國。濮陽,漢舊名也,允改封淮南,還曰東郡。趙王倫篡 位,廢太孫臧為濮陽王,王尋廢,郡名遂不改。《永初郡國》又有鄄城縣。(二漢 屬濟(jì)陰,《晉太康地志》屬濮陽也。)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二十六,口八千二百三十 九。
廩丘令,前漢及《晉太康地志》有廩丘縣,后漢無。文帝元嘉十二年,以鄄城 并廩丘。
榆次令,漢舊名,至?xí)x屬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別見),《永初郡國》有廣平(漢武帝征和二年,立為平 干國。宣帝五鳳二年,改為廣平。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并鉅鹿。魏分鉅鹿、魏郡復(fù) 為廣平。江左僑立郡,晉成帝咸康四年省,后又立。),寄治丹徒,領(lǐng)廣平、易陽 (易陽,二漢屬趙,《晉太康地志》屬廣平。)、曲周(前漢屬廣平,作曲周。后 漢屬鉅鹿?!稌x太康地志》屬廣平,作曲梁。)三縣。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廣平郡 為廣平縣,屬南泰山。今領(lǐng)縣三,戶二千四百九十九,口一萬三千六百。
南城令。(別見)
武陽令。(別見)
廣平令,前漢屬廣平,后漢屬鉅鹿,《太康地志》屬廣平。
濟(jì)陽太守,晉惠分陳留為濟(jì)陽國。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二百三十二,口八千一百九 十二。
考城令,前漢曰甾,屬梁國,章帝更名,屬陳留?!短档刂尽窡o。
鄄城令。(別見)
南魯郡太守(魯郡別見),又有樊縣。(前漢屬東平,后漢、《晉太康地志》 屬任城也。)今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魯令。(別見)
西安令,漢舊名,本屬齊郡。齊郡過江僑立,后省,以西安配此。文帝元嘉十 八年,以樊并西安?!队莱蹩窡o西安縣。
徐州刺史,后漢治東海郯縣,魏、晉、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沒寇,僑立徐 州,治鐘離。泰豫元年,移治東海朐。后廢帝元徽元年,分南兗州之鐘離、豫州之 馬頭,又分秦郡之頓丘、梁郡之谷熟、歷陽之酂,立新昌郡,置徐州,還治鐘離。 今先列徐州舊郡于前,以新割系。舊領(lǐng)郡十二,縣三十四。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五, 口十七萬五千九百六十七。今領(lǐng)郡三,縣九。彭城去京都水一千三百六十,陸一千。
彭城太守,漢高立為楚國,宣帝地節(jié)元年,改為彭城郡;黃龍?jiān)?,又為楚國?章帝還為彭城。領(lǐng)縣五,戶八千六百二十七,口四萬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漢縣。
呂令,漢舊縣。
蕃令,漢舊縣,屬魯。晉惠帝元康中度。蕃音皮;漢末太傅陳蕃子逸為魯相, 改音。
薛令,漢舊縣,屬魯。晉惠帝元康中度。
留令,漢舊縣。
沛郡太守,秦泗水郡,漢高更名。舊屬豫州,江左改配。領(lǐng)縣三,戶五千二百 九,口二萬五千一百七十。去州陸六十;去京都一千。
蕭令,漢舊縣。
相令,漢舊縣。
沛令,漢舊縣。
下邳太守,前漢本臨淮郡,武帝立,明帝改為下邳。晉武帝分下邳之淮南為臨 淮,而下邳如故。領(lǐng)縣三;戶三千九十九,口一萬六千八十八。去州水二百,陸一 百八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六十,陸八百。
下邳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下邳。
良成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下邳。
僮令,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太康地志》屬下邳。
蘭陵太守,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東海立。領(lǐng)縣三,戶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萬 四千五百九十七。去州陸二百;去京都水一千六百,陸一千三百。
昌慮令,漢舊縣。
承令,漢舊縣。
合鄉(xiāng)令,漢舊縣。
東海太守,秦郯郡,漢高更名。明帝失淮北,僑立青州于贛榆縣。泰始七年, 又立東海縣屬東???,又割贛檢置郁縣,立西???,并隸僑青州。領(lǐng)縣二,戶二千 四百一十一,口一萬三千九百四十一。去州水一千,陸八百;去京都水一千,陸六 百七十。
襄賁令,漢舊縣。
贛榆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東海。魏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東莞太守,晉武帝泰始元年,分瑯邪立。咸寧三年,復(fù)以合瑯邪,太康十年復(fù) 立。領(lǐng)縣三,戶八百八十七;口七千三百二十。去州陸七百。去京都水二千,陸一 千四百。
莒令,前漢屬城陽,后漢屬瑯邪。孝武大明五年改為長。
諸令,前漢屬城陽,后漢屬瑯邪,《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東莞令,漢舊縣。
東安太守,東安故縣名,前漢屬城陽,后漢屬瑯邪,《晉太康地志》屬東莞, 晉惠帝分東莞立。領(lǐng)縣三,戶一千二百八十五,口一萬七百五十五。去州陸七百; 去京都陸一千三百。
蓋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太山,《晉太康地志》屬樂安。孝武大明五年改為 長。
新泰令,魏立,屬泰山。
發(fā)干令,漢舊名,屬東郡?!短档刂尽窡o,江左來配。
瑯邪太守,秦立。領(lǐng)縣二,戶一千八百一十八,口八千二百四十三。去州陸四 百;去京都水一千五百,陸一千一百。
費(fèi)令,前漢屬東海,后漢屬泰山,《晉太康地志》屬瑯邪。
即丘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瑯邪。
淮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立。領(lǐng)縣四,戶二千八百五十五,口一萬五千三 百六十三。去州水六百,陸五百;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五十。
角城令,晉安帝義熙中土斷立。
晉寧令,故屬濟(jì)岷,流寓來配。
宿預(yù)令,晉安帝立。
上黨令,本流寓郡,并省來配。
陽平太守,陽平本縣名,屬東郡。魏分東郡及魏郡為陽平郡。故屬司州,流寓 來配?!队莱蹩酚钟袕[丘縣(別置)。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七百二十五,口一萬 三千三百三十。
館陶令,漢舊名。
陽平令,漢舊名。
濮陽令,本流寓郡,并省來配。
濟(jì)陰太守,漢景帝立,屬兗州。流寓徐土,因割地為境。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三百 五,口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
定陶令,漢舊名。孝武大明五年改為長。
頓丘令,屬頓丘,流寓割配。
北濟(jì)陰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升立。領(lǐng)縣三,戶九百二十七,口三千八百十。
城武令,前漢屬山陽,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jì)陰。
豐令,漢舊名,屬沛。孝武大明元年復(fù)立。
離狐令,前漢屬東郡,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jì)陰。
鐘離太守,本屬南兗州,晉安帝分立。案漢九江郡、晉淮南郡有鐘離縣,即此 地也。領(lǐng)縣三,戶三千二百七十二,口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二。去京都陸六百二十, 水一千三十。
燕縣令(別見),故屬東燕。流寓因配。
朝歌令,本屬河內(nèi),晉武帝分河內(nèi)為汲,又屬焉。流寓因配。
樂平令,前漢曰清,屬東郡,章帝更名,《晉太康地志》無。流寓因配。
馬頭太守,屬南豫州,故淮南當(dāng)涂縣地,晉安帝立,因山形立名。領(lǐng)縣三,戶 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萬二千三百一十。去京都水一千七百五十,陸六百七十。
虞縣令,漢舊名,屬梁郡。流寓因配。
零縣令,晉安帝立。
濟(jì)陽令,故屬濟(jì)陽。流寓因配。
新昌太守,后廢帝元徽元年立。
頓丘令,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分淮陽置頓丘郡,頓丘縣 又屬焉。江左流寓立,屬秦。先有沛縣,元嘉八年并頓丘,后廢帝元徽元年度屬此。
谷熟令,前漢無,后漢、晉屬梁?!队莱蹩?、何、徐志并屬南梁。后廢帝 元徽元年度。
酂令,漢屬沛,晉屬譙。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譙度屬歷陽,后廢帝元徽元年度 屬此。
南兗州刺史,中原亂,北州流民多南渡,晉成帝立南兗州,寄治京口。時(shí)又立 南青州及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并南兗。文帝元嘉八年,始割江淮間為境,治 廣陵。《永初郡國》領(lǐng)十四郡。南高平、南平昌、南濟(jì)陰、南濮陽、南泰山、濟(jì)陽、 南魯山郡,今并屬徐州。又有東燕郡,江左分濮陽所立也,領(lǐng)燕縣(前漢曰南燕, 后漢曰燕,并屬東郡?!短档刂尽穼馘ш?。)、白馬、平昌、考城凡四縣。文帝 元嘉十八年,省考城并燕。十九年,省東燕郡為東燕縣,屬南濮陽,后又省東燕郡。 南東平郡領(lǐng)范、蛇丘、歷城凡三縣。高密郡領(lǐng)淳于、黔陬、營陵、夷安凡四縣。南 齊郡領(lǐng)安西、臨菑凡二縣。南平原郡領(lǐng)平原、高唐、茌平(并別見)凡三縣。濟(jì)岷 郡(江左立),領(lǐng)營城、晉寧(江左立)凡二縣。雁門郡(漢舊郡)領(lǐng)樓煩(別見)、 陰館(前漢作“觀”,后漢、晉作“館”也。)、廣武(前漢屬太原,后漢、《晉 太康地志》屬雁門也。)、崞、馬邑(并漢舊名)凡五縣。凡七郡,二十三縣,并 省屬南徐州。諸僑郡縣何志又有鐘離、雁門、平原、東平、北沛五郡。鐘離今屬徐 州。雁門領(lǐng)樓煩、陰館、廣武三縣。平原領(lǐng)茌平、臨菑、營城、平原四縣。東平領(lǐng) 范、朝陽、歷城三縣。北沛領(lǐng)符離、蕭、相、沛四縣。(符離,漢舊縣。余并別見。) 凡十四縣。《起居注》,元嘉十一年,以南兗州東平之平陸并范,壽張并朝陽,平 原之濟(jì)岷、晉寧并營城(先是,省濟(jì)岷郡為縣。),高唐并茌平。按此五縣,元嘉 十一年所省,則平陸、壽張疑在《永初郡國志》,而無此二縣,未詳。徐志有南東 平郡,領(lǐng)范、朝陽、歷城、樓煩、陰觀、廣武、茌平、營城、臨菑、平原十縣,則 是雁門、平原并東平也。孝武大明五年,以東平并廣陵。宋又僑立新平、北淮陽、 北濟(jì)陰、北下邳、東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兗州徙治盱眙。三十年,省南兗州 并南徐,其后復(fù)立,還治廣陵。徐志領(lǐng)郡九,縣三十九,戶三萬一千一百一十五, 口十五萬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領(lǐng)郡十一,縣四十四。去京都水二百五十,陸一百 八十。
廣陵太守,漢高六年立,屬荊國,十一年,更屬吳;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國; 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舊屬徐州。晉武帝太康三年,治淮陰故城,后又治射陽 (射陽別見)。江左治廣陵?!队莱蹩酚钟休洠ㄇ皾h屬臨淮,后漢省臨淮屬廣 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江都也。)、肥如、潞、真定、新市五縣。(并二漢舊名。 肥如屬遼西,潞屬上黨,真定前漢屬真定,后漢省真定屬常山,晉亦屬常山。新市 二漢、晉屬中山。《永初郡國》云四縣本屬遼西,則是晉末遼西僑郡省并廣陵也。 何有肥如、新市,徐與今同也。)今領(lǐng)縣四,戶七千七百四十四,口四萬五千六百 一十三。
廣陵令,漢舊縣。
海陵令,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屬廣陵,三國時(shí)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高郵令,漢舊縣。三國時(shí)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江都令,漢舊縣。三國時(shí)廢,晉武帝太康六年復(fù)立。江左又省并輿縣,元嘉十 三年復(fù)立,以并江都。
海陵太守,晉安帝分廣陵立?!队莱蹩穼傩熘荨nI(lǐng)縣六,戶三千六百二十 六,口二萬一千六百六十。去州水一百三十,陸同;去京都水三百九十,陸同。
建陵令,晉安帝立。
臨江令,晉安帝立。
如皋令,晉安帝立。
寧海令,晉安帝立。
蒲濤令,晉安帝立。
臨澤令,明帝泰豫元年立。
山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分廣陵立。案漢景帝分梁為山陽,非此郡也。 《永初郡國》屬徐州。領(lǐng)縣四,戶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萬二千四百七十。去州水 三百,陸同;去京都水五百,陸同。
山陽令,射陽縣境,地名山陽,與郡俱立。
鹽城令,舊曰鹽瀆,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屬廣陵;三國時(shí)廢,晉武帝太康二 年復(fù)立。晉安帝更名。
東城令,晉安帝立。
左鄉(xiāng)令,晉安帝立。
盱眙太守,盱眙本縣名,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屬臨淮,晉安帝分立。 領(lǐng)縣五,戶一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千八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九十,陸二百九;去 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考城令。(別見)
陽城令,晉安帝立。
直瀆令,晉安帝立。
信都令,信都雖漢舊名,其地非也。地在河北,宋末立。
睢陵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宋末立。
秦郡太守,晉武帝分扶風(fēng)為秦國,中原亂,其民南流,寄居堂邑。堂邑本為縣, 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晉又屬臨淮。晉惠帝永興元年,分臨淮淮陵立堂邑郡, 安帝改堂邑為秦郡?!队莱蹩穼僭ブ荩伟四甓饶蟽??!队莱蹩酚诸I(lǐng)臨 涂(晉、宋立)、平丘(漢舊,屬陳留,《晉太康地志》無。)、外黃(漢舊名, 屬陳留。)、沛、雍丘、浚儀、頓丘(別見)凡七縣。何無雍丘、外黃、平丘、沛, 徐又無浚儀。元嘉八年,以沛并頓丘。后廢帝元徽元年,割頓丘屬新昌。領(lǐng)縣四, 戶三千三百三十三,口一萬五千二百九十六。去州水二百四十一,陸一百八十;去 京都水一百五十,陸一百四十。
秦令,本屬秦國,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以臨涂并秦,以外黃并浚儀。孝武 孝建元年,以浚儀并秦。
義成令,江左立。
尉氏令,漢舊名,屬陳留。文帝元嘉八年,以平丘并尉氏。
懷德令,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歷陽之烏江,并此為二縣,立臨江郡。前廢帝 永光元年,省臨江郡。懷德即住郡治,烏江還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別見),何志云,北沛新立;徐云南沛?!队莱蹩酚钟蟹?離、洨(并別見)、竹邑(前漢曰竹。李奇曰,今邑也。后漢曰竹邑。至?xí)x并屬沛。) 杼秋(前漢屬梁,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沛。)四縣。杼秋治無錫,余并治廣陵。 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北沛郡竹邑并杼秋,何、徐并無此二縣,不詳。《起居注》, 孝武大明五年,分廣陵為沛郡,治肥如縣。時(shí)無復(fù)肥如縣,當(dāng)是肥如故縣處也。二 漢、《晉太康地志》并無肥如縣。沛郡宜是大明五年以前省,其時(shí)又立也。今領(lǐng)縣 三,戶一千一百九,口一萬二千九百七十。
蕭縣令。(別見)
相縣令。(別見)
沛縣令。(別見)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立。
江陽令??ね?。
海安令??ねⅰ?/p>
北淮陽太守,宋末僑立。
晉寧令。(別見)
宿預(yù)令。(別見)
角城令。(別見)
北濟(jì)陰太守(濟(jì)陰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廣平令,前漢臨淮有廣平縣,后漢以后無。
定陶令。(別見)
陽平令。(別見)
上黨令。(別見)
冤句令。(別見)
館陶令。(別見)
北下邳太守(下邳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僮縣令。(別見)
下邳令。(別見)
寧城令。(別見)
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莒縣令。(別見)
諸縣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
柏人令,漢舊名,屬趙國。宋失淮北僑立。
兗州刺史,后漢治山陽昌邑,魏、晉治廩丘;武帝平河南,治滑臺(tái);文帝元嘉 十三年,治鄒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兗州,分郡屬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復(fù) 立,治瑕丘。(二漢山陽有瑕丘縣)?!队莱蹩酚袞|郡、陳留、濮陽三郡,而 無陽平。東郡領(lǐng)白馬(別見)、涼城(二漢東郡有聊城縣,《晉太康地志》無,疑 此是。)、東燕(別見)三縣。陳留郡領(lǐng)酸棗(漢舊縣)、小黃、雍丘、白馬、襄 邑、尉氏六縣。(郡縣并別見。)濮陽郡領(lǐng)濮陽、廩丘(并別見)二縣。宋末失淮 北,僑立兗州,寄治淮陰(淮陰別見)。兗州領(lǐng)郡六,縣三十一,戶二萬九千三百 四十,口一十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漢高立?!队莱蹩酚钟猩杰荩▌e見)、萊蕪(漢舊名)、太原 (本郡,僑立此縣)三縣,而無鉅平縣。今領(lǐng)縣八,戶八千一百七十七,口四萬五 千五百八十一。去州陸八百;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奉高令,漢舊縣。
鉅平令,漢舊縣。
嬴令,漢舊縣。
牟令,漢舊縣。
南城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屬泰山。
武陽令,漢舊縣。
梁父令,漢舊縣。
博令,漢舊縣。
高平太守,故梁國,漢景帝中六年,分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為郡;晉武帝 泰始元年更名?!队莱蹩芳靶觳⒂钟腥纬强h(前漢屬東平,章帝元和元年,分 東平為任城,又屬焉。晉亦屬任城。江左省郡為縣也。),后省。今領(lǐng)縣六,戶六 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二。去州陸二百二十;去京都陸一千三百三十。 宋明帝泰始五年,僑立于淮南當(dāng)涂縣界,領(lǐng)高平、金鄉(xiāng)二縣。其年,又立睢陵縣。
高平令,前漢名稿,章帝更名。
方與令,漢舊縣。
金鄉(xiāng)令,前漢無,后漢、晉有。
鉅野令,漢舊縣。
平陽令,漢舊縣。曰南平陽。
亢父令,漢舊縣。舊屬任城。
魯郡太守,秦薛郡,漢高后更名。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江左屬兗州。領(lǐng) 縣六,戶四千六百三十一,口二萬八千三百七。去州陸三百五十;去京都陸一千一 百。
鄒令,漢舊縣。
汶陽令,漢舊縣。
魯令,漢舊縣。
陽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新陽令,孝武大明中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
東平太守,漢景帝分梁為濟(jì)東國,宣帝更名。領(lǐng)縣五,戶四千一百五十九,口 一萬七千二百九十五。去州水五百,陸同;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四百。宋末又僑 立于淮陰。
無鹽令,漢舊縣。
平陸令,漢舊縣。
須昌令,前漢屬東郡,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東平。
壽昌令,春秋時(shí)曰良,前漢曰壽良,屬東郡;光武改曰壽張,屬東平。
范令,漢舊縣。四縣并治郡下。
陽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來屬,后省,孝武大明元年復(fù)立。 領(lǐng)縣五,戶二千八百五十七,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館陶令,漢舊名,寄治無鹽。
樂平令,魏立,屬陽平。后漢東郡有樂平,非也。寄治下平陸。
元城令,漢舊。寄治無鹽。
平原令(別見),孝武大明中立。
頓丘令(別見),孝武大明中立。
濟(jì)北太守,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立?!队莱蹩酚信R邑(二漢屬東郡, 《晉太康地志》屬濟(jì)北。)、東阿(二漢屬東郡,晉無。)二縣,孝武大明元年省, 應(yīng)在何志而無,未詳。領(lǐng)縣三,戶三千一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三。去州陸七百; 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五百。宋末又僑立于淮陽。
蛇丘令,前漢屬泰山,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jì)北。
盧令,前漢屬泰山,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jì)北。
谷城令,前漢無,后漢屬東郡,《晉太康地志》屬濟(jì)北。
『上一章』『宋書章節(jié)目錄』 『下一章』
宋書 志卷三十五譯文
○揚(yáng)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唐堯之世,在全國設(shè)置十二牧,等到大禹平服了水患,又將十二牧改為九州。冀州是堯的首都所在地,范圍遼闊,濟(jì)水、黃河一帶為兗州,大海、泰山一帶為青州,大…詳情
相關(guān)翻譯
相關(guān)賞析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fèi)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qǐng)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bookview/6751.html
熱門詩詞
- 鷓鴣天·月滿蓬壺燦爛燈 [佚名]
- 清江曲內(nèi)一絕(八月長江去浪平) [崔峒]
- 約客 / 有約 [趙師秀]
- 山齋會(huì)別 [司馬扎]
- 鷓鴣天(靖州江通判塤生日) [魏了翁]
- 贊皇人語 [佚名]
- 【雙調(diào)】蟾宮曲_博山銅細(xì)裊 [劉唐卿]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
-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
-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深夜無風(fēng)新雨歇,涼月,露迎珠顆入圓荷
-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duì)宮娥
- 碧云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