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jié)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jié)」原文
統(tǒng)治者除了要養(yǎng)、教人民外,還必須懂得“正名”。本章記載了陳相拋棄儒家學說信奉許行的學說以后向孟子宣傳許行的學說,受到了孟子的批評?!罢睂W說源自孔子,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對齊景公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币簿褪钦f,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須各自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君主要象個君主,臣子要象個臣子,父親要象個父親,兒子要象個兒子,并遵循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標準。
那么,正了名以后,責任也就明確了,責任明確了,事情也就好做了。這個“正名”原則就是承認事物存在的差異性,孟子就是根據(jù)這種世間萬事萬物的差異性來反對許行的“齊物論”。人既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經(jīng)過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們終于意識到只有依靠群體生活;不但抗擊天有不測風云的自然災害,抗擊其它生物的侵害需要依靠群體,而且種植和創(chuàng)造生活資料也必須要依靠群體。因此群體生活便成了人類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產(chǎn)生了群體意識。人們?yōu)榱俗约旱纳嫘枰鸵S護群體,為群體的利益而活著而勞動,而付出自己的熱血和生命。這就是人類由自然存在向自覺存在而邁出的關(guān)鍵性的一步。然而群體意識的產(chǎn)生,卻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氏族部落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風俗習慣的不同、語言表達的不同,而形成思維方式的不同。既然思維方式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也就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同,這就形成了宗門、宗派、宗教的不同。這些不同也就導致了人類之間沖突的產(chǎn)生,因為為了維護自己的思想意識,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掌握有一定武裝力量的人們就想要去壓制別人,甚至于是壓迫和消滅不同思想的人。個人之間也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絕對相同的思想意識觀念,不可能有絕對相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因為一點意見不同,就打擊、壓制別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樣就不是最佳行為方式,就必然使自己很快走向衰亡。既然人與人之間都有這么多不同,那么世間萬事萬物更是有著千差萬別了,孟子正是根據(jù)這種思想才不厭其煩地勸說陳相,放棄許行的“齊物論”。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蔽墓c之處,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p>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p>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p>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ト酥畱n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鬃釉唬骸笤請蛑疄榫?!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褚材闲U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末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芄角意咧?,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p>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jydlqc.cn/wenzhang/1624.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
-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
- 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 自從一閉風光后,幾度飛來不見人
- 藕花珠綴,猶似汗凝妝
-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