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日屄视频,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欧洲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宋書_志卷三十五譯文

查閱典籍:《宋書》——「宋書·志卷三十五」原文

  ○揚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

  唐堯之世,在全國設(shè)置十二牧,等到大禹平服了水患,又將十二牧改為九州。冀州是堯的首都所在地,范圍遼闊,濟水、黃河一帶為兗州,大海、泰山一帶為青州,大海、泰山及淮河一帶為徐州,淮河、大海一帶為揚州,荊地及衡山以南一帶為荊州,荊地與黃河一帶為豫州,華山以南及黑水一帶為梁州,黑水、西河一帶為雍州。從虞舜時代到殷商時期都沒有什么改變。周氏得到天下之后,將徐州并入青州,將梁州并入雍州,又分出冀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置了幽州與并州。西漢初年又恢復(fù)徐、梁二州。漠武帝擊退了胡、越,開拓邊境,在南方設(shè)置了交趾,北方設(shè)置了朔方,改雍州為涼州,改梁州為益州,全國一共有十三州,而由司隸校尉掌管三輔、三河諸郡。東漢沒有設(shè)朔方,改交趾為交州,一共十二州;司隸校尉所管轄的地區(qū)照舊。等到三國鼎立,吳國占得揚、荊、交三州,蜀國占得益州,魏國仍占九州。吳國又分出交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立廣州。魏國末年平定蜀漢,又分益州的部分地區(qū)為梁州。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統(tǒng)一,全國共有十六州。后來又分割涼州、雍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立秦州,分荊州、揚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立江州,分益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置寧州,分幽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平州,全國就共有二十州了。

  自從夷狄擾亂中原,司、冀、雍、涼、青、并、兗、豫、幽、平諸州都淪陷了,百姓逃難到南方,朝廷仍舊保留淪陷各州的建置,但管理的地區(qū)都已經(jīng)不是舊有的土地了。束晉又分割荊州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置湘州,有時分出,有時合并,一共領(lǐng)有揚、荊、湘、江、梁、益、交、廣諸州,徐州則剩有大半,豫州僅僅剩下譙城了。到了宋朝,又分出揚州的部分地區(qū)建立南徐州,分出徐州為南兗州,揚州所屬長江以西的地區(qū)都劃歸豫州,又分出荊州的一些地區(qū)為雍州,分割荊州、邇業(yè)的一些地區(qū)建旦幽,分割回業(yè)的部分地區(qū)建司州,分割廣州的一些地區(qū)置越州,分割青州的一些地區(qū)置冀州,分出梁州的一些地區(qū)設(shè)置南秦州、北秦州。太宗初年,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等地都不能保守,淮河以北.都被索虜占據(jù)。于是在鐘離設(shè)置徐州,淮陰置北兗,而青、冀二州的治所都在贛榆?,F(xiàn)在的適部《地理志》的記載以大明八年時的狀況為準,以后的分合情況,隨事記載。內(nèi)史、侯、相,則以升明末年為準。

  地理區(qū)劃的變化,它的詳情已難于遍舉,實在是由于名稱突然改變,管轄的境土經(jīng)常分割,常常是一郡或一縣分割成四五郡、四五縣,而分割出的四五郡縣中又常常有分有合,千百次的改動使精于算法的人也算不清楚,尋求推究它的實際情況,是不易考究得精確周到的?,F(xiàn)在以班固《漢書》、司馬彪《續(xù)漢書》兩部地志、太康與元塵年間核定的戶口數(shù)、王隱的《地道》、晉代的《起居注》、《永初郡國志》、何、徐二人的《州郡志》及地理方面的雜書,互相考證覆核。而且三國時候無《州郡志》,州郡設(shè)置變動的情況,記在帝紀中,雖然常有關(guān)于立郡的記載,卻不記錄置縣的情況。現(xiàn)在衹能用《續(xù)漠書郡國志》?!短档刂尽罚e綜比較它們的同異,用來互相驗證.白2齜至型塞,郡縣設(shè)置沒有改變過的,則注日“選舊”。那些有遷徙變動的,則根據(jù)它的源頭加以甄別。若衹說“某無”的,則是在此時之前都有設(shè)置。若不注設(shè)立情況和時間的,就是史書上沒有記載。

  揚州刺史,并望時前漢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其他各州與握業(yè)同。后漢時治所在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東吳以后治建業(yè)。成帝咸康四年,暫借地重置魏郡(另見)、領(lǐng)肥鄉(xiāng)(另見)、元城漢代的舊縣,晉時膈陽平。二縣,后來省并元城。又暫借地重置廣川郡(另見)。領(lǐng)廣川一縣,宋初撤郡為縣,隸屬于魏郡。束晉時又設(shè)置高陽(另見)、堂邑二郡(另見),高陽領(lǐng)北新城(另見)、博陸(博陸縣是霍光的封地,東漢、西漢時皆無,晉時屬高陽郡。)二縣,堂邑郡,領(lǐng)堂邑一縣,后來撤消堂邑,并入高陽,又撤高陽并入魏郡,都隸屬于揚州,治所寄設(shè)在京城。文帝元嘉十一年撤魏郡,魏郡的百姓由建康管轄。孝建元年,又分出揚州的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設(shè)束揚州。大明三年撤消揚州,將揚州地區(qū)作為首都直轄區(qū),以南臺侍御史管理原揚州所屬各郡,就像原先州從事史巡察各郡一樣,而將束揚州直接稱為揚州.大明八年,撤消王畿的建置,恢復(fù)揚州,而將原先束揚州改稱的揚州恢復(fù)為束揚州。前廢帝永光元年,撤消束揚州,將它并入揚州。順帝升明三年,改稱揚州刺史為揚州牧。管領(lǐng)十郡,八十縣。戶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六,人口一百四十五萬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陽尹,秦代為鄣郡,治所在今吳興的故鄣題。選初屬是國,:主玉劉邊謀反失敗,縣改屬江都國。武帝元封二年,稱為丹陽郡,治所在現(xiàn)在宣城的宛陵縣。晉武帝人康二年,分割丹千的一部分為宣球郡,治所在洼墮,而將且墾幽的治所移到建業(yè)。元帝太興元年,改為丹陽尹。管領(lǐng)八縣。戶四萬一千零一十,人口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為秣陵縣。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設(shè)置,孫權(quán)當政時將秣陵改為建業(yè)。晉武帝平吳國后,恢復(fù)為秣陵。太康三年,分割秣陵的水域以北為建業(yè)。愍帝即位后為了避愍帝的名諱,改稱建康。

  秣陵令,該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治所離京城六十里,就是今天的故治郵。晉安帝羞毖九年,將治所移到京城,在斗場那個地方。恭帝元熙元年,精簡揚州府禁防參軍,又將秣陵縣的治所移到那裹。

  丹楊令,是漢代的舊縣。

  江寧令,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割秣陵設(shè)立臨江縣。二年,改稱江寧。

  永世令,吳國分割溧陽設(shè)置永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永世?;莸蹠r,一度歸屬義興,不久又復(fù)舊。義興又有平陵縣,董覽的《吳地志》說:“晉分永世?!薄短抵尽泛汀队缹幍刂尽范紱]有這種記載,可能是東晉時設(shè)立的。文帝元嘉九年,將永世、溧陽二縣合并。

  溧陽令,漢代的舊縣。吳國撤縣改在那裹屯田。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溧陽縣。

  湖熟令,漢代的舊縣。吳國撤縣制改為典農(nóng)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湖熟縣。

  句容令,漢代的舊縣。

  會稽太守,秦時設(shè)立,管理星地。漢順帝永建四年,分割會稽為吳郡,會稽的治所移到山陰。領(lǐng)十縣。戶五萬二千二百二十八,人口三十四萬八千零一十四。距離京都按水道算有一千三百五十五里,陸路的距離相同。

  山陰令,漢代的舊縣。

  永興令,漢代的舊縣余暨縣,吳國時改稱永興。

  上虞令,漢代的舊縣。

  余姚令,漢代的舊縣。

  剡令,漢代的舊縣。

  諸暨令,漢代的舊縣。

  始寧令,何丞玉《地志》說是漢末分上虞地設(shè)立的。畫返的《續(xù)會稽記》云:“順帝永建四年,分割上虞的南鄉(xiāng)設(shè)立?!薄独m(xù)漢志》上沒有這種記載?!稌x太康三年地志》上有這種記載。

  句章令,漢代的舊縣。

  鄮令,漢代的舊縣。

  鄞令,漢代的舊縣。

  吳郡太守,分割會稽而設(shè)置。孝武大明七年,一度屬南徐州,八年,恢復(fù)舊建制。領(lǐng)十二縣。戶五萬零四百八十八,人VI四十二萬四千八百一十二。距京都按水路計有六百七十里,陸路有五百二十里。

  吳令,漢代的舊縣。

  婁令,漢代的舊縣。

  嘉興令,該地本名長水,秦改稱由拳。吳孫權(quán)黃龍四年,由拳縣產(chǎn)生嘉禾,改稱禾興。孫皓的父親名和,又改稱嘉興。

  海虞令,晉武帝太康四年,分吳縣的虞鄉(xiāng)設(shè)立。

  海鹽令,漢代的舊縣?!秴怯洝飞险f:“本名武原鄉(xiāng),秦代以該地置海鹽縣。”

  鹽官令,漢代的舊縣?!秴怯洝飞险f:“鹽官本來歸屬于嘉興,束吳立為海昌都尉的治所,此后改馬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錢唐令,漢代的舊縣。

  富陽令,漢代的舊縣。本名富春。孫權(quán)黃武四年,以該地為東安郡,七年,撤銷。晉簡文帝鄭太后名諱為“春”, 孝武適時改稱富陽。

  新城令,浙江的西南名桐溪,吳國立為新城縣,后來并入桐廬?!稌x太康地志》沒有記載。強壘說:“晉末設(shè)立?!币蔀樘的┰O(shè)立,不久又撤銷了。晉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東吳分割富春縣而設(shè)立。

  桐廬令,東吳分割富春縣而設(shè)立。

  壽昌令,東吳分割富春縣而設(shè)置新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壽昌。

  吳興太守,孫皓寶鼎元年,分割吳郡、丹陽郡而設(shè)置。領(lǐng)十縣。戶四萬九干六百零九,人口三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三。距京都按水道計有九百五十里,陸路有五百七十里。

  烏程令,漢代的舊縣,原先屬吳郡。

  東遷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割烏程而設(shè)置。后廢帝元徽四年,改名東安。順帝升明元年恢復(fù)舊稱。

  武康令,東吳分割烏程、余杭設(shè)置永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武康。

  長城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割烏程而設(shè)置。

  原鄉(xiāng)令,漢靈帝中干二年,分割故鄣而設(shè)置。

  故鄣令,漢代舊縣,原先屬丹陽郡。

  安吉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割故鄣而設(shè)置。

  余杭令,漢代舊縣,原先屬吳郡。

  臨安令,東吳分割余杭設(shè)置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臨安。

  于潛令,漠代舊縣,原先屬丹陽郡。

  淮南太守,秦代設(shè)置九江郡,包括廬江、豫章。漢高帝四年,改名淮南國,從中分出豫章郡,文帝又從中分出廬江郡。武帝元狩元年。恢復(fù)為九江郡,治所在壽春縣。后漢將治所移到陰陵縣。魏恢復(fù)稱淮南,治所又移到壽春。晉武壺主塵元年,又設(shè)置歷厘、另見。當涂、逡道諸縣,二年,又設(shè)置鐘離縣,另見。都是兩漢時的舊縣。三國時,江淮是戰(zhàn)爭之地,之間無人居住的地方各有數(shù)百里,上述各縣都在江北淮南,那些地方都沒有民戶居住。東吳被平定后。百姓各自返回原先居住的地方,所以又恢復(fù)上述諸縣的建制。后來中原地區(qū)大亂,胡寇屢次南侵,淮南的百姓多南渡。盛童初,麩些、±巡在遼進作亂,胡寇又大舉南來,百姓南渡長江的更多,于是在遼畝暫借地重置進直塑及諸縣,置末于是割旦厘的于湖縣作為±陋的轄境。宋孝武帝去塱六年,以淮南郡并入宣越,宣繼鄧的治所遷到王塑。八年,恢復(fù)淮南郡,屬于直魚出。旦瞇壺始三年,又仍舊屬揚州。領(lǐng)六縣。戶五千三百六十二,人口二萬五千八百四十。距京都按水路計有一百七十里,陸路有一百四十里。

  于湖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楊縣而設(shè)置,本來是東吳的督農(nóng)校尉治所。

  當涂令,晉成帝時,與逡道一起作為借地設(shè)置的僑縣設(shè)置,晉末分割王溯的一部分作為轄境。

  繁昌令,漢代舊名,原先屬穎川。魏分割穎川設(shè)置襄城,仍屬穎川。晉混亂時撤銷襄城郡,以繁昌縣屬淮南,分割于湖作為轄境。

  襄垣令,該地本為蕪湖,蕪湖縣,漠代舊縣。到了晉末設(shè)置襄垣縣,屬于上黨。上黨百姓南渡過江,借地設(shè)置郡縣,以舊蕪湖地作治所,后來將上黨郡改為縣,屬于淮南。文帝元嘉九年,撤上黨縣,將它并入襄垣。

  定陵令,漢代舊名,本來屬于襄城,后來分割蕪湖為轄境。

  逡道令,選伐稱作逡遒,晉住稱作逡道,后來分割蕪湖為轄境。

  宣城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割丹陽而設(shè)置。領(lǐng)十縣。戶一萬零一百二十,人口四萬七千九百九十二。距京都按水路計有五百八十里。陸路有五百里.

  宛陵令,漢代的舊縣。

  廣德令,何志《地志》說:“漢代的舊縣。”《前后漢志》都未記載,疑是東吳所設(shè)置。

  懷安令,東吳設(shè)置。

  寧國令,東吳設(shè)置。

  宣城令,漠代舊縣。

  安吳令,東吳設(shè)置。

  涇令,漢代舊縣。

  臨城令,東吳設(shè)置。

  廣陽令,漢代的舊縣稱陵陽,子明成仙于該縣山中,所以用作縣名。晉成帝杜皇后名諱中有“陵”字,咸康四年改名廣陽縣。

  石城令,漢代的舊縣。

  東陽太守,原先是會稽丙部都尉,東吳孫皓寶鼎元年設(shè)置。領(lǐng)九縣。戶一萬六千零二十二,人口十萬七干九百六十五。距京都按水路計有一千七百里,陸路距離相同。

  長山令,漢獻帝初平二年,分割烏傷而設(shè)置。

  太末令,漢代的舊縣。

  烏傷令。

  永康令,赤烏八年分割烏傷、上浦設(shè)置。

  信安令,漢獻帝初平三年,分割太末設(shè)置新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信安。

  吳寧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割諸暨而設(shè)置。

  豐安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割諸暨而設(shè)置。

  定陽令,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孫氏分割信安而設(shè)置。

  遂昌令,孫權(quán)赤烏二年,分割太末設(shè)置平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遂昌。

  臨海太守,原本是會擅束部都尉。并漢時都尉治所在鄞,后漠時分割會稽設(shè)置吳郡,都尉的治所可能移到童室了。孫亮太平二年時設(shè)置。領(lǐng)五縣。戶三千九百六十一,人El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六。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零一十九里,陸路距離相同。

  章安令,《續(xù)漢志》說:“舊冶縣,地處閩生,光武帝時改名章安?!薄稌x太康記》則說:“原本是鄞縣南部的浦鄉(xiāng)縣,漢章帝章和年間設(shè)置。”不知道誰說的對。

  臨海令,東吳分割章安而設(shè)置。

  始豐令,東吳設(shè)置時曰始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始豐。

  寧海令,何承天《地志》說是漢代舊縣。按《前后漢志》、《晉太康地志》都無記載。

  樂安令,晉康帝分割始豐而設(shè)置。

  永嘉太守,晉明帝太寧元年,分割臨海而設(shè)置。領(lǐng)五縣。戶六千二百五十,人口三萬六千六百八十。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里,陸路有二千六百四十里。

  永寧令,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章安的東甌鄉(xiāng)而設(shè)置,又有人說是順帝永和三年設(shè)置的。

  安固令,東吳設(shè)置時名羅陽,孫皓時改名安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安固。

  松陽令,東吳設(shè)置。

  樂成令,晉孝武寧康三年,分割永寧而設(shè)置。

  橫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橫黃船屯設(shè)置始陽縣,后來又改名橫陽縣。

  新安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quán)時分割丹陽而設(shè)置新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新安。領(lǐng)五縣。戶一萬二千零五十八,人口三萬六千六百五十一。距京都水路計有一千八百六十里,陸路一千八百里。

  始新令,孫權(quán)時分割歙地而設(shè)置。

  遂安令,孫權(quán)時分割歙地置新定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遂安。

  歙令,漢代舊縣。

  海寧令,孫權(quán)時分割歙地置休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海寧。開始分割歙地設(shè)置諸縣時,又曾分置黎陽縣,大明八年,并入海寧。

  黟令,漢代舊縣。

  南徐州刺史,晉代永嘉大亂的時候,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兗州以及徐州的淮北流民,都相率渡過淮河,也有渡過長江停留在晉陵郡境內(nèi)的。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將滯留在淮南的流民遷徙到江南晉陵郡各縣,并替那些遷到江南和留在江北的人暫借地建立僑郡僑縣來加以管理.徐、兗二州本來治理江北,在江北又暫借地置幽、冀、青、并四州。安帝義熙七年,才開始將徐州在淮北的部分稱為北徐州,淮南的部分仍然稱徐州。后來又將幽州、冀州合并到徐州,將青州、并州合并到兗州。武帝永初二年,將徐州稱為南徐州,而將在淮北的北徐州衹稱為徐州。文帝元嘉八年,又以江北地區(qū)稱南兗州,江南地區(qū)稱南徐州,治所在京口,分割揚州的晉陵、兗州的九個借地設(shè)置的郡中在江南的部分歸屬于南徐州,所以南徐州兼有徐、兗、幽、冀、青、并、揚七州的郡縣?!队莱醵昕尽酚州d有南沛、南下邳、廣乎、廣陵、盱眙、鐘離、海陵、山陽八郡。南沛、廣陵、海陵、山陽、盱眙、鐘離割屬于南兗州,南下邳合并于南彭城,廣乎并入南泰山?,F(xiàn)在南徐州領(lǐng)有十七郡,六十三縣。戶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二,人口四十二萬零六百四十。距京都水路有二百四十里,陸路有二百里。

  南東海太守,東??ち硪?。晉元帝初年,分割吳郡海虞縣的北部地區(qū)設(shè)置束??ぃO(shè)立郯、朐、利城三縣,而將祝其、襄賁等縣的治所設(shè)在曲阿縣。穆帝永和年間,東海郡移出京口,郯、朐、利城三縣的治所也都設(shè)在京口。文帝元嘉八年設(shè)置南徐州,以束海作為南徐州管理下的郡,以丹徒作為束??さ膶倏h。郯縣和利城都有了管轄的實際領(lǐng)土?!队莱蹩尽酚邢遒S、另見。祝其、厚丘、都是漢代舊名。西隰何氏《志》說是東晉所置。四縣,文帝元嘉十二年,撤厚丘將它并入襄賁縣。何氏《志》、徐氏《志》都不載厚丘,其余都與《永初郡國志》相同。襄賁、祝其、西隰,都是徐氏《志》寫成后所撤銷的。東??ゎI(lǐng)有六縣。戶五千三百四十二,人口三萬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漠代舊名。文帝元嘉八年,分割丹徒的峴西作為郯縣的轄境。

  丹徒令,原本屬于晉陵,古代名朱方,后來又名谷陽,秦改稱丹徒。孫權(quán)嘉禾三年,改名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恢復(fù)稱丹徒。

  武進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徒、曲阿而設(shè)置。

  毗陵令,宋孝武帝大明末年,一度屬于東迤郡。

  朐令,漠代舊名。東晉時借地重置。宋孝武帝時,分割郯縣西界為它的轄土。

  利城令,漠代舊名。東晉時借地重置。宋文帝時,縣與束??ざ加袑嶋H屬土。

  南瑯邪太守,瑯邪郡另見。晉混亂時,瑯邪國人跟隨置元童過遼的人有一千多戶,左興三年設(shè)置懷擅晝。旦陽雖然有退邪國相但并無王國實際領(lǐng)有的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lǐng)瑯邪郡,鎮(zhèn)守在江乘縣的渣洲金繼,請求割及鰻的遜設(shè)置瑯邪郡,又分割絲垂壁的部分土地設(shè)立臨?!队莱蹩尽酚嘘柖肌⑶皾h屬城陽,后漢、《晉太康地志》屬瑯邪.費、即丘都另見。三縣,并且分割臨沂及建康作為三縣的土地。費縣治理宮城的北部。元嘉八年,撤銷即丘縣,將它并入陽都。十五年,撤費縣。將它并入建康與臨沂。孝武帝大明五年,撤銷陽都,將它并入臨沂?,F(xiàn)在領(lǐng)二縣。產(chǎn)二千七百八十九,人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七。距南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陸路一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臨沂令,漢代舊名。前漢時屬于束海,后漢和晉代屬瑯邪。

  江乘令,漢代舊縣。本來屬于丹陽,東吳時撤縣為典農(nóng)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江乘縣。

  晉陵太守,東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nóng)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撤典農(nóng)校尉,設(shè)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后來又將治所遷回毗陵。東海王劉越的世子名毗,而束海國從前的食邑就在毗陵,永嘉五年,元帝將毗陵改為晉陵。才將治所從毗陵遷移到丹徒。太興初年,晉匿郡和丹徒縣的治所都在京口,郗鑒又將治所遷回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又遷回晉陵。原本屬揚州,文帝元嘉八年一度改屬南徐。領(lǐng)六縣。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人口八萬零一百一十三。距南徐州水路有一百七十五里,陸路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里,陸路同。

  晉陵令,原名延陵,漢代改名毗陵,后來縣與郡都改為晉陵。

  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曲阿的延陵而設(shè)置延陵鄉(xiāng)。

  無錫令,漢代舊縣。東吳時撤銷,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

  南沙令,原本是東吳的司鹽都尉公署所在地。東吳時名沙中。東吳被平定后,設(shè)置暨陽縣時將主蝗割屬暨屢。晉成帝咸康七年,撤銷鹽署,設(shè)置南沙縣。

  曲阿令,原名云陽,秦始皇時改為曲阿。東吳嘉禾三年,恢復(fù)稱云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又改稱曲阿。

  暨腿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割無錫、毗陵而設(shè)置。

  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割吳興的陽羨、丹陽的永世而設(shè)置。永世不久還又劃歸丹陽。本來屬于揚州,明帝泰始四年,一度屬南徐州。領(lǐng)有五縣。產(chǎn)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人口八萬九千五百二十五。距南徐州水路有四百里,陸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陸路相同。

  陽羨令,漠代舊縣。

  臨津令,從前屬陽羨,設(shè)立義興郡時獨立成縣。

  義鄉(xiāng)令,從前屬長城、陽羨,設(shè)置義興郡時分出獨立成縣。

  國山令,從前屬陽羨,設(shè)置義興郡時分出獨立成縣。

  綏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劃分宣城的廣德、吳興的故鄣、長城及陽羨、義鄉(xiāng)五縣的部分土地而設(shè)置。

  南蘭陵太守,蘭陵郡另見。領(lǐng)有二縣。戶一千五百九十三,人口一萬零六百三十四。

  蘭陵令。(另見)

  承令(另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鄉(xiāng)縣并入承縣?!队莱蹩尽?、何、徐氏《志》都不載合鄉(xiāng)縣。

  南東莞太守,東莞郡另見?!队莱蹩尽酚钟猩w縣。另見。領(lǐng)三縣。戶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另見)  東莞令(另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蓋縣并入東莞縣。

  姑幕令,漢代舊名。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設(shè)置。光武帝將它并入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又分割臨淮的舊地設(shè)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又分出下邳的淮南置臨淮郡,治所在盱眙。江東時借地設(shè)僑郡?!队莱蹩尽酚钟许祉艨h,何氏《志》、徐氏《志》無盱眙。領(lǐng)有七縣。戶三千七百一十一,人口二萬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漢時屬東海,后漢時晉伐時屬于廣陵。

  射陽令,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建制。

  凌令,前漢時屬泗水,后漢時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恢復(fù)設(shè)置,仍屬廣陵。

  淮浦令,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下邳,《晉太康地志》記載屬廣陵。

  淮陰令,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下邳,《晉太康地志》記載屬廣陵。

  東陽令,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廣陵,《晉太康地志》載屬臨淮。

  長樂令,本來是長樂郡(另見)。后合并成晝長安郡。

  淮陵太守,原本是淮陵縣,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下邳,晉時屬臨淮,惠帝永寧元年,將它改為淮陵國?!队莱蹩尽酚钟邢孪?、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下邳,《晉太康地志》載屬臨淮。廣陽(廣陽,漢高祖立為燕國,昭帝時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年恢復(fù)。魏、晉時稱為燕國。前漢時屬廣陽縣,后漢時無,晉復(fù)有此也)。二縣?,F(xiàn)在領(lǐng)有三縣。戶一千九百零五,人口一萬零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漢時屬東海,后漢時屬下邳,《晉太康地志》記載屬臨淮。后廢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為梱捂,順帝升明元年恢復(fù)舊名。

  徐令,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工邳,《晉太康地志》中屬臨淮。

  陽樂令,漢代舊名,本來屬遼西。文帝元嘉十三年,將工扭并入陽樂。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另見),江左時借地重置。晉明帝又設(shè)置南下邳郡,成帝又設(shè)南沛郡。文帝元嘉年間,劃分出南沛郡部分地區(qū)置北沛郡,歸屬于南兗州,而南沛郡仍屬南徐州。孝武帝大明四年,將南沛郡、北沛郡一起合并到南彭城。領(lǐng)有十二縣。戶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八,人口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三。

  呂令。另見。

  武原令,漢代舊名。

  傅陽令,漢代舊名。

  蕃令,另見。劉宋起兵之初,撤銷軍戶設(shè)置遂誠縣,武帝永初元年,恢復(fù)蕃縣舊稱。

  薛令,另見。劉宋起兵之初,撤銷軍戶而置建熙縣,永初元年,恢復(fù)薛縣舊名。

  開陽令,前漢時屬束海,章帝建初五年歸屬瑯邪。晉代借地重置,仍歸屬瑯邪,安帝時一度屬彭城。

  杼秋令,漢代舊名。

  汶令,前漢時屬于梁,后漠、晉時屬沛。

  下邳令,另見。原先屬南下邳。

  北浚令,原先屬南下邳,兩漢時無此縣,《晉太康地志》記載屬下邳,原先名??h。但廣陵郡舊有??h,晉武帝太康二年,因下邳的凌縣并非舊地卻同名,便將下邳的??h改為北凌縣。

  僮令(另見),原本屬南下邳。南下邳原有良城縣,另見。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入僮縣。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別見),領(lǐng)四縣。戶一千八百四十九,人口七千四百零四。

  清河令。(別見)

  東武城令。(別見)

  繹幕令。(別見)

  貝丘令。(別見)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別見),《永初郡國志》又載有鉅野、昌邑二縣(都是漢代舊名)?,F(xiàn)在領(lǐng)有三縣。戶一千七百一十八,人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鄉(xiāng)令。(別見)

  湖陸令,前漠時稱為湖陵,漢章帝時改為如今的縣名。

  高平令。(別見),文帝元嘉十八年,將鉅野縣并入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另見),領(lǐng)四縣。戶二千一百七十八,人口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丘令。(別見)

  新樂令,兩漢時無此縣,魏國分割平原為樂陵郡,屬冀州,而新樂縣屬于該郡。柬晉時曾設(shè)立樂陵郡及諸縣,后來撤銷,將新樂縣劃歸南平旦。

  東武令。另見。

  高密令,另見。東晉立高密國,后來成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降為高密縣,屬于南平昌。

  南濟陰太守,兩漢和晉代屬兗州,前漢初年屬于梁國,景帝中六年,從中劃出濟陰國,宣帝甘匿二年,改名為定陶國,后來恢復(fù)濟陰的名稱?!队莱蹩尽酚州d有句陽、定陶二縣。都是漢代的舊名?,F(xiàn)在領(lǐng)四縣。戶一千六百五十五,人口八干一百九十三。

  越達令。另見。

  冤句令,漢代舊名。

  單父令,前漢時屬于山陽。

  城陽令,漢代舊名。

  南濮陽太守,原本是東郡,屬于兗州,晉武帝咸寧二年,將它封給皇子司馬允,因為東”不可以用作國名,而東郡有濮陽縣,所以稱濮陽國。濮陽,是漢代的舊名。改封到淮南后,濮陽國又恢復(fù)稱東郡。趙王倫掄篡位后,廢皇太孫司馬臧為濮陽王,不久,濮陽王又被廢,而郡名卻不再改變?!队莱蹩尽酚钟雄渤?。二漢時屬于濟陰,《晉太康地志》中屬于濮陽?,F(xiàn)在領(lǐng)有二縣。戶二千零二十六,人口八千二百三十九。

  廩丘令,并選及《晉太康地志》有廩丘縣,后漢無。文帝元嘉十二年,將鄄城并入廩丘。

  榆次令,漢代舊名,到晉代時屬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另見?!队莱蹩尽酚袕V平,漢武帝征和二年,立為平干國。宣帝五鳳二年,改名為廣平。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撤銷并入鉅鹿。魏時又分鉅鹿、魏郡恢復(fù)為廣平。束晉借地重立為僑郡,晉成帝咸康四年撤銷,后來又恢復(fù)。治所寄托在丹徒,領(lǐng)有廣平、易陽、易陽,兩漢時屬于趙,《晉太康地志》屬于廣平。曲周前漢時屬于廣平,稱作曲周。后漢時屬鉅鹿?!稌x太康地志》記載屬廣平,稱為曲梁。三縣。文帝元嘉十八年,撤廣干郡為廣平縣,歸屬于南泰山?,F(xiàn)領(lǐng)有三縣。戶二千四百九十九,人口一萬三千六百。

  南城令。另見。

  武陽令。另見。

  廣平令,前漢時屬于廣平,后漢時屬于鉅鹿,《晉太康地志》記載屬廣平。

  濟陽太守,晉惠帝分割陳留設(shè)濟陽國。領(lǐng)有二縣。戶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口八千一百九十二。

  考城令,前漢時稱為甾,屬于梁國,章帝時改名為考城,屬于陳留?!稌x太康地志》未記載。

  鄄城令。另見。

  南魯郡太守,魯郡另見。又有樊縣。前漢時屬東平,后漢《晉太康地志》均屬于任城?,F(xiàn)領(lǐng)有二縣。戶一千二百一十一,人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魯令。另見。

  西安令,漢代舊名,原本屬于齊郡。齊郡在江僑南渡后借地重立為僑郡,后來撤銷,設(shè)立西安。文帝元嘉十八年,將樊并入西安?!队莱蹩尽窡o西安縣。

  徐州刺史,后漢時治所在東海郯縣,魏、晉、宋時期治所在彭城。明帝時,淮北被敵寇占領(lǐng),于是暫借地重立徐州,治所在鐘離。泰豫元年,治所移到東海跑歷。后廢帝元徽元年,分割南兗州的鐘離、豫州的馬頭,又分割秦郡的頓丘、梁郡的谷熟、歷陽的鄭,設(shè)立新昌郡,又設(shè)置徐州,治所仍遷回鐘離。現(xiàn)在先列出徐州舊領(lǐng)有的各郡在前,將新分割的各郡附在后面。原先領(lǐng)有十二郡,三十四縣。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五,人口十七萬五千九百六十七?,F(xiàn)在領(lǐng)有三郡,九縣。彭城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六十里,陸路有一千里。

  彭城太守,漢高帝時立為楚國,宣帝地節(jié)元年,改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又改為楚國,章帝時又改回為彭城郡。領(lǐng)有五縣。戶八千六百二十七,人口四萬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漢代的舊縣。

  呂令,漢代的舊縣。

  蕃令,漢代的舊縣,屬于魯。晉惠帝元康時期改隸彭城。蕃讀音為皮。因漢末太傅陳蕃之子陳逸曾任魯相,故改讀音。

  薛令,漢代的舊縣,屬于魯。晉惠帝元康時期改屬彭城。

  留令,漢代的舊縣。

  沛郡太守,秦時為泗水郡,漢高租時改名。原屬豫州,江左時改劃配魚出。領(lǐng)有三縣。戶五千二百零九,人口二萬五千一百七十。距徐州陸路有六十里。距京都有一千里。

  蕭令,漠代的舊縣。

  相令,漢代的舊縣。

  沛令,漢代的舊縣。

  下邳太守,前漢時本為臨淮郡,武帝設(shè)立,明帝時改為下邳。晉武帝分割下邳的淮南為臨淮,而下邳的建制仍同以前一樣。領(lǐng)有三縣。戶三千零九十九,人口一萬六千零八十八。距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陸路有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六十里,陸路八百里。

  下邳令令,前漢時屬東??ぃ鬂h時、《晉太康地志》記載均屬于下邳郡。

  良成令,前漢時屬于東海郡,后漢時、《晉太康地志》記載均屬下邳郡。

  僮令,前漢時屬于臨淮,后漢時、《晉太康地志》記載均屬下邳。

  蘭陵太守,晉惠帝元康元年,分割東??さ囊徊糠侄O(shè)置。領(lǐng)有三縣。戶三千一百六十四,人口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七。距徐州陸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六百里,陸路有一千三百里。

  昌慮令,為漢代的舊縣。

  承令,漢代的舊縣。

  合鄉(xiāng)令,含代的舊縣。

  東海太守,秦代為郯郡,漢高帝時改為東海。宋明帝失去淮北后,在贛榆縣借地僑立青州。泰始七年,又設(shè)置束??h,隸屬于束海郡,又分割贛榆縣設(shè)置郁縣,建立了西海郡,讓它們都隸屬于僑立的青州。現(xiàn)領(lǐng)有二縣。戶二千四百一十一,人口一萬三千九百四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一千里,陸路八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陸路有六百七十里。

  襄賁令,漢代的舊縣。

  贛榆令,前漢時屬于瑯邪,后漢時隸屬東海。魏時撤銷,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

  東莞太守,晉武帝泰始元年,分割瑯邪而設(shè)置。咸寧三年,又合并到瑯邪郡,太康十年又恢復(fù)設(shè)置。領(lǐng)有三縣。戶八百八十七,人口七干三百二十。距州治陸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陸路有一千四百里。

  莒令,前漢時屬于城陽,后漢時隸屬瑯邪。孝武帝大明五年將縣令改為縣長。

  諸令,前漢時隸屬于城陽,后漢時隸屬瑯邪,《晉太康地志》載屬城陽。

  東莞令,漢代舊縣。

  東安太守,東安是舊縣名,前漢時隸屬城陽,后漢時隸屬瑯邪,《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東莞,晉惠帝時分割塞差而設(shè)立。領(lǐng)有三縣。戶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口一萬零七百五十五。距州治陸路有七百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三百里。

  蓋令,前漢時隸屬瑯邪,后漢時隸屬太山,《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樂安。孝武大明五年改縣令為縣長。

  新泰令,魏國時設(shè)立,隸屬于泰山。

  發(fā)干令,漢代舊名,隸屬東郡,《晉太康地志》上無記載。東晉時配屬束安郡。

  瑯邪太守,秦代設(shè)置。領(lǐng)有二縣。戶一千八百一十八,人口八千二百四十三。距州治陸路有四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五百里。陸路有一千一百里。

  費令,前漢時隸屬東海,后漢時隸屬泰山,《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瑯邪。

  即丘令,前漢時隸屬東海,后漢及《晉太康地志》記載均隸屬瑯邪。

  淮陽太守,晉安帝義熙年問將流寓僑郡的士民并入當?shù)貢r設(shè)立。領(lǐng)有四縣。戶二干八百五十五,人口一萬五千三百六十三。距州治水路有六百里,陸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陸路有五百五十里。

  角城令,晉安帝義熙年間將流寓僑郡縣的士民并入當?shù)貢r設(shè)立。

  晉寧令,原先隸屬濟岷,渡江流亡僑居百姓聚集而配屬淮陽。

  宿預(yù)令,晉安帝時設(shè)立。

  上黨令,原先是為流亡寄居百姓在當?shù)卦O(shè)立的僑郡,撤銷后配屬淮陽。

  陽平太守,陽平原本是縣名,隸屬東郡。魏國分東郡與魏郡為陽平郡。原先隸屬司州,為流寓百姓設(shè)郡后配屬?!队莱蹩尽酚钟涊d有廩丘縣。另置。現(xiàn)在領(lǐng)有三縣。戶一千七百二十五,人口一萬三千三百三十。

  館陶令,漢代舊名。

  陽平令,漢代舊名。

  濮陽令,原先是為流寓百姓設(shè)立的僑郡,撤銷后配屬陽平郡。

  濟陰太守,漢景帝時設(shè)立,隸屬兗州。束晉時該郡百姓流亡寄居徐州,因而分割徐州地僑立遼渣郡。領(lǐng)三縣。戶二千三百零五,人口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時屬下邳。孝武大明元年改屬。

  定陶令,漢代舊名。孝武帝大明五年改縣令為縣長。

  頓丘令,隸屬頓丘,東晉時割配濟陰。

  北濟陰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升立。領(lǐng)有三縣。戶九百二十七,人口三千八百一十。

  城武令,前漠時隸屬山陽,后漢及《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濟陰。

  豐令,漢代舊名,隸屬沛郡。孝武帝大明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

  離狐令,前漢時隸屬束郡,后漢及《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濟陰。

  鐘離太守,原本隸屬南兗州,晉安帝時從南兗州分出而設(shè)置。案卷記載漢代的九江郡、晉代的淮南郡有鐘離縣,就是該地。領(lǐng)有三縣。戶三千二百七十二,人口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二。距京都陸路有六百二十里,水路有一千零三十里。

  燕縣令,另見。原先隸屬東燕。東晉設(shè)僑縣安置流亡寄居的士民時配屬鐘離。

  朝歌令,原本隸屬河內(nèi)郡,晉武帝分割河內(nèi)設(shè)置汲郡,朝歌又隸屬汲郡。東晉設(shè)僑縣時配屬鐘墼。

  樂平令,前漢時名清,隸屬東郡,章帝時改稱樂平,《晉太康地志》無記載。束晉設(shè)僑縣時配屬鐘離。

  馬頭太守,隸屬南豫州,是原先淮南當涂題的地方,晉安帝時設(shè)立,因山體形似馬頭而得名。領(lǐng)三縣。戶一千三百三十二,人口一萬二千三百一十。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五十里,陸路有六百七十里。

  虞縣令,漢代舊名,隸屬梁郡。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時配屬馬頭。

  零縣令,晉安帝時設(shè)立。

  濟陽令,原先隸屬濟陽。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時配屬馬頭。

  新昌太守,后廢帝元徽元年設(shè)立。

  頓丘令,二漢時隸屬東郡,魏國時隸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分割淮陽設(shè)置頓丘郡,頓丘遜又隸屬于焉。江左時安置流亡寄居于此的士民時又設(shè)立,隸屬秦郡。原先有沛縣,元臺八年時并入頓丘,后廢帝元徽元年改屬。

  谷熟令,前漢時無此縣,后漢、晉代隸屬于梁。《永初郡國志》及何氏《志》、徐氏《志》都記載隸屬南梁。后廢帝元徽元年改屬新昌。

  酂令,漢代隸屬沛,晉優(yōu)隸屬譙。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譙改屬歷陽,后廢帝元徽元年改屬新昌。

  南兗州刺史,中原戰(zhàn)亂時,北方州郡流民多南渡,晉成帝設(shè)立畝蠻業(yè),治所附設(shè)在塞旦。當時又設(shè)置南青州和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南兗州。文帝元嘉八年,才分割江淮間的土地作為南兗州的轄境,治所在廣陵?!队莱蹩尽分杏涊d南兗州領(lǐng)有十四郡。其中南高平、南平旦、南濟陰、南濮陽、南泰山、濟陽、南魯山郡,如今都隸屬徐州。又有東燕郡,江左時分割選屋而設(shè)立的,領(lǐng)有燕縣、前漢時稱南燕,后漢稱戀,都隸屬東郡。《太康地志》載屬濮陽。白馬、平昌、考城共四縣。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銷考城將它并入游瑟。十九年,又撤銷東燕郡將它改為東燕縣,隸屬南濮陽,后來又撤銷東燕縣。南東平郡領(lǐng)范、蛇丘、歷城共三縣。高密郡領(lǐng)有淳于、黔陬、營陵、夷安共四縣。南齊郡領(lǐng)有安西、臨菑共二縣。南平原郡領(lǐng)有平原、高唐、茌平都另見。共三縣。濟岷郡江左設(shè)立。領(lǐng)有營城、晉寧江左設(shè)立。共二縣。雁門郡漢代舊郡。領(lǐng)有樓煩(別見)。陰館(前漢作“觀”,后漢、晉作“館”。 廣武(前漢隸屬太原,后漢及《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雁門。崞、馬邑都是漢代舊名。共五縣。以上七郡二十三縣,都撤并到南徐州。何壓《志》所記載的各僑郡僑縣又有鐘離、雁門、平原、東平、北沛五郡。鐘離郡現(xiàn)在隸屬徐州。雁門郡領(lǐng)有樓煩、陰館、廣武三縣。平原有茌平、臨菑、營城、平原四縣。東平領(lǐng)范、朝陽、歷城三縣。北沛郡領(lǐng)有符離、蕭、相、沛四縣。符離是漢舊縣。其余三縣另見。共十四縣?!镀鹁幼ⅰ酚涊d,元嘉十一年,將南兗州束平郡的干陸并入范,壽張并朝陽,平原的濟岷、晉寧并入營城,在此之前已降邊嶇登為縣。高唐并入茌平。按以上五縣都是五臺十一年所撤并,那么平陸、壽張應(yīng)在《永初郡國志》上有記載,但《永初郡國志》上卻無此二縣,不知什么緣故。徐氏《志》有南東平郡,領(lǐng)有范、朝陽、歷城、樓煩、陰觀、廣武、茌乎、營城、臨苗、平原十縣,那就是雁門郡和平原郡都已經(jīng)并入束平郡了。孝武帝大明五年,將束平郡并入廣陵。宋代又暫借地重置新平、北淮陽、北濟陰、北下邳、東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兗州治所遷到盱眙。三十年,撤南兗州將它并入南徐州,后來又恢復(fù)南兗蛆建制,治所也遷回盧墮。f巡《志》記載直室州領(lǐng)有九郡三十九縣。戶三萬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口十五萬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南兗州領(lǐng)有十一郡四十四縣。距京都水路有二百五十里,陸路有一百八十里。

  廣陵太守,漢高帝六年設(shè)立,隸屬荊國,十一年,改隸吳國,景帝四年,改名江都國,武帝元狩三年,改名為廣陵。原先隸屬徐州。晉武帝太康三年,治所在淮陰故城,后來設(shè)在射陽,射陽別見。江左時治所在廣陵。《永初郡國志》上賄輿、前漢時隸屬臨淮,后漢撤銷臨淮改廣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入江都。肥如、潞、真定、新市五縣。都是二漢時的舊名。肥如隸屬遼西,潞隸屬上黨,真定在前漢時隸屬真定,后漢撤銷真室巫將真室瑟改隸常山,晉伐也隸屬常山。新市在二漢、晉伐都隸屬中山。《永初郡國志》上說以上四縣原本隸屬遼西,那就是說置末時迄酉僑郡已撤銷而并入廣陵了。晉盡《志》有肥如、新市,徐《志》的記載和今天的建制相同。現(xiàn)在領(lǐng)有四縣。戶七千七百四十四。人口四萬五千六百一十三。

  廣陵令,漢代舊縣。

  海陵令,前漢時隸臨淮,后漢和晉隸屬廣陵,三國時廢置,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

  高郵令,漢代舊縣。三國時廢置,晉武帝太康元年恢復(fù)設(shè)置。

  江都令,漢代舊縣。三國時廢置,晉武帝太康六年復(fù)設(shè)。東晉時又撤銷建制并入輿,元嘉十三年恢復(fù)建制并入江都。

  海陵太守,晉安帝時分割廣陵郡而設(shè)置?!队莱蹩尽酚涊d隸屬徐州。領(lǐng)六縣。戶三千六百二十六,人口二萬一千六百六十。距州治水路有一百三十里,陸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三百九十里,陸路相同。

  建陵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臨江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如皋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寧海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蒲濤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臨澤令,明帝泰豫元年設(shè)置。

  海陵太守,晉安帝年間將流亡寄居在當?shù)氐氖棵窀臑楹喜⒐芾頃r分割廣陵而設(shè)置?!队莱蹩尽酚涊d隸屬徐州。領(lǐng)有四縣。戶二千八百一十四,人口二萬二千四百七十。距州治水路有三百里,陸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五百里,陸路相同。

  山陽令,在射陽縣境內(nèi),地名山屋,同區(qū)郡一起設(shè)置。

  鹽城令,原先叫鹽瀆,前漢時屬臨淮,后漢、晉垡隸屬廣陵,三國時廢置,晉武帝太康二年恢復(fù)設(shè)立。晉安帝時改稱鹽城。

  東城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左鄉(xiāng)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盱眙太守,盱眙原本是縣名,前漢時隸屬臨淮,后漢時隸下邳,晉隸屬臨淮,晉安帝時分割而設(shè)置盱眙郡。領(lǐng)有五縣。戶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口六千八百二十五。距州治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陸路二百零九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陸路有五百里。

  考城令。另見。陽城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直瀆令,晉安帝時設(shè)置。  信都令,信都雖然是漢代舊名,此地卻不是是非之地。地在河北。此為宋末設(shè)置。

  睢陵令,前漢時隸屬臨淮,后漢時隸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記載。宋末設(shè)置。

  秦郡太守,晉武帝分割扶風設(shè)置秦國,中原大亂,百姓南遷,寄居于堂邑。堂邑原本為縣,前漠時隸屬臨淮,后漢時隸屬廣陵,晉代又隸屬臨淮,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割臨淮的淮陵置堂邑郡,安帝時改堂邑為秦郡。《永初郡國志》記載隸屬豫州,元嘉八年改隸南兗州?!队莱蹩尽酚州d秦郡領(lǐng)臨涂、晉代、宋代設(shè)立。平丘、漠代舊縣,隸屬陳留,《晉太康地志》中未記載。外黃、漢代舊名,隸屬陳留。沛、雍丘、浚儀、頓丘另見。共七縣。何氏《志》無雍丘、外黃、平丘、沛四縣,徐氏《志》又不載浚儀。元嘉八年,將沛縣并入頓丘。后廢帝元徽元年,分割頓丘隸屬于新昌。秦郡領(lǐng)有四縣。戶三千三百三十三,人口一萬五千二百九十六。距州治水路有二百四十一里,陸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一百五十里,陸路一百四十里。

  秦令,本來隸屬秦國,安置流亡寄居的百姓時設(shè)立。文帝元嘉八年,將臨涂并入秦,將處莖并入逡堡。孝武孝建元年,將浚儀并入豢縣。

  義成令,江左時設(shè)立。

  尉氏令,漢代舊名,屬于陳留。文帝元嘉八年,將平丘并入尉氏。

  懷德令,孝武大明五年設(shè)立。又將歷陽的烏江和并此共二縣,設(shè)立臨江郡。前廢帝永光元年,撤銷臨江郡。懷德就在原郡治所在地,烏江還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另見。何一區(qū)《志》上說,北沛新設(shè)立。徐《志》說是南沛?!队莱蹩尽飞嫌州d符離、洨(別見)、竹邑(前漢時名竹。李奇說,就是今天的邑。后漢時名竹邑。到晉都隸屬于沛。杼秋(前漢時隸于梁,后漢、;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跡。四縣。杼秋治所在無錫,其余各縣治所在廣陵。文帝元嘉墓十二年,將北沛郡的竹邑并入杼秋,何《志》、徐《志》都未記載此二縣,原因不詳?!镀鹁幼ⅰ份d,孝武大明五年,分割廣陵立沛郡,治所在肥如縣噬。但當時并無肥如縣,可能是肥如舊縣所在地。兩漢、《晉太康地志》都沒有肥如縣。沛郡應(yīng)當是大明五年以前撤銷的,到大明五年又設(shè)立起來。現(xiàn)在領(lǐng)三縣。戶一千一百零九,人口一萬二千九百七十。

  蕭縣令。另見。

  相縣令。另見。

  沛縣令。另見。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設(shè)立。

  江陽令,與新平郡同時設(shè)立。

  海安令,與新平郡同時設(shè)立。

  北淮陽太守,宋末設(shè)立的僑郡。

  晉寧令。另見。

  宿預(yù)令。另見。

  角城令。另見。

  北濟陰太守,濟陰郡別見。宋丟失淮北橋后設(shè)立的僑郡。

  廣平令,前漢時臨淮有廣平縣,后漢以后未設(shè)立。

  定陶令。另見。

  陽平令。另見。

  上黨令。另見。

  冤句令。另見。

  館陶令。另見。

  北下邳太守,腳另見。塞丟失2眥后設(shè)立的僑郡。

  僮縣令。另見。

  下邳令。另見。

  寧城令。另見。

  東莞太守,東莞郡另見。宋丟失淮北后設(shè)立的僑縣。

  莒縣令。另見。

  諸縣令。另見。

  東莞令。另見。

  柏人令,漢代舊名,隸屬趙國。宋丟失淮北后設(shè)立的僑縣。

  兗州刺史,后漢時治所在山陽郡昌邑縣,魏、晉時期治所在廩丘,武帝平定河南,治所改在滑臺,文帝元嘉十三年,治所在鄒山,后又借治彭城。二十年,撤銷兗州,將兗州各郡分屬徐州、冀州。三十年六月又恢復(fù)兗州,治所在瑕丘。兩漢時山陽郡有瑕丘縣?!队莱蹩尽份d有束郡、陳留、濮陽三郡,而沒有陽干郡。束郡領(lǐng)有白馬、另見。涼城、兩漢時束郡有聊城縣,《晉太康地志》無記載,可能就是涼城。東燕另見。三縣。陳留郡領(lǐng)有酸棗、漢代舊縣。小黃、雍丘、白馬、襄邑、尉氏六縣??ぁ⒖h都另見。濮陽郡領(lǐng)有濮陽、廩丘都另見。二縣。宋末丟失淮北,暫借地重置兗州,治所借設(shè)在淮陰?;搓幜硪?。兗州領(lǐng)有六郡,三十一縣。戶二萬九千三百四十。人口十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漢高帝時設(shè)立。《永初郡國志》又有山茌(另見)、萊蕪(漢代舊名)、太原(本為郡,后立為僑縣)三縣,而無鉅平縣。現(xiàn)領(lǐng)有八縣。戶八干一百七十七,人口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一。距州治陸路有八百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八百里。

  奉高令,漢代舊縣。

  鉅平令,漢代舊縣。

  贏令,漢代舊縣。

  牟令,漢代舊縣。

  南城令,前漢時隸屬東海,后漢、晉伐隸屬泰山。

  武陽令,漢代舊縣。

  梁父令,漢代舊縣。

  博令,漢代舊縣。

  高平太守,原先為梁國,漢景帝中六年,分割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改為山陽郡,晉武帝泰始元年改名?!队莱蹩尽放c徐氏《志》又都有任城縣,前漢時隸屬東平郡,章帝元和元年,分割東平設(shè)任任城,又屬焉。晉置叢也任城。江左撤幽設(shè)幽。后來撤銷。現(xiàn)在領(lǐng)有六縣。產(chǎn)六千三百五十八,人口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二。距州治陸路有二百二十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三百三十里。宋明帝泰始五年,在淮南當涂縣境內(nèi)設(shè)立高平僑郡,領(lǐng)有高平、金鄉(xiāng)二縣。當年又設(shè)睢陵縣。

  高平令,前漢時名稿縣,章帝時改名。

  方與令,漢代舊縣。

  金鄉(xiāng)令,前漢時無,后漢、晉有。

  鉅野令,漢代舊縣。

  平陽令,漢代舊縣稱做南平陽。

  亢父令,漢代舊縣。原隸屬任城。

  魯郡太守,秦代名薛郡,漢高后時改名。原本隸屬涂叢,光亙游時改屬魚出,塞置時隸屬兗州。領(lǐng)有六縣。戶四千六百三十一,人El二萬八千三百零七。距州治陸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陸路有一千一百里。

  鄒令,漢代舊縣。

  汶陽令,漢代舊縣。

  魯令,漢代舊縣。

  陽平令,孝武大明元年設(shè)立。

  新陽令,孝武大明年問設(shè)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設(shè)立。

  東平太守,漢景帝分割梁國設(shè)濟東國,宣帝時改為東平郡。領(lǐng)有五縣。戶四千一百五十九,人口一萬七千二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有五百里,陸路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陸路一千四百里。宋末又在淮陰設(shè)束平僑郡。

  無鹽令,漢代舊縣。

  平陸令,漢代舊縣。

  須昌令,前漢時隸屬東郡,后漢、《晉太康地志》隸屬東平。

  壽昌令,春秋時稱作曰良,前漢時名壽良,隸屬東郡,光武帝時改稱壽張,隸屬東平。

  范令,漢代舊縣。四縣都治于郡下。

  陽平太守,魏時分割魏郡而設(shè)立。文帝元嘉年間,流亡的難民來此寓居,后來撤銷,孝武大明元年恢復(fù)設(shè)立。領(lǐng)有五縣。戶二千八百五十七,人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館陶令,漢代舊縣。治所寄設(shè)在無鹽。

  樂平令,魏立,隸屬陽平。后漢東郡時曲有樂平縣,不是這個地方。治所寄設(shè)在下平陸。

  元城令,漠代舊名。治所借設(shè)在無鹽。

  乎原令,另見。孝武帝大明年間設(shè)置。

  頓丘令,另見。孝武帝大明年間設(shè)置。

  濟北太守,漢和帝永元二年,分割泰山郡而設(shè)置?!队莱蹩尽份d有臨邑、兩漢時隸屬東璺,《晉太康地志》記載屬濟北。束阿兩漢時隸屬束型,晉伐未設(shè)置。二縣,耋武帝大明元年撤銷,應(yīng)在{巫《志》上有記載而卻沒有記載,不知是什么原因.領(lǐng)有三縣。戶三千一百五十八。人口一萬七千零三。距州治陸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陸路一千五百里。宋末又在淮陽設(shè)立濟北僑郡。

  蛇丘令,前漢時隸屬泰山,后漢、《晉太康地志》隸屬濟北郡。

  盧令,前漢時隸屬泰山,后漢、《晉太康地志》隸屬濟北郡。

  谷城令,前漢時未設(shè)立,后漢時隸屬東郡,《晉太康地志》記載隸屬濟北郡。

  州郡一

  ○揚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堯都,土界廣遠,濟、 河為兗州,海、岱為青州,海、岱及淮為徐州,淮、海為揚州,荊及衡陽為荊州, 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為梁州,黑水、西河為雍州。自虞至殷,無所改變。周 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漢初又立徐、梁二州。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為十 三州,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東京無復(fù)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司隸 所部如故。及三國鼎歭,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吳又分 交為廣。魏末平蜀,又分益為梁。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tǒng),凡十有六州。后又 分涼、雍為秦,分荊、揚為江,分益為寧,分幽為平,而為二十矣。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并、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 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江左又分荊為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荊、湘、江、 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揚州為南徐, 徐州為南兗,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分荊為雍,分荊、湘為郢,分荊為司,分廣為 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 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虜庭。于是于鐘離置徐州,淮陰為北兗,而青、冀二州 治贛榆之縣。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為正,其后分派,隨事記列。內(nèi)史、侯、相,則 以升明末為定焉。

  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 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馬彪二 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 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今唯 以《續(xù)漢郡國》?!短档刂尽?,參伍異同,用相征驗。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 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若唯云“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若不 注置立,史闕也。

  揚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漢治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 吳治建業(yè)。成帝咸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xiāng)(別見)、元城(漢舊縣,晉 屬陽平)二縣,后省元城。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lǐng)廣川一縣,宋初省為縣,隸 魏郡。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lǐng)北新城(別見)、博陸 (博陸縣,霍光所封,而二漢無,晉屬高陽。)二縣。堂邑,領(lǐng)堂邑一縣,后省堂 邑并高陽,又省高陽并魏郡,并隸揚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以其民并 建康。孝建元年,分揚州之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州。大明三 年罷州,以其地為王畿,以南臺侍御史部諸郡,如從事之部傳焉,而東揚州直云揚 州。八年,罷王畿,復(fù)立揚州,揚州還為東揚州。前廢帝永光元年,省東揚州并揚 州。順帝升明三年,改揚州刺史曰牧。領(lǐng)郡十,領(lǐng)縣八十。戶一十四萬三千二百九 十六,口一百四十五萬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陽尹,秦鄣郡,治今吳興之故鄣縣。漢初屬吳國,吳王濞反敗,屬江都國。 武帝元封二年,為丹陽郡,治今宣城之宛陵縣。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為宣城郡, 治宛陵,而丹陽移治建業(yè)。元帝太興元年,改為尹。領(lǐng)縣八,戶四萬一千一十,口 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秣陵縣。漢獻帝建安十六年置縣,孫權(quán)改秣陵為建業(yè)。晉武帝平吳, 還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為建業(yè)。愍帝即位,避帝諱,改為建康。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晉安 帝義熙九年,移治京邑,在斗場。恭帝元熙元年,省揚州府禁防參軍,縣移治其處。

  丹楊令,漢舊縣。

  江寧令,晉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更名。

  永世令,吳分溧陽為永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惠帝世,度屬義興,尋復(fù) 舊。義興又有平陵縣,董覽《吳地志》云:“晉分永世。”《太康》、《永寧地志》 并無,疑是江左立。文帝元嘉九年,以并永世、溧陽二縣。

  溧陽令,漢舊縣。吳省為屯田。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湖熟令,漢舊縣。吳省為典農(nóng)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句容令,漢舊縣。

  會稽太守,秦立,治吳。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會稽為吳郡,會稽移治山陰。領(lǐng) 縣十,戶五萬二千二百二十八,口三十四萬八千一十四。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五十五, 陸同。

  山陰令,漢舊縣。

  永興令,漢舊余暨縣,吳更名。

  上虞令,漢舊縣。

  余姚令,漢舊縣。

  剡令,漢舊縣。

  諸暨令,漢舊縣。

  始寧令,何承天志,漢末分上虞立。賀《續(xù)會稽記》云:“順帝永建四年,分 上虞南鄉(xiāng)立?!薄独m(xù)漢志》無?!稌x太康三年地志》有。

  句章令,漢舊縣。

  鄮令,漢舊縣。

  鄞令,漢舊縣。

  吳郡太守,分會稽立。孝武大明七年,度屬南徐。八年,復(fù)舊。領(lǐng)縣十二,戶 五萬四百八十八,口四十二萬四千八百一十二。去京都水六百七十,陸五百二十。

  吳令,漢舊縣。

  婁令,漢舊縣。

  嘉興令,此地本名長水,秦改曰由拳。吳孫權(quán)黃龍四年,由拳縣生嘉禾,改曰 禾興。孫皓父名和,又改名曰嘉興。

  海虞令,晉武帝太康四年,分吳縣之虞鄉(xiāng)立。

  海鹽令,漢舊縣。《吳記》云:“本名武原鄉(xiāng),秦以為海鹽縣?!?/p>

  鹽官令,漢舊縣?!秴怯洝吩疲骸胞}官本屬嘉興,吳立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 為縣。”非也。

  錢唐令,漢舊縣。

  富陽令,漢舊縣。本曰富春。孫權(quán)黃武四年,以為東安郡;七年,省。晉簡文 鄭太后諱“春”,孝武改曰富陽。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為桐溪,吳立為新城縣,后并桐廬?!稌x太康地志》無。 張勃云:“晉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尋復(fù)省也。晉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吳分富春立。

  桐廬令,吳分富春立。

  壽昌令,吳分富春立。新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興太守,孫皓寶鼎元年,分吳、丹陽立。領(lǐng)縣十,戶四萬九千六百九,口三 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陸五百七十。

  烏程令,漢舊縣,先屬吳。

  東遷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后廢帝元徽四年,更名東安。順帝升明 元年復(fù)舊。

  武康令,吳分烏程、余杭立永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長城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

  原鄉(xiāng)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漢舊縣,先屬丹陽。

  安吉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漢舊縣,先屬吳。

  臨安令,吳分余杭為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于潛令,漢舊縣,先屬丹陽。

  淮南太守,秦立為九江郡,兼得廬江豫章。漢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國,分立豫 章郡,文帝又分為廬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復(fù)為九江郡,治壽春縣。后漢徙治陰陵 縣。魏復(fù)曰淮南,徙治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歷陽(別見)、當涂、逡道諸 縣,二年,復(fù)立鐘離縣(別見),并二漢舊縣也。三國時,江淮為戰(zhàn)爭之地,其間 不居者各數(shù)百里,此諸縣并在江北淮南,虛其地,無復(fù)民戶。吳平,民各還本,故 復(fù)立焉。其后中原亂,胡寇屢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于江 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轉(zhuǎn)多,乃于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晉末,遂割丹陽 之于湖縣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 復(fù)立淮南郡,屬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還屬揚州。領(lǐng)縣六,戶五千三百六十二, 口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陸一百四十。

  于湖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楊縣立,本吳督農(nóng)校尉治。

  當涂令,晉成帝世,與逡道俱立為僑縣,晉末分于湖為境。

  繁昌令,漢舊名,本屬潁川。魏分潁川為襄城,又屬焉。晉亂,省襄城郡,以 此縣屬淮南,割于湖為境。

  襄垣令,其地本蕪湖。蕪湖縣,漢舊縣。至于晉末,立襄垣縣,屬上黨。上黨 民南過江,立僑郡縣,寄治蕪湖,后省上黨郡為縣,屬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 黨縣并襄垣。

  定陵令,漢舊名,本屬襄城,后割蕪湖為境。

  逡道令,漢作逡遒,晉作逡道,后分蕪湖為境。

  宣城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陽立。領(lǐng)縣十,戶一萬一百二十,口四萬七 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百八十,陸五百。

  宛陵令,漢舊縣。

  廣德令,何志云:“漢舊縣?!薄抖h志》并無,疑是吳所立。

  懷安令,吳立。

  寧國令,吳立。

  宣城令,漢舊縣。

  安吳令,吳立。

  涇令,漢舊縣。

  臨城令,吳立。

  廣陽令,漢舊縣曰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晉成帝杜皇后諱“陵”, 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漢舊縣。

  東陽太守,本會稽西部都尉,吳孫皓寶鼎元年立。領(lǐng)縣九,戶一萬六千二十二, 口一十萬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陸同。

  長山令,漢獻帝初平二年,分烏傷立。

  太末令,漢舊縣。

  烏傷令。

  永康令,赤烏八年,分烏傷上浦立。

  信安令,漢獻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寧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豐安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定陽令,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孫氏分信安立。

  遂昌令,孫權(quán)赤烏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臨海太守,本會稽東部都尉。前漢都尉治鄞,后漢分會稽為吳郡,疑是都尉徙 治章安也。孫亮太平二年立。領(lǐng)縣五,戶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六。 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陸同。

  章安令,《續(xù)漢志》:“故治,閩中地,光武更名?!薄稌x太康記》:“本鄞 縣南之回浦鄉(xiāng),漢章帝章和中立?!蔽丛斒胧?。

  臨海令,吳分章安立。

  始豐令,吳立曰始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寧海令,何志,漢舊縣。按《二漢志》、《晉太康地志》無。

  樂安令,晉康帝分始豐立。

  永嘉太守,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立。領(lǐng)縣五,戶六千二百五十,口三萬六 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陸二千六百四十。

  永寧令,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章安東甌鄉(xiāng)立,或云順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吳立曰羅陽,孫皓改曰安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陽令,吳立。

  樂成令,晉孝武寧康三年,分永寧立。

  橫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橫藇船屯為始陽,仍復(fù)更名。

  新安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quán)分丹陽立曰新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領(lǐng)縣五,戶一萬二千五十八,口三萬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六十,陸 一千八百。

  始新令,孫權(quán)分歙立。

  遂安令,孫權(quán)分歙為新定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歙令,漢舊縣。

  海寧令,孫權(quán)分歙為休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諸縣之始,又分置 黎陽,大明八年,省并海寧。

  黟令,漢舊縣。

  南徐州刺史,晉永嘉大亂,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 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 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 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淮南猶為徐州。 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 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為南兗州,江南為南徐州,治京口,割揚州之晉陵、兗州 之九郡僑在江南者屬焉,故南徐州備有徐、兗、幽、冀、青、并、揚七州郡邑。 《永初二年郡國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廣平、廣陵、盱眙、鐘離、海陵、山陽八 郡。南沛、廣陵、海陵、山陽、盱眙、鐘離割屬南兗,南下邳并南彭城,廣平并南 泰山。今領(lǐng)郡十七,縣六十三,戶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萬六百四十。去 京都水二百四十,陸二百。

  南東海太守(東??e見),晉元帝初,割吳郡海虞縣之北境為東???,立郯、 朐、利城三縣,而祝其、襄賁等縣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縣 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東海為治下郡,以丹徒屬焉。郯、利城并為 實土?!队莱蹩酚邢遒S(別見)、祝其、厚丘(并漢舊名)、西隰(何江左立) 四縣,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賁。何、徐無厚丘,余與《永初郡國》同。其 襄賁、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領(lǐng)縣六,戶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萬三千六 百五十八。

  郯令,漢舊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峴西為境。

  丹徒令,本屬晉陵,古名硃方,后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quán)嘉禾三年,改曰 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復(fù)曰丹徒。

  武進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

  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土。

  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為實土。

  南瑯邪太守(瑯邪郡別見),晉亂,瑯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余戶,太興三年, 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瑯邪相而無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lǐng)郡,鎮(zhèn)江乘之蒲洲金 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队莱蹩酚嘘柖迹ㄇ?漢屬城陽,后漢、《晉太康地志》屬瑯邪。)、費、即丘(并別見)三縣,并割臨 沂及建康為土。費縣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陽都。十五年,省費并建康、 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并臨沂。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 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屬瑯邪。

  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為典農(nóng)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nóng)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 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后復(fù)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 嘉五年,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鑒復(fù) 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fù)還晉陵。本屬揚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屬南徐。領(lǐng)縣 六,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陸同;去京 都水四百,陸同。

  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后與郡俱改。

  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xiāng)立。

  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名沙中。吳平后,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 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為南沙縣。

  曲阿令,本名云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fù)曰云陽。晉武帝太康二 年,復(fù)曰曲阿。

  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錫、毗陵立。

  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 本揚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領(lǐng)縣五,戶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萬九千五 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陸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陸同。

  陽羨令,漢舊縣。

  臨津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義鄉(xiāng)令,故屬長城、陽羨,立郡分立。

  國山令,故屬陽羨,立郡分立。

  綏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長城及陽羨、義鄉(xiāng)五縣 立。

  南蘭陵太守(蘭陵郡別見),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萬六百三十四。

  蘭陵令。(別見)

  承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鄉(xiāng)縣并承。《永初郡國》、何、徐并無 合鄉(xiāng)縣。

  南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蓋縣(別見)。領(lǐng)縣三,戶一 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蓋縣并此。

  姑幕令,漢舊名。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fù)分臨淮之 故地為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江左僑立。 《永初郡國》又有盱眙縣,何、徐無。領(lǐng)縣七,戶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萬二千八 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屬廣陵。

  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凌令,前漢屬泗水,后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屬廣陵。

  淮浦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廣陵。

  淮陰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廣陵。

  東陽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晉太康地志》屬臨淮。

  長樂令,本長樂郡(別見),并合為縣。

  淮陵太守,本淮陵縣,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屬臨淮,惠帝永寧元年, 以為淮陵國?!队莱蹩酚钟邢孪啵ㄇ皾h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 屬臨淮。)、廣陽(廣陽,漢高立為燕國,昭帝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 年復(fù)立。魏、晉復(fù)為燕國。前漢廣陽縣,后漢無,晉復(fù)有此也。)二縣。今領(lǐng)縣三, 戶一千九百五,口一萬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漢屬東海,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臨淮。后廢帝元徽五年 五月,改名桐梧,順帝升明元年復(fù)舊。

  徐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臨淮。

  陽樂令,漢舊名,本屬遼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并陽樂。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別見),江左僑立。晉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 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為北沛,屬南兗,而南沛猶屬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 郡并并南彭城。領(lǐng)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三。

  呂令。(別見)

  武原令,漢舊名。

  傅陽令,漢舊名。

  蕃令(別見),義旗初,免軍戶立遂誠縣。武帝永初元年,改從舊名。

  薛令(別見),義旗初,免軍戶為建熙縣。永初元年,改從舊名。

  開陽令,前漢屬東海,章帝建初五年屬瑯邪。晉僑立,猶屬瑯邪,安帝度屬彭 城。

  杼秋令,漢舊名。

  洨令,前漢屬梁,后漢、晉屬沛。

  下邳令(別見),本屬南下邳。

  北凌令,本屬南下邳,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下邳。本名凌,而廣陵郡舊 有凌縣,晉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凌縣非舊土而同名,改為北凌。

  僮令(別見),本屬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縣(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僮。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別見),領(lǐng)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

  清河令。(別見)

  東武城令。(別見)

  繹幕令。(別見)

  貝丘令。(別見)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鉅野、昌邑二縣(并漢舊名)。 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鄉(xiāng)令。(別見)

  湖陸令,前漢曰湖陵,漢章帝更名。

  高平令(別見)。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鉅野并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別見),領(lǐng)縣四,戶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萬一千七百四 十一。

  安丘令。(別見)

  新樂令,二漢無,魏分平原為樂陵郡,屬冀州,而新樂縣屬焉。晉江左立樂陵 郡及諸縣,后省,以新樂縣屬此。

  東武令。(別見)

  高密令(別見),江左立高密國,后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省為高密 縣,屬此。

  南濟陰太守,二漢、晉屬兗州,前漢初屬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 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國,后還曰濟陰?!队莱蹩酚钟芯潢?、定陶二縣(并漢 舊名)今領(lǐng)縣四,戶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別見)

  冤句令,漢舊名。

  單父令,前漢屬山陽。

  城陽令,漢舊名。

  南濮陽太守,本東郡,屬兗州。晉武帝咸寧二年,以封子允,以東不可為國名, 東郡有濮陽縣,故曰濮陽國。濮陽,漢舊名也,允改封淮南,還曰東郡。趙王倫篡 位,廢太孫臧為濮陽王,王尋廢,郡名遂不改?!队莱蹩酚钟雄渤强h。(二漢 屬濟陰,《晉太康地志》屬濮陽也。)今領(lǐng)縣二,戶二千二十六,口八千二百三十 九。

  廩丘令,前漢及《晉太康地志》有廩丘縣,后漢無。文帝元嘉十二年,以鄄城 并廩丘。

  榆次令,漢舊名,至晉屬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別見),《永初郡國》有廣平(漢武帝征和二年,立為平 干國。宣帝五鳳二年,改為廣平。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并鉅鹿。魏分鉅鹿、魏郡復(fù) 為廣平。江左僑立郡,晉成帝咸康四年省,后又立。),寄治丹徒,領(lǐng)廣平、易陽 (易陽,二漢屬趙,《晉太康地志》屬廣平。)、曲周(前漢屬廣平,作曲周。后 漢屬鉅鹿?!稌x太康地志》屬廣平,作曲梁。)三縣。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廣平郡 為廣平縣,屬南泰山。今領(lǐng)縣三,戶二千四百九十九,口一萬三千六百。

  南城令。(別見)

  武陽令。(別見)

  廣平令,前漢屬廣平,后漢屬鉅鹿,《太康地志》屬廣平。

  濟陽太守,晉惠分陳留為濟陽國。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二百三十二,口八千一百九 十二。

  考城令,前漢曰甾,屬梁國,章帝更名,屬陳留?!短档刂尽窡o。

  鄄城令。(別見)

  南魯郡太守(魯郡別見),又有樊縣。(前漢屬東平,后漢、《晉太康地志》 屬任城也。)今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魯令。(別見)

  西安令,漢舊名,本屬齊郡。齊郡過江僑立,后省,以西安配此。文帝元嘉十 八年,以樊并西安。《永初郡國》無西安縣。

  徐州刺史,后漢治東海郯縣,魏、晉、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沒寇,僑立徐 州,治鐘離。泰豫元年,移治東海朐。后廢帝元徽元年,分南兗州之鐘離、豫州之 馬頭,又分秦郡之頓丘、梁郡之谷熟、歷陽之酂,立新昌郡,置徐州,還治鐘離。 今先列徐州舊郡于前,以新割系。舊領(lǐng)郡十二,縣三十四。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五, 口十七萬五千九百六十七。今領(lǐng)郡三,縣九。彭城去京都水一千三百六十,陸一千。

  彭城太守,漢高立為楚國,宣帝地節(jié)元年,改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又為楚國; 章帝還為彭城。領(lǐng)縣五,戶八千六百二十七,口四萬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漢縣。

  呂令,漢舊縣。

  蕃令,漢舊縣,屬魯。晉惠帝元康中度。蕃音皮;漢末太傅陳蕃子逸為魯相, 改音。

  薛令,漢舊縣,屬魯。晉惠帝元康中度。

  留令,漢舊縣。

  沛郡太守,秦泗水郡,漢高更名。舊屬豫州,江左改配。領(lǐng)縣三,戶五千二百 九,口二萬五千一百七十。去州陸六十;去京都一千。

  蕭令,漢舊縣。

  相令,漢舊縣。

  沛令,漢舊縣。

  下邳太守,前漢本臨淮郡,武帝立,明帝改為下邳。晉武帝分下邳之淮南為臨 淮,而下邳如故。領(lǐng)縣三;戶三千九十九,口一萬六千八十八。去州水二百,陸一 百八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六十,陸八百。

  下邳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下邳。

  良成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下邳。

  僮令,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太康地志》屬下邳。

  蘭陵太守,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東海立。領(lǐng)縣三,戶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萬 四千五百九十七。去州陸二百;去京都水一千六百,陸一千三百。

  昌慮令,漢舊縣。

  承令,漢舊縣。

  合鄉(xiāng)令,漢舊縣。

  東海太守,秦郯郡,漢高更名。明帝失淮北,僑立青州于贛榆縣。泰始七年, 又立東??h屬東??ぃ指钰M檢置郁縣,立西???,并隸僑青州。領(lǐng)縣二,戶二千 四百一十一,口一萬三千九百四十一。去州水一千,陸八百;去京都水一千,陸六 百七十。

  襄賁令,漢舊縣。

  贛榆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東海。魏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東莞太守,晉武帝泰始元年,分瑯邪立。咸寧三年,復(fù)以合瑯邪,太康十年復(fù) 立。領(lǐng)縣三,戶八百八十七;口七千三百二十。去州陸七百。去京都水二千,陸一 千四百。

  莒令,前漢屬城陽,后漢屬瑯邪。孝武大明五年改為長。

  諸令,前漢屬城陽,后漢屬瑯邪,《晉太康地志》屬城陽。

  東莞令,漢舊縣。

  東安太守,東安故縣名,前漢屬城陽,后漢屬瑯邪,《晉太康地志》屬東莞, 晉惠帝分東莞立。領(lǐng)縣三,戶一千二百八十五,口一萬七百五十五。去州陸七百; 去京都陸一千三百。

  蓋令,前漢屬瑯邪,后漢屬太山,《晉太康地志》屬樂安。孝武大明五年改為 長。

  新泰令,魏立,屬泰山。

  發(fā)干令,漢舊名,屬東郡?!短档刂尽窡o,江左來配。

  瑯邪太守,秦立。領(lǐng)縣二,戶一千八百一十八,口八千二百四十三。去州陸四 百;去京都水一千五百,陸一千一百。

  費令,前漢屬東海,后漢屬泰山,《晉太康地志》屬瑯邪。

  即丘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太康地志》屬瑯邪。

  淮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立。領(lǐng)縣四,戶二千八百五十五,口一萬五千三 百六十三。去州水六百,陸五百;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五十。

  角城令,晉安帝義熙中土斷立。

  晉寧令,故屬濟岷,流寓來配。

  宿預(yù)令,晉安帝立。

  上黨令,本流寓郡,并省來配。

  陽平太守,陽平本縣名,屬東郡。魏分東郡及魏郡為陽平郡。故屬司州,流寓 來配。《永初郡國》又有廩丘縣(別置)。今領(lǐng)縣三,戶一千七百二十五,口一萬 三千三百三十。

  館陶令,漢舊名。

  陽平令,漢舊名。

  濮陽令,本流寓郡,并省來配。

  濟陰太守,漢景帝立,屬兗州。流寓徐土,因割地為境。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三百 五,口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

  定陶令,漢舊名。孝武大明五年改為長。

  頓丘令,屬頓丘,流寓割配。

  北濟陰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升立。領(lǐng)縣三,戶九百二十七,口三千八百十。

  城武令,前漢屬山陽,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陰。

  豐令,漢舊名,屬沛。孝武大明元年復(fù)立。

  離狐令,前漢屬東郡,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陰。

  鐘離太守,本屬南兗州,晉安帝分立。案漢九江郡、晉淮南郡有鐘離縣,即此 地也。領(lǐng)縣三,戶三千二百七十二,口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二。去京都陸六百二十, 水一千三十。

  燕縣令(別見),故屬東燕。流寓因配。

  朝歌令,本屬河內(nèi),晉武帝分河內(nèi)為汲,又屬焉。流寓因配。

  樂平令,前漢曰清,屬東郡,章帝更名,《晉太康地志》無。流寓因配。

  馬頭太守,屬南豫州,故淮南當涂縣地,晉安帝立,因山形立名。領(lǐng)縣三,戶 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萬二千三百一十。去京都水一千七百五十,陸六百七十。

  虞縣令,漢舊名,屬梁郡。流寓因配。

  零縣令,晉安帝立。

  濟陽令,故屬濟陽。流寓因配。

  新昌太守,后廢帝元徽元年立。

  頓丘令,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分淮陽置頓丘郡,頓丘縣 又屬焉。江左流寓立,屬秦。先有沛縣,元嘉八年并頓丘,后廢帝元徽元年度屬此。

  谷熟令,前漢無,后漢、晉屬梁?!队莱蹩贰⒑?、徐志并屬南梁。后廢帝 元徽元年度。

  酂令,漢屬沛,晉屬譙。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譙度屬歷陽,后廢帝元徽元年度 屬此。

  南兗州刺史,中原亂,北州流民多南渡,晉成帝立南兗州,寄治京口。時又立 南青州及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并南兗。文帝元嘉八年,始割江淮間為境,治 廣陵?!队莱蹩奉I(lǐng)十四郡。南高平、南平昌、南濟陰、南濮陽、南泰山、濟陽、 南魯山郡,今并屬徐州。又有東燕郡,江左分濮陽所立也,領(lǐng)燕縣(前漢曰南燕, 后漢曰燕,并屬東郡?!短档刂尽穼馘ш?。)、白馬、平昌、考城凡四縣。文帝 元嘉十八年,省考城并燕。十九年,省東燕郡為東燕縣,屬南濮陽,后又省東燕郡。 南東平郡領(lǐng)范、蛇丘、歷城凡三縣。高密郡領(lǐng)淳于、黔陬、營陵、夷安凡四縣。南 齊郡領(lǐng)安西、臨菑凡二縣。南平原郡領(lǐng)平原、高唐、茌平(并別見)凡三縣。濟岷 郡(江左立),領(lǐng)營城、晉寧(江左立)凡二縣。雁門郡(漢舊郡)領(lǐng)樓煩(別見)、 陰館(前漢作“觀”,后漢、晉作“館”也。)、廣武(前漢屬太原,后漢、《晉 太康地志》屬雁門也。)、崞、馬邑(并漢舊名)凡五縣。凡七郡,二十三縣,并 省屬南徐州。諸僑郡縣何志又有鐘離、雁門、平原、東平、北沛五郡。鐘離今屬徐 州。雁門領(lǐng)樓煩、陰館、廣武三縣。平原領(lǐng)茌平、臨菑、營城、平原四縣。東平領(lǐng) 范、朝陽、歷城三縣。北沛領(lǐng)符離、蕭、相、沛四縣。(符離,漢舊縣。余并別見。) 凡十四縣?!镀鹁幼ⅰ?,元嘉十一年,以南兗州東平之平陸并范,壽張并朝陽,平 原之濟岷、晉寧并營城(先是,省濟岷郡為縣。),高唐并茌平。按此五縣,元嘉 十一年所省,則平陸、壽張疑在《永初郡國志》,而無此二縣,未詳。徐志有南東 平郡,領(lǐng)范、朝陽、歷城、樓煩、陰觀、廣武、茌平、營城、臨菑、平原十縣,則 是雁門、平原并東平也。孝武大明五年,以東平并廣陵。宋又僑立新平、北淮陽、 北濟陰、北下邳、東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兗州徙治盱眙。三十年,省南兗州 并南徐,其后復(fù)立,還治廣陵。徐志領(lǐng)郡九,縣三十九,戶三萬一千一百一十五, 口十五萬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領(lǐng)郡十一,縣四十四。去京都水二百五十,陸一百 八十。

  廣陵太守,漢高六年立,屬荊國,十一年,更屬吳;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國; 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舊屬徐州。晉武帝太康三年,治淮陰故城,后又治射陽 (射陽別見)。江左治廣陵?!队莱蹩酚钟休洠ㄇ皾h屬臨淮,后漢省臨淮屬廣 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江都也。)、肥如、潞、真定、新市五縣。(并二漢舊名。 肥如屬遼西,潞屬上黨,真定前漢屬真定,后漢省真定屬常山,晉亦屬常山。新市 二漢、晉屬中山?!队莱蹩吩扑目h本屬遼西,則是晉末遼西僑郡省并廣陵也。 何有肥如、新市,徐與今同也。)今領(lǐng)縣四,戶七千七百四十四,口四萬五千六百 一十三。

  廣陵令,漢舊縣。

  海陵令,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高郵令,漢舊縣。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江都令,漢舊縣。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六年復(fù)立。江左又省并輿縣,元嘉十 三年復(fù)立,以并江都。

  海陵太守,晉安帝分廣陵立?!队莱蹩穼傩熘?。領(lǐng)縣六,戶三千六百二十 六,口二萬一千六百六十。去州水一百三十,陸同;去京都水三百九十,陸同。

  建陵令,晉安帝立。

  臨江令,晉安帝立。

  如皋令,晉安帝立。

  寧海令,晉安帝立。

  蒲濤令,晉安帝立。

  臨澤令,明帝泰豫元年立。

  山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分廣陵立。案漢景帝分梁為山陽,非此郡也。 《永初郡國》屬徐州。領(lǐng)縣四,戶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萬二千四百七十。去州水 三百,陸同;去京都水五百,陸同。

  山陽令,射陽縣境,地名山陽,與郡俱立。

  鹽城令,舊曰鹽瀆,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 年復(fù)立。晉安帝更名。

  東城令,晉安帝立。

  左鄉(xiāng)令,晉安帝立。

  盱眙太守,盱眙本縣名,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屬臨淮,晉安帝分立。 領(lǐng)縣五,戶一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千八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九十,陸二百九;去 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考城令。(別見)

  陽城令,晉安帝立。

  直瀆令,晉安帝立。

  信都令,信都雖漢舊名,其地非也。地在河北,宋末立。

  睢陵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宋末立。

  秦郡太守,晉武帝分扶風為秦國,中原亂,其民南流,寄居堂邑。堂邑本為縣, 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晉又屬臨淮。晉惠帝永興元年,分臨淮淮陵立堂邑郡, 安帝改堂邑為秦郡?!队莱蹩穼僭ブ?,元嘉八年度南兗?!队莱蹩酚诸I(lǐng)臨 涂(晉、宋立)、平丘(漢舊,屬陳留,《晉太康地志》無。)、外黃(漢舊名, 屬陳留。)、沛、雍丘、浚儀、頓丘(別見)凡七縣。何無雍丘、外黃、平丘、沛, 徐又無浚儀。元嘉八年,以沛并頓丘。后廢帝元徽元年,割頓丘屬新昌。領(lǐng)縣四, 戶三千三百三十三,口一萬五千二百九十六。去州水二百四十一,陸一百八十;去 京都水一百五十,陸一百四十。

  秦令,本屬秦國,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以臨涂并秦,以外黃并浚儀。孝武 孝建元年,以浚儀并秦。

  義成令,江左立。

  尉氏令,漢舊名,屬陳留。文帝元嘉八年,以平丘并尉氏。

  懷德令,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歷陽之烏江,并此為二縣,立臨江郡。前廢帝 永光元年,省臨江郡。懷德即住郡治,烏江還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別見),何志云,北沛新立;徐云南沛。《永初郡國》又有符 離、洨(并別見)、竹邑(前漢曰竹。李奇曰,今邑也。后漢曰竹邑。至晉并屬沛。) 杼秋(前漢屬梁,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沛。)四縣。杼秋治無錫,余并治廣陵。 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北沛郡竹邑并杼秋,何、徐并無此二縣,不詳。《起居注》, 孝武大明五年,分廣陵為沛郡,治肥如縣。時無復(fù)肥如縣,當是肥如故縣處也。二 漢、《晉太康地志》并無肥如縣。沛郡宜是大明五年以前省,其時又立也。今領(lǐng)縣 三,戶一千一百九,口一萬二千九百七十。

  蕭縣令。(別見)

  相縣令。(別見)

  沛縣令。(別見)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立。

  江陽令。郡同立。

  海安令??ね?。

  北淮陽太守,宋末僑立。

  晉寧令。(別見)

  宿預(yù)令。(別見)

  角城令。(別見)

  北濟陰太守(濟陰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廣平令,前漢臨淮有廣平縣,后漢以后無。

  定陶令。(別見)

  陽平令。(別見)

  上黨令。(別見)

  冤句令。(別見)

  館陶令。(別見)

  北下邳太守(下邳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僮縣令。(別見)

  下邳令。(別見)

  寧城令。(別見)

  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宋失淮北僑立。

  莒縣令。(別見)

  諸縣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

  柏人令,漢舊名,屬趙國。宋失淮北僑立。

  兗州刺史,后漢治山陽昌邑,魏、晉治廩丘;武帝平河南,治滑臺;文帝元嘉 十三年,治鄒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兗州,分郡屬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復(fù) 立,治瑕丘。(二漢山陽有瑕丘縣)?!队莱蹩酚袞|郡、陳留、濮陽三郡,而 無陽平。東郡領(lǐng)白馬(別見)、涼城(二漢東郡有聊城縣,《晉太康地志》無,疑 此是。)、東燕(別見)三縣。陳留郡領(lǐng)酸棗(漢舊縣)、小黃、雍丘、白馬、襄 邑、尉氏六縣。(郡縣并別見。)濮陽郡領(lǐng)濮陽、廩丘(并別見)二縣。宋末失淮 北,僑立兗州,寄治淮陰(淮陰別見)。兗州領(lǐng)郡六,縣三十一,戶二萬九千三百 四十,口一十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漢高立?!队莱蹩酚钟猩杰荩▌e見)、萊蕪(漢舊名)、太原 (本郡,僑立此縣)三縣,而無鉅平縣。今領(lǐng)縣八,戶八千一百七十七,口四萬五 千五百八十一。去州陸八百;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奉高令,漢舊縣。

  鉅平令,漢舊縣。

  嬴令,漢舊縣。

  牟令,漢舊縣。

  南城令,前漢屬東海,后漢、晉屬泰山。

  武陽令,漢舊縣。

  梁父令,漢舊縣。

  博令,漢舊縣。

  高平太守,故梁國,漢景帝中六年,分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為郡;晉武帝 泰始元年更名。《永初郡國》及徐并又有任城縣(前漢屬東平,章帝元和元年,分 東平為任城,又屬焉。晉亦屬任城。江左省郡為縣也。),后省。今領(lǐng)縣六,戶六 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二。去州陸二百二十;去京都陸一千三百三十。 宋明帝泰始五年,僑立于淮南當涂縣界,領(lǐng)高平、金鄉(xiāng)二縣。其年,又立睢陵縣。

  高平令,前漢名稿,章帝更名。

  方與令,漢舊縣。

  金鄉(xiāng)令,前漢無,后漢、晉有。

  鉅野令,漢舊縣。

  平陽令,漢舊縣。曰南平陽。

  亢父令,漢舊縣。舊屬任城。

  魯郡太守,秦薛郡,漢高后更名。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江左屬兗州。領(lǐng) 縣六,戶四千六百三十一,口二萬八千三百七。去州陸三百五十;去京都陸一千一 百。

  鄒令,漢舊縣。

  汶陽令,漢舊縣。

  魯令,漢舊縣。

  陽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新陽令,孝武大明中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

  東平太守,漢景帝分梁為濟東國,宣帝更名。領(lǐng)縣五,戶四千一百五十九,口 一萬七千二百九十五。去州水五百,陸同;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四百。宋末又僑 立于淮陰。

  無鹽令,漢舊縣。

  平陸令,漢舊縣。

  須昌令,前漢屬東郡,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東平。

  壽昌令,春秋時曰良,前漢曰壽良,屬東郡;光武改曰壽張,屬東平。

  范令,漢舊縣。四縣并治郡下。

  陽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來屬,后省,孝武大明元年復(fù)立。 領(lǐng)縣五,戶二千八百五十七,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館陶令,漢舊名,寄治無鹽。

  樂平令,魏立,屬陽平。后漢東郡有樂平,非也。寄治下平陸。

  元城令,漢舊。寄治無鹽。

  平原令(別見),孝武大明中立。

  頓丘令(別見),孝武大明中立。

  濟北太守,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立?!队莱蹩酚信R邑(二漢屬東郡, 《晉太康地志》屬濟北。)、東阿(二漢屬東郡,晉無。)二縣,孝武大明元年省, 應(yīng)在何志而無,未詳。領(lǐng)縣三,戶三千一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三。去州陸七百; 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五百。宋末又僑立于淮陽。

  蛇丘令,前漢屬泰山,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北。

  盧令,前漢屬泰山,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濟北。

  谷城令,前漢無,后漢屬東郡,《晉太康地志》屬濟北。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7247.html

古文典籍

熱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